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2大蟠桃:创新是企业克难制胜的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5:38
创新是什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克难制胜的法宝,也可以说是企业摆脱困境和危机、持续进步和发展的“金钥匙”。
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的压力、环境的压力、进步与发展的压力。对于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员工来说,创新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责任、使命和在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期待的结果以及对常规性活动的超越。
企业创新的内容包括:首先,是在研发和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其次,是在市场销售和服务领域的营销创新;第三,是在完善企业内部运作机制上的管理创新;第四,是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创新的范围大致包括:一是为企业发展、产品和服务进步进行的实用、应用技术研究;二是为品牌维护、提升、提高进行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三是为使产品和服务有质的飞跃进行的流程再造、工艺改进;四是机器设备的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提高;五是新技术标准的创立与制定等。
以本行业为例,创新的模式至少有这么几种:一是原创型,即依靠自己的人才、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开发,原创核心技术。二是赶超型,即企业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使自己的整体技术能力赶上业内一流领先企业的水平。三是局部创新型,即改良式创新,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适销对路、更贴近客户和消费者,生产经营的工艺成本更低。四是标准领先型,即针对市场的空白或不足,提出或改进技术标准。五是市场创新型,即发现新的客户,针对新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等。
由于各企业历史长短不一、地域分布不同,产品或服务目标定位相异,创新的侧重点很难用一把尺子来度量。但从大的方面讲,企业的创新应该围绕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进行、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围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
企业创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人,即要有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既有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里的专业、专职科技人员,又有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广大员工。二是要有钱,即要有投入。三是要有环境。这个环境,其一是有物理环境,如,技术中心设立在什么地方等。其二是有制度环境,因为制度的设定直接影响科技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这种制度环境,既要有动力机制,又要有压力机制,同时还要有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等。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企业创新不是为了赶时髦、争名声,而是为了把握市场的机会、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为了使工作效率更高、经营效益更好。一句话,创新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企业要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重视创新。只有创新,并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生存得好,继而发展得好。
实践证明,惟有创新,顺应潮流,企业才能行之久、走之远。有一本书,叫《基业长青》,作者在这本书中为企业的“长生不老”开出了一剂“药方”,叫“保存核心,刺激进步”。所谓“保存核心”,就是要专注于主业,剥离掉与主业不相干、且又对此不熟悉的其他行当;所谓“刺激进步”,就是要培养创造力,创新、创新、再创新,为企业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很明显,企业要保持健康平稳持久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坚实的市场基础。而要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坚实的市场基础,就要创新出更好的技术、更好的产品、更贴切的服务。
近几年,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创新的结果。工商分开,实行专业化分工,进行体制创新;围绕打造产品和品牌,开展了育种、调香、特色工艺、减害降焦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开展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生产经营决策系统的一系列管理创新;围绕“电话订货、网上配送、电子结算、现代物流”进行了一系列营销创新;开展了品牌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行为文化、项目文化、廉政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创新。行业要继续发展,还必须要保持创新传统,重视对市场的研究、开发与引导,重视对管理技术的优化、发展与提升,重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消化和吸收,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是,要关注百姓健康,以卓越的产品内在质量和服务质量来保证消费者利益至上原则的实现。 创新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在发现问题、追求独特性、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把握发展方向、抓住关键点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1、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创新。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冒出来。因此,创新没有止境。要创新,就要有知识。而知识又是不断出新的,如近几年的数据库、基因图表、因特网、搜索引擎等,都是过去闻所未闻的,这就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应该看到,不仅新知识不断涌现,新事物也会不断涌现。这就需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并与产品相结合。否则,不仅难以创新,还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企业要创新,能够提出问题很重要,特别是提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就具体企业而言,情况不一样,创新点也不一样,但归纳起来,也会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2、关键是要有独特性。
独特,就是不相同,不雷同,不类似,不模仿,不千篇一律。要独特,就要创造。缺乏创造性,难有独特性。
3、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了解需要、把握方向、抓住关键、善于借鉴、乐于合作。
了解需要,就是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因为说到底,企业奉献给社会的只能是产品和服务。
把握方向,就本行业来说,要以发展中式产品为主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行业的所有创新活动,无论是重大专项,还是群众性的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这一方向进行,把原料与产品的品质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其更具竞争力、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抓住关键,即要抓住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关键点、影响效率和效益提升的困难点。如,我们现在开展的漂浮育苗所用的基质,原来是森林中的泥碳土,价格较高。后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生产企业就创新改用玉米芯替代,云南省楚雄州的生产企业又创新改用沙土来替代,从而使每亩的成本降低了不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这就要求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善于相互借鉴。近些年,在各行业中凡是发展好的企业,都是重视技术并不断有所创新的企业。
企业创新还要重视合作。合作不仅可以激发智慧,同时也可以提升能力,使优势互补,从而产生出不俗的成绩。
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创新一定要有实际观察能力、工作经验和生活基础。创新不要空言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眼高手低。对于所改进、所创造的东西一要明确现实、现状是什么,二要弄清现象、问题的因果联系是什么。企业创新一定要发现创新过程中的关系和规律性,并要讲究效果。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领先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者将很难生存。如果把眼光转到行业内,我们可以看到,事实的确是这样。如全球范围内,仍是某个或某几个品牌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内的高端市场,也是优质品牌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技术上领先了一步。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创新,关键在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既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也离不开广大职工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
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鼓励年轻人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在实践中,建设创新型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但需要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能够创新,必须更新观念,比如,不能认为“小人物”在创新上作不了大贡献,而是要树立“小人物”也能作大贡献的观念。其实,在职工中,从来不乏创新型人才,很多来自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在实践中提高、在岗位上奋斗,成为一流的“技术专家”。有时候,一个“金点子”、一个小窍门、一个小建议就可以产生很多经济效益。一线工人技术创新潜力巨大,企业应该多鼓励一线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事实最具说服力。在本行业中,不少小发明、小创造就是普通职工攻克的。如,我们当初引进的GDX500包装机组,在停机一段时间再开启时,2号轮部位的铝箔纸外窜现象十分严重,平均每班要停车10次,不仅耽误时间,而且造成浪费,使小包受损。上海一家生产企业的一名车间包装修理工发现这个问题后,大胆设计,小心论证,积极探索,在1号轮与2号轮的交接处加装了一个“铝箔纸吹风导向输送装置”,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年节约成本4万多元,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
不少事例都说明,在技术创新上,尤其是在产品和服务品牌的维护上,最有发言权、最具创造性的是大量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他们的创新,也许不改变产品或工艺的基本设计规则,只是对产品或工艺进行局部的改进,但在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方面成效却十分突出。这样的创新,叫改良型创新;这样的成果,叫改良型成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注重培养一线员工科技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还需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企业,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此外,还要集聚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资源,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营造有利于一线职工科技创新的环境,让每个项目、每个岗位、每道工序、每个产品,都闪耀创造的火花,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