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万达公寓价格:没有专著的学术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7:44

 

 

                               

  要说古人出现过没有专著的学术思想大师这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从中国的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婆”的角色,都是没有著作留传于世的。真正学术思想大师的思想,是一种灵动的智慧,他们的思想总是在流动着,他们总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又得出答案。但是,很快就否定自己的结论,他们并不局限自己的结论与现成的教条。思想就这样一直处于灵动的探索之中,要他们来著书立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如果不写专著,要成为一个专家尚且会很困难,更不要说成为一个大师级别的人了,在中国这简直就会是笑话。不过,也有例外。美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杜威的学术上的亲密的朋友,乔治.H.米德((1863-1931)就是这样的学术大师。面前摆放着的几本书:《当代哲学》、《心灵、自我与社会》、《动作哲学》、《19世纪思想运动》等著作虽然都一律署名为“乔治.H.米德”,但是,其实这并不是他生前的著作,而基本上是由他生前给学生讲课时的记录整理出来的。这个思想学术大师奇才却奇怪到了甚至没有自己的讲稿(就是上课前不备课的那种),这些文字是他的学生们在听了他的课后,感觉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所以大家凑钱专门请了速记员来一字一句的给他记录下来的。有一些甚至是学生们抢在他死前最后一次上课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虽然是一字一句的如实记录下来的,但是,如果米德在世的话,一定不会同意把这些文字拿出来公开出版,他一定会说:“唉,这些东西都是我还没有思考成熟的东西啊!”但是,他的学生们知道要等到他思考成熟是永远不可能的了。因为他的思想永远在探索中,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永远不会满意他的思想结论的。所以这位思想学术大师只是偶尔有一点点暂时性的探索的文字见于一些杂志。一生公开发表的文字只是几十篇文章,再看发表的一些刊物你会觉得这实在是有点小儿科甚至是不务正业了:《城市俱乐部通报》、《小学教师》、《工会劳动鼓动》、《芝加哥大学校刊》、《芝加哥大学纪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家的文集的收录。这里有许多刊物看起来既不是专业杂志,又好象是非正式出版物,如果用我们的标准的话,简直就不能够算是学术科研成果。但是就是加上这些,生前公开发表文字也才66篇。但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声誉与崇高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威望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文章。在现代美国思想史上,他的名字与杜威、詹姆士、皮尔士并列同为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成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头人之一,并且成为当代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如果凭这些公开发表的文字恐怕又要被某些中国的学术权威们蔑视为“水牛”了。但是,这个米德“牛”的地方并不在他发表了多少文字,更不在于他有没有专著,他“牛”的地方就在于他有自己的思想。这与我国那些动辄一年出版十几部专著的“教育大家”来说,简直有天壤云泥之别。同为美国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的米德,后人这样评价他的思想与杜威思想之间的关系的:“如果说杜威提供了范围和远见,米德则提供了分析的深度和科学的精确性。如果说杜威既是当代实用主义车轮的滚动轮辋,又是其辐射状的轮辐,米德则是轮毂。虽然计算里程的话,轮辋走的距离最远,但是按直线距离它不可能比轮毂走得更远。”(见查尔斯.W.莫里斯著:《导言――身为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的米德》,见乔治.H.米德著《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6页。)

   那么,生前鲜有发表文字的米德是靠什么取得这样的学术地位,有着这样的崇高的学术声望呢?米德一生又没有当过芝加哥市的副市长或者什么副部长之类的官,难道就凭一生给学生讲讲课就有这样的学术地位吗?是的。您猜对了。这里的奥秘全在有一个在世界都非常知名的芝加哥学派的存在。一本《心灵、自我与社会》怎么也难以令人相信,这居然就是他在芝加哥大学上了三十年的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讲课内容。至于讲稿,对不起,连讲稿都没有。那么这本书里怎么来的呢?他的学生C.W.莫里斯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由来的:“这里所用的材料以前都未发表过。本书主要由两套出色的学生课堂笔记构成,加上从其他一些笔记上所做的摘要和从米德先生几份未发表过的手稿中作的摘选。我们用1927年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一个速记稿作为基本材料。这套笔记以及其他课程几个类似的笔记得以保存,多亏了乔治.阿纳诺斯先生的热心和先见之明。作为一名学生,他意识到米德先生这些往往不用讲稿的讲演材料至关重要。他找到阿尔文.卡勒斯先生这位和他有同感的合作者。卡勒斯先生能够提供必需的资金雇人把各门课程逐字记录下来。这些材料完整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作为本书基本材料的记录稿相当完整。”(摘自乔治.H.米德著《心灵、自我与社会》第2页)

  一个大学教师就凭给学生讲讲课,就可以成为世界公认的学术大师。这不仅是米德先生牛气的地方,而且是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牛气的地方。为什么呢?如果没有一个芝加哥学派,如果这个学派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学术地位与学术声望,那么米德的讲课内容可能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淡忘了。当然芝加哥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是因为有米德、杜威等这样的学术大师,有芝加哥学派这样的世界公认的学术共同体。在这里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从米德身上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这也让人想起去年(05年)这个时候死去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晏才宏老师,临退休死之前还是以讲师的身份登上讲台,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但是命运却与米德有天壤之别。如果米德这样的学术思想大师在中国,其命运并不一定会比宴才宏好。

  这使人想起前几年原复旦大学校长,著名物理学家杨福家先生在谈到自己当年在波尔实验里工作的情形,他是这样描述波尔实验室里的学术科研活动的:“在几次交谈、讲座后,他们对你的水平、努力程度、业绩就一清二楚,你自己也就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新的想法与努力方向也就显现在脑海中。没有人要你填写什么‘工作量表’,也没有人催你写文章,更没有人关心谁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有经验的长者与你交谈后,如认可你的结果,就会建议你去小会或大会上作报告,接着,文章自然产生。但在发表前,得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最后一次是老秘书帮你修改文字),然后才能把文章寄出所门。这里,不追求文章的数量,而力求结果的高质与完美。至于同时具名作者的先后,则有一不成文的规则:以姓氏字母为序。因为,比排名更为重要的是友谊、合作与团结。”(杨福家《量子百年话创新》原载《自然杂志》2001年第2期,转载于《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从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像米德这样仅靠讲讲课就可以有巨大学术声誉的原因了。“在几次交谈、讲座后,他们对你的水平、努力程度、业绩就一清二楚,你自己也就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什么叫学术流派?什么叫学术共同体?什么叫世界一流大学?在这里都可以得到答案。

  据说,当年清华大学在聘请国学大师陈寅恪为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时,也是没有著作的。如果没有当时的学界泰斗地位的梁启超的鼎力相荐的话,陈寅恪的奇才可能还会埋没一段时间。以下是他被梁启超先生推荐的一段经历:

  当时清华研究生院要聘任导师,陈寅恪凭自己的功力,在别人大力的推荐下,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这些名满天下的大师同被聘为清华研究生院的四大导师之一。首先推荐、发现陈寅恪的是梁启超先生,史料载:十五年春,梁先生推荐陈。清华的校长曹云祥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说:“他不是学士,更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两样都没有,聘他为清华研究生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这就非常难了。”梁又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又提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荐,曹听了以后,认为既然外国都推荐,那就请吧!
 无独有偶,北大著名教授张维迎先生在其《大学的逻辑》一书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86页)介绍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北大才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这样说:“当我们已经达到一个程度,使得我们不看数量就可以选出最好的教授的时候,我们绝对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张五常写文章说,他曾问在芝加哥大学当经济学教授要发表几篇文章?回答是‘没有要求’!不写文章行不行?也可以!但是你要说话,让人家服气,知道你有思想。达到了那个境界了,那就是真正的一流大学。北大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读到这里,我算是完全明白了,芝加哥大学为什么会产生像米德这样仅靠讲讲课,而没有专著的世界级学术思想大师了。

  中国什么时候有这么一所大学,有这么一个学术思想大师--米德,而不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宴才宏的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