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电力股票行情查询:“逼供”铁道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53:07
媒体札记:“逼供”铁道部

  央视没有在午后提供直播画面--但这不妨碍人们同步得知国家总理面对中外记者究竟说了什么,关心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民众可以去多家商业门户收看凤凰卫视现场直播,第一财经频道也勇于在这个时候“违规”转接境外信号,人民网、新华网提供文字直播记录。当然,还有那些聚集在路桥现场下的各路记者,他们通过微博不停传来电视信号中不一定能看到的细节。

  温毕竟还不是最高领导人,《新闻联播》还需要使用《全国早稻收获超过八成,惠农政策助农增产增收》作为头条,而后,这档中国收视观众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为温家宝的温州之行提供了近四分钟画面。这位穿白衬衣的老人悼念遇难者,看望受伤人员,慰问遇难者亲属,对伤亡人员家属表示深切慰问,与中外记者见面。

  作为文字媒体,《人民日报》可以更方便地刊出温家宝回答七个提问的全文,在新华社电稿的基础上,制作三段提要:“发展和建设都是为了人民;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全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汲取教训,使中国的高铁真正安全起来”。

  不过,对那些市场化媒体来说,这些语句都不够成为头版大标题。它们的取向有二,一为厉声逼问,二为抒情描述。

  前者之中,最典型的便是温家宝在直播镜头前那句“我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给铁道部部长打电话,他可以证实,我只说了两个字,就是‘救人’……铁道部门和有关方面是否做到这一点,要给群众一个实事求是的回答。”这句话浓缩成“是否救人第一,铁道部要回答”的两行质问,出现在《新快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晶报》、《东莞时报》、《东南快报》、《河南商报》、《京华时报》的头版头条上。

  “要让群众得到真相”、“要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给明白的回答,还亲属以公道”、“要一追到底,对得起死者”、“彻查真相,如有腐败绝不手软”、“一个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人的生命多少钱都买不来”,这些总理警句则分别以最大字号出现在《楚天都市报》、《春城晚报》、《大河报》、《辽沈晚报》、《三晋都市报》、《潇湘晨报》、《扬子晚报》、《云南信息报》、《第一财经日报》们的封面上。安徽《江准晨报》干脆写了句“温总理求真相”,同城竞争对手《新安晚报》则称昨天“温总理讲心里话”;在上海,《东方早报》“超越设计”,把一整个头版做成了温家宝讲话摘要。

  面对这场最高级别善后安抚,另有一些媒体选择“温情”路线。《重庆商报》放上温家宝在出事路桥下的图片,写着“总理鞠躬:让逝世安息”;《现代快报》封面上是记者会场景,“总理来了”;《苏州日报》上只有一个大大的“悼”字;《华西都市报》则刊出他俯身看望女童的画面,“温情,小伊伊,爷爷来看你”。昨日发言之初,温家宝声明自己之所以在第六天才来到事故现场,是因为自己“病了”,“11天在病床上,今天医生才勉强允许我出行”--这更令多家报章以特别字号标注。

  在浙江省会杭州,省委机关报也用头条宣布“政府最大责任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并配发本地“认真负责细致耐心用心用情做好救援善后工作”的稿件。《青年时报》除了把温家宝掰着指头说明要点的模样放在头版外,还配发评论要求铁道部“学习总理讲‘人话’”。《都市快报》则宣布《本报记者亲历温总理在温州的五小时》,并配发一张表现温家宝在苍茫乌云下发表讲话的自拍图片。为温家宝看望伤员家属时讲话拟就的标题是《我刚才听到为理赔额而争执感到非常难受,因为人的生命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以及《护士伸手想把小伊伊叫醒,温总理示意不要叫醒孩子。临走他为小伊伊盖上被子,压实两头的被角》。

  “人性化”,温家宝讲话给了媒体启发。《人民日报》发表时评《让公布遇难者名单成为制度》,成为新浪、腾讯共同推荐重点:“对‘7.23’动车事故的亡者家属来说,长歌当哭、远望当归的‘头七’就要到了,这将是他们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而在《青年报》头版、搜狐专题中,为那些永远无法到站的人们举行的招魂祭奠已经开始,《南方都市报》在漆黑斑驳的专刊封面上写着八个大字,“真相是最好的纪念”。

  其实,使用头版大标题借总理之言“逼供”铁道部--这已经可以说明《南方都市报》问责立场有多么坚决。这份在事故报道中拥有领先地位的广东报纸,今天用一整个社论版的最高规格刊出一篇文章,《痛悼遇难者,叩问责任人》,“依照传统的风俗,在他们逝去的头七,沉痛表达我们的悼念”。在讲述了小伊伊、永不抵达的列车和杨峰们的那些悲伤和愤怒后,社论声声厉问铁道部之冷漠、蛮横、霸道:“让死者安息,还生者以未来。这是我们今天悼念追思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问责的根本所求。对于救援,公众期待铁道部给出更有力、更翔实的解释,这是对生命尊严的起码维护;对于真相,公众将等待国务院出具的权威调查结论,在质疑获得满意的解答之后,我们希望责任能够厘清;对于赔偿,司法应该站在中立的场合,不偏不倚地为正义护航保驾,我们不希望看到任何力量试图并且能够干扰司法。否则,这将堵死通往正义的道途。所有的这一切,都重重地叩问着铁道部森严的大门,也关乎着遇难者生命的尊严与事故真相的价值能否得到彻底地维护。”

  《新快报》允许羽戈在头条评论中祈祷,《愿总理的承诺成为铁道部头顶的利器》,他的感叹是“六天来,终于有一位生病的总理,来到事发地。他柔弱而孤独的身形,在铁道部巨无霸的背影掩映之下,只可能加剧国人心头此起彼伏的悲哀。”根据这位时评作者的观察,“温总理答记者问的风格一如既往。也许令某些对真相与正义如饥似渴的国人失望了”,而后更是直接叹息“中国的问题,从来都不在于总理怎么说,而在于公权力怎么做……鉴于往事与现状,我们有理由怀疑,总理说一追到底,毫不手软,其打击力度到底有多大”。文章认定,“若真正一追到底,恐怕铁道部只有改制一条路可走”,“假如铁道部依然专恣跋扈,敷衍塞责,则置总理于何地?置国人于何地?飘荡在浙南上空的受难冤魂将乡关何处?这个已经严重脱节的国度将走向何方?”

  新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公布的“信号设备缺陷”结论,甚至令《重庆时报》和《信息时报》将其放在了比总理承诺更显要的位置。涉事的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昨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京华时报》用“妙语”来形容该院党委宣传部长田振辉的答问,例如“这个不好告知”、“你们可以网上看”等。

  如果说徐立凡在《新京报》道一声“民众显然更为疑惑”还算客气,那么《钱江晚报》的主编们就允许一腔怨气继续播撒。在头版放上三个全是绿灯的信号设备,质问“要命的绿灯照出多少问号”:“有这样严重设计缺陷的设备,是如何进入动车系统的;‘通号设计院’与铁道部是什么关系;像这样的问题设备、问题工程在中国高铁还有多少;除了技术故障,还有多少管理问题”。在嘲讽了通号设计院是如何“一问三不知”后,这份浙江省委机关报子报的分贝更高了:《设计院道歉,也是个错误信号》(“初步原因找到了,设备缺陷+车站人员安全敏感性不强;设计院出来道歉了,又揽过去一部分责任,铁道部就可以向公众交代了?”);《我更信,几亿双眼睛》(“相信我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愕然,铁道部居然否认了事故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的说法。如此言之凿凿,让我不禁怀疑起自己的视力和听力是不是出了问题。”)

  所谓“否认”,正是新华社所引铁道部自辩,“前线指挥部负责人28日指出,近日,一些媒体报道‘7.23’事故救援中,‘铁路官员24日曾宣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但现场又搜救出生还者’。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根据这段论述,“现场对生命的搜救并没有完全依赖于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正因此,在生命探测仪探测‘车厢内无生命迹象’的情况下,救援人员仍然继续坚持搜救,最后方搜救出小伊伊。”

  这段否认激怒了那些曾报告铁道部“草菅人命”的记者。《新京报》引述南方电视台编导徐静提供的视频,称记录显示,24日上午10时,一位救援人员介绍,“现场的救援人员搜救已经结束,目前主要是清理现场。”《南方都市报》则以标题宣布此说“引发网络及媒体强烈质疑”,而后《四问铁道部》,包括“央视多次确认搜救结束怎么解释”、“如果救援没停,为何不见证据”、“杨峰为什么坐等11个小时?”,在列出最后一项证据时,更是直接根据央视7月24日凌晨报道之解说词,将救援重心转变原因直接指向铁道部长——“3点40分,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到达这里,听取了当地消防、武警官兵现场情况的描述,做了最新布置———就是要以最快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将现场清理完毕,尽快完成通车。”

  评论员也已上阵。新京报社论《如何给民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直称,“以一个匿名的‘负责人’出面,做出‘有立场无论据’的辩解,只会加深民众的疑虑和不信任”,强调“这次事故以及善后过程所体现的种种异常,都在提醒人们,事故的发生绝不仅仅是一些设备故障、几个工作人员失职所致。”《广州日报》更是由练洪洋调侃一句“这个说法,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抨击铁路部门“脸上看不到应有的诚意”:“社会对救援过于匆忙的质疑从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就铺天盖地传开了,为什么有关方面非要等温总理发话之后才出面澄清?做给谁看?”

  《齐鲁晚报》头条评论更是以“高调地宣布恢复通车,且沾沾自喜地宣称‘上座率达117.6%’”来形容铁道部言行,更是怀疑安局长的原因通报以及通号院的致歉声明是“应对舆论的危机公关策略”,进而断言:“铁道部作为庞大的垄断部门,如果时时处处都把自己的利益考量放在第一位,就连处理事故时也不忘处处把维护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出现如此严重的灾难性事故,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拥有调查能力的媒体要找到更多事实依据。《死亡快车》、《惊天动车》、《被掩埋的和谐号》,定期出版的周刊杂志们也已到了汇报时分,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虽然没能赶上安路生会议通报,但已经通过充满技术名词的封面文章还原那场“不可能”的事故,推论高铁神话的终结(为此,这家报纸甚至提前了稿件上网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今日则用通栏头条标题宣布“7•23事故再还原:仍有一些事情需要被追问”,即“北京通号院错了,温州南站错了。还有谁错了?”据这份财经媒体揭秘,“通号院”是一个由铁路专家把持的垄断大鳄,其竞争对手《经济参考报》则宣称,这场动车追尾事故已然拷问央企“在小范围内分配利益”的垄断痼疾。

  垄断、独立王国……于是,这些在事故发生后再度盘旋在铁道部头顶的字眼促成了改革吁求。鲁宁在《广州日报》上认定“人祸”集中在“采购腐败”环节,担忧这个庞大的系统“集成体”一旦遇到合适的“雷管”非爆不可。这篇得到凤凰网头条推荐的评论,就此呼吁“暂停现有线路的运行”。《21世纪经济报道》头版评论以“事故教训应以改革诚意弥补”为题,宣布此次事故应是改革进程的“一种催化”,分析“三级体制改革”之意义。

  铁道部在这场动车追尾事故后遇到的舆论“一边倒”是史所罕见的,在那些满腔怒火、痛斥不已的人群中,有左有中有右,当真称得上举国声讨,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此事舆情热度指数、国际影响大幅超越郭美美事件。在经历了一系列“无疾而终”的丑闻后,那些冲锋在网络舆论前沿的意见领袖们似乎耐心也已消磨殆尽,只有更高级别的问责、更加严厉的惩罚才能满足他们。尤其是在发言相对宽松、情绪容易感染的微博平台上,在温家宝憔悴哀伤的发言之后,虽然怒斥声浪略有缓和,但也已经触发一场有关他是不又来“作秀”的争论,更不用说对张德江、盛光祖和安路生的持续揭批。

  于是,《环球时报》今天再度相劝,“公众的态度也应保持必要的理性”,“中国的各种问题,包括高速铁路的安全隐患,决不是在‘体制’上动个大手术就能一一解决的……中国的具体漏洞需一针一线补上”。这篇社评认为,“这样的理性在中国社会中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微博上汹涌的质疑声未必就是公众态度的完整版”,进而呼吁“舆论不应以拒绝接受的态度对待所有答案……否定调查结果的情绪很容易在微博上膨胀,但负责任的媒体不应随波逐流,而应坚决恪守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对体制的泛泛批判代替对事故技术及管理层面的具体反思”。

  根据胡锡进总编的看法,“一段时间以来,几次重大的公共危机都既伤害了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也扰乱了中国社会解决问题的正常脉胳,社会舆论对具体危机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大”,“要想舆论不被微博上的某些极端声音绑架,政府发出足够强大也足够可信的声音,实乃关键之所在”。

  此时,央视网正在推荐对7•23事故八大谣言的一一澄清,而头条所摘是白岩松那句“动车事故问责并非越快越好,不能出于解气目的”。事实上,这位央视主播昨晚出镜本身就是粉碎了所谓《新闻1+1》因为批评高铁而停播的传言。节目中,白岩松提出了六个“不是越快越好”:1、查明事故原因,不是越快越好。2、事故现场处理,不是越快越好。3、善后赔偿到位,不是越快越好。4、事故问责,不是越快越好。5、事故后通车,不是越快越好。6、对事故的遗忘,不是越快越好。

  眼前正有一则辟谣插曲。温家宝昨日答问结束后,一则“‘请注意方格帽子’,请大家注意图片中戴方格帽子的人,这些都是被事先安排好的允许提问的记者”的微博在网上盛传,《扬子晚报》今引身在现场的《新闻晨报》记者回应,“这是旅游公司在巴士上发放的帽子……与提问无关。”

  何以如此?那是因为“当渴求真相到了焦虑的地步”。《青年时报》今刊评论,针对的正是《温州日报》记者昨天在总理面前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请总理评价温州人在这次救援中的表现”。《信息时报》以“讨表扬”形容之,并公布出网民们迅速“人肉”出的提问者资料:“马玉瑛,是《温州日报》经济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温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等”。而据《新京报》称,更是有几名记者与这份市委机关报的记者发生了矛盾,批评马玉瑛的提问“太不合时宜”。

  不过,今日《温州日报》所刊温家宝相关稿件俱来自新华社,并未如一些异议者所预测的那样突出展示“大爱温州”。

  (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