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字帖楷书入门:围观郭美美是文革遗风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3:50
郭美美炫富事件真相如何,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疑问。但围绕事件的方方面面,已经引起许多争论,早在一开始就有人称围观是“多数人的暴力”。而近日,著名文艺评论家、画家陈丹青更是声称“网民围观人肉郭美美大有‘文革’遗风”,使自己成为了焦点。…[详细]
大部分网友认为,陈丹青这是乱扣帽子、乱套公式。陈丹青在得知网友的反应后,也不得不表示他说的话语境有所错位,伤害了群众感情。但他仍然认为他说的话有道理,忧虑“围观、人肉郭美美”反映了国民性的深层问题,让他联想到文革。围观郭美美算得上是文革遗风吗?
陈丹青为郭美美辩护引争议
2011-07-16 第 1728 期
今日话题
文革式的“民主”与网络围观不是一回事
文革式群众运动确实不配称为“民主”
陈丹青认为,“文革”初起那几年,人民一度尝到讨伐权力的“民主”滋味,在表象上,这种说法并非全无根据。确实,表象上是这样的,然而也仅仅是表象而已。所谓文革时期的大民主,无非是人多势众,借着所谓“四大自由”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对所谓的“阶级敌人”进行批斗、武斗。这不过是长期在强权政治下,自上而下的发动的,让一部分人去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压迫行为。即使有些人真的是愿意去批斗另一些人,也是被蛊惑的结果。
事实上,中国在政治上从未真正实现过群众专政,所谓的群众运动,无疑称不上是民主,这本来就是显而易见的。
但围观郭美美岂能与文革遗风相提并论?
然而,陈丹青却认为,如今的围观、人肉郭美美同样不是“民主”。“人肉”只是出于义愤,出于对公权力的严重不满,于是群起追问。陈丹青认为,在真的民主社会,这是不正常的,也不会发生的。这种行为让他想起了文革,“中国网民们现在的状况,介于美国的民主与文革的混乱之间。”…[详细]
但围观郭美美岂能与文革遗风相提并论?郭美美事件之所以能聚集如此多网友的关注,完全是因为事件聚集了当今中国社会许多问题和矛盾——炫富所反映的贫富差距、可能的权钱色交易、以及公权力领导下慈善组织的腐败。《人们为何不“放过”郭美美》中已经详细论述过这个问题。
在这场围观中,我们没有看到强权对群体行为进行裹挟,没有看到网友去红会砸场子、骂娘的武斗作风;而看到的,是人们因对贪腐不满表现出来的富有朝气的行动力,是人们在理性地、坚持不懈地要求兑现知情权。与所谓“文革遗风”相比,除了同是群众性行为外,两者还有什么相同之处?…[详细]
“文革遗风”不能成为阻碍正当群众运动的借口
就“民主”的真义而言,群众的广泛参与只会是民主的必要条件,而不会是民主之敌。然而如今的情况是,一谈起群体性运动,很多人就联想到“文革”,认为会出现暴民政治,这很不妥当。我们不能由于历史上的实践错误而走向反思暴民政治的另一个极端,来窒息公民精神与公民责任。只要不是被引导的、运动式的群众活动,就应该允许其出现,这也能促进民主的进程。
然而,吊诡的是,鉴于文革造成的巨大混乱和破坏,“民主”往往还被看作罪魁祸首,文革的教训就是,绝不许群众在一起发动运动挑战秩序,破坏稳定。这个教训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一些民众对文革式运动产生了虚幻的美好想象,一些人则把所有的群众性行为视为洪水猛兽。人们正当的、符合现代公民社会要求的群众运动则迟迟发育不起来。
幸而,随着互联网兴起,“围观”“人肉”作为千百万互联网公民表达意见、参与国家事务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群众运动的不足。
中国需要网络围观
促中国改变是围观、人肉力量的源泉
从本世纪初开始,“围观”、“人肉”就成为中国互联网上一大特色景观。在所有的“围观”、“人肉”中,涉及到监督公权力、公共事件的案例最为火爆,影响力也最大。从华南虎到李刚、药家鑫,到郭美美等等,这些例子涉及政府腐败、司法不公、慈善不透明等多个方面。
人们相信,纸质媒体和电视台已经无法提供对公众人物,尤其是政府官员和机构的有效监督。公权力行为的正当性也缺乏有效的民主责任制和司法监督的约束。而只有在网络上,人们能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网友们的意见汇聚得足够多,声音足够大,有关部门就可能做出改变。
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有网络舆论持续、强力的关注、调查,那么事情往往能够得到解决。在网络围观和人肉出现以前,人们很难依靠自己促使中国社会做出一些改变。而如今,这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模式。
不围观、不人肉,事情不会动
陈丹青认为,民众对围观的热情,来源于社会参与感的缺乏,知情的愿望,公议的情热,集体的义愤,问责的自觉,也是日益可观的好现象,但陈丹青却认为有参与感就行了。参与的事情,要交给记者、交给司法系统。并举了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拉链门事件作为例证。…[详细]
然而,陈丹青似乎忘了。美国是一个社会监督机制十分完善的国家,一旦媒体、国会、检察院、法院的系统启动,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而如果没有网络围观的监督,没有网络“人肉”对事件的深入挖掘,谁敢保证制度里的监督系统解决问题的动作会有多快,力度会有多大,结局不会不了了之呢?
反过来,围观督促制度化监督的进步
到现在为止,随着网络围观模式的有序化,其带来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在郭美美事件中,公众并不满足于挖掘郭美美个人真实身份,而是把矛头直指整个中国红十字会的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迫使中国红十字会不得不加速自身的专业化、透明化转型。加上今年此前的万元餐围观事件,在短短时间内,红十字会已经领略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对于其他的公权力机构,无疑也是个严厉的警示。
并且,网络围观的成果能够直接对接给媒体和司法机构,有利促进了制度内的监督。
这种自发的网络围观,本身具有刺激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和国家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比如在网络社区的公共讨论有利于公民交往知识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这些基本素质完全可以作为实体化的公民行动的准备,间接地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基础。
围观是消解“文革遗风”的重要手段
正因为有这些围观,促成红会的转变,人们的愤怒才会消解,如果没有围观,人们的愤怒只会越积越多,成为潜在暴民,为“文革遗风”做情绪积累正因为有这些围观,促成红会的转变,人们的愤怒才会消解,如果没有围观,人们的愤怒只会越积越多,成为潜在暴民,为“文革遗风”做情绪积累。
舆论监督,老百姓岂能看看电视就行了?
美国人一样“网上围观”、一样“人肉搜索”
就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拉链门事件,陈丹青与李承鹏还有过一番争论。李承鹏认为当年美国人就已经“人肉”莱温斯基了,但陈丹青却以在美国亲历事件的观众身份,称当年博客与微博,尚未发明,莱温斯基小姐既未被“人肉”,且也不必被“人肉”,靠媒体和司法机构解决问题就行了。…[详细]
然而在今天,作为社交网络最为发达美国,围观、人肉行为这些年也同样大行其道。最近在美国极为火热的议员安东尼韦纳“艳照门”事件,就是由网友发现,并公布图片引来全美围观的。虽然美国有非常完好的监察系统,但普通老百姓仍然可以发挥对公众人物的监督作用,何来美国人不必“人肉”之说?…[详细]
“真相让记者调查,老百姓只需看电视”是精英主义观点
然而,陈丹青却宣称先进国家不必“人肉”,以类似“人肉”方式追查某一人事的角色,是大批媒体记者,老百姓只要在家看电视看报纸就行了。
对于自诩“住在居民楼,天天骑自行车,下午煮半斤毛豆,一个烧饼。我不穷,也不富。我打车,会跟司机聊天”,但在言谈作品中却言必称“民国范”、喜好说“精英”的陈丹青来说,这恐怕是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在作祟。
在精英主义者看来,精英与大众智识力有落差,道德自制力更有落差。让民众来追究政府丑闻,不喊打喊杀地去操作才怪。于是就有了“文革遗风”的担忧。
可是,记者就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吗?记者做不好呢?司法系统出纰漏了呢?普通民众发现了问题,也只需干坐着看吗?
民主绝非只有一个“选举民主”,让其成为日常政治与大众之间的隔断之墙。民主的本质也绝非光靠精英决策,而忽视了民主的参与本性和民主社会的“训练”功能。民主要保持活力,需要全民一起投入。
围观即是民主,围观能改变中国
因此,大可不必将精英和民众对立起来。网友的“围观”和“人肉”,其实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在新兴的网络社会,“参与式民主”得到了确认和发展,“围观”和“人肉”在根本上伸张的是一种积极的公民观。这是对“人肉搜索”与暴民政治的区分所在,从而也为“人肉搜索”奠定了正当性。
所以,围观即是民主,并不是什么“文革遗风”,随着微博等网络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围观”将很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
怕侵犯隐私而不许围观是因噎废食
对于担忧“围观”“人肉”发展为文革式暴民政治的陈丹青来说,“同情郭美美,建议保护她,不该继续实施‘人肉’”,才是当今网民区别于“文革”群众的理性体现。不错,郭美美作为一个公民,理应有她自己的隐私权。不过按现行法律,“人肉搜索”若是针对不加以特殊保密的信息,不构成侵犯隐私权。”对于这次郭美美事件来说,网友的做法并无超出法律之处。
对于涉及公权力腐败的案子来说,确保公众知情权是第一位的。怕侵犯隐私而不许围观属于因噎废食。
社会的成熟与发展,网络围观是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资料区
系列专题
为何不放过郭美美
这个事件集合了当下中国社会的许多矛盾与热点。…[详细]
相关专题
郭美美身份曝光
而她掀起的网友对慈善的追问仍要继续…[详细]
相关专题
万元餐侮辱红十字
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其它政府部门一样,财务不公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