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睿个人资料: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宣宗朱瞻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41:34
hubao.an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

姓名 朱瞻基 庙号 宣宗 谥号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

 

钦文昭武宽仁纯孝

章皇帝

陵墓 景陵 政权 明朝 在世 1398年1435年1月31日 在位 1425年6月27日1435年1月31日 年号 宣德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如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宣宗与仁宗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宫,时年38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也称宣德皇帝。葬北京昌平明景陵。

明宣宗-简介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明宣宗-基本信息

   

姓名:朱瞻基

明宣宗

出生: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初九日

属相:虎

卒年:宣德十年(1435)

民族:汉族

享年:38岁

谥号:章皇帝

庙号:宣宗陵寝:景陵

父亲:朱高炽母亲:张皇后

初婚:20岁配偶:胡皇后,孙皇后

子女:2子,2女继承人:朱祁镇

最得意:仁宣之治最失意:英年早逝

最不幸:明代第一个废后的皇帝最痛心:被称为“促织天子”

最擅长:斗蟋蟀、诗画

明宣宗-生平

   

明宣宗

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到瞻基满月时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并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还曾命学士胡广等到军中为朱瞻基讲论经史。成祖经常对仁宗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皇位的争夺,仁宗朱高炽为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

宣德,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

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

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之后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安南(今越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从长远来看,宣宗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起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征安南不仅空耗国库,而且使得中国许多的家庭遭受丧子,丧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放弃安南是明智之举。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太子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太后方能决定。不久死于乾德宫。终年三十八岁。 朱瞻基死后,谥号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史又称宣德帝。

 

明宣宗-统治措施

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仿照朱棣起兵举事,派人 到京师秘密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事发,阴谋为朝廷所知。起初,宣宗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宣宗决定亲征。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会率兵攻取南京。宣宗则另有一番见解: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乐安。正如宣宗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

宣宗令平叛大军将乐安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而是将劝降信射入城中,继续劝谕朱高煦出 降。此时的朱高煦已经彻底绝望,私下派人来请降。叛军中的王斌等人宁愿战死,坚决阻止 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间道跑出来投降了宣宗。大臣请求将其立地正法,宣宗顾 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送回京,废为庶人,禁锢在西安门内。班师回朝,宣宗特意将乐安改为武定州。这时他一定会想起当年祖父朱棣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熟悉军事, 带着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如果祖父有知,一定会为自己兵不血刃地平叛而欣慰,况且 自己还保全了叔父朱高煦的性命。

赵王这次没有举兵,并不是因为他突然改过自新。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赵王对汉王的叛乱行为很是赞成,并且积极招呼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理睬。胡永兴情急 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汉王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赵王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这样,赵王才能够逃得一劫。假如赵王当时有所异动为朝廷所察的话,能否保存就是一个疑问了。不过,以宣宗对赵王的了解,他肯定知道赵王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军彰德的情况下,能够听从相反的意见,保全赵王,这是很难得的政治家气度。

汉王朱高煦本来也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 宣宗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用脚将宣宗勾倒。宣宗惊魂未 定,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以柴炭,放火将其活活烧 死。铜缸都被烧化了,朱高煦的尸骨当然无存。汉王、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 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 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杨荣像宣宗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 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 ;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 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几位重臣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记载,杨荣 办事果断,敢作敢为,对军务很熟悉,只是不能洁身自好,多次接受边将馈赠的良马。宣宗 听说了,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力赞杨荣通晓军务,是他和众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应该因 为有这样的小毛病就放弃不用。宣宗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 。杨士奇听后,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对宣宗请求能够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后来杨荣知 道了这件事,感觉十分惭愧,对不住杨士奇,便尽释前嫌,相交甚欢。

宣宗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 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宣宗绘《萱花双犬图》

安南到了宣德朝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成祖曾经兴兵80万征讨交阯,将其并为明朝的一个省,设置官吏,加以统治。然而交阯并未臣服于明廷的统治,起兵反对明朝的战争 时有发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镇压简定、陈季守、黎利等人的反抗。成祖死后,交阯的情势更加不稳定。明朝连年派兵交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难以承受之重。仁宗时 期,改变了成祖一味剿灭镇压的政策,以招抚为主。

宣宗则主张剿抚并用的政策,派王通为 征夷将军,征讨黎利,然而他内心里更想息兵交阯。宣德元年(1426)四月,宣宗就曾与蹇义 、夏原吉、杨士奇和杨荣四人商议,他“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交阯)自为 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这种想法是要改变直接统治交阯的 做法,恢复交阯为附属国的地位。杨士奇和杨荣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而蹇义和夏原吉却反 对,担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弃之,岂不上损威望,愿更思之”,因此宣宗的这个想 法并没有立即实行。其实宣宗是在等待一场军事上的胜利,然后才好招抚、谈判,体面地从交阯撤兵。

宣德二年(1427),陈通率军击败了黎利,斩首万余人,但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让黎利率 残军逃跑。九月,黎利上书明廷,声称找到陈氏后人(当年成祖起兵的名义就是为原国王陈 氏报仇复国),请求明朝罢兵,册立陈氏后人为君。宣宗有意答应,但是英国公张辅等人认 为明廷如果没有合适的借口就答应,只是向天下人显示朝廷的软弱。宣宗召见杨士奇和杨荣 ,寻求对策。他们二人赞同宣宗的想法,认为这是体恤民情,没有示弱。宣宗在杨士奇等人 的支持下,欣然同意,派特使恢复陈氏政权,命陈通撤兵。

然而黎利推说陈氏后嗣已死,请 求明廷册立自己。宣宗没有理会,派人继续寻找陈氏后人。宣德三年(1428),黎利再次进 献贡物,请求册封,宣宗仍不理会。宣德六年(1431),黎利再次请封。宣宗考虑到陈氏后 宣德云纹铜熏炉人已经无从找起,黎利署理国事已成事实,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册封黎利为国王。这样,安南再次独立,脱离了明朝的直接统治,但仍然是明朝的附属国。从此到明朝 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放弃安南,免除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痛苦,也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除去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明宣宗作品

明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绘画作品,共有三副,又称为“三鼠图轴”。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三鼠图轴是很有意趣的写意画,看到图中机敏可爱的老鼠,使人忘记了鼠类可憎可怖的一面。朱瞻基最早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老鼠之美感的艺术家。

明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绘画作品。卷纸本墨笔,纵27.7厘米横4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丛下,举止疏狂。当是诸葛亮出茅庐辅助刘备之前,隐居南阳躬耕自乐的形象。

《雪意歌》

宣德八年,自冬十月以迄,长至之前,凡两雨雪。迨十一月乙酋,又至后五日,是日,同云四合,寒气凛然,大有欲雪之意。自昔农人谚曰:“要宜麦,见三白。”使今夕而复雪,岂不成三白乎?因喜而作长歌,以为来岁丰秥之征云。

《明史》赞誉宣宗:“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

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好书画、促织。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爱好促织,朱瞻基被后世称作“促织天子”。宣宗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万历野获编》之“宣宗御笔”称他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宣宗年少时对书法课颇为用心,他的行楷清丽潇洒中带些皇室的雍容柔媚之气。一心追求太平盛世的宣宗兴之所致,常常挥毫波墨,写诗作画,并赏赐给众大臣。由于宣宗酷爱和擅长绘画书法艺术,宫廷上下聚集了一批宫廷画家,他的继任者英宗、宪宗、孝宗到神宗等也多受影响。亲近艺术,宣宗培植了数代宫廷画派,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浓笔重彩。

生活中的宣宗是一个骄奢淫逸、寻欢作乐的皇帝。他既是明代第一个充分享受宫廷生活的帝王,也是洞开明朝骄奢淫逸生活风尚的帝王。宣德朝的宫廷生活丰富多彩,渐趋奢华。

 

明宣宗-家庭

   

后妃  儿子  女儿

 

 

 恭让章皇后胡善祥,无过被废,英宗追复其位号。

孝恭章皇后孙氏

贤妃吴氏,明代宗母

嫔,郭爱,贤而有文,入宫二十天即遭殉葬。

端静贵妃何氏,殉葬。

纯静贤妃赵氏,殉葬。

贞顺惠妃吴氏,殉葬。

庄静淑妃焦氏,殉葬。

庄顺敬妃曹氏,殉葬。

贞惠顺妃徐氏,殉葬。

恭定丽妃袁氏,殉葬。

贞静淑妃诸氏,殉葬。

恭顺充妃李氏,殉葬。

肃僖成妃何氏,殉葬。

朱祁镇,长子,明英宗,母孝恭章皇后孙氏

朱祁钰,次子,明景帝,母贤妃吴氏  

顺德公主,母恭让章皇后胡氏。正统二年下嫁石璟。

永清公主

常德公主,母孝恭章皇后孙氏。正统五年下嫁薛桓。成化六年薨。 

 

明宣宗-盛世与隐忧

在宣宗君臣的不断努力下,宣统朝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历史 上有名的“仁宣之治”。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样的 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边境安定,蒙古虽有扰边的行动,但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行 动。宣宗实行安抚的政策,力主和议,保持了和平共处的局面。放弃安南也是个明智的选择 ,使得久经战乱的明朝和安南都得到了稳定发展的环境。

争夺皇权的朱高煦的反叛,很快就 被平定了,没有酿成大的祸患,加强了皇权。宣宗爱惜民力,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力劝农 桑,鼓励垦荒,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时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 ,是明王朝财力最雄厚的时期。商品生产程度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商路增辟,国内外贸 易有所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农民起义也很少。宣宗任人得当,吏治较为清明

宣宗行乐图然而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没有意识到盛世 下存在的隐患。“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这种情况宣宗当然脱 不了干系。这位年轻的天子有一种很特别的爱好就是斗蟋蟀(促织),因此被称为“促织天 子”。

宣宗对斗蟋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派宦官选取上好的蟋蟀。因为这种缘故,斗蟋 蟀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扶摇直上。后来宣宗觉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派太监四出采办 。其中,苏州的蟋蟀特别好,宣宗为此还特意敕令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1000只蟋蟀。 上命下达,摊派给了当地的百姓,弄得鸡犬不宁。据说当地一个粮长用一匹马换取了一只好 蟋蟀,准备献给宣宗,不料妻妾观看时跑掉了。妻妾自知闯祸自杀了,粮长见家破人亡也上 吊了。蒲松龄根据这个故事情节,稍加改变,写成了《聊斋志异》中著名的《促织》一文。

明宣宗-相关轶事

   

喜峰口情报称,有一万多兀良哈人越过大宁,经会州将到达宽河一带。

朱瞻基喜出望外,分析了情势以后认为,这批人必然不知道自己正在巡边,而喜峰口一带地势险要,不利于大军通过,因此决定亲率三千精兵昼夜北驰。在靠近宽河的地方,宣宗令将士们口衔小棍,整束衣装,避免在急行军中发出声响吓跑敌人。

10月14日拂晓,大军抵达宽河。兀良哈发现了明军踪迹,以为是照例巡边的普通队伍,便立刻一拥而上。宣宗命令三千精兵分成两翼。待敌人冲入包围圈之后,宣宗引弓搭箭,接连射倒了敌人的三个前锋;两翼明军趁势而上,利用火器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这是宣宗一生中三次巡边的第一次。从取得胜利的宣宗身上似乎看得到祖父朱棣的影子,他正是朱棣精心培养的接班人。

朱棣、父亲朱高炽和叔叔朱高煦。 在他出生的前一天,燕王朱棣做了一个好梦。梦里他见到了圭。在古代中国,圭是帝王的象征。他还见到了一个满脸英气的男人。 次日,朱瞻基就诞生了。这个孩子与梦中人十分相似。好梦在前,不禁让朱棣有了美妙的联想。

父亲朱高炽是一个胖胖的老好人。然而在未来他与能征善战的弟弟朱高煦之间的皇位争夺之中,这个孩子竟然成了他政治天平上最后、最重的那个砝码。叔叔朱高煦可能较早意识到了朱瞻基对自己的威胁。

一次他去拜朱元璋的孝陵。朱高炽走在前面。由于体弱多病,还患有足疾,两个太监左右搀扶着他,突然他打了个趔趄,朱高煦忍不住在背后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没想到侄子朱瞻基马上接口说:“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当时“回顾失色”。

最后朱棣成了皇帝,朱高炽也做了皇帝,但只有短短的一年就去世了。朱高煦本想仿效父亲夺取皇位,却最终败在“更有后人”的侄子手里。

豆腐,都是宣宗的最爱。 朝鲜猎鹰在宫廷中十分有名,朱棣和朱高炽都曾向朝鲜索要过。

朱瞻基每年都要派人去朝鲜,而朝鲜方面也不敢不办,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护鹰使。与采办蟋蟀不同的是,丢失猎鹰或者半路死亡,朱瞻基还特别嘱咐不要怪罪办理之人。朝鲜饮食也深得宣宗的喜爱。他尤其喜欢朝鲜女厨师做的朝鲜风味的豆腐。为了经常吃到这种豆腐,他还写信给李朝的国王,索要女厨师。

倭寇打不了,干脆就不到海上去了。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遗体埋葬于古里。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31],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32]。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33]。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0年1月),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经徐山、十日到江苏太仓,二十日出太仓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驻留约一个月,在此期间,郑和在刘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年)春天,天妃宫修建完毕,郑和立《通番事迹记》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

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明宣德六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立”[34]。”。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福建长乐港。郑和船队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35]。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36],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从占城起航,二月六日抵达爪哇。 六月十六日起航,二十七日抵达旧港。 七月一日启航,八日抵达满剌加。 八月八日启航,十八日抵达苏门答剌。 十月十日启航,十一月六日抵达锡兰山。 十日启航,十八日抵达古里国。 二十二日启航,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忽鲁谟斯。 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国。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38],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 二十日大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 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加剌。 五月十日回昆仑洋,二十六日到占城。 六月一日启航,经南澳山,望郎回山,碗碟屿,二十一日进太仓,宣德七月六日到南京[39]。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41],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42]。明初时,帖木尔帝国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包抄是郑和的一个主要目的。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为明朝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夺得帝位,赏赐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编辑用乐大典,造大船,遣太监郑和六下西洋,遣大兵攻打越南,又营建北京宫殿,用南方五省赋税,历14年营建武当山道观,所费以万万计,致使国库空虚,馈饷空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推动下西洋,扩大海外贸易。根据学者估计,下西洋贸易开放政策,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 的十几倍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认为,“迟至万历末年兵部仍存有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他认为刘大夏烧毁或藏匿郑和档案之说不足信,郑和档案可能在明末清初李自成攻打北京或清兵攻占北京城时亡失于战火

杨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士奇,以字行东里,文贞,明朝江西泰和(今泰和县澄江镇)人。

 

自幼家贫勤学,建文帝时(1399年)由王叔英引荐,入翰林院,充编纂官,参与修《太祖实录》[1]

明成祖永乐初年开文渊阁,士奇与

解缙等七人同入内阁。永乐十二年(1414年)遭汉王朱高煦劾,士奇为了分担太子迟缓迎驾的责任而下锦衣卫狱,太子得以保全,士奇不久获释。

仁宗即位后,擢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升为少保,再升为少傅,英宗年间升为少师。从成祖至英宗年间,与

杨溥杨荣于文渊阁任事达四十年,史称“三杨入阁”。其间力主终止交阯军事,并请免赋薪、减官田,史称“仁宣之治”。知人善任,引荐于谦周忱况钟等人。正统九年其子ion=edit&redlink=1">杨稷因杀人,“横虐数十事”,下狱,当时王振专权,士奇不能救,忧虑而死。

葬于今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诏赠左柱国太师,卒谥文贞。著有《东里文集》、《文渊阁书目》、《三朝圣谕录》、《历代名臣奏议》等。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宣宗朱瞻基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英宗朱祁镇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9——明朝明穆宗朱载垕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8——明朝明世宗朱厚熜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7——明朝明武宗朱厚照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6——明朝明孝宗朱祐樘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97——明朝大顺政权及君主李自成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93——明朝明思宗朱由检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90——明朝明神宗朱翊钧0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22——辽国概况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12——偏安一隅的南宋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1唐朝——唐敬宗李湛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7唐朝——唐昭宗李晔 哀宗李柷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7唐朝——唐昭宗李晔 哀宗李柷.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6唐朝—— 唐代宗李豫.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5唐朝—— 唐肃宗李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7—元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8—元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01五代十国——荆南及武兴王高季兴等各代君主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历代君主165唐朝—— 唐肃宗李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2——北辽、后辽、东辽等帝王(附:奚王回离保)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4——清朝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3——清朝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6——清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