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归元强化成功率:北极生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59:07

老顽童镜头中的北极生灵


北极雷鸟



雷鸟是北极动物居民中铁杆“土著”之一。冬天,它们悠然地在雪地上散步、觅食,从不到南方避寒。北极人崇拜雷鸟(阿拉斯加的州鸟就是雷鸟)。但,此雷鸟并非传说中那神奇善飞的雷鸟。现实中的雷鸟更擅长在雪地上疾驰,但不能远飞。飞翔能力的退化,致使雷鸟的自我保护功能相对强化了许多。为了更安全地隐蔽,雷鸟四季都要换羽。它们的冬羽完全换白,与大地的银装一致;春天是有栗棕色横斑的春羽;夏天为黑褐色及棕黄色斑纹;秋季则换成黄栗色。


此前,我们曾在加拿大育空北极圈内的丹普斯特公路两次相遇。但当时雾雪弥漫,能见度极低。原本就隐蔽在几乎没有任何色差的雪野里,无法发现。瞪花了眼睛,好不容易搜索到,稍一靠近又飞起来,迅速融在天地一色之中。难以拍到清晰的照片。消失在雪天一色中的胖胖的白鸟,成了我心中难以割舍的神鸟从此,无论走到北极的什么地方,我都要找寻这神秘的家伙的下落。昨天去Niven湖,也是为了碰碰运气。无奈,众里寻它千百度,却始终无缘再走近它们。


今天,进城时路过老城和新城交界处,偶然瞟了一下湖边,只见一群白鸟突然从300米外的冰面起飞,朝北飞去。


“雷鸟!!”我坚信不疑。


愕然之际,扑扑啦啦,又一群白鸟从相同的地方飞起,目标也是北方。湖边的建筑物挡住我们的视线,无法得知它们飞向何处。< jquery1312550169203="32" p="">

我们立即跑到湖面上,朝乔里弗岛(Jolliffe Island)方向追去。这个小岛在老城的对岸,小岛最西端距离我们住的B$B不足300米。雷鸟喜欢吃柳枝,因此又叫柳雷鸟、柳松鸡。柳条丛是它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按照这个思路,我把目光盯在小岛岸边的柳丛上。几分钟后,在小岛西端乱糟糟的柳丛中,远远见到了一只白色的鸟。


随后发现,柳丛下蠕动着一群!!!悄悄地逼近,唯恐像丹普斯特公路那样被惊飞。结果还是惊动了它们(但没有惊飞)。< jquery1312550169203="37" p="">

我再次靠近。经过两轮接触,雷鸟们似乎对我产生了安全感。于是,不再拼命地狂奔躲避,只是适度地移动。直至完全安静下来。


我得逞了。


飞的、跑的、站的、卧的、啄柳枝的……,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最近距离不足5米!督战的老婆大人笑了:“如愿以偿了吧?”


的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距自己的住所不到300米的地方拍到追寻已久的雷鸟。得意,但咱不忘形!!!因为,只要想想昨天被“指南”去Niven湖,白白踏破的铁鞋,还是有“中计”的感觉。


写到这里,自己也忍俊不止:捡了便宜又卖乖,啥人啊?


海鹦



海鹦(Puffin,Sea Parrot 又叫阔嘴海雀)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海雀,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两岸的冰岛和挪威北部沿海。


海鹦身长约30厘米,有一张大嘴巴,呈三角形,带有一条深沟。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呈白色,脚呈橘红色。面部颜色鲜艳:宽大而鲜艳的喙带有灰蓝、黄和红三种颜色,两颊则灰白色,像鹦鹉那样美丽可爱。因此,人们称它为海鹦。每年夏季到格里姆塞避暑的海鹦们,喜欢在悬崖峭壁上筑巢。海鹦是潜水专家,至少可以潜到水下57米,并能在水下停留60秒。凭着高超的潜水技术,它们每日飞到大海中捕鱼,以抚养雏鸟。当北极圈内短暂的夏季结束时,新繁殖的小海鹦已经可以迁飞了。


我寻找海鹦的目标当然是岸边的悬崖路上碰到仅有的一对游人兴奋地告诉我,往北走大约20分钟,那里落满了海鹦。


沿西侧海岸的悬崖,一直走到小岛的最北端。足足走了半小时,虽然不时可见零星的海鹦,但始终也没看到所谓的“落满”。执着的老婆执着地前行,以探究竟。我则停在附近悬崖边,向崖下站立的两个海鹦靠拢、再靠拢。失败。换个地方再尝试,再失败。


终于,20点左右。在一个海湾的悬崖边,贴近成功!最近时距离不足8米。傻头傻脑的海鹦清晰可见。激动!20分钟。拍够了,想走。又飞来一只,向你凑近,为你献媚。


也许是天意。事后得知,我与海鹦实现亲密接触的地点——博雅维克海湾(Bæjarvik bay),正是北极圈穿过格里姆塞岛时的西端切点——北纬66°33",西经18°03"!


海豹



在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明令禁止进口加拿大海豹产品之后,加拿大把中国当成推销其海豹产品的最大和最有力的市场。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长盖尔·谢伊亲自参加2011年1月12日~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36届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并游说中国政府,要求中国大量进口加拿大海豹产品。


每年大约有90万只海豹被捕杀。加拿大捕杀海豹的理由是海豹每年捕食大量的海洋鱼类,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这完全不符合事实。海洋鱼类大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杀而非海豹的缘故。反之,海豹的减少又导致了以其为主要食物的北极熊食物的短缺,北极熊吃海豹,海豹吃鱼,鱼吃浮游生物。人类大规模地捕杀野生动物将导致动物食物链的破坏,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应当得到尊重。


加拿大捕猎者对海豹的野蛮杀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残忍摧残动物和破坏生态的案例。为了获取能够卖出大价钱的出生3个月之内(大多数为一个月)幼海豹的洁白美丽的皮毛,残忍的捕猎者要从母海豹怀中抢走幼海豹,击昏后活剥其皮毛,将其尸体丢弃,任其腐烂,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如果看过这些事实,你跟我一样愤怒,至少,请不要购买任何海豹制品。


有的时候,你不去作鼓励罪恶的事情,就是作了最好的事情。


北极兔



北极兔(Arctic hare)又叫山兔、蓝兔。因为蹄子很大,而且下面还长有长毛,有助于在雪地上奔跑,也被叫做雪鞋兔。这种兔子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毛色,春夏秋三季为灰褐色,一到冬季则变为洁白。


北极学家位梦华曾在他的文章中说“在北极草原上漫步,即使开着汽车飞奔,看到野兔的次数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还没有看到狐狸的次数多。这是因为,北极野兔的繁殖能力并不很强,由于气候和食物所限,它们每年只能产一窝,每窝也只有2~5只”。


我们14次进北极,这是第一次遇到北极兔。


北极熊


博友屿恩给我发了这个帖子:“北冰洋在过去这个冬季海冰面积减少到十年来新低,这对依赖冰面生存的北极熊幼仔来讲不是个好消息。非盈利性北极熊国际组织科学家表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温度最为温暖的年度之一,因去年秋天的洋流影响,北极冰面形成时间较晚,而且冰面也比较薄,今年北极海岸线的冰层融化时间也会随之提前,冰面范围进一步缩小。因此,对于在冰面上捕捉海豹的北极熊来讲,生存挑战较以往更大了。”………


2008年8月,我随美国国家地理的考察船到了加拿大的伊丽莎白女王岛和巴芬岛之间的水域。先后在毕奇岛(Beechy island, 74? 45’N)、拉德斯道克湾(Radstock_74? 43’N)、克罗科尔湾(Croker bay_74? 43'N)拍到了几只与岩石为伍的北极熊。


绵凫



美丽的格里姆塞岛是鸟儿的天堂。 除了海鹦外,这里还有60多种候鸟栖息。      今天上午继续去拍海鹦。走到一处悬崖边,隐隐约约听到前方草棵中传来“咯咯、咯咯”的微弱叫声,以为那里是海鹦的巢穴,便悄悄地顺着声音爬过去。没想到,接着又传来扑拉扑拉到声音。我们驻足搜索,看到10米开外,一只野鸭样的大鸟正在草丛中探着脖子东张西望。


看到它没有飞走,我们认为这是亲善的信号。于是,放开手脚向那里走去。


刚走两步,它突然紧张地从草丛中站了起来,向前笨拙地挪了几步,然后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几眼,就在凄凉的嚎叫声中磕磕碰碰地飞下了悬崖。


我们找到它刚才卧着的地方,看到羽绒铺成的鸟巢中有四只浅棕色的、鹅蛋大小的鸟蛋。再往前走几步,又看到一个鸟巢,不同的是,里面有两只毛茸茸、刚出壳的鸟雏,还有一只即将破壳的蛋。


这是什么鸟呢?顺着悬崖下方找去,远远看到,刚才那只赭色的鸟正和黑白色块的鸟飞在一起。


哦,这不是绵凫吗!


两年前,我在挪威的斯瓦尔巴德岛曾经远远见过这种鸟,拍了几张朦朦胧胧的片子。后来经人肉搜索得知,它叫绵凫。长着黑色的翅膀和尾巴的公绵凫,身穿雪白的马甲,脖子后面长着一个绿色的突起。华丽端庄、气宇轩昂。


动物世界真奇怪,往往是丑女靓男。


比起公绵凫来,母绵凫显然外形有点相形见绌,但它们却是我在北极地区看到的最让人感动的鸟之一。


夏季,北极很多地方找不到草木,无法筑巢。于是准备产卵的绵凫便从自己的身上拔下羽绒,筑成温暖而柔软的窝,让出生后的儿女免受严寒的伤害。


初生的小绵凫,在感受妈妈体贴的同时,往往还会得益于“阿姨”们的照顾。那些没有生蛋的母绵凫不仅会帮助生蛋的绵凫孵蛋,还会口含着新孵化的小绵凫与它们的妈妈一同到水里玩,并保护这些小绵凫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我们来的时候,正是绵凫孵卵的季节。那些大功告成的绵凫妈妈,已经开始带着新出生的儿女在水里戏耍了,但行动迟缓的妈妈们则要继续在巢窝里孵蛋。这期间,一旦来人,它们便会大叫不已,并坚守阵地,直到不得已时,才凄凉地飞离自己的蛋巢。


绵凫绒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保温品。我们常讲的“鸭绒”、“羽绒”,英文就是绵凫绒(Eiderdown)。如今,绵凫绒的采集也注入了环保概念。


在格里姆塞,绵凫妈妈们“自残骨肉”从自己身上拔下的羽绒,不是随时都可以采集的。这里提倡在小绵凫离巢后再去搜集羽绒。这样做,既不危害绵凫的繁育,又可以得到上好的天然珍品,何乐而不为呢?


燕鸥



北极燕鸥是一种攻击性极强的鸟。去年我们在挪威的斯瓦尔巴德岛就已经领教过它们的疯狂,但那时只要躲开它们,保持点距离就没事了。


这次不同。前天刚来岛上,它们立即给我们一个下马威,疯狂地用它们那尖尖的红嘴袭击我们的头部。


今天依旧。


某种意义上讲,燕鸥们的疯狂攻击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源自一种偏激的母爱。平时,燕鸥往往对人很友善。甚至可以在5米之内乖乖地呆在那里任你拍照。可是,到了它们孵卵的时候,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北极燕鸥在产卵期喜欢把蛋下在路边的草丛里或碎石滩上。它们假设所有路过这里的人都有偷蛋灭后的嫌疑。于是便群起而攻之,直至把嫌疑人撵出它们设定的安全半径。格里姆塞的小路边到处都是燕鸥的蛋巢,行人躲到哪里都会与蛋巢很近,燕鸥们愈发疯狂地攻击,让你无处可躲。


于是,在格里姆塞环岛的羊肠小路上,偶尔见到的行人几乎都要高举一根木棍行走。这是根据稻草人的原理用来吓唬燕鸥的有效方法。见到木棍,燕鸥们的气焰似乎收敛了许多,尽管依然聚集上百只成群结队地围着行人上蹿下跳,但行人毕竟不用再担心它们那尖嘴不停地敲击你的头部和肩部了。


北极企鹅



上面这种鸟叫刀嘴海雀(Razorbill,Alca torda )。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沿岸,夏季在北极附近繁殖。背部的羽毛、头和嘴为黑色,腹部则是白色。体型在所有海雀中最似企鹅,故被人称为“北极的企鹅”。


2009年,我在挪威的马格尔岛参加了乘小艇环岛观鸟团(这里是挪威在北极圈内最著名的鸟岛)。自始至终,阴天阵雨,风浪大作,许多人都晕了船。岛上的鸟种类很多,原本就分不清伯仲,加上颠簸,就更加眼花缭乱。


混乱中,我发现了这种酷似企鹅的鸟。不顾颠簸,硬挺着拍了许多照片。但,长镜头、低光照、狂颠簸……拍出来的片子七上八下,模模糊糊。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上面这幅了。


后来,在网上“人肉”出这种鸟的名字,才知道这家伙的名贵。越仔细端详这“北极企鹅”气宇轩昂的神态,就越无比仇恨当时的风浪。当然,在万分遗憾中还有一点困惑,那就是:为什么这种酷似企鹅的鸟长着一副莫名其妙的方嘴呢?明明是方嘴,为什么动物学家要将其命名为刀嘴海雀呢?


今天上午,在悬崖边拍海鹦时发现,远处岩石上站着几只刀嘴海雀。拍了几张,太远,依旧模模糊糊。傍晚,天边的云越积越多。看来,午夜的太阳是很难如愿了,但云隙间射出的霞光却十分诱人。于是,22点,决定到悬崖边去拍夕阳斜照中的“方嘴企鹅”。光线好极了,虽然这些家伙依旧躲得很远(50米开外,不如海鹦亲善),但我的456(EF400mm/5.6)今天锐度基本达标。拍出的片子总算可以看清这些家伙的真面目了。


但真相却让我大跌眼镜——诱惑我近一年的“方嘴”竟是一场视觉误会!在相机里反复比对那神秘的鸟嘴,我的结论是:地地道道、假一赔十的刀嘴!由于嘴上刻着透视般的条纹,远远望去,使人不能不把刀嘴误判为方嘴。唉!辛亏有机会又拍到刀嘴海雀,不然,这家伙在我的心里就永远是方嘴了——已经叫了一年多的“方嘴”,真是窦娥冤啊! (文字及图片来源:个人门户作者w-007 ;编辑:李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