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影楼后期招聘:整合: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选择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9:12

整合: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选择

作者:张菊荣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9-12-17

 

       摘要:特色学校建设并非孤立行为,“整合”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选择。运用“整合”策略可以实现高效低耗,追求最优品质;特色学校建设中运用整合的策略,应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特色”为焦点,以“发展”为归宿;特色学校建设中整合策略的运用,应贯穿特色学校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整合;最优品质;文化内核;整体发展

      作者简介:张菊荣,1968年出生,男,江苏吴江人,吴江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科研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等研究。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40131)研究成果之一。

 

      学校特色是学校管理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独树一帜、个性鲜明、成效显著的办学风格、教育教学模式及管理运行机制[1]。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涵[2]。由此可见,学校特色决不是学校某一方面的特征,决不是孤立的学校形态,而是体现在“整个的”学校之中的,是“整个学校”的特色。但是,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常常把特色建设视作单一的、孤立的工作,视作某一些领导、某一些老师、某一些学生的事情,与学校其它工作不相关或弱相关。我们认为,这样就把特色学校建设“离散化”了,这种离散化显然有违特色学校建设的本意。在我们看来,“整合”,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选择。

      一、特色学校建设中运用整合的策略,可以实现“最小内耗”,发挥“最大效应”,追求“最优品质”

      作为策略的整合,应包括理念、思维与方法等层面的整合。首先是“整合的理念”,必须禀持整合的而非离散的、协同一致的而非各自为战的理念,以此指导特色学校建设;二是“整合的思维”,即整合应该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式是整合的;三是“整合的方法”,这是整合在手段上具体、灵活、智慧的运用。

      特色学校建设中运用整合的策略,其意义在于:实现“最小化的内耗”,发挥“最大化的效应”,追求“最优化的品质”。

      (一)实现“最小化的内耗”。整合策略强调“社会系统各部分协调一致,以形成、维持一个整体的过程或结果。”[3]在一所学校中,如果各条线的工作不协调,有时候,看似每个人都很努力,但加起来却未必有效。特色学校建设如果不能运用“整合”的策略,就有可能使学校的很多工作游离出去甚至对立起来,运用“整合”策略,把很多事情当作一件事情来做,而不是当做分散的、各不相干的“很多事情”来做,就会实现“最小内耗”。

      (二)发挥“最大化的效应”。整合的效应,就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管理效应。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打通了,融合了,同一个项目的内涵就增加了,做好一件事,常常就是做好了许多件事。这融合了许多件事情的“一件事”,说不清它是属于哪个部门的,属于哪个领域的,因为在整个学校的体系中,是不分你我的。比如,有一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研究的课题是办学特色,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学校的教研活动通过博客与论坛进行,这样的“特色”不正是在“整合”中发挥了最大的效应吗?

      (三)追求“最优化的品质”。整合策略充分调用了学校的资源,指向的活动汇集了多方面的元素,比如我市屯村实验小学的书法特色建设,正是整合了书法技能、书法文化、书法研究、书法情怀、书法意志等丰富的“教育元素”,构建的“书法特色”远远超越了“写一手好字”这样的内涵,极富有“最优化的品质”[4]。

      二、特色学校建设中运用整合的策略,应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特色”为焦点,以“发展”为归宿

     (一)整合必须以“文化”为内核。有人曾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学校文化就是它的根。有了这样的“根”,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师生行为;无论是系统的整体风貌,还是课程的精心设置;无论是环境的刻意布局,还是细节的不经意显示,都会体现出学校的独特文化。学校实施整合策略,就是把理念、行为、组织、课程、环境、细节等等要素统整起来,注入文化的基因。一般而言,“学校文化”的结构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精神文化,二是学校制度文化,三是学校行为文化,四是学校物质文化。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紧密相关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学校精神文化起反作用。”[5]以整合策略建设学校特色,其内核即学校的文化,而学校文化的内核,则是“学校精神”,或者说是“办学理念”。“整合”策略指导下的特色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必定折射出“学校精神”。比如屯村实验小学在反思书法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源自对书法教育特色的上位思考,又体现在学校的制度、行为与物质中,如学校一系列的制度、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校园的环境建设,包括校园建设中的细节都体现了对学校文化的追求,连学校的校牌、校园内的《小学生守则》,都是学生的书法作品,极具文化品位。

      (二)整合必须以“特色”为焦点。如果说“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内在基因的话,那么,“特色”本身应该是“整合”的聚焦点。学校以“整合”为策略建设学校特色,就是要能动地、有意识地将学校的全面工作聚焦于“特色”,将学校系统内外的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在各项工作中考虑到特色的含量。应在以下各个要素中“聚焦特色”:一是组织,学校的组织结构体现特色的取向;二是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充分体现特色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校本课程就没有特色;三是活动,学校各项活动能动地聚焦于特色,使同一项活动在甲校开展与在乙校开展呈现出不同的品性;四是科研,学校的教育科研应以特色为重要内涵;五是评价,在师生评价中体现对特色的价追求;六是资源,包括教师的资源、学生的资源、家长的资源、学校的资源、社区的资源、网络的资源等等,应努力统合于“特色”这个聚焦点。比如,芦墟实验小学以“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他们的校本课程建设就凸现了“环境教育”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以环境教育为内涵,研究性学习以环境教育为主题,他们还编写了《汾湖水》、《百草园》两套校本教材,甚至将“芦墟山歌”加以改造,输入特色的“因子”,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统一。

      (三)整合必须以“发展”为归宿。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整合”所应获得的效应。在整合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如盛泽实验小学将作文教学特色置于“新课程框架”中,以丝绸文化为内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通过实地考察、外出采访、资源查阅、日记撰写、课件(网页)制作,构建了富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学校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减少了重复与内耗,实现了整体优化。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整合策略的运用,应贯穿于特色学校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全过程

      (一)规划。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这个规划至少应包括特色建设的背景分析、特色建设的目标确定、特色建设的策略和具体的措施三个部分[6],每个部分其实都涉及到“整合”的问题,特色建设的背景是复杂的,需要整合性地理解;特色建设的目标是多元的,需要整合性地分析;特色建设的策略与具体的措施是丰富的,也需要与整个学校的工作整合起来进行思考。规划是特色学校建设整合策略的集中体现。

      (二)设计。特色学校建设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整合的智慧。一是要有鲜明的立意,这个立意就是工作中应体现的核心理念。比如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建设“师陶特色”中以作文教学为主要突破项目,他们设计每年一届的作文赛时有一以贯之的主题:“生活气息”,强调生活与作文的联系,缺少生活气息的作文在该校的作文赛中不可能获得好成绩。二是要有明确的思路,包括活动的安排、参与的方式、环境的布置、评价的组织等。三是要有预期的效果,要很明确地预想活动所能达到的效果。其实,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预期成效”展开的。

      (三)实施。整合策略的科学实施有几个关键要素,一是有力的组织,如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特色教师队伍的培养、特色活动体系的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等,需要由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研究组织来负责[7],如金家坝中心小学将写字特色教学与校本课程建设相整合,成立了“特色课程开发组”;二是适当的协调,因为整合工作并不单独地属于某一部门、科室、某位教师,因此,协调十分重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及时发现部门、科室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及时加以指导,实现学校特色的和谐构建;三是个性的融合,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特色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将个人特长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内在整合。

     (四)反思。要提高整合的效度,在实施整合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反思。比如:我们把内耗降低到最大限度了吗?我们的整合发挥了多大效应,还有哪些不合理因素?我们如何做可以整合得更加合理等等。

     (五)调整。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根据整合的理念不断调整整合的策略。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计划与行动,使之不断地趋向合理,提高效益,最终发挥其成长师生、发展学校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学校特色和校本发展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王剑荣,沈洪昌.特色学校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3(8).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04.

[4]华刚,张菊荣.一所薄弱学校的崛起[J].江苏教育,2004(7A).

[5]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9.

[6]王剑荣.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18.

[7]林冬桂.学校创建特色的系统三维运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7(11).

(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张菊荣)

《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