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粗细ef:教育改革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蔡克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20:52

教育改革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蔡克难  2011年06月13日14:05  来源:《学习时报》

  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普及量应当合理压缩。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无论层次、不分城乡,无一例外地都只是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记忆教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熟知、熟记,而对这些知识的由来既无深入了解、更无任何揭示,能够在考试时将知识还原或复述就是最高标准,所有的升学、晋升考试,考核的也都是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复制。

  毫无疑问,对知识本身的熟记是一切学习和思考的基础,因而要求受教育者记忆背诵并没有错;从整体上看,要求受教育者对现有成熟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也不为过。可是,单纯地追求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接受而由统一的模子中制造出来的毫无个性、不会思考的产物不免令人揪心,而过多地学习一些也许一生都用不上的知识实在是对受教育者精神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作为必修课,中学阶段普遍的教育不需要在某些专科上深入过多过滥,一些超出未来实际应用可能的知识应当作为选修而无需人人过关。例如,对微积分甚至更低水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整个现实的社会分工观之,规范教育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浪费,即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其一生中根本用不到自己曾经辛苦学习获得的“知识”。作为知识本身的学习,中学阶段应该更多地强调其广度而不是深度,因而,有必要简化现有中小学学习内容,将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去。

  科学思想的教育应当强化。符合逻辑的思维习惯是科学思想的基础,这种思考能力的学习理应是规范教育的极重要内容,甚至是比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具意义的学习,因为这是一切创新思维的思想基础,而这种学习在我们现有的规范教育中被完全忽视了。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从不强调既有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由来,从不重视对科学发明过程的揭示,从不着意对科学家思考创新过程进行比对和总结,更缺乏对受教育者合理怀疑、大胆假设、自由思想、科学求证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相反,连续十多年甚至数十年一贯地强调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熟记,使得受教育者养成了不会思考、迷信权威、崇尚书本、缺乏自信甚至是反对任何奇思异想的习惯。面对这样的教育模式,还能祈求什么“创新型人才”!

  科学的思维方式必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合理的求证过程也有其必然的方法步骤。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科学严谨的思考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自然觉悟,正如学生们对千百年来前人积累的知识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取一样,科学的思维方式也需要通过规范教育来有效培养。

  科学思想不仅包括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严谨客观的科学方法,而且包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非常重要。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对燃烧现象做出的理论解释,是经过德国御医斯塔尔系统化的燃素说,该学说认为燃素是构成火的元素,这种元素充斥于天地之间,燃烧的本质是燃素的燃烧。尽管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学说,很快就遇到了许多理论困难,但在此后的近百年中,燃素说居然畅行无阻。舍勒是瑞典的一位化学家,他对燃烧过程所做的实验,使他已经感受到燃素说的矛盾,“碰到了真理的鼻尖”,但由于他对权威的燃素说的迷信,导致他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不敢坚持。继他之后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列则即使在发现并制取了氧气后,仍然坚信燃素说,以至于后人评述说:“普里斯特列是现代化学之父,但是他始终不承认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舍勒和普里斯特列之后,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拉瓦锡坚信科学实验的可靠性。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实验和推理判断,他终于科学地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创立了氧化学说,带来了人称“18世纪法国两次大革命”之一的化学大革命,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

  类似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形象地说,科学思想是交通工具,而科学知识是驱动燃料,离开了科学思想,知识再多也只能停留在原地!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重要,而且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规范教育不可或缺、必须持续不断施与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而且是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更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对个人价值、英雄史观的正确认识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从不及此,要么讳莫如深,要么只是强调或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人民创造历史”,而偏偏有意识地压抑了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个人的作用。这种人活着不提倡追求“永垂青史”而死后却偏要追赠“永垂不朽”的矛盾,误导的是民族的精神!

  纵观所述,目前,学校的培养与未来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就是说,教育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由此可见,规范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受教育者整体的素质水平和未来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

  (作者系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