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里的水总有锈: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五v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06:15

第三十五课 20080729_生气通天论

由小桥流水、弘毅生、道法自然整理

大家好,今天又是周二,由我给大家来讲气道中医,现在讲的是《黄帝内经》的《生气通天论》,今天到了最后一段,这最后一段是关于对药的五味的一个阐释,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很重要的知识,也是我们开方用药的一个根据,所以上次跟大家说这块我还要重点讲一下,我把这一段打出来了。关于这一段我想这样和大家讲解,希望有一段时间咱们通过互动的方式把原文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具体剖析,那么这一段非常适合我们这样来做,所以今天我整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五味给大家进一步分析一下,让大家有一个切身体会,同时结合用药,看看用药的原则,帮大家理一下用药中体现的问题。

我把这一段贴出来,大家看看吧。我先念一遍:“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大家先看一下,有一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讲药有药气和药味,药的气是怎样的呢,气香、气厚还是气薄,还有味,味酸、味甜、味苦、味辣。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从气道的角度讲,或者说从大家的认识来讲,气味的“气”和味道的“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气不是我们讲的气道的气,是闻的飘出来的味,拿鼻子嗅的是气,尝的是味。比如说川芎,一闻有什么味,尝是什么味。当归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桂枝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明,如果大家能够知道气和味的区别,那么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哪些地方要用它的气,哪些地方要用它的味,气走哪,味走哪,这个我们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说这一块虽然好像无关痛痒,实际上关系到以后我们所有的用药。

大家是这样来答的,“阳化气,阴成形。气为阳,味为阴。散则为气,聚则为味。轻清为气,重浊为味。”“气为阳,味为阴,”大家是这样来回答的。

这个如果说是从气道来讲,大家可以这样来想,这一团气围绕着这个地方,它构成了一个或者干脆就是一团气,这团气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深层次的、有表浅的,有动的、有静的,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了这些气,也就是这些气也就是一团气,但是里面却有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层次,那个在外,它们的是向外散失的,表浅的,移动的,活跃的,这个叫做气。那个相对来说静止的,藏在里面的,稳定的,内在的,深层次的,这个叫做味,这个很好理解。我们拿一个药,它不断向空气散发它的分子,通过鼻腔,就能嗅到、捕捉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味。那么同理,我们就可以以这个来推了,因为药下肚之后,它也是这样走串的,散开的,表浅的,向表走的,有通的作用,调的作用,达的作用,这个都是气的作用。那个反而专精的,沉潜的,往里走的,相对稳定的这些都是味达到的效果,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气和味的功效和它们的作用范围,所以古人说味为阴,气为阳;味者气聚,气者气散。

那么这样我就给大家三味药:生地、当归、川芎,让大家来说说这三味药的气和味有什么特点,有一点和大家说,这个药食是同源的,食啊,我们吃的讲究调百味,药也讲究调百味,大家一定要对药的气味有一个基本了解。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到呢?那就需要大家到药店把药买回来,自己亲自来尝一尝。现在中医大夫由于学校里设中药系和中医系,直接医药分家,这个对中医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导致制药的不知道药的机理,学医的干脆就没见过药,也没尝过,可能是他几十年来不断开的方子,他方子里的每一味药他可能没有亲自去看过,当然更谈不上尝了,一般都是让他上药铺去,看药他基本不认识,这一点就局限了他对药的进一步感性认识。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说这个,主要是希望大家对药有一个更感性的了解,那么中医可以跟大家说,它不是一个逻辑的思维,它跟西医或者说西方文明从逻辑下手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是靠感悟和揣摩,而感悟揣摩首先必须自身建立在一个感觉的基础上,这事合不合适还得自己感觉才可以,我们开方用药也一样,对药没有一个基本了解,那么开这个方子,对这个方不会有一个基本了解。所以大家可以回答,这个生地、当归、川芎各自的气和味各自的特点和区别。其实真的一个好中医 ,他不仅是对药房的饮片有一定了解,对药物的生长环境、习性、炮制方法应该熟悉,起码对最主要的百来味药有个了解,或者对他当地(南方或北方)的地道的药材有一个考察的机会,所以说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纸面上,学《中药学》,学了一大厚本《中药学》,最终一味药可能自己也没尝过。路边有很多草药,你连碰过也没碰过,这些草药见面也不知道,这有些说不过去。还有很多人觉得这药书上写了,还用尝什么,或者以为药理分析药理学已经分析得很到位了,还需要我们来尝么,这个观点不正确。

我给大家说一下,为什么不正确,很简单,我们吃每一样水果,只有真正吃到嘴里,我们才能体味到什么味,书上再写,你也体会不到,只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么多水果吃到肚的反应只有你自己吃了才会有反应。第三点,你吃到的同一样的水果,今天和明天吃的不一样,批次问题,它不会说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么你就会知道药材的多样性,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没有尝过药的话,建议大家到药店里去把常用药抓回来看一看、尝一尝,你不用抓几百种,你抓五十种一百种最常用的就行了,比如说《伤寒论》上写的除了毒药(毒药你买不到),常用药抓回来尝一尝,熟地什么味,生地什么味,当归什么味,川芎什么味,白术什么味,炒白术、生白术有什么区别,茯苓是大块的小块的,有什么区别,龙骨真的假的买过来,有药店卖假龙骨,,茯神与茯苓有什么区别,抱木的是茯神,不抱木的是茯苓,到药店里看一看它怎么抱的木,是真抱木还是假抱木。泽泻、猪苓、丹皮、香附,所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特异性。你作为一个将军,下面用兵用将,要知道将的特点、兵的特点,尝一遍很多药几乎就忘不掉。

比如说丹皮特异的味道,香附特异的味道,细辛特异的味道,当归特异的香味,川芎特异浓烈的芳香味、雄壮的味儿,川胡这些味儿,你尝一遍就基本忘不掉了。这些常用药之所以为我们所常用,是因为它们本身有自身的特异性。桂枝和当归之间有什么区别,你闻桂枝有没有味呢,煎出来又是什么味呢,大家要有一个常识性理解。可以这样说,很多药七八味药煎出来,你一喝就应该至少能判断出药汤中的几味药来,这就跟黄瓜炒鸡蛋一样,炒出来一尝,就知道有黄瓜片、鸡蛋,盐放多了放少了,放没放醋,加没加糖,这你一尝就尝出来了。那么我希望大家也能够呢,起码经典的方子,你能按比例熬出来之后尝一尝。

有人说:生地味浓、川芎气浓、当归居中,这个说的对了,就是这个意思,尝一下你马上就能心领神会了。我们说生地没有味,没有气,闻你闻不出生地的气,所以生地静而不动,气厚气浓,生地整个的药浓、厚,所以居下,补骨髓而长肌肉。川芎一闻,很冲,鼻子闻啊,所以说川芎气动得很,你如果是气血虚弱的人,我们加川芎不敢多加的道理就在这,耗伤气血嘛。当归居中,味气各半,气是很芳香的特异的当归味,味道发甜,稍微有点辛,同理我们可以判定当归是气血各半,所以当归既可以活血又可以补血,道理就在此。生地是甜的,当归微辛,川芎不甜是苦的,那么所以说养正是当归、生地,川芎不能养正,那么这样我们就能首先对这三个药有个感性认识,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结合古人或教材上对药味的描述,我们再通过临床进一步把握这些药的功效,你对它的了解就立竿见影了,所以生地当归可常吃,川芎不可常吃,生地当归的量可以加大,川芎量不可加大,川芎气躁啊。

那么我跟可以跟大家负责任来说,大部分草药饮片的药性可以通过鼻闻舌尝这样简单的办法你就能体会,这样的体会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所以说我希望大家尽早从书本中跳出来到实践中去体会,那么到药店尝药这个首先不违法,行得通、简便。告诉大家一个办法,大家可以这样来做,在家啊,糊一百个小纸袋,16开纸,糊完了,你想抓哪个药,就在小袋子上写上药名,攒了五十个小纸袋,拿到药店去,跟药店里卖药的说给抓药,每个10g,这样很方便,他抓得方便,你取得方便,回来之后放在自己的书柜或者箱子里放好了,空余时间拿出来一袋袋尝尝,10g花不了多少钱,几十块钱的事,那你如果怕花钱,你可以对他说,凡是每10g超过两块钱的,你给我抓5g,或者更少,一般都是一块钱左右、几角钱,这样本身你没有药店,也没有一面墙的药箱,起码该有一个小的药匣子,这就是你的兵和将,每样10g,抓回来之后不断的尝,然后记住每一味药长的什么样,饮片长什么样,是什么味、什么气,以后每次开方时,你脑子第一个反应出来的不是药名功效,而是一见到你想开的药马上想到气和味,这样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兵将的音容笑貌,这样是我们真正迈出正式开方用药的第一步。

再跟大家说一下,一定要由逻辑思维转向形象思维,有人说形象思维是低级的,逻辑思维是高级的,我跟大家说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形象思维是直接的,逻辑思维是间接的,因为逻辑思维经过我们大脑的计算,而形象思维直接反映在我们的脑子里,是我们的真实感受。我们中医治病靠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靠“深蓝”巨型计算机能不能算出方子来呢?我跟大家说永远不可能算出方子来,他有可能无限接近,但是他不可能直接体会,所以我劝凡是学中医的朋友多一些形象思维,少一些逻辑思维。

那么我们接着来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给大家说一下这个是什么意思吧,这个有明白的打一下,因为我们今天主要就是讨论这一小段,所以说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没有回答我来回答吧,“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前面我们说了,气和味的区别一个是藏在里,一个是发于表。那么藏在里的就是阴,它从哪里生出来的呢?就是从五味里生出,五味本的一个精气,所以我们想补五脏之精的话,一定要体会味道的实际意义,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住在外的是五气化成的。味厚,所以藏在里;气薄,所以在表,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的无非也是,既然生在五味,阴之所生啊,里面五脏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生是它,伤是它,就是说五味调和则五脏相生,不调和则五脏相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进一步来强调五味对五脏的重要性,它这个五味已经超出了我们药味尝的这个味,而是表述的一种整个的气机之精华的见解。

你看下面来解释怎么伤在五味的,“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那么大家来解释一下吧。这个在很多中医理论书籍中不断被重复,也不断引起争议。“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什么意思。

有这样回答啊,是养木克土。怎么是养木克土,可以这样来推导吗,酸属木,肝属木,所以养木,味过于酸,对肝好,对脾不好,是不是这个意思呢?那么怎么对肝好,对脾不好,怎么来解释?

我原先对大家强调,一定不能浮皮潦草地停留在五行生克的基础上来考虑这些问题,这种循环论证的理论不是中医的本质的理论。只有你知道了金木水火土的实际意义和它们的相生相克,你才能用五行去解释它,如果不知道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乘害制化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反映一个真实的现象。你看一下下面所有的文章就知道了,味过于酸甜苦辣咸的,不仅对所克之脏有所伤害,同时对本脏也有所伤害,下面“味过于咸,大骨气劳。”,“大骨气劳”肯定是一个贬义词,“味过于甘”,这里没有脾,直接是“心气喘满”,“味过于苦”“味过于辛”都是贬义词,那么同理我们也可以推断,“肝气以津”也是贬义词,不是一个益肝气的表示,酸通肝,过于酸,对肝也不好,同时对脾更不好,所以说“养木克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有人这样回答,“味过酸,导致生发之气受阻,伤及母子。”“味入阴,阴为体,体味过,抑制阳用。”这样的说法更能揭示现象。我记得我原先讲过很长时间,反反复复来讲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酸是一种什么气,肝是一种什么气,脾是一种什么气,当酸的气接受到肝的气,会对肝的气产生什么影响,接受到脾气会对脾气产生什么影响,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它的实在了,千万不要机械地套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描述这些事情。“味过酸,导致生发之气受阻,伤及母子”,这种说法是可以接受的。“味入阴,阴为体,体味过,抑制阳用”,这个也可以接受,这样说是我们在探讨问题。

好,我给大家说一下这句话,从气道方面是怎样来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其他的希望大家就此发挥。我记得“黄庭内景经”里对肝气的描述,用了“龙烟”这个词来表示,肝气主升,像烟一样,徐徐然上升,肝气是厥阴,同时又是少阳,少阳厥阴和合而成一个肝胆之气,徐徐地向上蒸腾,代表生机。酸是一种什么气呢?酸是一种收敛之气,酸涩收敛,微酸,酸体是阴的,我们讲过肝气有体有用,肝体是阴,肝用是阳,肝阳是发用的,它就像一盆水一样,水蒸气不断地升上去,这盆水就是肝体,太阳照射着肝,或是底下有个火盆烤着,这个水蒸气从水中徐徐地出来,这就是肝用,大家一定要形象地去理解。这个酸是收气的代表,吃五味子、白芍、木瓜、乌梅、草莓这些,都有酸味。味如果过酸,就抑制了水体化成水蒸气向上蒸腾的这个过程,就导致了生机受到了抑制,从而会怎么样呢?为什么叫“肝气以津”呢?大家说一下。首先明确一点,“肝气以津”是贬义词,不是褒义词,古人用词非常讲究,没有一个字不推敲,大家想一下为什么“肝气以津”,《黄帝内经》的奥妙即在于此,如果我们能体会这种奥妙,读《黄帝内经》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享受,明理的一个过程。
 
有人是这样说的“抑制水蒸气升腾的过程,肝气以津。”还有人这样说“水气不得上升,瘀滞于肝,肝体不能正常化为肝用”,那么这地方为什么要用这个“津”字,什么是津?考据或是古文字,这个“津”字要作阐释的。有人说“气上不去,水升上去才是气,津是水没上升为气的形式”,这个说到点子上了。有人说“津是气的凝聚状态”,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我放了一个水盆儿,这个水蒸气往上走,忽然受了一股气的抑制,比如一股凉气的抑制,这个水蒸气马上在水盆儿旁边凝结成小露珠,津津然了,水蒸气受到抑制又化成了水,贴附在水盆儿的四周表面,就是肝的蒸馏水嘛,古人不会用蒸馏水去说,用津,“津者,水之渗也。”就像蒸馏水一样,又重新变成小露珠贴附在器皿的表面,叫“肝气以津”。打一个最简单的比喻,人的鼻气化不利,被冷风吹拂,就开始流鼻涕一样,气化不利,聚而成液,就是鼻涕。
  
好,大家再理解一下,“肝气以津”,肝的气化失调,受到酸涩的阻挠,使肝的生化失调,气聚为津,又打回来了。“像雾升不上去,向下返,变成了露珠”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用词,“肝气以津”,一下把这个气化不利,又返回来这个现象完美地说了出来。这个气生化不利聚成津,久而久之这个津会聚成什么呢?会聚成瘀滞的淤泥,并且这个淤泥有板结的可能,肝硬化就是这么来的。如果气不和顺,生化之机不畅,往回返,先是津,再是泥,然后再板结,这个是肝硬化整个发展的脉络。
 
泥比津要厚啊,津越聚越多,这个津不是甘露,而是一种失常的表现,它应该升上去没有升上去,重坠地向下回来了,先是津,津轻,越聚越重,越聚越浊,越聚越硬,最终就纤维化,板结,就是肝硬化,这个就是从无形化有形的一个过程,所以这个津不是一个好东西,像盐渍一样,一个缸,里面腌咸菜,外面能结成盐渍,盐渍越聚越多,越聚越厚,最后就成板结的东西,刚开始感觉是一些水气,慢慢地就变成霜,再变就成盐渍了,就板结了,这个就是有形向无形化,从少往多化,水滴石穿嘛,就滴两下石头没什么动静,滴地时间长了,石头就开始出眼儿了,再时间长了,这个石头就能被穿掉,这个就是很多慢性病得的原因,西医的肝和中医的肝气不是一样的东西,但有相似的地方。
  
那么好,我们接着往下走,为什么“脾气乃绝”呢?有人说,“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肝升肺降与之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左升不及,必至脾不能正常升清,肝木郁而不升,回头克脾,肝木乘脾土,脾气衰竭。”有人是这样说的,“酸抑制生发,脾气不能升腾。”还有人说,“肝气以津,气聚为湿,湿流下,土被淹,地气不能上为云。”还有人说,“脾土升,肝木升,肝木升,脾土升,肝木不升,脾土也不能升。”附中这样说,“脾气能上升,靠肝气条达。”
  
先不论对错,咱们的思维方式要形象出来,具体出来,不要空中楼阁,还局限在框框里,哪怕大家举例子、打比喻都比简单说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肾要强,从象上去看,一定首先要成一个象,这个象又是大家容易理解的,比如说我经常给大家举这样的象,云彩,漂浮之象;山,稳定之象;水,流动之象;大气环流,这也是一个流动之象,所有的东西我们都要拿一个象来做比较,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同一的,都是相似的,都是互通的,我们拿哪一个象能更方便地说明问题,我们就把它拿来为用。
  
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又有一个人说,“木生火,脾失其母而绝也。”那么凡是说肝气不好了去克脾土的都不对,不能这样来说问题。由于酸使肝被克了,肝又反过来克脾土,使脾土绝了,凡是这样说的都不对,这样去理解是机械的理解,就像站着五个人一样,一阵风刮过来,不是刮了甲,甲影响了乙,乙影响了丙,丙影响丁,丁影响了戊,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情况有吗?有,但更重要的是,大风吹拂过来时,对五个人同时产生影响,也就是不会是间接的,排好队了,一二三四五,这样产生影响,有时候古人这样写,能把事情条分缕析地说出来,而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
 
这个说得对,“脾气是一种浑厚扩张之象,过酸使这种气凝滞不开。”这个是我见到现在最好的解释,也就是五味入腑之后,它会在第一时间内,或者通过经脉的循行对五脏直接产生影响,而并非是由一脏传到另一脏,就是这个酸味的东西吃到肚子里,马上就会对五脏产生影响,这里面它举了两个,一个是对肝,一个是对脾,其实对其他的三脏也构成影响,有没有传导呢,有传导,但是药物是同时对五脏产生影响。
  
刚才有人已经基本把这个解释出来了,脾气升清,是包容之气,缓和之气,大家一定要记住,脾气缓,这是脾气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缓畅,缓而畅达,这种缓畅之气受到酸涩之气的抑制而不化,一下憋住了。还有它为什么用“绝”这个词,首先脾气缓,脾气弱,脾气升清,缓达四方,单位面积或是体积,它的气是弱的。大量的酸剂灌入之后,一下使这股缓畅之气凝结不化,产生脾气绝的后果,绝是很严重了,但这个绝不是绝离的绝,是整个气受到了闭绝,气不能升达开达于四方了,现在很多的胃酸分泌过多,口中酸液,心腹嘈杂,烧心,这些都是整个的气机受到了阻滞,脾气开不开,肝气升不了,导致肝脾抑制在那里不调。
  
这里说的五味,味过酸了怎么样,是吃了五味之后出现的,这是说的这个味道对五脏的影响,还有这个气机对五脏的影响。比如这个人爱生闷气,什么叫闷气?憋着不化,不善与人沟通,不善哭闹,闷气憋在胸中不化,憋在那儿天天闷,谁对他不好了,今天让谁嘲笑了,妒忌别人,这都是过酸的一种表现,气机不能开达,这都是酸气的代表,这种酸气使肝气抑,使脾气绝,脾气不能生津,不能很好地开达四方,肝气不能生长,瘀在那儿,马上胃就吃不进东西了,刚生完一顿闷气,什么都吃不了,这个不也是味过酸的一种表现吗?这种表现的人大有人在,吐酸水,吃饭不香,没有胃口,开不了胃,慢慢地有的就长时间不爱吃东西了,脾气更开达不了,胃气也开不了,成了萎缩性胃炎了,你不用它了,胃不容物了,它慢慢就萎缩,缩的很小了,你吃都吃不下去了,很多就把胃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全切了,这就是脾气开达不了,胃气不开的表现。
  
问:“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东西可以开胃?”那么我问一下大家为什么,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首先“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东西可以开胃?”这个问题成立不成立;第二,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不成立。现在大夫开药,胃不好的要开麦芽、山楂、神曲,到底能不能达到开胃的效果。
 
“ 微酸,入肝,肝气调达,助胃消化,故生山楂能化痰祛瘀。”
 
“生山楂的味儿是酸甜的,生山楂能开胃应该是有适应范围的。”
 
我来说一下,首先这句话“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东西可以开胃?”本身是有问题的,不一定所有的人在胃不好的情况下吃山楂都开胃,什么叫开胃,胃气受到了抑制,要把胃打开,增进食欲,这叫开胃。山楂是酸体,吃进去肯定有收涩的作用,山楂很酸不甜,只有山楂搁白糖拌了,得的汁儿,不是很酸,酸甜适口的时候才能达到开胃的效果,或者是微量的,吃少量的山楂。胃不开有几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受到了抑制,肝气抑郁,凡是这些抑郁的,吃山楂一点效果没有,这些心情不畅,抑郁满闷,这些不能开,反而会加重病情,加重吐酸水,这种禁止用山楂等酸性食物去开胃,开也开不了;第二种情况,由于脾胃气弱,肝气津气不足,这时候加一点山楂、橘子、白糖、冰糖,去增益胃阴,补益肝阴,脾胃和肝的阴体得到了补充,使它整个生机恢复,这个能达到一定开胃的效果,但是这个不是开胃,是益胃阴,使食欲增加,这样的山楂不能过酸,稍微有一点酸味,大部分都是甜的,酸酸甜甜的,吃得非常舒服,你一想就有食欲,这样的能够起到效果。关于耗伤脾胃分两种,一种是胃阴肝阴不足,一个是慢性的,一个是急性的,比如说大渴,煩渴,长期的伤灼胃阴,这样的要酸甘化阴;还有一种山楂开胃,这是有一点食积了,有腐化之物,需要山楂这种能收能化的,山楂它本身有一种特异性的能化食腐的作用,化肉食性食积的作用,这时候才能体现出山楂的功用,其他的酸味药基本都是酸甘化阴,益肝胃之阴,间接达到开胃的效果。
  
我们开方子也一样,当这个阴液不足的时候,我们开的方子也应该是以酸甜的方子为主,酸酸甜甜的,玉竹、黄精、麦冬、白芍、冰糖、糯米,这样的方子,这些药都是气正之药,同时调出的方子酸甜适口,病人喝了很舒服,所以我们开药一定要本在五味上开药,这个五味不仅是味道的味,更是代表药性的广义的味。
  
问:怀孕为什么爱吃酸的呢?

大家说一下。我记得古话有一句“酸儿辣女”,但具体对不对,我就不清楚了。
 
因为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这只是为了说明道理,并不是喜欢吃酸的就生男孩儿,喜欢吃辣的就生女孩儿,在《周易》里酸属震,酸属木,震是长男,辣是辛,辛是巽,巽是长女,酸儿辣女是从这方面来的,这个是一种模式,不一定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就像肝生于左,肺降于右一样,如果你认死理儿,就认为肝气从左边升,肺气从右边降,那中医就没有学到家了,肝升于左是在说明一种道理,循环的道理,而且是一个右旋的道理,并不是实际的,只是想说明两条道路,所以大家也不要说吃酸的一定生男孩,吃辣的一定生女孩,酸辣也不一定指味道上说的,而是在反映一种气机。
  
就像我记得有一个很简单的“风生虫”,风一吹过,很多昆虫就飘浮起了,就飞起来了,现在人就说古人太不懂动物学了,苍蝇和蚊子都把卵生在水里,然后从卵中出来的,不是从风中出来的,古人是看了万象本质的运化规律,有了风才有了万物,有了万物,才有了流动,风一吹拂,万物皆化了,虫子也就从风中出来了,并非是说到实际这虫子是怎样一天天生出来的。
   
问:孕妇的气是怎样的?

我跟大家说一下,它既是一团气,也是两团气,一团气当中又有两团气,两团气是母子关系,同时中间又有一个屏障,两团气又是相感的,实际主要是母气感子气,我们讲过,任何气都是互相感应的,所以母亲心正则气正,气正则儿气正,母亲心邪则气邪,气邪则儿气邪,母亲心狂躁不安,则气狂躁不安,则儿气狂躁不安,这个就是胎教的基本道理。我记得《内经》里有一段讲儿子生出来巅顶痛,是由于母亲大怒而生了这个孩子,大怒则气向上涌,带着儿气向上涌,生出的儿子气天然地向上涌。现在很多的孩子生出来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究其原因无非是男女受孕非其时,并且怀孕的时候,母亲行为失常,导致生下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畸形,性格有问题,生理上有缺陷,这些都是先天的原因,而且这些很要命。很多怀孕的妈妈找我想保养一下身体,想吃药,她往往关心药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她没有注意到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举身动念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只关心药物会中毒,药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屏障会阻挡百分之九十的毒物对孩子的影响,反而是母亲的思想感情导致的气血波动对孩子是致命的,所以说古人的一些胎教法要让母亲“见正色,闻正声,语正人。”就是看到的眼前的东西都是端庄秀美的,听到的音乐没有尖声尖气的,都是和和畅畅的,和美的音乐,见的人都是品行端正的人,有此三,那么母亲在怀孕期间气机处在和畅的状态,对胎儿就会产生终生的影响,生出的孩子品行端正,气机条顺,五脏之机不争。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心念,尽量地对一些实际的东西不要过分注意。
  
咱们接着再来讲吧,“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首先,“味过于咸,大骨气劳”什么是大骨,大骨当然指肾气了,咸为凝涩,比酸收这个酸涩还要厉害,并且有腐蚀作用,咸则气凝,所有的生机在咸的面前都会受到抑制,强烈的抑制,就像我们腌很多东西一样,要用盐卤拿住才不腐,有人说你拿住了东西,这不是保存生机吗,这个不对,因为东西长出来之后,它腐败也是一种生机所化,这个东西不是说能保存它是生机,反而是它能反复地变化,才是生机。种子发芽长出庄稼,庄稼烂了,腐蚀在地里,这都叫生机,并非是只生叫生机,这个大家要清楚,不断地生生不已叫生机,东西在地里烂了,很多微生物会大量的繁殖,这不也是生机的表现吗?反而用盐一拿,这些微生物都不动了,生机全遏止住了,所以咸有凝涩,有阻断生机的作用。肾气是闭藏之气,但是中间又有生机,就像有一个灯油中间有灯芯一样,灯油是外面的肾阴,灯芯就是肾阳,这一盏灯坐在人的腰中,使人的整个生机能够运转,味微咸有闭藏的作用,肾气处在相对闭藏的状态,不至于过度燃烧,如果是大咸,大咸凝涩,使整个气机受到阻抑,就会出现大骨气劳的状态,什么叫劳?劳伤,可以当大骨气伤来理解,劳不要当挥霍消耗来理解。灯没有灯芯了,不能再往外生长气了,骨髓中的气就不足了,但是它还要工作,一工作就劳伤了。
  
所谓“短肌”,我们切的肉,大家知道,被盐一拿,整个细胞都脱水,单位面积体积缩小,这个就叫做短肌,先是很能够有生机布展开的,用盐一拿,它一下缩缩了,这就是咸对脾的影响,短肌,脾气不濡嘛,脾气受到了抑制,不能很和畅条达地工作了。
  
“心气抑”,咸阻断抑制的作用很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大骨气劳”是,“短肌”是,“心气抑”还是,大家一定要好好理解这个“抑”字。我们喝海水是会死人的,吃盐卤也会死人的,心气是蓬勃地、运动地、向外开达之气,咸气一拿,它不动了,使心气受到了抑制,我们吃咸的东西会导致我们嗓子眼儿发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早晨我们吃很多咸的,上班之后你会感到嗓子眼儿发紧,抑制住了你的气机的通畅地运行,吃的更多,会产生心脏受到抑制的现象,不舒服,浑身没劲。酸是体现收涩,收摄作用,酸咸都是阴体,过酸过咸都会抑制生机的生长,都是抑制性的一种味道。
 
问:这里为什么不说抑制肝气呢?肝气不是最代表生机吗?
   
我直接来说吧,它这里面的规律都是过味之后伤在本宫,然后再克到对宫,一般是这样,但后边也有不同,这是一个规律。我们大家读《黄帝内经》的原文,首先要知道它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用这些词语都是往这方面去贴的,比如“短肌”很难理解,有的说是不是“个子低的”,不对,它不是想说个子低的问题,它是想说一种抑制的效果,对肌肉的抑制,我们说脾气是缓的,也就是咸对缓的抑制,骨是藏的生机,咸对藏这种生机的抑制,心是开达、奔放的气,咸对这种气的抑制,当然它肯定也抑制肝气,肺气也会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它同时会抑制五脏,由于五脏之气的状态和性质不同,它抑制之后的表现是不同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那么首先就有八个状态,大风一刮对八方都起作用,但是因为八个状态各有其特点,那么大风一刮起来的时候,对他们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性质为一。就像胖瘦两人,瘦的大风一刮就卷起来,胖的大风一刮在地上打滚,但是都被大风刮的向南吹,这个是相同的,这里面五脏之气,升降开合、缓急开闭,那么这些气的状态是不同的,但是被咸气的抑制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接着来讲,“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这个大家来理解一下吧,因为前面讲了两个了,一个是酸,一个是咸,那么这个我觉得大家应该能很好的解析了,“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关于色黑这个大家不用解析了,这有可能是错了,“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这个色黑应该是放在肾,“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这样来解释就可以了,这一块的解释重点在喘满上和这个不衡的理解。什么叫做不衡,不衡肯定是不对了嘛,那么喘满,心气喘满应该怎么来解,那大家想一想,希望大家都来回答,因为现在46个人,再加上管理员是17个,应该是六十多人了吧,六十多人应该有人上来讲,因为这样大家有一个交流吧,因为不可管错和错,要回个话,这有一点跟大家说一下,因为咱们是公开的堂,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大家都来回答嘛,又不是出丑的事情,只要有这种观念,都往这上面想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是气道的进步。

大家是这样来回答的,甘是一种扩展的快乐之气,味甘,湿性,粘性,甘入脾,甘缓,缓和之性,使之喘满,水火一对,水在脏为肾,火在脏为心,心气输布受阻,他们是一对,肾气自然就不平衡了,心气火热发散扩展之气,过于和缓就出问题了,缓散也,心之气以升为用,缓散后用之急则喘满,甘味的粘性使得心气的舒张不能完成,每次心气的收放的程度短等。因为这上面没有一个能准确的来回答,没有说到根本上。

“甘在五味中是中间味,过甘则凝滞,伤到脾,脾气滞则心气不开而喘满,”这个对,缓则气雍,大家想一想,壅则喘满,都是一些慢性子,就聚在那就化不开,都拥堵在那了,缓则气壅,都壅在心肺,这个心为中间嘛,心胸中受到缓气的壅滞,不是凝滞,大家不要用这个凝滞,凝则气结嘛,不要用这个凝滞这个词来表示,要用壅滞来表示。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大家要深究啊,不然的话你就会陷入一个对气机混乱的理解,缓则气壅,壅则喘,都聚在那了嘛,这个心气不就喘满上了嘛,满嘛,满闷嘛,满急促,心想把这些壅滞的气化开嘛,所以它就喘,加快了心气的跳动,它就喘,气滞壅在那不动它就满,所以说叫心气喘满。

大家要清楚啊,首先方向不能错,第二个要准确,第三要正确的理解气机。缓不是缓了心的急,是缓壅在那了使心着急,心就是一个水泵,水都壅堵在那了,心就加速它的运转使拥堵推出去,心气就喘满了。看大家有没有问题,这个心气喘满这样来理解啊。刚才说甘主缓,但缓是如何影响心气的,你要具体的理解,不能似是而非,这个甘缓,但它不会去兴奋心气,不会主动兴奋心气,它也不会是缓了心的急,它是壅在那使心着急,这个甘者气小弱,在中焦不入上焦不入下焦,停在中焦不化,很多肥胖病人,那吃的越来越多,都壅在中焦了,使心脏心悸不安了,这就是心气喘满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嗜食甘肥厚腻,都壅在中焦不化,这就堵住心脏,使心力衰竭,这样的很多,都负担不了这么多的废物了,现在很多肥胖病嘛,导致一些心功能不全的,都叫做过于甘,心气喘满,吃的好了,化解不了,堵在那不通了,腐化变质了,身体一衰这些东西都成负担了。那怎么治呢?“治在梳理脾气”,甘肥油腻的东西不再吃了,条畅气机,慢慢的把这些东西都推出去,都化了,慢慢这个拥堵之气跟交通堵塞一样的,慢慢先疏导,先不要再来了,然后慢慢再把道路上的汽车,再通过慢慢的疏导,最终这个就不喘了,都推出去了嘛就不喘了,就恢复正常了。
  
那么还有一个肾气不衡呢?肾气不衡大家怎么解释啊?行,我直说了吧,今天也不早了,关于肾气不衡,你过于喘满,那你也使这个闭藏之气不再闭藏,那他整个的肾气就不调,加重了负担了嘛,心气喘满,心气的功能加重了负担,这心肾又是一体的,就不断的调集肾气上助,那么肾气原来固密的状态也不能很好固密了,这导致整个肾气也不调了,它没有说肾气以泄,这是因为它没有直接的影响到肾气的开泄,也没有使肾气绝,所以才说肾气不衡,这么一个中性词,不是很绝的一个词来形容肾气不固的一种表现,它不是完全不固,同时有不固的成分,因为加重了肾气的负担,因为你这个味过于甘,都聚在中焦了,心气不断的告急,心肾一体,这个心就会调肾阴上来帮助,那么就导致肾气的间接不好。

那么古人用词是非常谨慎的,你看一个说脾气是绝,第二个说心气是抑,到这只是说肾气不衡,那这个已经对肾气非常留情面了,因为是间接的,由于心气喘满导致肾气不衡,又因为甘气它本身不会造成大的伤害,它不像酸苦辛辣这些东西直接冲击你的五脏六腑,甘味小弱嘛,它就渐渐的累,加重你的负担,就好像肥胖一样,刚开始胖一点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越来越胖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所以说从甘的本身的特点和它加重心气的负担,间接的影响到了肾气,这地方只是说了一个肾气不衡。关于色黑,我怀疑它是味过于咸的跑到这地方来,不是甘这里应该有的,因为吃成一个大胖子,他这个也不会脸色变黑啊,肾气也不会焦枯,人的脸色更不会黑,当然会累及其他脏吧,比如说肝气,它这个味甘于中焦嘛,这个生机也不会很好的通过了,肺气下降也困难,心气着急的想把这个壅气散开,那肾气肾精又往上调了,所以说一气动则诸气动。

看看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话,下次咱们把这一部分讲完,还有一个味过于苦和味过于辛,那么再结合一些实际的一些用药的体会跟大家说一下,现在大家基本对这个味道对身体的影响有一个感觉了吧,,那么它会对这个身体产生正向和负向的影响,同时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那大家就推嘛,其实你开方用药的时候,无法就是想知道你身体里现在是缺哪种气去推动它,那你就要用这种气去推动,你这个时候这个气团是润是枯,是缓是急,是躁是静,缺什么?或者哪块过了,那么就用相反的或者能对它产生影响的气施加影响,那这个就是开方的基本的立意吧。

好,那就这样吧,咱们是每周二定时八点来讲《黄帝内经》,我们只讲前五篇,因为前五篇基本的可以把气道的整个的理论运用在《黄帝内经》上了,不用把整个《黄帝内经》都讲完,都讲完也没有什么意义,大家理解这个气道的基本规律,自己不断的反复推敲,就可以了。行,那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