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的英文:漫话“习题”智能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08:28
漫话“习题”智能场

高唐县第二中学    车成英    2011年7月17日 10:46

秦绪胜于11-7-17 10:54推荐车老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漫话“习题”智能场,见解独到,一针见血,值得我们学习!邵丽云于11-7-17 11:35推荐车老师的漫话“习题”智能场就习题课教学,畅谈了自己对习题课教学的认识,在习题课教学中的确存在如车老师所说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具体效果少有问津的情况。“学好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在解题教学确实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坚持一定的原则,进行一番精妙设计。 

漫话“习题”智能场

习题课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深化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法则,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相关知识.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好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习题课就是一种常见、重要的习题训练课型,它是对新授课的延伸,是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优化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高质量的习题课呢?

一、习题课在教学中的定位

1.反馈与补偿功能

通过习题教学和相应的配置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捕捉到有关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对已经理解的基础知识但没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的问题,就要借助习题课来达到补偿、强化的目的.力图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过渡。

2.巩固与提高作用

温故而知新,重点是熟练,这是赋予习题的基本功能,非昨日始今日止,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该传承。为了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就需要通过习题教学来巩固,即所谓“熟能生巧”、“巧则生智”、“智则发展”。在巩固的基础上,以习题教学为载体,达到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合理的选题

1、选编突出针对性和典型性.

针对性就是目的性,用习题做什么或为了巩固某一知识、技能而需要什么样的题目,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换言之,就是要为实现高效的训练目标而设,要有的放矢;典型性就是代表性,题目浩如烟海,要从纷繁芜杂的各种题目中遴选或编拟出“以一当十”的题目,需要我们明确目标,反复甄别,挖掘出题目的潜在功能,发挥其“辐射”作用,力图“一网打尽”,切忌漫天撒网,力避随意和盲目. 

 2、选编体现探究型和挑战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题目的设置也是如此,平淡乏味的问题,激不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相反,若让问题带上一定的启发性,激发起学生愿探其详的研究欲望,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课堂的高效就会出现、课堂的精彩就会上演.

3、习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习题的挖掘

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应“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忽视课本习题去搞大量的课外习题。在设计和挖掘课本习题时,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抑或本质,发挥有效资源的最大潜能,力争学例得类,豁然贯通!从“简单”中求方法,从“老题”中求新意,在变式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忽视或舍弃课本习题去搞大量本质重复的课外习题的做法是舍本逐末之为,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三、合理实施教学

1、抛却模式要效率

一些习题课,常见的方式是给出一些题目,先让学生去解(即所谓的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解析(贯彻“先练后教”理念),学生做起来随意,老师处理起来随便,“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具体效果少有问津.或者安排一些活动(尤其是观摩课、比赛课一类),让学生欢欢喜喜闹课堂,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招、我一式,看似一派繁荣景观,实则是在重复中徘徊,充其量是在复制老师的高招妙法,思维处于凝滞状态。

一堂习题课的教学效率到底看什么呢?是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也!一节习题课必然有它的灵魂、有它的主题,我们要看学生围绕主题是怎样熟悉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效果的,而数学只有契合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而数学习题课的实质与精髓就是教师对习题材料的处理能否发挥习题的正常功能,能否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外化”,并通过“外化”这一形式将知识“内化”,也就是建构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这就是一堂习题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分层教学不偏倚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即所谓的“数学现实”不同,导致他们的解题水平相去甚远,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海阔凭鱼跃”的舞台让优秀生一展风采,发展其个性潜能,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否则,将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冷落”,以致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具体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落点要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后进生也有话可说,不至于尴尬“陪坐”,优生也能“吃得饱”,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独思共想需相依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很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丧失学习积极性,鉴于这样的认识,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搞好多边活动,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疲劳”,从而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不论采取什么手段,学生的合作交流一定要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机结合,当用则用,切勿追求形式,走向偏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教人去发现真理”,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已经告诉我们,教师是启发者、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越俎代庖者、潮流追随者。

4、课后反馈不能离.

课后作业的设置也是保证习题课质量的重要一环,其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巩固和消化课堂上的所学所思,并使知识转化为解题技能,进而发展多种能力,逐步形成创造智慧的有效途径。因此,正确组织好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都有重要意义,然而设计课后作业的现实并不乐观,常见到的是随意找出一套题目抛给学生,缺乏针对性.实际上,课后反馈题要发挥最大的效益,达到真正的目的,必须题题推敲,仔细研究,一定要与课堂的教学放在一起考虑,因为它们是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割裂开来会分散合力,因此,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坚持一定的原则,比如问题设置的目的性、针对性、差异性、重现性、开放性等等都值得我们再三斟酌。

   总之,习题课虽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值得研究的空间很大,可谓古老而又新鲜,尤其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组织好一堂习题课,如何发挥习题课的最大效益,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知、能、情携手并进,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摸索。

浏览:274评论:142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