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化膜跟防爆膜:第四纪冰川曾经覆盖苏州大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11:45

[主题] 第四纪冰川曾经覆盖苏州大地

[主讲] 徐卓人老师

[时间] 2010年6月6日

[正文内容] [文档下载]

    苏州西部的谢越岭、寒山、支硎山、花山、天平山附近,是作家徐卓人观察、拍摄了近10年的一片区域。记不清多少次从那些巨石林立的山中归来后,一个挥之不去的问号逐渐吸引住了徐卓人——是谁在坚硬的花岗岩石山体上切出了百丈深壑?是谁将坚硬的花岗岩打磨成千层圆润的石浪?是谁能将万吨石头轻轻举上崖顶?是谁在花岗岩山顶上钻出大小不一的圆形石穴?
    近日,把自己的材料和疑问向国内相关专家请教之后,徐卓人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250万年前覆盖了苏州地区的第四纪冰川。
    大胆地提出“第四纪冰川曾覆盖苏州”
    在收获了大批记录西部山区特殊地貌的照片后,徐卓人以一个作家的笔调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写到:“如果能够凌空俯瞰寒山萝卜岭,它整个就是一个天然的巨石盆景,以致闯入其中,几乎没有路,说是路,其实就是站在弧形巨石的脊背,从一组巨石爬行到另一组巨石。……巨石之间是深壑,深壑或宽或窄,无法下足。 ”
    2005年11月,徐卓人和一起考察的队友在谢越岭的一处山顶,第一次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形石穴。随后他们又在谢越岭东山湾、陆家湾山头上,发现了十数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碗状、或盆状、或壶形、或柱状,最大的一个直径有80厘米,深达60厘米,盈盈之水载着腐草,沉淀其中,形成了不知多少年月的堆积。
    徐卓人开始寻找答案,资料显示,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也就是说,如果从地球的地质年龄来断代的话,今天,2010年,仍然处于第四纪时期。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 ,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3/4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那时的地球就像是个大雪球,最大冰层厚可达2000-3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以上。这些从高山或两极地区沿地面倾斜方向移动的巨大冰块,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山谷冰川,也叫作冰河。
    徐卓人有一天恍然大悟,那一个个圆形石穴会不会就是冰川杰作——“冰臼”呢!?    2010年3月18日,徐卓人最近一次与队友一起进山考察,同行者无法否认她的推测:250万年前的苏州大地,应该是一望无际的冰盖,厚重的冰盖在山脊处产生裂缝;气温上升后,融化的雪水裹挟着冰块、碎石从裂缝处飞泻而下,这股雪水在冰层的巨大压力下,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从而形成深坑,出现“冰臼”。拿地质学术语来说:“冰臼是大规模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缝自上而下冲蚀基岩产生的,由于它的形状很像我国古代舂米用的石臼,所以叫它‘冰臼’。 ”与冰臼只眼朝天不同的是,许多出现在石壁上的孔洞,应该是冰川湖浪冲击而成的“冰壁龛”。
    与此同时,她还在寒山、谢越岭一带坚硬的花岗岩上,看到了许多条状印痕,仿佛有坚硬的物体在上面划过,印痕深而长。这会不会是冰川在挤压、推进过程中留下的擦痕呢?
    徐卓人决定把自己的发现和疑问请教专家。 5月1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韩同林教授从青藏高原考察归来后,与徐卓人取得了联系,在电话中,这位被称为“中国冰臼之父”的老教授明确地告诉徐卓人:“看了你发来的7组照片,目前判断,这些东西所在山崖都是在基岩上。尤其是分布于山顶上的冰臼的存在,这说明,第四纪时期冰盖曾经覆盖过这个地区。 ”
    另一位专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主任、曾5次赴南北极现场考察,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队队长孙波则回复徐卓人:“根据你描述的岩石状貌,只有冰川能做到,别的自然界里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将石头打磨成这个样子。 ”
    更大胆地提出了“冰川文化”之说
    在学术界,关于第四纪冰川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我是作家,我不是地质学家。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今天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自然伟力铸就的精彩,不仅仅只有自然科学的价值。我更看重的是,冰川馈赠给苏州人的文化财富。 ”徐卓人的思考一下子跑得很快跑得很远。“冰川”在常人心目中一直是个地质概念,对冰山有研究者也仅限于地质专家,但是作为生活在冰川遗迹上的一代代苏州人,已与冰川相伴了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身处其中的人们,从来没有注意到很多自然痕迹的始作俑者就是冰川。
    徐卓人认为,我们利用、享受这些冰川伟力的结果应该是有例可举的。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僚、阖闾、夫差三位强吴时代的国君,均与苏州西部山地有不解之缘,尤其夫差,与西部山区的接触堪称亲密,驻军也在附近山中;就连夫差为西施建的馆娃宫也在灵岩山,那可是被冰川“打磨”得最漂亮的一个地方!
    “谢越岭”这个地名,都来自春秋时期——相传,越王勾践被夫差打败后,被关押在谢越岭一带为吴国养马,被放回越国后他卧薪尝胆,重新攻打吴国取胜后,勾践故地重游到了谢越岭,在当地设宴召集百姓,感谢吴地百姓当年的照顾之恩,称为“谢宴”。但勾践既胜,谁个敢要他来答谢?所以百姓不敢说“谢宴”,只敢说“谢越”了!
    时光走到明、清之际,出现了大量以苏州西部山区为记载对象的志书,在《寒山志》、《花山志》、《支硎山志》、《金山志》等书籍中记录的所有的山石风采,全是冰川的杰作;而且,很多典型的冰川遗迹,都被历代文人墨客写成诗文吟诵,比如花山上的“莲花峰”,比如寒山上的“芙蓉峰”,比如支硎山,白居易曾写道:“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手。自惭容鬓上,犹带郡庭尘。 ”
    寒山上的石臼岭既是由晚明苏州高士赵宧光命名,他还为被冰川搬运至山顶的马头石赋诗两首:“巨石枕高冈,疑堪系骕骦。天间有奇骏,寄语问王良。(《立马台》)”“岩岩危欲堕,莫傍马头前。借问马前者,风烟绝可怜。(《马头石》)”
    赵宧光可以说是苏州古往今来利用冰川地貌最成功、也是最有想象力的一位。如今尚存于寒山深处的奇石上的20余处赵氏摩崖石刻,可以说是一个最明显的证据了。只是可惜了寒山别业,在“文革”时被学生们作劳动课的对象,把门窗、条石给搬了个光。遥想当年,赵氏三代苦心经营了的寒山别业,受到了六下江南的乾隆帝的激赏,乾隆帝本人12次造访寒山,留下了44首诗作赞誉赵氏。后来,寒山别业被乾隆帝改修成了行宫,多次驻跸,后来还因此得名“皇宫岭”。乾隆帝留下了摩崖石刻10余处,可见寒山风貌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另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吴门画派”的众多精彩画作均以西部山区为摹本。从明朝开始,文徵
明就有很多以苏州西部山区为范本的山水画,山石圆润,纹理清晰,植被与山石走势相吻合。其后人文嘉是赵宧光的亲家,陆师道是赵宧光岳父,他们都有不少山水作品描绘苏州西部山区的风光景致。而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则从小就是在支硎山中读书求学的。可以说,是这些典型的冰川地貌为古代的各类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灵感和创作源泉。
    这几座山独特的地貌和风景,也成为历代苏州人游玩、赏景、休闲的好去处。以前的金山,寒山及白马涧、支硎山、花山以及贺九岭等,都是旅游胜地。比如支硎山还有一个名称叫观音山,“观音山香市”是与轧神仙、游石湖齐名的苏州三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而赵宧光在400多年前就发现的白马涧中的“桃花水母”,直到今天依然翩翩。还有今天尚未发掘利用的大片山体,都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是否存在一个“华东大冰盖”
    在韩同林教授的答复中,令徐卓人留心和注意的是,韩同林认为,冰川包括有山谷冰川、冰盖、冰帽等;冰盖或冰帽冰川都是在山顶上发育的,只是分布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已。目前大家认识比较一致的是,大于5万平方公里的称冰盖,小于5万平方公里的称冰帽。“所以韩教授很希望我能提供苏州地区发现冰臼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这就牵涉到是以冰盖还是冰帽来命名的问题。 ”徐卓人说。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20世纪30年代又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确立了中国内地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
    黄山、九华山在苏州西北,天目山在苏州之南,如果这几处都有冰川活动的痕迹和遗址,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苏州也曾被冰川覆盖,应该是有可能的。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向苏州以东、苏州以北进行考察,看能否发现第四纪冰川曾经光临过的痕迹?如果范围能确定,也许真的存在一个“华东大冰盖”?
    孙波研究员也对此充满了期待,他认为:由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国东南部许多遗迹已经很难看到。如果“第四纪冰川曾经覆盖苏州大地”这个推断成立,那么,冰川研究就往中国东部扩大了许多,这对于研究 中国气候变迁史将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价值就非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