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冲泡方法: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5:29

——本文是在福建泰宁中国旅游报组织的县域旅游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9年8月6日)魏小安老师的旅游思想

我一年在全国大概要跑一百五六十个地方,多数地方都是县,所以各类县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我想就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谈一点看法。

导言:模式的创立

1、模式创立

这几年旅游报做了一件大好事,通过权威媒体的力量,支持地方的发展,而且推广地方的经验。从县一级来说,婺源之路、栾川模式、岚皋特色、泰宁路径,对全国县域旅游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旅游报这样的工作模式实际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全国的发展模式,这个现象反映了全国旅游的一个新的动向,意味着旅游一步一步深化。多年以来,从国家旅游局的角度来说,更看重的是旅游城市,现在各地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很自然深化到县级,也是县域经济新发展创新的模式,这里确实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2、工作共同点

第一,树立了旅游兴县的总体概念、总体战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发展模式,而且也见到了实效。

第二,拼搏奋斗,工作精神都非常突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精神,县一级的旅游很难发展。不像城市,城市一般来说都是中心地区,有相应的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市场突破,全力开拓进取,这和领导的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几个地方在市场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现在一个县拿出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资金,很多都超过了一个地级市,多者甚至能达到一个省,没有这样的力度,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益。

第四,随着发展,自己的产品逐步在完善,一方面是在深化,另一方面实际上起着引导需求的作用。这几个县的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如此,一开始从观光起步,现在逐步向休闲度假转型,同时观光向精深方面提升。

3、发展共同点

首先,这四个地方都是中西部地区。为什么东部地区没出现一个这样的典型呢?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旅游发展起来越容易,之所以东部地区没有发展起来,因为这里一个共同点,都是贫困的起点,穷到了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所以这些地方留下了一片好山水,留下了一片好文化。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觉悟高、认识深、看的长远,而是因为想破坏没有钱,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但好处是歪打正着。

第二,相对偏远。中西部地区都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当然现在交通在改善,可是在旅游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都比较差,栾川从洛阳过去180公里,泰宁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也很差。相对偏远造成了一个困惑,就是工业化发展难度大,不是不想发展工业,这几个地方的领导一开始肯定都想发展工业,但是发展不起来,所以发展旅游可以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第三,生态环境好。景观条件不错,具备了旅游发展的基础。

第四,产业转型。这四个地方基本上都是林业县,从1998年开始,国家林业政策调整,不许砍树了,就把这几个县的发展之路基本上断了,所以从砍树转向看树,从采伐经济发展到观赏经济,到采摘经济。总体来说,从客观因素来看,这几个地方都是被动选择和主动认识结合到一起,但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走出了一条发展的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路。

4、问题

第一,全国2000多个县是不是都要发展旅游?从三十年以前,中国旅游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普遍认识是不可能,因为旅游毕竟不是工业,不是农业,不是商业,不可能全国2000多个县都发展旅游。但是现在形势变了,尤其是最近五年以来,形成的基本概念是全国每一个县都可以发展旅游。原来是否定的认识,现在是肯定的认识,一是需求起来了,而且这种需求普遍化,尤其是这几年以来休闲需求的普遍化,使很多原来进入不了市场的,我们认为不是资源的进入了市场,原来认为不可能成为产品的,现在也变成了产品,所以现在每个县都有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第二,是不是都要旅游兴县?当然,如果每个县都提旅游兴县,我们干旅游的会很高兴,但是客观认识,结论是不可能。所以,有些地方的定位应该是旅游兴县,有些地方可能就是旅游活县,通过旅游产生一种活力,有些地方可能就是旅游富县,帮助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不管怎么定位,都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是不是都要采取一个模式?显然是不可以的,应该研究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发展,实际上现在旅游报推出的这几个县域经济模式的共同点偏多。所以,下一步应该研究,比如一个地方传统旅游资源条件不足,是不是能发展起来,或者一个地方工业非常发达,旅游要不要发展。只有多元化的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才具有更多普遍性。

第四,现有的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市场开拓的做法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具体的发展路径需要各有各的选择。

一、类型分析

1、地域类型

东部地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了,大体的概念叫做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所以旅游发展的模式更多的应该是功能区的划分。比如一个工业区,这个工业区工业很强,但是要保留一块生态区,保留一块旅游区,这样来形成一个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大体上是一个城乡互动的模式,因为城区一体化发展远远达不到,所以就是一个优势化发展的概念,叫做资源东张西望,产品东拉西址,市场东奔西走,构造中部地区县域旅游发展的模式。西部地区大体上是一个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的县域旅游就目前而言,多数还要靠特色资源、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所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远程、突出国际。比如新疆的一个县,像泰宁这样来发展旅游是不可能的,泰宁才1000多平方公里,新疆拉出一个县来就是上万平方公里,甚至几万平方公里,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发展模式呢?所以必然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2、产品类型

第一类,资源集中型。重点发展观光产品,比如九寨沟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模式,资源非常集中,而且非常突出、非常有特色。

第二类,城市依托型。依托城市的郊县,实际上主要开发的是休闲产品,资源有多少并不重要,有一片水塘也可以搞,有一个山坡也可以搞,有一片树林也可以搞,因为就是解决城市人日常需求,所以通过休闲方式就可以发展起来。

第三类,文化主题型。更重要的是发展深度体验型的产品,类似这些古城之类的实际上都是这个概念。

第四类,乡村推动型。就是发展一种生活型产品,比如婺源更多的是发展生活型产品,婺源没有非常突出的好山好水,也没有一流的古村古镇,但是培育了非常从容的乡村生活感觉。

第五类,不伦不类型。这种不伦不类型在目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变成傻子过年瞧街坊,看泰宁这么做,也这么做,婺源那么做,也那么做,就是到处学习,可是实际上自己处在摸索的阶段,什么时候找着自己该怎么做了,就发展起来了。现在多数的情况现在还是这种不伦不类的情况,这是一个过渡阶段,绕不开,希望这个能尽快缩短。

第六类,发展转化型。就是构造一个复合型的产品格局,从观光发展到休闲度假,这里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准确的说应该是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商务旅游,这五大类产品转化,然后集某一类产品作为主体产品,最终是一个复合型发展的格局。县域旅游如果能够达到复合型发展的格局,就真正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现在大家都在摸索,同时,有一些也在转化,比如婺源、栾川包括泰宁,实际上现在都在做这个转化工作,这种转化再发展若干年,复合型产品的感觉越来越突出了,也就意味着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总体来说,县域旅游强调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强化的是大、深、活、真,构造这样的吸引力,才可能对应城市的需求,才可能把县域旅游真正发展起来。

3、发展类型

第一类,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县域旅游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型的,有些地方不指着旅游挣几个钱,但是有条件把它做起来,更多的是突出社会功能,在这些地方,质量型发展、生活化发展就是一个导向。

第二类,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一定要强调产业型,到一定程度才能说得上社会型,这种产业型发展,就意味着一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旅游就是一个主体型产业,应该形成主题化发展。

不管哪一类,说到底都是要转化,就是要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形成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旅游必须具有前瞻性,这个前瞻性就是后工业化,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时期。他们的需求和现在的产品供给有很大差距,我们就必须按照类似这样的需求来对应。县域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大量的前工业化资源,所谓前工业化资源就是农业文明的东西,比如吃鸡要吃柴鸡,吃鸡蛋要吃土鸡蛋,这都是前工业化的东西,在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升值。所以,培育产品绝不是简单的有什么资源搞什么产品,就是要形成超工业化的产品。

4、主要问题

第一,理念制约。实际上也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现在基本上是就资源说景区,先看看有什么资源,然后建个景区圈起来,跟着就收门票,单一景区、单一主题、单一模式。

第二,重复建设。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在正在发生,应该说多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几轮,只不过从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到现在,这个态势非常强烈。一方面是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旅游,比如河南省提出旅游立省,广东省出台了国民休闲旅游计划,这就造成了从上到下重视旅游、大力开发旅游。但是另一方面必然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为各个地方自然环境差不多,地理条件差不多,历史人文环境、生活民俗也都差不多,这可以说是我们躲不开的一个劫难。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个后果,领导非常重视,预期非常之高,但是最终没有达到领导预期,扶得高、摔得重。所以,这个问题是今、明两年最需要担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县域旅游,一个县挤点钱干旅游很不容易。

第三,项目把握。现在招商引资是最大的要求,而且很多招商引资都是直接的要求,造成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碎片化招商引资的概念,形成小商乱局。一说这个地方挺好,可以度假,马上20个度假山庄建起来了,每个度假山庄三四十间客房,加在一起也就是五六百间客房,还不如一个大酒店,这二十个度假山庄一定会把这儿搞乱,可是招商见到成效了,而且每年都有这种小商进来,每年都见到成效,这就是自乱阵脚,自毁格局,但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第四,市场开拓。市场开拓普遍的问题一是不认识,二是不重视,正是因为不认识,所以才不重视,县长认识不到位是正常的,但是确有这个问题。如果在这方面不下点大功夫,只在产品建设上花功夫,恐怕就要差一些。

第五,配套发展。不能只是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整个县域经济的拉动是不足的,这种模式旺丁不旺财,人来的不少,钱没花几个。

从县域旅游发展来说,全国普遍性存在这五个问题,这几个典型恰恰突破了这些,所以才发展起来,如果局限在这五个问题上,仍然发展不起来。

二、理念分析

1、创造文明

首先,开发资源,开拓市场,开放运营,开明治理,开一代风气之先,这五个开我们现在只能做到前两个,后三个大体上都做不到。开一代风气之先,这是旅游的特殊功能,就是要通过旅游的发展,使整个县域经济能够有突破,起到一个龙头、率先的作用。这就涉及到一系列文明的发展,大体上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山水风光,二是民间风情,三是地产风物,四是综合风貌,这四个方面要综合把握。我们经常看重的就是山水风光,旅游者是两个消费过程,第一个消费过程增长阅历,第二个消费过程是体验过程,现在旅游者已经迅速成熟了,越来越有经验,但是我们的产品还跟不上去。

2、大旅游

小旅游就是饭店、旅行社、景区的概念,现在很多地方县域旅游发展大体上还是这个概念。之后提出旅游六要素的概念,就是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现在来看,这只是一个中旅游的概念。所谓大旅游核心是两句话,第一旅游吸引物,第二旅游目的地,所有的东西只要能产生吸引力,就是旅游吸引物,一个县域应该建设成综合的旅游目的地,而不只是一个景区的概念。

3、资源观

原来讲旅游资源是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就是要有名山大川,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就是要有名胜古迹。实际上结合国际的旅游发展经验,结合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很多发展不完全是靠这两类资源,所以要专门树立新的资源概念,一是产业旅游资源,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也可以称为环境旅游资源和生活旅游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源的认识应该开阔一些,很自然就产生了新工作要求。淡化景区,淡化开发,是新要求。强化景区自然强化景观,把视觉作为第一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而在新的市场需求之下,要求是全方位的,是综合感受,是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体验。另一方面,一流的观光资源已经全面开发,再强调景区则会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多花钱,办不好事。就全国而言,一流的观光资源基本上八十年代进入市场,包括九寨沟、黄山、故宫、兵马俑等,二流的观光资源九十年代进入市场,现在进入市场的已经不是观光资源,所以需要调整,不能只强调景区。而且,很多景区实际上客观来看也不是景区,应当转化为历史文化体验区、休闲游憩区、生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专项旅游区、特色娱乐区等定位。比如泰宁古城就不是景区的概念,古城、新城加在一起是一个景城,是一个历史文化体验区,可是景区这一顶帽子大家戴,戴来戴去就把自己戴乱了,使整个工作路径、工作方式都错误了,最终的结果是多花钱办不好事。

4、后发观

后发优势的要害是少走弯路就能加快速度,当代中国,资源、市场、环境是主要短缺,短缺必然升值。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养项目不如养地,养地不如养文化,养文化不如养环境,很多事情干不如不干,当然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干的。但我们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搞了很多破坏性的建设,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涨,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破坏。杭州在2005年的时候提了一个城市战略,叫西湖西进,35平方公里的湿地,三期工程投资118亿,就是把这35平方公里原来地面上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拆掉,水泥路通通拆掉,原来石头的驳岸通通拆掉,完全恢复到自然。花了118亿在35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就干了这一件事。我们现在现存的这些山水、这些湿地、这些森林值多少钱?所以,一定意义上这些东西本身就在升值,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越迅猛,这些东西越升值。

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怎么在其它地方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包括在县域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使升值的过程变现,把升值的潜力挖掘出来。总体来说,好多事情干了真是不如不干,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真是不知道他们有钱还是没钱,糟蹋了这么多年,很多项目是白花钱。所以,如果能够寻找一个好的路径,就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5、综合观

第一,复合型资源。任何一个资源,都要从多个方面来认识,比如山是自然山、历史山、文化山、生态山、物产山、军事山、宗教山,湖也是如此,这种复合型的认识就可以开阔发展思路。这样就形成了综合性利用的概念,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运动、体验,在发展的过程中,空间就扩大了。我们现在只注重自然空间,如果深化下去,就会形成消费者新的生活空间,创造新的精神空间,最终需要培育一种生活型的产品。

6、新统筹

一方面是农村,应当用景观的概念看待农村,不能一扫而光;用综合的理念经营农业,通过旅游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用人才的观点发动农民,使农民也成为文化传承者,工艺美术师。另一方面是城市,要用抓旅游的理念抓城市,突出人本化和差异性;用抓饭店的理念抓景区,突出精品化和细致化;用抓生活的理念抓休闲,突出舒适性和体验性。

对于农村,对于城市,都要有新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来搞去就变成社会主义新村庄建设,新房子一排一排。有一次我陪着一个外国人看北京的韩村河,那是全国推的新农村典型模式,但是外国人的观点让我愣了,他说难怪说中国是专制国家,看新农村就像兵营一样,房子排列的如此整齐,没有一点个性,而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该是这样的。

7、保护与利用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因此,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视城市特色的营造,要比环境工作者更重视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视文物的保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势必成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8、开拓发展

多年以来我们讲旅游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还觉得这是我们很有觉悟,很有姿态,但是无论是服从大局还是服务大局,意味着旅游永远处于边缘化,现在旅游叫融入大局,旅游在构造大局,应该在这样一个认识高度上来重新看待旅游。用旅游激活城市,以激情创造明天,现在对于多数地区来说,产业规模还没有形成,所以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活,就是活力产业,发展下一步变成动力产业,活和动实际上不只是自身,而是对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都有综合推动,这才真正符合旅游的本质。

跳出旅游说旅游,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项目论项目,陷在旅游这个小圈里,我们自己说这点事是很难说清楚的,跳出来了,反而说清楚了。研究旅游项目是三类,建设性项目、活动性项目、市场性项目,这三类项目同等重要,可是我们一般说项目就是修马路、盖房子,认为花了钱见不着硬碰硬的东西,这钱就叫白钱,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思路来搞旅游,旅游也很难起来,冤枉钱花了一大把,最后作用发挥不了。进一步需要研究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传统和现代一定要结合,光说过去如何没用,和现代不能紧密结合,那是文人研究的事情,做旅游必须要研究市场。

三、发展分析

总的发展历程是四步,抓项目、美城市是第一步,打市场、创机制是第二步,深经营、建体系是第三步,优环境、强管理是第四步,这四步在一定意义上又同步。很多地方都在说产品还不完善,不能搞市场,可是投资商上来就看人气,所以就形成了先有蛋、先有鸡这种关系。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按四步排,但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同步的。

1、抓项目

1)开发思路

无中生有,有中生好,好中生优,优中生特,一般来说无中生有的事很少,可以说深圳是无中生有,因为深圳没有传统的观光资源,但是深圳有商务资源、有市场资源,所以更多的是有中生好,好中生优,优中生特,最终需要追求特色化发展。

2)建设方式

市场分层,产品分级,服务分档,开发分时,用不着想着一个项目对天下,对所有的市场。按现在的发展深度,如果这么讲基本上就很难判断市场,大体上是高端、中端、大众这三个市场,老年、中年、青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细分。但是现在实际上是有误区的,比如现在研究旅游,更多的是研究中老年人的旅游,现在是中老年人在开发旅游,对应中老年人的市场,有几个地方认认真真研究过青年市场?八零后现在已经进入市场,再过几年他们就是市场主流,九零后也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了,完全是全新的一代,是消费主义的一代,这和我们的总体概念完全不同。所以,如果没有这四个分,好多项目就看不准,最后只能是大忽悠,建景区,对应所有的市场,但是这个路不会长久。

3)项目

这里的核心是抓住优势项目,突出重点项目,形成品牌项目。一个县尤其是在产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之下,行业管理谈不上,一个大景区,三几个宾馆,四五个旅行社。所以从体制上来说,基本上都是风景旅游局,很多地方是文物旅游局,就是把资源和市场紧紧绑在一起,这才有力度,这才可能发展起来。所以,县这一级不必强化行业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说。现在的核心是优势项目、重点项目、品牌项目是不是形成了,如果一个县能有两三个这样的大项目,总体格局就起来了,如果没有几个这样龙头性的项目,还是碎片化的发展方式,靠小商来乱局,始终起不来,反而会把自己的资源毁掉。所以,从项目角度来说,核心是要抓这几个点。很多县现有的一些小项目将来肯定会淘汰,但是要靠市场去淘汰,就势必形成一个格局,前期的几百上千万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废的,各个县恐怕都有这样的问题,都需要研究。

2、美城市

现在一个误区是重景区、轻城区,景区只是吸引中心,城区才是利润中心。很多山水城市天然秀丽,但是城市本身非常丑陋,城市新房子盖了一大堆,都是马赛克外立面,白瓷砖一贴,觉得这就变成新城市了。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最后是赝品充斥全中国,这个局面是现在已经存在的局面,大家后悔当年把古城拆掉了,后悔没有用,问题是我们现在怎么做文章。这里要突出城市文化、构造景城,达到处处是景、触景生情。泰宁的做法就是把城区当作景区来建设,我非常赞成这个做法。城市要进行完整的艺术设计,要进行系统的形象设计,无非是穿靴戴帽、涂脂抹粉,然后消灭丑陋的外立面,这个城市才算有点味道了。

大家白天出去玩,晚上住到县城,吃喝玩乐的事都在县城,这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基本没有商业模式,或者叫做最基础的商业模式,这样需要构建五个体系,一是城市公园,要求布局广,规模小,区位近,绿化好。二是市民广场,要求亲民,近民,便民,惠民,乐民。三是城市休闲体系,小、特、文、便。四是城市水系,生活,生动,生发。五是文化体系,多种,多样,多元。

3、打市场

首先是敢吹,会吹,经得起吹,现在全国来看,敢吹都可以打一百分,经得起吹六七十分,大体上都及格,会吹基本上都不及格。比如做市场营销,也有一个绩效评估的问题,好不容易从政府那里弄了点钱,到底怎么做呢?这里也有性价比的问题,所以在会吹方面要好好下点功夫。有很多经验需要推广,尤其是在县一级,可以专门形成县级营销方面的模式,这种细化模式可能具有更强的推广性。这样就需要构建一个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更重要的是从目的地营销到客源地的建设。

我们现在的营销很多钱花的确实冤枉,因为只重视品牌性信息,基本上观众看到的都是品牌性信息,品牌性信息之后是服务性信息,一说这个地方挺好,可是游客不知道怎么去,那就叫白弄。再往下是后续性信息,后续性信息就是口口相传。这三类信息抓在一起,才叫成功的市场营销,可是现在就注重品牌性营销,钱花了一大把,效果怎么样也不知道。消费者能够接受到的基本上是二手、三手甚至四手的信息,比如通过旅行社得到的是三手信息,通过媒体得到的是二手信息,在门市部得到的就是四手信息,这样就需要研究客源地的建设问题。

客源地建设有一系列的手段,包括联合推进、媒体融合、数字化、社会营销、大篷车、驻点经营以及直接服务等,现在有一些客源地建设已经开展起来了,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这些方式。比如香港旅游局在北京促销,原来的方式也是一个新闻发布会,一个产品说明会,就是大家最经常采用的模式,但是那一次在方庄和望京选择了两个社区,礼拜六、礼拜天一边宣传,老百姓一边就报名了,结果这两次营销有2000多个客人现场报名,这就叫直接营销。看到了信息,服务跟着就上来了,这不是否定传统的营销模式,而是需要进一步提升。

4、创机制

第一,引入新元素。文化元素、国际元素、体验元素、休闲元素。

第二,创造新基础。要构建主题社区,旅游小镇、文化新村、产业基地。比如大家都要吃土鸡,这个村专门养土鸡,就是一个产业基地,大家都要吃土猪,这个村就养猪,而且是放养,这样品质就高,虽然数量少,但是附加值高,这就是构建新的产业基地。包括年画村、剪纸村、雕塑村等,现在全国有很好的典型,惠安的石雕是1965年才出来的东西,现在变成大产业了。再比如资溪,一个产业莫名其妙的就起来了,11万人的资溪县,现在有3万人做面包,当地既不是小麦产地,又不是消费地,1987年两个复原军人回乡,他们在部队是炊事员,会做面包,这么就做起来了,发展了十几年,现在资溪有个面包协会,有大连支部、有北京支部、法国支部、西班牙支部、匈牙利支部,一个产业就这么形成了,而且变成主体产业。旅游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知道在哪个点上就撞上了,撞上了就构造了一个大产业,所以就要创造一系列新基础。县城需要构造主题社区,一个主题社区,可能老百姓的房子都对外开放,大家都可以住,不见得都要住宾馆,住到这个主题社区里感受更好。

第三,形成新组织。市场密集、资金密集、组织密集,这样就培育了一些新的大项目,这种新组织、新机制形成了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相结合的格局,铺天盖地是老百姓都发动起来了,顶天立地是有几个大项目、大企业,发展到这一步,县域旅游的真正潜力都挖掘出来了。

5、深经营

第一,建设的商业模式:买什么?卖理念载体是规划,卖门票是长期主体收入,卖名气的根本是创品牌,卖土地是卖升值空间,卖项目是卖溢价区间,卖综合要形成产业链条,卖股份就是多方式的资本运作。现在只讲卖门票,实际上这些卖一步一步的做下来,才能构造出真正的商业模式来。

第二,经营的商业模式:做什么?品牌、环境、知识、文化、娱乐、商品、体验、成长空间、商业机会。这里不仅是对消费者,同时也包括对其它的经营者,比如成长空间和商业机会主要是对其它的经营者,这就涉及到政府的态度问题。比如政府拿出一片土地让开发商来开发,其中有一部分允许二次招商,我们第一次招商就容易了,总体的成长空间和商业机会就都创造出来了。

6、建体系

建体系是借助旅游市场平台,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非物质产品。旅游是充满智慧的产业,一定要用智慧来建设这个产业,所以这里是四个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取才,就地市场,就地增值,只有这样做,才可能把旅游的拉动作用创造到最大。比如西藏,很多藏民在石头上画画,很普通的石头,画上画马上增值百倍,这就是就地取材、就地取才,很多地方都可以按照这么一个思路来考虑。

衔接产业环,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培育产业群。只有产业群的形成,才能使旅游真正具有产业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谈不上产业,才可能拉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型优势产业有二十多个,各地有各地的选择。包括会展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活动产业、娱乐产业、体育产业、气候产业、生态产业、海洋旅游产业、湖泊产业、温泉产业、疗养健身业、银色产业、农林渔牧业、邮轮游艇业、旅游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传媒业、自驾车产业、旅游装备制造业以及休闲房地产业。

比如农林牧渔业,按说是传统产业,但是在旅游平台上,就是文化型、增值型、休闲型的,形成旅游农业、休闲渔业、观光药业等,在这个过程之中,农民的身份实际上也在转化。比如农家乐,农民实际上就变成了经营者,休闲渔业,渔民一是变成了指导员,指导游客怎么打鱼,二是变成了服务员,这样概念就完全变了,这样的增值余地是很大的。比如广东的增城一颗荔枝拍卖55万,这就是卖文化。再比如绵阳有一个年画村,原来村里有人画年画,这个村的白墙上都是年画,这个村非常有特点,一年年画收入2000万,这个村就变成一个主题村。再比如陕西一个雕塑村,一年的雕塑产品卖6000万,一个泥塑卖1200元,形成原产消费、原创消费的概念,这就是传统产品的升值,由于有了后工业化的需求,有市场才能升值。

现在自驾车已经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旅游方式,再过几年可能就变成主流的旅游方式,但是我们围绕着自驾车没有挣到钱,他们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我们的产业体系没有跟上去。再比如休闲房地产业,一共有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按照当地的特色来研究,几种搞起来就都起来了。县域旅游很大程度上休闲房地产业将来会形成一个支柱。如果还只是局限在景区、饭店、旅行社恐怕不行,所以就需要按照这一系列新的要求,来研究新的产业体系。

7、优环境

弥补自然环境,提升人文环境,整治市容环境,完善经营环境,强化休闲环境,优化交通环境,协调景观环境,严格保护环境,创造好的发展环境。我们现在和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就是环境,我们现在有一流的景区,有一流的酒店,总体服务的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环境我们比不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环境不错在发达国家只是常规状态,我们是因为整个国家都在恶劣的环境里,所以这儿有一片青山绿水,觉得确实不错,对应国内旅游就有吸引力,而且现在国内旅游也是主体。但是,这种环境的综合性优化是一个长期的永恒的任务,所以发展到一定程度,县域旅游的竞争就是环境的竞争,一个县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于环境。

最后要形成五个要点,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满意度、幸福感。很多地方山水不错,风光不错,文化不错,看一眼都不错,就是不方便、不舒服、不满意,最后就没有幸福感。目前整个环境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在驱赶客人,表明对客人是不欢迎的,这样能行吗?

8、强管理

按照和谐社会的理念,构筑公共平台,提供社会服务,创造发展商机,建立合理机制。这里的要害是利益协调,尤其是在县这一级,这个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政府、开发商、老百姓、消费者这四个方面的利益一定要协调,旅游才能发展。旅游发展三十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群体性事件,而搞工业、搞房地产,群体事件不断,因为老百姓知道,这些东西是开发商赚钱,是政府拿税,对老百姓没什么好处,但是旅游项目,老百姓一般都是支持的,一般都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大的优势。如果要搞大项目,不得不照顾开发商的利益,可是这个时候如果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将来会有麻烦,所以这里的核心是利益协调,所谓和谐的本质也是利益协调,其中也包括政府各个部门的利益。

这里很自然就会形成新的领域,两个要点:第一,旅游的发展会形成各个部门新的工作增长点,旅游不是旅游局的事,比如林业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包括工商、税务、财政等等,在旅游里都有关系,所以是大家的事情,会形成各个部门新的工作增长点。第二,会形成经济新的发展点,这都是自然的过程。这样就需要加强旅游部门的建设,完善职能,增加编制,增加经费。问题是旅游部门基本上都是边缘部门,自己也不敢提要求,但是我们现在融入大局、构造大局,是主流部门,要理直气壮的谈这些事,如果自己总把自己看成边缘,自然就边缘了。所以,进一步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泰宁的旅游队伍建设很棒,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现在福建关注的热点,也是重点,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到底搞什么?海峡两岸工业发展了22年时间,台商已经遍布全国,如果指着让台湾人再大把的投资来搞工业,没有太大的希望。台商农业的发展重点是珠三角、长三角,有很多台商开发的东西,其它各个产业基本上台商也都已经进入了,也就是说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余地已经有限了。旅游业得天独厚,自然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几个地方被动选择、主动选择都是选择,海峡西岸经济区实际上需要主动选择,来把握主动权,指着台湾多少大商人到这儿来搞工业不现实。

这里有一个误区,一说海峡两岸,多年以来只是注重高层运作,最近南京有人提出南京特区的概念,海峡两岸统一最终的共同点是孙中山,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南京特区,实际上着眼点还是高层运作,这是非常大的误区。我们这样的体制,严格的说还不太理解民主政治的运作,我们可以观察,可以认识,但是还不太理解,我们总认为高层都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这一块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体现出来,很简单,比如台独份子可以不认中国,但是不能不认祖宗,闹台独的很多都是一些草根阶层,都是福建人,寻根问祖一定要做,这就开创了新的民间运作、草根回归的格局。

这一定意义上是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旅游的发展,挖台独的票仓,这个作用任何地方都替代不了。上海、南京、浙江都是高层,高层现在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可是台独的票仓起作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这个独特的作用,首先是政治功能,其次是经济功能,第三是文化功能,这几个功能起来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旅游独到的作用,在全国就无可替代了。这样县域旅游的作用也就起来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么多县,他们都会过来攀亲,感情在于走动,走来走去,这些人台独也就不独了。客观分析,这才是两岸统一的根本,这是大手笔,是大战略,在这个大战略里,海峡西岸经济区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县域旅游发展会起到更加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