项目部人才队伍建设:给理性以生长的土壤(民生·民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6:26

给理性以生长的土壤(民生·民声)

白天亮

《人民日报》(2011年09月15日  17 版) 

  ●普通人看似冲动的行为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原因。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固然需要加强国民教育、提高科学素养,但更重要的是审视现行体制机制的不足,给理性以生长的土壤

  

  最近,两位农民工在贵州为了讨回拖欠2年的工资,在40多米高的塔吊上一呆60多天,吃饭喝水全靠工友用吊篮送上来。

  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如此讨薪太不理性,自身不安全,还扰乱公共秩序。此观点不能说没道理。40多米高的塔吊,白天黑夜不下来,真是危险。万一钱没要来、人先出了意外,又是何苦?就公共秩序而言,也的确造成一定程度的围观。不过,相信多数人看到这一幕,更多地会感到心酸:肯定是实在没办法了,否则哪会这么冒险。

  近两年,一些地方不断有类似的讨薪事件上演——跳楼、爬桥、埋在土里,越来越走极端。我们当然应该倡导理性维权,法律和政策在这方面已有详尽的规定,包括到劳动部门投诉、请劳动监察部门帮助讨薪,甚至还可以报警、向法院起诉。然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农民工偏偏不按正常路径办呢?不排除有的人不了解相关政策法律,不知道该去哪儿“讨说法”;也不排除有的人特别容易冲动,稍一遇挫就跑到高楼上相威胁;但更多的人恐怕还是在尝试过正常途径但频频受阻后才走极端的。

  理性维权、理性消费、理性解决纠纷、理性辨析传言……现在,公众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呼吁。的确,在林林总总的社会事件中,常会发现一些人不理性的身影。比如,对一些谣言不辨真伪,盲从轻信,甚至热衷于传谣信谣。再比如,对一些公共事件,在相关机构调查之前,舆论就已排山倒海地给定了性,反倒影响正常监督的公正公平。还有一些纠纷和矛盾,一味地信奉“闹大了就好”,甚至不惜夸大或编造某个细节以吸引眼球。

  通常认为,理性的公众心态以及社会环境,会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度。但是,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会凭空而生。与其指责公众不够理性,不如反思现行体制机制存在哪些不足,给理性以生长的土壤。

  普通人看似冲动的行为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原因。为什么抢盐风波、地震风波能“忽悠”那么多人?不是许多人集体无意识,而是在涉及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时,他们迟迟未能获悉真相,故而对谣言选择了宁信其有。为什么总有人不采纳专业医生的处方而去追捧所谓的养生专家以至于上当受骗?除了缺少相关知识外,还有可能是保障不足、看不起病,继而被钻了空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处理争端时不信赖法律而冀望“闹大”后通过舆论施压?很可能是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而某些“非理性”选择所获得的成功会产生示范效应。为什么穷人和富人一有纠纷,舆论常常不辨细节而一致声援穷的一方?不是不明白“弱者即正义”的局限性,不是不知道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而是先前大量的案例支持了这种“站队”,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又助推了这种情绪。

  因此,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固然需要加强国民教育,提高科学素养,引导公众更加理性地思考决策。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相关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一方面应当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和速度,让真相尽快走到前台,避免无根据的质疑。另一方面亟需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处置机制,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让公众心服口服。只有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理性的力量,体验到冲动的弊端,才会真正自觉地去追求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