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胆系疾病异病同治二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9:01:59
胆系疾病异病同治二则
作者:施克州
关键词:胆系疾病 异病同治 验案
余在结石专科临床证中,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用自拟“克胆胶囊”,治疗胆系疾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选录验案2则如下。
案一、胆源性胰腺炎
赵×,女,76岁。1997年6月5日诊。患者有胆石症史已10余年,平时每年发作2~3次,今年3月又发病,以上腹部疼痛,继之出现发热,恶心欲呕,目黄染入院,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出院半月,又腹痛发热,再次入院,住院期间给以禁食、抗菌消炎等对症处理,3旬后热退、腹痛止,但上腹部仍感不舒,时有胀痛,恶心未除,目黄未退,邀余诊之。证见消瘦,精神疲软,面色蒌黄,巩膜轻度黄染,懒于应答。自诉胃脘部不舒,胀痛恶心,进食欲呕,口苦口腻,大便10余日未行。脉濡而数,舌苔黄腻。辨证为湿热血瘀互结,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消积导下。药用克胆胶囊。初服1或2丸,待胃气徐降,则逆气自平,逆气降则药量递增至5丸,1日3次。越日复诊,诉初服1丸后,稍恶心,后递增至3丸,则恶心止,昨日服5丸,感到腹中转动,有矢气排出,今晨起大便2次,初为黑色燥矢,第2次为黑色粘冻便,感到有清爽感,已可进少量流质。待服药至第5天,饮食可进,精力渐充,大便每日1次,便呈黄软。服药至10天,症状基本消失,唯感乏力,目稍见黄染,B超复查胆总管恢复正常出院,续用药3月,胆囊结石消失,目黄退净,康健如昔,至今5年未发。
按:胆源性胰腺炎临床常见,约占引起胰腺炎的60%,其中尤以结石引起者占多数。由于结石堆积在胆总管下端,嵌顿于壶腹部,胆汁通过共同管道逆流入胰腺管内引发胰腺炎。患者2次入院,唯治其标,未达其本,仅“扬汤止沸”耳。患者以腹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入院,良由湿热瘀积胆管所致。胆为腑,“以通降下为顺,滞塞上逆为病”,今砂石堆积胆道,通道受阻,不通则痛;胆汁瘀积不通,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成黄疸。用清热利湿,化积导下之克胆胶囊,实乃治本之举,阻塞得通,则通降有序,诸症则愈。笔者在临床上凡遇胆源性胰腺炎由结石引起者,均以克胆胶囊治之,每获良效。
案二、胆石症复发
陈××,女,75岁。2000年4月20日诊。患者有胆石症史10余年,自1991年第1次手术至今年1月,已4次手术,一般术后半年安泰,半年后又开始腹部不舒,甚者剧痛发热,则住院治疗,1年内住院总要7~8次。本月初上腹部又疼痛、发热、黄疸再次入院,医院诊断: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至1.8cm),阻塞性黄疸。因血压升高等疾病不能手术,住院半月热退、腹痛改善而出院。扶持来诊,精神萎顿,巩膜黄染。诉腹部不舒,有时隐痛,纳减口苦,食后饱胀,大便3~4日1次,便燥难解,小便黄赤。右上腹压痛明显,腹欠软,脉濡略数,舌苔黄腻。辨证为湿热瘀积胆道。治以克胆胶囊,每服5丸,1日3次,若大便不应,可递增药量,至大便每日1~2次为宜。1月后复诊,诉服药1周内大便每日2~3次,为稀软便,第3天掏大便,便中发现砂粒,大者如米粒,约1匙左右;现症状消失,精力渐充,饮食亦可,巩膜稍见黄染,已可料理家务。后续服药2月,诸症消失,经B超检查胆总管恢复正常,后遵“间歇服药、定期疏导”法,每月服药1周,一直康泰至今。
按:胆石症复发,临床上常见,目前尚缺乏有效措施,胆为腑,腑宜通,若不定期疏导,砂石沉积,日积月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胆道势必为之阻塞。鉴于此,笔者认为目前虽无法使之不生,但可考虑使之不湮,应立足于未雨绸缪,早期防治。“间歇服药,定期疏导”的预防用药方法,在目前对复发尚无理想措施的情况下,不失为一条积极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