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王枫: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4——清朝概括(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02:57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4——清朝概括(续)
边疆区划

清代在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设专门的辖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蒙古行政区划

努尔哈赤起兵时得到蒙古协助,又清朝后宫有大量蒙古嫔妃,八旗中特设蒙古八旗,而外蒙古地区又是清朝前期战争频发地带,故蒙古区划与内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均不同。清政府对蒙古部落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以阻止他们合一。

清朝以大漠为界,将蒙古分为漠南内蒙古和漠北外蒙古,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ion=edit&redlink=1">盟旗制由各部定期会盟而形成的机构,是分解原来的部落而组成。旗隶于盟。内外蒙古的盟旗设官基本相同。每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掌管盟务。盟长先由各旗会盟时,从旗长即札萨克中推选。后来改为清朝理藩院开列盟内札萨克,由皇帝任命。其外每盟各设备兵札萨克一人,管理军务。有的盟还设帮办一二人,协理盟务。旗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每旗设旗长一人,又名札萨克,掌全旗要务。又设协理副之。其属有管旗章京、副章京及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札萨克等官员多数都是原来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并经清朝封有爵位的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人。

内蒙古的盟旗是把原来的二十四部,按其活动地区划分为六盟、四十九旗。具体组合是,东四盟:哲里木盟统十旗,卓索图盟统五旗,昭乌达盟统十一旗,锡林郭勒盟统十旗;西二盟:乌兰察布盟统六旗,伊克昭盟统七旗。清朝在这些盟旗之上由理藩院及派驻地方的将军、都统进行管辖。他们是,盛京将军监督哲里木盟科尔沁六旗;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监督哲里木盟的ion=edit&redlink=1">郭尔罗斯前旗和杜尔伯特旗等;热河都统监督卓索图盟五旗及昭乌达盟十一旗;察哈尔都统主要掌管察哈尔八旗及四牧群,其外监督锡林郭勒盟十旗;绥远城将军管辖土默特二旗并监督乌兰察布盟六旗及伊克昭盟鄂尔多斯七旗。一些由将军统治(察哈尔,土默特)。

外蒙古虽在清入关前已建立了“九白”的常贡关系,但入关后一度受噶尔丹的骚扰,直到康熙平定噶尔丹之后才恢复并确定外蒙各部的牧地。清封各部首领为汗和王、贝勒、台吉等,如内蒙一样建立盟旗制度。其各部所组合的盟旗是:喀尔喀四部及附额鲁特、辉特部四盟、八十六旗;杜尔伯特部及附辉特部二盟、十六旗;新土尔扈特一盟、三旗。此外札哈沁、明阿特、ion=edit&redlink=1">乌梁海部等,虽也有旗之设,却不属于外蒙古各盟。清朝对外蒙古盟旗的管辖,中央有理藩院的典属、柔远清吏司等机构,地方上有驻防将军或大臣等。其中定边左副将军(或称乌里雅苏台将军)为当地最高统治者,下设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二人,一人由蒙古王公担任,与将军共同管辖喀尔喀诸部盟旗。科布多参赞大臣及帮办大臣管辖杜尔伯特、辉特、新土尔扈特等盟旗及札哈沁、阿明特、乌梁海等旗。库伦办事大臣掌中俄交涉事务,其属恰克图办事司员一人,负责监督中俄贸易。

青海主要为蒙古额鲁特部居牧之地,共分五部、二十九旗。即:和硕特部二十一旗、绰罗斯部二旗、辉特部一旗、土尔扈特部四旗、喀尔喀部一旗。还有察罕诺门汗部自编一旗。每旗各设旗长,掌治一旗,属官之设如内蒙古。旗之上,青海各部与察罕诺门汗部一旗共会一盟,但是不设盟长,而以清朝驻西宁办事大臣莅盟统辖之。道光三年(1823年)又分河北二十四旗为左右翼,每翼设正、副盟长各一人。也有设ion=edit&redlink=1">喇嘛旗管理沙毕纳尔(徒众)。

西藏行政区划

清代称藏族为图伯特,或唐古特,所居地区分为卫(前藏)、唐(又称喀木)、藏(后藏)、阿里四部。崇德年间达赖班禅已派人贡于清朝,经康熙至乾隆,先后平定噶尔丹叛乱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清朝在西藏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当地的最高统治者为?达?赖喇嘛?,驻前藏拉萨,掌全藏政令。班禅喇嘛,驻后藏扎什伦布,掌后藏寺院与其教民。达赖和班禅的宗教政治地位是平等的。达赖与班禅个人之间互为师徒,关系颇为密切。班禅方面:一世班禅为一世达赖之师;四世班禅为四世、五世达赖之师;五世班禅为六世、七世达赖之师;六世班禅为八世达赖之师;七世班禅为九世、十世、十一世达赖之师;八世班禅为十三世达赖之师。达赖方面:五世达赖为五世班禅之师;七世达赖为六世班禅之师;八世达赖为七世班禅之师;十三世达赖为九世班禅之师。

前藏行政机构主要有噶厦和商上。噶厦为总管藏务会议厅,设三品官噶布伦四人。商上为分管财政的机构,除以噶布伦一人管理外,设四品仔琫三人,商卓特巴二人。还有专掌粮务的叶尔仓巴、掌道路的朗仔辖、掌刑名的协尔帮、掌马厂的达琫及第巴等四至七品的各种名目官员。后藏也设四品商卓特巴、叶尔仓巴,五品达琫等官员,掌管相应的政务。武官则有四至七品的戴琫、如琫、甲琫、定琫,从几人至百多人。凡前后藏皆有营寨,按其地理险易和大中小,各设边营官及营官,总计一百六十余人。佛教在西藏盛行,喇嘛很多,有的喇嘛在噶厦、商上任职,而僧官又分国师、禅师、札萨克大喇嘛、札萨克喇嘛、大喇嘛、副喇嘛等,专掌教事。清朝在西藏设官始于雍正五年(1727年),派驻藏大臣二人,驻前藏,统管前后藏地方及喇嘛事务。后改为办事大臣、帮办大臣各一人,分驻前后藏。按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班禅地位相等,而驻藏大臣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具有向皇帝直接上奏的权力,为达赖、班禅所没有。此外,达赖、班禅及以下呼图克图十八人、沙布隆十二人等活佛转世,称为“呼毕勒罕”,即奔巴金瓶掣签,均由驻藏大臣监督。

回部(新疆)行政区划

清政府在新疆实行盟旗制和伯克制。清末建省之前,曾就额鲁特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的实况,如内蒙设盟旗制。即:旧土尔扈特部为盟四,和硕特部为盟一。盟下为旗。每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旗设旗长(札萨克)一人,掌盟、旗政令。但是盟长由清朝政府任命,旗长则基本是世袭。此外新疆大部分地区为维吾尔族居住,清代称为“回部”。哈密吐鲁番率先归服,曾设旗,部长被授札萨克。自康熙至乾隆平定回部诸乱之后,在这些地区不设札萨克,而实行伯克制。伯克原来是回部的酋长,经清朝重新任命,按职责和品级称某某伯克,共三十余名目。最高的为阿奇木伯克,掌综回务,三品至六品,其次为伊什罕伯克,掌赞理回务。四品至六品。其余分掌地亩、田粮、税务的,大抵四品至七品。在清朝所封的札萨克郡王和诸伯克之上,清朝还派驻了伊犁将军,掌天山南北最高军政大权,下设参赞大臣一人辅之。又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及帮办大臣,叶尔羌办事大臣及帮办大臣,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等,以及乌鲁木齐都统、副都统,分管所在回城事务。

其他民族地区

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历来居住蒙、藏、瑶、壮、彝、黎等少数民族。清朝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以当地的土著人作各级行政机构的长官,清朝政府予以承认,但是当官的人可以世袭,这就是土官制。有文武两类,文官如知府、知州、知县等,皆加“土”字。武官有指挥使司指挥使、长官司长官。从正三品至正七品。此外还有土游击、土都司、土守备等。清朝定制,文职土官共七阶,武职土官共五阶。其承袭、革除、升迁、降调,文隶吏部,武隶兵部。在地方上各归所在总督、巡抚或驻扎大臣、办事大臣等统辖。

清朝-军事战争    

  “三藩”之乱 击败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仲明之孙,继茂之子)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

“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清朝以很大威胁。

吴三桂等举兵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师,年轻的康熙帝力排众议,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

郑成功陵墓1678年(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改国号为周。八月,吴三桂暴死,诸将迎立其孙世璠继位,退居贵阳。

到1679年(康熙十八年)上半年,清军收复湖南、广西。到下半年,清军定汉中,收复四川。康熙命彰泰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师由湖南进取云贵,赖塔等率师由广西南宁西进,赵良栋等统川师南下,齐捣云南。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朝三路大军在云南会师,围攻昆明。十月城破,吴世璠自杀。云贵悉平。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和割据,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则是维护祖国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各族人民是支持的。这次平叛的胜利,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抗御外敌的能力;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嗣立。1664年(康熙三年),清军攻占金、厦,郑经率部退守澎、台。这时,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很多,派系斗争激烈,他们原来所奉行的抗清旗号,已逐渐失去了号召力。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由福建铜山(东山)乘南潮进取澎湖。经过七天激战,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澎湖失守,台湾上下“莫不解体”。郑克塽遣使诣军前乞降,清军进驻台湾。

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同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清朝妇女

 清朝复辟功臣张勋

清朝光绪年小学毕业证书

 

  土尔扈特蒙古回归

早在明末,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他们始终不忘祖国,不断派人奉表入贡。

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很快接见了渥巴钖等人,并举行了盛大宴会,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渥巴钖等首领给予不同封爵,将其部众分为四路、十旗,安置到准噶尔盆地一带进行游牧,由伊犁将军管辖。和渥巴钖同来的舍棱一支分为二旗,在科布多游牧,由科布多大臣兼管。他们回到祖国后,在发展新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早在清入关前,西藏的达赖喇嘛就与皇太极有书信往还。1652年(顺治九年),五世达赖亲到北京朝见顺治帝。清廷赐他金册金印,并敕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封号,就是这时正式规定的。但西藏某些反动农奴主暗地却与噶尔丹勾结,蓄谋叛乱。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去世,桑结等秘不发丧,并盗用达赖名义,把持西藏地方政府。到1705年( 康熙四十四年 ),桑结被拉藏汗处死。

清朝服饰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叛军窜入西藏,杀害拉藏汗,给藏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清政府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派兵入藏,击败了准噶尔叛军。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说明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清政府击退了廓尔喀侵略者之后,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颁布的《钦定西藏章程》中,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各级地方官员及管事喇嘛,都归驻藏大臣管辖,“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他们的任命,也“统归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选,分别奏补拣放”;此外还整顿西藏地方军队组织,加强防务,铸造西藏地方银币。通过这些措施,西藏“事权始归一”。从此,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

当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原来被准部俘虏的维族各城首领大小和卓木(博罗尼都和霍集占)逃回了老家。他们为了恢复过去的地位,遂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煽动叛乱活动。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

1826年(道光六年),张格尔叛军占领了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 和阗等城。英国侵略者也随之而入,并对张格尔进行着严密的监视和控制。1827年(道光七年)十二月,清军俘获张格尔,叛乱被镇压下去。

清朝-文化发展       哲学思想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黎洲,浙江余姚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黄书》《读通鉴论》《宋论》等。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和《亭林诗文集》等。颜元和戴震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宋明理学在清代仍居支配地位。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理学的进步思想家,颜元和戴震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考据学

考据学考据学即清代所谓汉学,又称朴学。其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

 

黄宗羲

顾炎武

 

 

  史学

清代的史学也有相当的发展。清朝官修的《明史》,共332卷,记载了明朝二百多年间的历史。《明史》被认为是二十四史中较为严谨的一部。

  官修大型图书

康熙、雍正时,清政府组织一批人力,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内容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篇,每篇又分门别类,条理清楚,搜集宏富,是继《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

  小说

清代小说的盛行,是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个部门。其中最著名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

  戏剧特点

清代的戏剧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流行的地方戏如秦腔、弋阳腔、徽调、二簧调等先后进入北京,与昆曲争胜。这些地方戏出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们以其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质朴明快的音乐和表演,通俗易解而又富于感染力的唱词和宾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渐渐占了剧坛的优势。

此外,北方的山西梆子豫剧等,也非常流行。乾隆年间,豫剧曾到广州去演出。在南方,由弋阳腔发展起来的江西的赣剧,由皮簧系统发展起来的汉剧、湘剧、桂剧等都逐渐成熟,成为独立的剧种。清的绘画
 

慈禧太后禄禄荣华立轴

绘画  清代在绘画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就。清朝初年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吴历等,都是画坛的代表人物,并称清初六大家。四王的山水画受明末董其昌的复古主义的影响很深,缺乏自己的特色。恽寿平是清初影响很大的花鸟画家。他继承宋元花鸟画的传统,兼取各家,所画的花卉取材较宽,画法工整,色调柔秀清新,富有生气。吴历的山水画重于实景取材,结构比较严整,讲究明暗远近,受有西洋画的影响。

清代画坛上成就最大的是清初的朱耷石涛肖云从等人和清中期的扬州画家,他们都具有独创精神。朱耷等人是明代遗民,在他们的作品中,多寓有反对清朝民族压迫的含意。清中期扬州画家的代表是号称“扬州八怪”的金农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等。他们敢于摆脱清初以来的临古风气,不受因循守旧画风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独抒个性,不拘一格,给人以清新之感。他们所画的山水、人物、花鸟梅竹等各辟新的蹊径,既不墨守古人的成法,又不脱离优秀的传统,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新流派。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 、《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历法和数学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苏州吴江人,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他精通中西历法,对二者异说,皆能条其原委,究其得失。他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他对日月食的算法,对一些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由于他能结合中外经验,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所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地理测绘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

  建筑艺术

清代的园林建筑在世界上是享有盛名的。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周围广达三十里,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从康熙时开始营建,乾隆时基本完成,道光时又有所增修,前后经历一百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著名的还有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等。

清朝在道光以前,文化成就巨大。产生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及戴震等杰出思想家,曹雪芹、吴敬梓、孔尚任及石涛等著名文学艺术家。史学硕果累累,考据学派名家辈出,并出现了《四库全书》等官修大型丛书。科技领域也出现了无数成果,其中建筑成就相当突出。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农学

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为繁盛。有《钦定授时通考》《广群芳谱》《补农书》等著作。

其中大型综合性农书《钦定授时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国际上也颇有声名。

  京张铁路

清朝末年,中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清朝-经济发展       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摊丁入亩”

明末清初,由于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特别是前后延续四十年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清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其一,停止圈地。其二,实行“更名田”。其三,奖励垦荒。其四,整顿赋役制度和“摊丁入亩”。同时,清初还通过丈量田地,编审人丁,使钱粮征额比较符合实际数。这样,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一些赋役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到康熙时期,全国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为进一步推行垦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671年(康熙十年),清政府下令新垦荒地四年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乡绅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第二年,又将起科时间放宽到六年。不久,又作了进一步的放宽。

  恢复生产

 不过,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赋役制度的混乱和赋役负担不均的问题。为了稳定税收额数,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不是免除丁银。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上被废除。这有助于封建统治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并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削弱。

  废除匠籍

明代匠户匠籍。从明中叶起,虽然轮班匠改为以银代役,但住坐匠的封建劳役制剥削始终没有改变。入清以后,因“历年久远”,特别是经过明末农民战争的冲击,“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曾于1645年(顺治二年)一度“免直省京班匠价,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康熙以后,又陆续将匠银摊入田赋,最后废除了匠籍制度。这样,匠户不但在事实上而且在法律上也摆脱了封建政府的人身奴役,从而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清朝-农业生产    

清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

清代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乾隆以后,统计方法变了,总括大小男妇数。1741年(乾隆六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亿4300多万;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又增加到3亿100多万;1840年(道光二十年),更增长到4亿1200多万。人口的大量增加,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

 

清朝末代显贵

清朝军队容貌

 

在水利的兴修上,当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明末清初,由于黄河下游堵塞,多处决口,黄、淮合流,给两岸农田造成严重灾害。康熙时大力修治黄河,通过广大民工十来年的辛勤劳动,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雍正时,又扩大修筑江、浙的海塘,使沿海地区的肥沃农田免受海潮的侵袭,还将部分海滩辟为良田。其他各地也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棉花,在明末基本普及的基础上,种植更加盛行。甘蔗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白紫二蔗,动连千顷”。台湾更是“蔗田万顷碧萋萋”。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在“江南、山东、直隶,上腴之地,无不种烟。而耳闻于他省者,亦如之”。清代经济作物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清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封建剥削形式是租佃制。按照交纳地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在分成租制下,地主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田产品。佃户所用“耕牛籽粒,多取给于业主”。

清代佃农所拥有的永佃权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南方各省,永佃权的存在较为普遍。 清代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雇工的现象也日益增加。

清朝-衰败灭亡       社会矛盾

土地的高度集中 清代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加强,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土地的大量掠夺上。    残酷的地租 清代货币地租虽有发展,但总的还是以实物地租为主。正租之外,还有许多巧立名目的额外剥削。诸如勒索“冬牲钱”、“轿钱”,逢年过节还要索取“送节钱”,嫁女要送“出村礼”,甚至佃户家里死人也要纳“断气钱”,有的还要服各种无偿劳役,等等。繁重的赋役清朝封建政府对农民进行的赋役剥削,也越来越重。

 

清代真实的格格们,和外国公使夫人的合影。

一八八七年的照片,夫妻在家吸鸦片。

 

  吏治腐败

清代时期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日益腐朽,大小官僚结党营私,互相倾轧,贪污腐化,贿赂公行。

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清代手工业工人的反封建斗争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各种手工业工人反对作坊主剥削、压迫的斗争也非常活跃、频繁。例如苏州的踹工织工纸工、烛业工人,景德镇的陶瓷工,门头沟的煤窑工,北京的香工,云南的矿工,广州的织工,陕西的木工和铁工等等,都曾先后爆发了反对作坊主克扣工价、开除工匠和要求增加工银、反对封建政府压迫的“齐行叫歇”的斗争。

清朝-国旗国歌     清朝黄龙旗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清朝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不过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

清朝-辛亥革命    

清廷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也标榜"新政",改革政府机构,编练新军,设立大中小学堂,但成效并不显著。新形成的近代知识分子接受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各地出现了革命的小组织,出版许多鼓吹革命的宣传品,著名的有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统一领导日益成熟的民主革命。同盟会创办《民报》,宣传反清革命,驳斥保皇党鼓吹立宪的论调,并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包括萍浏醴起义,粤桂滇边界六次起义,徐锡麟的安庆起义,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但起义均告失败。

革命军占领武昌

为了抵制革命,清廷宣布“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北京成立资政院,声称要实行"君主立宪",成立"责任内阁"。但新内阁变本加厉地把权力集中到满族亲贵手中,连汉族大臣和立宪派也受到排挤。

宣统三年(1911),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夺商民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各地的保路运动,四川尤为激昂,数十万人罢市请愿,清军进行镇压。是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占领武汉,组织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见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这次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和会党。各地立宪派因在立宪、路权问题上对清政府不满,在革命高潮时也参加进来,但思想和政治主张与革命派有重大分歧,还有一些旧官僚军阀也混进反清阵营,于是革命内部发生了摩擦和权力争夺。

独立各省的代表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又组织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敦请已被罢黜但暗操兵权的袁世凯出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袁调动北洋军,进攻武汉,压迫革命派妥协。而投入反清阵营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以至部分同盟会员也向袁世凯靠拢。革命派不能控制局势,只好作出让步,同意如果清帝退位,可由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袁随即逼迫隆裕太后在接受优待清皇室的条件下交出政权。1912年2月清帝宣统退位,清王朝覆亡。

人民的反抗斗争

在清代中叶,不仅广大贫苦租地农民积极开展抗租斗争,以打击地主残酷的高额地租剥削,而且还出现了反抗黑暗封建统治的各地农民起义。 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前后经历了几十个年头。虽然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清廷残酷地镇压下去,但它大大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此后不久,就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反抗沙俄侵略从17世纪40年代起,沙俄殖民者也不断武装侵入喀尔喀蒙古所属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1727年8月(雍正五年七月),中俄双方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接着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

满清不平等条约

积弱的清王朝前后签定了一千一百多个不平等的可耻条约,其中四十多个条约影响深重。 

清朝-皇帝简介    

清朝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明王朝的腐败,再加上李自成的暴动,加速了汉族最后一个王朝的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北方的满清王朝。清王朝的寿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个皇帝

努尔哈赤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

 

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36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大事年表    

1583年,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称汗,国号曰大金,史称
后金,年号天命,定都于赫图阿拉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发动叛乱。同年,爆发了萨尔浒之战。
1621年,后金占领
辽阳
1625年,后金迁都
沈阳

鸦片战争博物馆1635年,太宗皇太极废除女真族名,正式定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开始,至1642年结束。明将洪承畴降清。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明朝覆灭。同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明宗室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先后建立南明政权(1644~1661年)抗清。
1661年,
郑成功台湾反清。同年,永历帝(桂王)被俘,南明政权告终。
1662年永历帝于
昆明遇害。
1673年,康煕帝下令削藩,三藩之乱爆发,至1681年被平定。
1683年,清军攻台湾,郑氏投降,中华全境统一。
1685年至1686,清军于俄军两度雅克萨之战,清军大捷。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两国边界,同时丧失了大片领土。
1690年1723年间,康煕帝屡征
准噶尔青海。平定新疆叛乱。
1712年,清政府宣布此年(康熙50年)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1723年,清政府宣布开豁乐户贱籍的,大批明朝永乐时代遭到迫害的建文忠臣女性后代得以从良。
1728年,中俄签订 《恰克图条约》,中国再次丧失大片领土。
1747年,乾隆帝开始征伐藏边回疆等地,自诩「十全武功」。征伐直到1792年结束。
1760年,乾隆拟「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清朝人口达31150万。同年,乾隆帝开始宠信和珅,使清朝步入中衰。
白莲教起义1782 年,《四库全书》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同年,英使马嘎尔尼来华,要求开放贸易被拒。
1796年,川陕
白莲教起事,至1805年平定。
1813年,英使
马嘎尔尼第二次来华亦无功。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清朝人口达38310万
1839年,林则徐于
虎门销毁鸦片。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1842年)。
1842年,中英签订
《南京条约》,英占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同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44年,中美
《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订立。
1851年,清咸丰元年,清朝人口达43610万。同年,拜上帝会在广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并颁《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4860)爆发。英法联军侵华。同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讧,渐趋败亡。
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清廷与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又与俄签订《瑷珲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陷北京。中英、中法、中我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慈禧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驾崩。11月1日,辛酉政变,慈禧太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同年,洋务运动(1861~1894年)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败亡。同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爆发, 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法占领越南。
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爆发。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同年,洋务运动宣告终结。
1896年,
《中俄密约》签订;此后列强纷纷在华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沙俄占旅顺及大连。
1898年,6月,光绪帝在康有为等推动宣布“戊戌变法”,同年9月,
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又称“百日维新”。
1899年,义和团兴起,在山东各地杀教士、教民。
1900年,6月21日,慈禧对全世界宣战。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同年,兴中会
惠州起义失败。
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十一国签订
《辛丑条约》。清廷下令筹划新政。
1905年,清政府罢科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同年,
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至1908年,同盟会发动六次起事均失败。
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宣统帝即位。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事未成;5月清攻府宣布铁路国有,引起保路风潮;10月
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史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宣布成立。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统治被推翻。 清朝皇帝展开收起 更多历史知识详见历史百科 姓名 年号 庙号 谥号 相关人物 生卒年份(公元)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命 太祖 初谥武皇帝,改谥高皇帝 袁崇焕 额亦都 扈尔汉 费英东 何和里 安费扬古  1559年-1626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 天聪
崇德
太宗 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多尔衮 多铎 洪承畴 1592年-1643年 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 世祖 章皇帝 董鄂氏 董小婉 济尔哈朗 汤若望 1638年-1661年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圣祖 仁皇帝 鳌拜 葛尔丹 索额图 佟国纲 索尼 苏克萨哈 遏必隆 尚可喜 耿精忠 吴三桂 钮祜禄氏 姚启圣 施琅 魏东亭 明珠 于成龙 李光地 周培公 郎世宁 张廷玉 1654年-1722年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 世宗 宪皇帝 吕四娘 隆科多 吕留良 年羹尧 1678年-1735年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高宗 纯皇帝 孝贤纯皇后 纪昀 戴震 姚鼐 刘墉 和珅 1711年-1799年 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 仁宗 睿皇帝 孝淑睿皇后 和裕皇贵妃 1760年-1820年 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 宣宗 成皇帝 林则徐 邓廷桢 关天培 琦善 端悯固伦公主 穆彰阿 耆英 1782年-1850年 爱新觉罗·奕宁 咸丰 文宗 显皇帝 洪秀全 杨秀清 曾国藩 左宗棠 慈禧 慈安 杜受田 1831年-1861年 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 穆宗 毅皇帝 载垣 端华 肃顺 李鸿章 1856年-1874年 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德宗 景皇帝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珍妃 袁世凯 李莲英 1871年-1908年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载沣 张勋 鹿钟麟 婉容 文秀 谭玉龄 1906年-1967年

清朝战争 国内战争  统一与平叛

击败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

  1644年—1664年,清统一战争(灭大顺、大西和南明)

  1673年—1681年,清平三藩之乱

  1681年-1683年,清收复台湾之战(南明遗留问题)

  1690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1758年-1759年,清平天山南路之战(大小和卓叛乱)

  1820年—1827年,清平张格尔叛乱(大小和卓遗留问题)

  农民起义

  1796年—1804年,白莲教起义

  1813年,天理教起义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2年—1868年,捻军起义

  其他

  1862年—1873年,陕甘回变

  1895年—1911年,兴中会同盟会领导的革命运动

  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穆斯林也多次发生民变或起事,如陕甘回变。这些基本上以西部少数民族为主,许多都持续了十几年。与清初江南抵抗不同,此时清廷保护汉族民众免于受害获普遍支持。 对外战争  

时间 战争 交战国 结果 1627年 丁卯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1636年 丙子之役 李氏朝鲜 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1685年-1686年 雅克萨之战 沙俄 沙俄败,《尼布楚条约》 1765年-1770年 清缅战争  缅甸 签订和约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战 安南(阮惠)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清反击廓尔喀之战 廓尔喀(今尼泊尔) 中国胜,保卫了西藏领土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 英国胜,《南京条约》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法国(俄美支持) 英法胜,俄国渔利,《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5年-1878年 清军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之战 浩罕国(俄英支持) 中国胜,收复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法国 中国不战而败,《中法新约》等 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 日本胜,《马关条约》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八国胜,《辛丑条约》 1900年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沙俄 沙俄胜,但未能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

 

清朝条约  平等条约

  

名称 时间 国家 简介 尼布楚条约 1689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布连斯奇条约 1727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恰克图条约 1728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1909年 中日,日代韩 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时间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  六百七十万两 1841年5月27日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 香港岛 二千一百万圆 1842年8月29日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 六百七十万两 1843年7月22日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 —  1844年7月3日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俄 瑷珲条约 奕山 6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 — 1858年5月28日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3日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8日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四百万两 1858年6月26日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二百万两 1858年6月27日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 — 1858年11月8日 中英 北京条约 奕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 一千叁百万两 1860年10月24日 中法 北京条约 奕 — 八百万两 1860年10月25日 中俄 北京条约 奕 4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 1860年11月4日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44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 1864年10月7日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  — 1868年7月28日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 — — 1869年10月23日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 — 1871年8月13日 中日 北京条约 奕 — — 1874年10月31日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  二十万两 1876年9月13日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   1879年10月2日 中俄 伊犁条约 曾纪泽  7万平方公里 九百万卢布 1881年2月24日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 — 1884年11月5日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 — 1885年4月18日 中法新约 李鸿章 — — 1885年6月9日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桂良 — — 1885年6月9日 中葡 北京条约 奕劻 — — 1887年12月1日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 — 1890年3月17日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 — 1894年3月7日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3.6万平方公里(台湾及澎湖列岛) 二亿两 1895年4月7日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赎回辽东半岛 叁千万两 1895年11月8日 中俄密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李鸿章 新界(租借九十九年) — 1898年6月9日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 十亿两,实际赔付约60% 1901年9月7日 中英 续订藏印条约 唐绍仪 — — 1904年7月9日 中日满州善后条约 又称《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奕劻、瞿鸿禨、袁世凯 — — 1905年12月22日 中俄 满洲里界约 宋小濂 1400平方公里(额尔古纳河北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4——清朝概括(续)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4——清朝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3——清朝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6——清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9—清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2——北辽、后辽、东辽等帝王(附:奚王回离保)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8——清朝海外汉人政权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吞武里王朝及三佛齐王国领袖...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9——明朝明穆宗朱载垕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8——明朝明世宗朱厚熜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7——明朝明武宗朱厚照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6——明朝明孝宗朱祐樘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22——辽国概况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12——偏安一隅的南宋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1唐朝——唐敬宗李湛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英宗朱祁镇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7唐朝——唐昭宗李晔 哀宗李柷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宣宗朱瞻基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7唐朝——唐昭宗李晔 哀宗李柷.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6唐朝—— 唐代宗李豫.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5唐朝—— 唐肃宗李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7—元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8—元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8——西夏夏仁宗(李)仁孝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0—元朝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附阿里不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