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检项目:A股国有股东控制地位加强引争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7:30
A股国有股东控制地位加强引争议

2011年07月19日 01:06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当人们还在争论“国进民退”是否存在的时候,资本市场上却早已经有了“胎动”。

  近日,一份关于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百强的研究报告显示,A股大型上市公司股东出现了明显的“国进民退”趋势,国有股东的控制地位进一步加强。

  这份由甫瀚咨询与社科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报告显示,A股上市公司市值前一百强中,86家的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东,比去年增加了4家。而在第二大股东中,“国进民退”的趋势也很明显。与2009年相比民营股东2011年在第二大股东的占比明显缩小。2009年百强的第二大股东中,国有股东和民营股东占比分别是32%和48%,而到了2011年,国有股东上升至48%,民营股东下降至29%。

  港股市场同样也不平静。中粮集团于7月11日再次斥资近36亿港元购入蒙牛乳业公司股份,持股比例随之上升至28.04%,稳居大股东之位,蒙牛乳业从民营企业变为国有企业。市场人士认为,这个事件为“国进民退”做了注脚。

  民企迫退

  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从2009年就开始了,部分学者和媒体以钢铁、航空、房地产和煤炭等行业的案例作为论据,认为“国进民退”已蔚然成风;而政府部门则多次以统计数据说话,力证总体上并不存在“国进民退”。

  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下,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重点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几无参与;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大型国企也受益最多。

  2009年,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都相继宣布,高速公路建设放弃之前“经营性公路”的投融资模式,转而全部改为政府“收费还贷型”,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将出局。

  “国进民退”的浪潮中,民营企业因经营困难而被国有企业收购的案例,在民航、钢铁、机械、地产等行业频频上演。

  “尤其是今年5月以来,A股市场中民营和国有两大阵营苦乐不均的现象明显。指数持续走低,银行股板块市盈率低至6到7倍,而国际指标是12倍以上,市场已经释放出了非常积极的投资价值信号,拥有雄厚背景的国企、央企纷纷抄底增持,而此时的民营企业因为资金持续紧张,融资渠道严重不畅,不得不割肉减持以换取流动资金。”市场分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说:“中央企业越做越大,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多,现在中央在强调抑制房地产泡沫,但是新地王都是中央国有企业拍的,我们有一个‘旧36条’推动民间资本发展,又出台了‘新36条’,出台之后民营企业及经济学界的部分人士都说所有的投资领域在民营企业面前矗立的是一道玻璃门,看得见、摸得着、进不去,国有企业太强,占有的资源太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实行的政策还向国有企业倾斜,所以会‘国进民退’。”

  专家“把脉”

  “民营企业根本就做不成百年老店,像蒙牛,成为行业龙头又能怎么样,最后还是被国有企业吞掉。”市场中悲观的情绪在牛根生全身而退后加重。

  7月4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参加国际经济学会(IEA)第16届全球大会时称,国有企业当今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首先,尽管国有企业不再是GDP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仍控制着经济的关键领域,国有企业继续在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企业国有资产法》起草组成员刘纪鹏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改革了30年,到了今天国进民退又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不要简单地谈所有制,现在很难说谁是公有、谁是私有。所谓垄断是垄断价格,但中国的价格不是企业垄断而是政府批准,所以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垄断行业准入是政府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

  “解决国进民退,要从三方面推进市场改革。首先是市场机制要完善,不能把所有爱都给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产权制度和产业政策都要完善。产业政策不要简单化,搞产业政策就是推动行业整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

  而在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看来,国企和民企各有优势。国企的优势是资本雄厚、技术力量强、人才多;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自负盈亏、敢于冒风险,应该把二者优势结合起来,二者可以更好地合作。所以,无论“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都不是政策追求的目标。我们政策的目标应该让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进退机制,前提应该是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