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房cad图纸下载: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8:05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2011年08月07日 22:54:01分类:哲理美思考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许锡良
    
    
   关于人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认识论的大问题。在这里,曾经有过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不同的认识论都对人类的认识作出过贡献,但是,应该说都是不完全的。
   人是怎样认识与追求真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自古希腊时期起,怎样认识这个世界,就一直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谜。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中国用圣人之言代替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为一切真理都已经在圣人的经典章句里,因此不再存在着什么认识世界与追求真理的问题。先验论与经验论,常常在马克思哲学里被纳入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在这种教育印象中,唯心主义就是错的,而唯物主义虽然正确,但是,如果是仅仅停留在经验论层次就是机械的、片面与狭隘的。这几乎形成了国人的一个定势思维。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详细区别开来。
   第一,先说,先验论。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这是关于知识来源最早的先验论记载。亚里斯多德之所以会发明演绎推理,就是因为有柏拉图的先验论作为基础。
   后来继承这一认识论比较经典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关于先验论康德曾经有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就是后来关于仰望天空的说法的来源。成为一种比喻,说明一个民族要有超脱世俗利益的胸怀与眼界。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居于心中的道德法则其实就是先验论。心中的道德法则,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验于每个人的头脑中的。所谓启蒙,其实也是以先验论为基调的。康德强调的启蒙,就带有打开被后天的俗尘蒙蔽了的先天的心智的意思。每个人都有一种自然正当性存在于心中,这也是普世价值来源的基础。无论什么民族,什么种族,什么时代,有一些人类的道德总是普遍存在的。违背了,就有灭绝人性,灭绝人类的危险。
   先验论成为人类反思知识来源,反思与检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来源、伦理原则与知识真理性的一个必要手段。这种先验性有点类似于中传统所说的,“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味道,只不过,先验论强调理念的绝对性与普遍性。中国人说“法先王”,其实只是强调一个过去的具体范例,并不说明其普遍性,其遵守的原因仍然只是遵循一种习俗。
   除了道家玄学,特别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有点先验论的色彩外,中国传统文化普遍比较缺乏先验论,相反,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是“实事求是”。中国人在说到道的时候,也比较玄虚,这个“道”既不同于科学意义的规律,也不同于先验论中的先验理念,而是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认识。具体是什么,一直是众说纷纭。
   实事求是,这个解释后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新的解释,他说,实事求是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求就是去分析研究,是,就是研究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其实,在古代,“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承认既成现实,从现实中去寻找合理性的一种世界观。这为中国人的丛林法则以及成王败寇的文化传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国人缺乏绝对理论,缺乏永远需要遵守的规则,没有先验的东西,一切只有后天习得。这反映在教育方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谈到学习的时候,很少看重天赋,而只是一味强调后天的刻苦努力,中国在学习方面,唯有勤苦的典故,而没有灵光闪现的故事。反映在政治上,常常出现指鹿为马,跟对人,站对队,局势还不明朗的时候,不急于表态,都是一种见风使舵的行为。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需要为之献身的信仰,一切都是为了金钱权势,自然,没有必要固守一执,也缺乏反省精神。此时一也,彼一时也,在各种观念之间滑来滑去,游移不定。孔子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里笃信与守死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对自己有利的,这是永恒法则,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显然是一个溜光回圆滑的琉璃蛋。这也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性格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进行反思的。
   反思是需要有某一种固定的先验性的东西的存在才有可能的。如果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可以改变,那么反思就无从下手。就像一个人想量出某个距离,必须先有一个固定点,并以此点为参照系,才能够确定距离一样。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而且常常越是混到一把年纪的人,越是老奸巨滑,越是没有是非对错观,而且以此为成熟的表现。对于固守自己信念的人,中国人常常是嘲笑其迂腐与愚笨。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出不了康德式的思想家,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不是仰望天空的,也没有先验一说。先验论为人类认识论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人类认识到世界有永恒的法则,而且人心中就隐藏了这种法则。让人类有共同遵守的规则、操守与普世的价值。没有先验论,就不可能会有后来的天赋人权一说,也为心理学上的顿悟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经验论。经验论是与先验论或者唯理论相对应的。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认识知识是人后天习得的。经验可分为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前者即是感觉,后者即是内省。一切知识都是从这两种经验得来的。如果只强调感觉的作为知识来源的作用,这一派被称为感觉论者。如果同时还强调内省,那么,就与先验论有一点接近。经验论与归纳法是一脉相承的。培根作为经验论者,提出他的思维新工具——归纳法,甚至对事物的认识要求要作到完全归纳。可是,事实上有许多事情我们是不能够完全穷尽的,更多的时候要靠假设与设想去补充完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一部鸿篇巨著,倾作者一生的心血完成。这里其实主要讲两个意思,一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二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作为意志的时候,是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读完叔本华的书,你会感觉你以前所确认的客观世界,其实并不那么客观。这个世界就只是你观察到的那个世界,而换另一个人其观察到的世界并不会完全相同。世界上人们的所作所为,也无非只是他要向这个世界表达一下他的意志。叔本华在书中还有一句名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想做的,却不能够得到他所想要的”,人们可以依自己的意志行动,却不能够依自己的意志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人们的意志与行动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互相博弈的结果就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结果。人的意志与这个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永远不会是对等的关系。我们观察世界之所以看到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样子,除了事物本身的性质外,还因为我们人类有一双比较特定的眼睛。据说,狗眼看世界与猫眼看世界就不同于人类,这些动物的眼睛里没有能够感知色彩的生理结构,因此,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世界的形状也因为眼睛的结构与我们不同而不同。
   杜威是一个典型的经验论者。实用主义也是一种经验主义。他尤其是认为,儿童的认识离不开他的经验,因此他提出了用儿童活动中心代替课堂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代替教材为中心。并且强调在做中学。
   建构主义是介于先验论与经验论之间的一种认识论。人的认识是一种建构过程,外面的经验世界因我们心智的差异而有选择性的建构。人的经验是一种先天心智与后天经验之间互相融合的选择过程。
   在唯物辩证法里,经验论者是粗鄙的、浅显而片面的。然而,经验丰富、经验教训、经验交流、经验之谈仍然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惑缺的活动。
   体验是经验的另一种说法。目前,无论教学,还是认识,常常强调情境,强调体验式的认识。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像上帝那样全面、客观、理性。每个人认识这个世界,除了人性固有的天赋之外,只能够从自身的切身体验中去认识,去感受。
   但是,经验毕竟常常因人而异,而要上升到普遍意义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学术研究要取得的不是个人的一管之见,而是要得到逻辑与实验反复推理与验证的命题。
   打通先验与经验之间界限的是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能够自洽,同时在实验与现实中又能够得到验证,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命题为真。这个学派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保持着每周讨论一次的传统,持久十几年时间之久,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结束。逻辑与实证的结合,解决一个经验还是先验的大难题。人的逻辑是思维中的先验部分,实证则带有经验的成分。如果一个命题能够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验证,就可以判断其为真。看起来已经是很完美了。可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总感受还缺少了一些什么。
   那么,究竟还缺乏了什么呢?人,并非只有逻辑理性,也并不只有实验、调查与验证,人的世界里还有非理性,还有热情洋溢的一面,还有丰富的想像,还有更多的自由精神,这些东西是科学研究中一刻也不能够少的。发现先验论、经验论还有逻辑实证主义论均有缺陷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大数学家、著名思想家庞加莱。是他明确提出了约定论。
    
   第三约定论。通俗地说,就是约定俗成。有时也称之为学术共同体的习惯。这个世界的知识,有许多只是约定的,并无客观意义,也不可以验证。它既不是先验的综合判断,也非经验事实,它只是我们约定的,有时这种约定也称之为习惯。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约定。科学语言不能够用日常语言来表达,而是要在科学共同体圈内使用一种特定的更为精密的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约定。庞加莱说:“一切定律都是从实验推出,但是要阐明这些定律,则需要有专门的语言,日常语言太贫乏了,而且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如此微妙、如此丰富、如此精确韵关系。”由于“精妙的语言不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所以科学家才创造出使他们心满意足的语言。另外,交通规则中的红灯绿灯的含义也是一种约定。数学公式以及所使用的符号更是一种约定。庞加莱作为伟大的数学家,因数学的约定性,而特别强调约定论(conventionalism)。应该说庞加莱因其研究范围极广泛,在不同的领域所使用的方法论也多有不同。有些领域,如他对算术的认识论地位而言,他是一个康德主义者,因为他宣称算术的一些公理,特别是数学归纳原理是先验综合真理。另一方面,他在空间哲学、几何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中却抛弃了康德主义,并用发生经验论(几何学与物理学的概念及陈述起源于经验)和约定论的结合来代替它。在集合论基础方面,他的立场是反对康托尔的,是一位结构主义者和前直觉主义者。在物理学哲学中,他的约定论为经验的要素留下了余地,以致处于经验论传统的范围内。庞加莱的约定论应该称之为“经验约定论”(empirio-conventionalism),这是庞加莱的哲学创造,也是庞加勒的主导哲学思想。
   经验约定论认为,数学中的公理与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既非先验综合判断,亦非经验事实,它们原来都是约定;约定是我们精神自由活动的产物,它贯穿在整个科学创造活动中,但自由并非完全任意,而是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约定无所谓真假,只是出于方便而已,约定的提出要受到实验事实的引导和避免一切矛盾的限制,约定的选择要出于方便或简单性的考虑,因为有些实验的确向我们保证了这一点;约定具有巨大的方法论功能,在从事实过渡到实验定律,尤其是从实验定律上升到原理时,其方法论功能更为显著。
   庞加莱的约定论哲学最初是在1887年发表的《论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一文中公诸于世的,它是以简短的认识论评论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指出度规几何学的选择类似于坐标系的选择,后来他把几何学公理称为“伪定义”或约定。在19世纪最后10年和20世纪初,庞加勒把他的约定论思想扩展到时间测量的分析中,扩展到物理学原理中,从而为约定论适应他的整个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力学原理以两种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它们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真理,就几乎孤立的系统而言,它们被近似地证实了。另一方面,它们是适应于整个宇宙的公设,被认为是严格真实的。如果这些公设具有普遍性和确实性,而这些性质反而为引出它们的实验事实所缺乏,那么,这是因为它们经过最终分析便化为约定而已,我们有权利做出约定,由于我们预先确信,实验永远也不会与之矛盾。然而,这种约定不是完全任意的;它并非出自我们的胡思乱想;我们之所以采纳它,是因为某些实验向我们表明它是方便的。这样就可以解释,实验如何能够建立力学原理,可是实验为什么不能验证它们。与几何学比较一下,几何学的基本命题,例如欧几里得的公设,无非是些约定,要问它们是真还是假,正如问米制是真还是假,同样是没有道理的。”没有构成两个基本因素——语言的和真实的(经验的)假设——的实验体制,经验检验是不可能的。一个经验假设的证伪既可以通过把实验的否定结果归咎于一个辅助假设来避免,也可以通过改变语言来避免。基于这样的理由,通过约定而得到的原理“不再受到实验的检验,它既不为真也不为假,只是方便而已。
    
   约定论使得人类的认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产生的背景是这样的:在19世纪,随着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非欧几何学的诞生和原理物理学的出现),随着这个世纪后期批判学派掀起的“科学的新批判”运动的开展,正统的理性论的(康德的)和传统的经验论的客观性、理性和科学知识确定性的观点越来越难以立足了。数学和科学的基本原理原来不是先验综合真理;事实也不象传统的经验论者所宣称的那样简单。人们必须承认,数学和科学在比人们预想的更大的程度上具有人为的特征。在这一建设性的活动中,人们并不是世界所发生的事件的被动记录员,在科学活动中,人们不仅利用自己的大脑和感官,而且也利用自己的意象和决心。科学成长是生态过程的一部分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科学除了是受真理观指导的智力事业之外,它也是受到追求简单性或科学美激发的有感情的活动。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个由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大转变时期,经验约定论正好预示并代表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因为,经验约定论暗含着这样两个进一步的主张:第一,在现代物理学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强大的趋势,即在有效的、更抽象的数学假设体系中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存在着比在经验哲学中所梦想的更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更为间接的检验。第二,约定的原理的作用正在增长,我们在可供选择的、以极大的近似拯救现象的抽象系统之间进行分辨的能力正在减小(与检验经验推广的简单结果相比)。由此不难看出,科学理论不仅有约定,而且约定也是科学理论进步的重要因素。
   人类随思考的深入,新的思考方法,新的思想智慧不断涌现,人类思考与探索不止,对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
    
   (关于庞加莱约定论的内容与资料来源,参考了李醒民先生的《论彭加勒的经验约定论》一文,此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2011年8月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