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贷安全吗:风温重证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41:21
风温重证辨治之我见

风温重证发病与其它温热病有所不同,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损伤严重等特点。其发病前期多无症状或前驱症状不明显,发病时除有卫表症状外,以肺卫同病为主要特征,且肺系症状较重。风温证四季可发而冬春多见。

风温重证有兼变证多见,传变迅速特点,其中兼变证除因个体差异因素所致外,亦可由邪毒轻重与兼挟它邪不同而有差异,多见肺胃同病、肺肠同病。其传变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无常,风温重证之传变规律多见经络传变、脏腑表里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由于传变迅速,一般不遵循五行生克规律。风温传变又分为顺传与逆传,其传变趋向于阳经、六腑则为顺,而趋向于阴经、五脏者则为逆。风温重证前期主要损伤肺胃,而中晚期则可造成多脏器损伤。风温证以伤阴为特点,并可继而伤及气、血。风温重证中包含疫疠类证型,其表现除上述以外,还具更急、更重、传变更快的特点。

风温证的诊断参考特征为:冬春季多发,发热,咳嗽,口渴不甚,恶风,无痰或少痰。发病急,症状重,无中枢症状。初期舌质正常或稍红,舌边尖较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数。其疫疠所致者,可兼见胸闷、胸痛、高热、烦渴,初发即可见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厚,或厚腻,脉浮大或洪大。

风温重证之辨证除应遵循四诊合参,整体辨证的原则外,常可见证脉不符,应充分考虑到其传变迅速的特点,通常其证先见于脉,后见于症,最后见于舌。必要时应借助现代临床检验手段,特别是放射影象学检查可提供较准确的参考。

风温重证的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滋阴凉血。其立法、选方、加减用药应根据辨证的结论,但亦应充分考虑到风温重证传变的快速特点,给予充分的提前量。另应注意随证加减,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一日一诊,一诊一方,随证变法。

风温重证治疗中有其特殊法则,包括:
一、祛邪为主,及时扶正:病在上焦肺卫时,以清热为主,应予重剂,辅以养阴,养阴之品应顾及各相关脏腑及营分血分。同时可酌予解表之剂,但其剂量不可过大,以取微汗,切不可大汗,大汗则促邪毒入里。临床重证可首见阳明症状,亦可不用汗法。

二、顾护脾胃,疏利三焦:脾胃为后天一身之根本,在风温重证治疗中亦对后期治疗与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应自始至终坚持健脾益胃。四诊当中无论有无少阳症状,均应疏利三焦。肺者通调水道主治节而通利三焦,肺脏发病,其气已虚,更无力通调水道而主治节,故三焦必发壅滞,而致水液输布失常,更易使痰热互结,壅阻气道,另可致邪出无门,促其逆传。

三、化痰止咳,通腑利湿:风温重证,发于肺卫,而重创肺络,痰浊为本证咳嗽之根本病因,且阻塞气道而致危象,故应重用化痰之品。通腑亦为本证之要点,腑气不通则邪毒无清泄之门,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宣肺不利,则应速予通腑。若发病既见腑气不通,则当速用此法,不可延误。通腑之要,在于权衡轻重,应以通为度,而不必过下,以免伤阴。利湿亦为本证治疗重点,但应随证立法,于上焦则宣;中焦则渗;下焦则利,若证见湿热结于膀胱征候,应速予清热利尿,此为邪毒逆传少阴之象。

四、不避顺传,顶截逆传:凡风温病证,因风邪之性则以传变为常,不类于其它温病而似伤寒,其重证则更为甚之。肺本为娇脏,本脏发病其气必虚,而抗邪无力。若过用宣肃之品亦可伤及本脏,若轻证尚可宣发于外,而重者未必可行,不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引邪毒以顺传入腑,再顺势排出。此法之要在于审视趋向,截防逆传,临证可予通腑同时,根据各脏所虚而施补法,以防邪毒乘虚而入。

五、祛邪务尽,兼顾他证:风温重证前期多实,而后期多虚。故应于正气尚充之时,重予攻邪,且务在尽除。若除邪未尽而正气已虚,一旦反复则可致危象。本证中、后期治疗中又当及时进补,顾及它证,否则可因正气大虚而诸邪进犯,转为它证。

总之,风温重证的治疗需要辨证求本,三因治宜,整体论治,权衡标本,审视缓急,斟酌兼证,截防传变,诸法并用,并在治疗全过程中随证变法,兼顾始末,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并有效的防止后遗症与治疗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