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货单模板:放下怨气——面对积怨,面对自己,面对他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5:15:36
疗愈就靠怨气本身。与其向外找事来责怪,毋宁反观自照,面对积怨深处。    怨气的核心,是失联带来的深刻痛苦和悲伤,由于我们从未全然而有意识地为这痛处悲伤过,这伤痛就在我们身上逐渐凝结。如果无法感受到悲伤,就化为怨气。要疗愈怨气之毒,必须承认并允许这悲伤存在,而不是选择逃避。    将怨气融化为悲伤    排拒痛处,是放弃自己,在伤口上再刺上一刀。要治愈心的创伤,唯一的方法就是解放储存在体内的失联感觉,让它完全被消化、被超越。我们最初经验到的失联,来自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然后是背弃我们的朋友,对我们失去兴趣的爱人,关闭自己或离开我们的先生或妻子。但其实更深层的失联,是当我们一脚踹开伤痛、困惑、绝望时所经验的那种与自己失联的感觉,这造成内心的分裂和失谐,让我们看不到自己内在本然的美和可爱,也无法纯净地契入自己。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承认真相——你和爱分离并因此感到痛苦,然后在无爱之所向你自己打开心灵。    在无爱之所,面对自己    如何拥抱痛苦以得疗愈?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扶持的两个层面在这里非常重要:一是去接触,一是给出空间并顺其自然。    “无条件的存在”(接触并安住于经验的过程)共包括四个彼此密切相关的步骤——承认,允许存在,开放,进入。    承认意指辨识有什么存在,知道那是什么,却不去评估它好不好或应该不应该。如实看见、碰触经验。    允许存在意指给感觉充足的空间,让它以本来的样子存在,同时仍与它不失联系。    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压缩痛苦的感觉,想叫它别来烦我们,或者把它变小些,使它不那么严重。允许存在就是减压,清除塞满的东西:感觉的能量多大就是多大,既不认同它(“痛苦是我,它意味着我是怎样的人”),也不拒绝它(“痛苦不是我,它不该来的”)。    如果你承认某种感受,并允许它存在之后,却感觉不甚好,也许意味着你在排拒或认同它,而不能全然允许它存在并给予它空间。现在的问题不是“无爱的所在给你什么感觉”,而是“接触那个所在,给予它空间如实存在,给你什么影响”?同时,温柔地将自己出于无爱感而编造的故事放在一旁(像是“这就证明我没人爱”、“这感觉真不好”、“如果我这样感觉,我会沮丧”)。    敞开意指将自心向痛苦开放,让自己全然经验身体里翻搅的感觉,而不去与之奋战。对痛苦打开内心,就可以和痛苦握手言和,不再那么感到威胁。    进入意指将觉知带入感觉的核心,然后和它和平相处,不再视它为与自己分离的事物。    承认感受就像是会晤它;允许感觉就是让它如实存在;“开放”是打开门,直接面对感受,既不掉头而去,也不防卫;“进入”是穿过那扇门,直接在感受中央安住下来。    没人爱的感觉是我们最不想要的经验,因为它会让我们产生匮乏感:孤立、空虚、羞愧、无力。你也许奇怪,到底你为什么要感觉自己没人爱?但是一有这样的感觉,你只有两种选择:不是避开它、否定它,就是直接面对它。    如果你逃避创伤,只会赋予它更大的力量来控制你。    若你学着容忍痛苦和脆弱的感觉,你处理痛苦的能力增强了,那么原先看起来那么巨大、恐怖、几乎没顶的创伤,现在看起来可以忍受了。    体验愤怒和仇恨    允许悲伤栖息在怨气核心,我们便和内心的女性的柔和特质重新联系起来,它释放出解药软化铁石心肠般的怨气。但如果我们不想再加深怨气,还有另一个资源需要开采:男性的力量和强度。这力量因我们扎根于自己的真相——内在的深深的真相——而来,站在这真理中,我们不再视他人为威胁。    纵容怨气会导致某种硬化,它带着强有力的面具,实际上却让我们处在无能无助的受害者的位置上:“他们亏待我”。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气人家怎么对我们,我们的力量就被锁在无能的暴怒和仇恨中。但也有一味强效药——生命的力量和毫不含糊的清晰——藏在侵略的毒里。若要从毒里抽取药,我们必须更清醒、更巧妙地处理内心的愤怒和憎恨。    承认愤怒或憎恨并不意味着:“是的,愤怒有理,我理当仇恨,我这样感觉并在别人身上出气,本来就理所当然。”相反的,这意味着:“我身心中储有愤怒和憎恨。”既然它们存在,那么我们要说:“是的,我们可以承认它们,给予它们空间,有意识地经验它们。”    只要你有意识地将恨意视为自身的一个经验,而不以它为责怪、攻击可恶之人的武器。否定或抗拒自己的愤怒和憎恨,有如内在建立一个反对势力,它压抑你的能量,减少你的力量,如此就会固化你内心的侵略性。但是当你对侵略性打开心胸,与它共存,你就让锁在这些感觉中的能量和力量释放出来。关键在于你要给予愤怒和憎恨充足的空间,让这些能量的激流充分流动,同时不要过于专注使你生气的对象。    实际上恨意自有其含义和真相,借着面对并直接经验我们的恨意,我们可以解读它里面特别的信息。    恨意实际上是呼救,呼唤我们内在失落和无力之所的注意。我们若认识到恨意是无力无助的迹象,就可以和它交朋友,不再视它为邪恶的家伙。它只有用来作为打击自己或他人的武器时,才具有毁灭性。 
    善心的理解    不断为怨气添油加料的,是我们对内心强烈情绪——尤其是伤痛、愤怒、憎恨——的厌恶。因此要想放下怨气,和人类整体或同处一室的人和平相处,就必须和这些情绪交朋友。学着允许这些强烈情绪和身体感受存在,并供之以空间,这是意义深远的善行,可以融化使心变硬的憎恨之冰。    这种内在的善心让我们进一步放下怨气:我们若要理解爱的创伤在童年何以成形,需要一种特别的理解力——我称为善心的理解,或感受式的理解,因为它从感性心流出,而不是只在头脑中的理解。    你的父母为什么不多爱你一点?他们的爱为什么有条件又前后不一?如果你可以放下受迫害小孩的身份,以一个懂事的大人眼光来观察,你会看到他们跟你一样都是负伤的人,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负担。他们奋力平衡收支、维系婚姻、寻找自我、为自己找出路,这些限制和压力使他们无法对你更好。    更重要的,你的父母一向也不知道自己被爱,所以他们甚难爱上自己。当父母不爱自己,他们常会利用孩子来支撑他们摇摇欲坠的自尊,因为只有高度成熟的人,才能将所爱的人视为独一无二、和他们相异的个体,有不同的需要、观点、感觉。你的父母尚未完全进化到这种程度,所以他们不知如何让你做你自己,或单纯地爱你之为你。    善心的了解并不是为父母找借口或宽宥他们伤害了你,而是认识到父母伤害或冷漠的行为是出自内心的创伤以及自爱能力的缺乏。这是解放自己的一步。看到父母的创伤,却不去合理化或谴责他们的行为,你作何感觉?他们不可能比了解并爱他们自己更了解并爱你,如果你对他们和他们所面对的情况有一点切身体会,甚至只有朦胧的一瞥,你都会从怨气的重压下解放出来。    别耿耿于怀    父母不完美的爱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无力控制;同样,没有得到充分的爱,也不是你的错。    只要别人一亏待你,你便耿耿于怀,那么你就无法从无爱感和怨气心态中解放出来。耿耿于怀意味着你以为事情和你的定位(who you are)有关,只要你觉得别人不了解、不欣赏你,就极为在意,这不啻将自己禁锢于受害孩子的心态中。    所以当有人疏忽你或伤害你,你可以练习将他们的不友善视为他们内在紧张和挫折的病征,从他们与自己内在的失联而来。他把痛苦一股脑抛给你,只是想减少紧张,寻求内在舒缓。如果你耿耿于怀,就是让对方的骚乱进入你的世界毒害你;如果你不在意,你就从受害者的心态解脱了。    虽然你很不想耿耿于怀,内心却可能仍然涌现出痛苦和愤怒。你也不要对伤痛和愤怒本身耿耿于怀,它们只是身体上的感觉和反应,是你作为人类难免对周遭事件产生的敏感而已。    道家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河道中若有一艘空船冲向你的船,你可能不会对一艘空船生气,但如果船上有人掌舵,你就会生气了。这个故事的启示是:不理解你的父母,儿时戏弄你的淘气小孩,昨天紧跟你车屁股的驾车人,启示都是无人驾驶的空船,他们这样对你,是受未经检视的创伤所驱使,因此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此没有控制能力。    冲向我们的空船并不是瞄准我们而来,同理,对我们不客气的人是被无意识的创伤和痛苦所驱使。如不明了这个道理,我们会自囚于我们的怨气、过去的经历和受害者的身份之中,而且无法对一直流经当下、更有力的生命和爱打开心灵。当遭到别人伤害时我们毫不介意,是慈悲心的深度修习,其中首先是对我们自己慈悲。    慈心    尽管你父母没能给你完美的爱,但你今日这般健康,可见他们的确曾照顾过你。如果他们从未对你显示过任何仁慈,你不会有机会坐在这里读这本书,你可能正待在某个公共机构,可能无家可归,也可能变成连环杀人犯。所以,如果你还算神智健全的话,你应该承认你拥有“过得去”的父母,如果你觉得这很难接受,你也许应该更努力解析过去的伤痛和愤怒,并与之友好相处。    忆念他人仁慈是学习接受爱的方式,而接受爱是爱人的基础。    随时注意你把父母或其他人的仁慈打折扣的倾向,这是你的怨气晴雨表。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有一共同倾向:总是在意缺了什么,却不满足于那些好的事情或已有的东西。我们喜欢将好事视为理所当然,然后盯着错事看,这当然只会带来不满足和沮丧,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所需的一切,永远爱你爱得恰到好处。    倾向于紧盯坏事——不合意的、得不到的事,却将好事——合意的、已拥有的事——打折扣,是人类最严重的恶习之一。    我们居于人与人互相连结的网络中,我们的存在都要依赖他人的支持。虽然生命不会供给我们所需的一切,而且还包含各种震惊和失望,但任何事的发生都可以是一件礼物——帮助我们清醒过来,发展新的力量和才能,成为更有爱的人。这样看来,即便生命会示现丑恶和狰狞的面貌,但说到底还是很慷慨仁慈的。    每一个时刻你都需要作出选择——是感恩你所有的,还是怨恨你所没有的?怨气和感恩南辕北辙。怨气专注于没有的——相对之爱中的不完美,并且想找个人来责怪;感恩认同现在拥有的——生命存在以及人际接触中的单纯之美,并以感恩之心回应。    在感恩中,心胸宽阔了,我们自然想回报我们所收到的仁慈,总想要用什么方式进行回馈。于是我们逐渐会发展出一种根本愿望,希望众生皆好、世界和平、每个人都获得真正的满足,这就是佛教徒所谓的慈心。从慈心中又会生起悲心——不希望任何人受不必要的苦。    注意一下慈心和怨气在你身体中造成的不同感受,怨气是紧的、封闭的、硬的;对照之下,仁慈是广阔的温暖,柔软而开放。这发出光热的温暖是你真实本性的自然流露,让它照耀吧,本能的宽恕会油然而生——这是放下怨气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