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优盘怎样恢复:中西方和谐思想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18:40

中西方和谐思想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摘要】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哲学的核心维度,其恒新的观念对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带来了深刻启示。用历史考察的方法追溯中西方和谐思想的起源,分析和谐思想的本质和特性,阐明继承和谐思想和理念对培养和谐社会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哲学思想  和谐人格
    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历史考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源远流长、代代相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伦理也,凡之属皆从。”段注讲是一种乐器,用以和众声的乐器:“奏乐诗也,万舞时,只用以节舞,无他声。”因“惟以和众声,故从品”。按毛传郑玄的注文,段认为,指“得其伦理也,”指他在指挥众声应和一定的节拍中,协调众人吻合人之道,伦理人道。因此,“龢”,有调和人心顺应人伦之道的含义。后来“龢”也写成了“和”。而它的含义也由音乐术语而演化成人伦之道,并且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下,与天之道、地之道,以及上到天地的品德下到每个人的人格都与它紧密相关联,最终成为我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西方哲学中和谐思想探析
    和谐也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内容。“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同样也存在于西方哲学文化之中。希腊语“和谐”(harmonie)一词,源自动词“harmozein”,意指“适合一起”(to fit together),也被译为“调和”(adjustment)或“和谐”(concord)。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触及和谐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将数视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一切现象和规律都出自于数,宇宙万物的和谐即为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整个的天就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①这种关系、比例和对称等均衡状态产生了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和谐的另一种早期认识是音律和谐,认为音乐中音调和琴弦的长度之间存在数的比例关系,不同音符之间的合成与流动,遵循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时就构成了和谐与美。和谐同时也表示由太阳、月亮和恒星构成的宇宙体系的合乎比例的运动,在运行中发出不同的音调,构成宇宙的和谐。“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和谐的。这种和谐使苍穹无限的宇宙星空处于一种纷繁而不乱、多变而有序的永恒的运动中。就像一支气势雄浑娓娓动听的交响乐发出美妙和谐的音响。”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希腊医学也把健康视为身体中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古希腊医学学派甚至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人一样提出了人的灵魂和谐说,认为灵魂是按比例结合处于两极端的事物而形成的一种和谐,灵魂的和谐依赖于肉体。斯多亚学派则认为,宇宙中的动力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力或火,它在本质上是有理性的、是世界的活动的灵魂。它必定是一,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它的各组成部分是和谐的。应该说,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和谐论为代表的西方早期和谐观是对事物理想比例关系的推崇,这是一种宇宙万物的关系和谐论。
    中西方和谐思想比较及对和谐人格培育的启示
    中西方和谐思想比较。中西方和谐思想各自侧重点不一样,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中国古代的和谐观更强调人的内在性情的和谐,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主张首先实现身心的和谐,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和谐思想比较注重科学主义精神,不论总体上肯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还是辨证地分析和谐的本质和机制,都比较注重自然和谐美。但无论是西方的古代哲学,还是中国的传统思想都包含了对和谐的精神指归,这意味着“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要和心理积淀。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战场,理应把追求和谐人格作为教育的主导目标,在融合、整合、聚合中西古代和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中西方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和谐人格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勤的用语,指人格与环境保持一致,特别是情感上维持亲善关系。从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和谐人格就是指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创造和谐,从和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品质和能力,即指个人自觉地和谐地组织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而形成的能够进行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的人格。和谐人格调整着个体的需要、动机和价值取向,使一个人的知、情、意、行诸方面体现出动态的协调,从而形成与周围环境相适合的行为规范。高校德育所应致力于培养的就是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的人。中西方和谐思想给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其一,和谐就是一种和谐的辩证思维,它的根本精神在于协调各种关系,以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因此大学生和谐人格在道体上以追求真善美高度统一为目标,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包容天地的宏大气象。爱因斯坦非常重视和谐对于人的作用,他反对把学校仅仅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所以他强调:“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②而所谓“和谐的人”,按照他的思路,也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的人。爱因斯坦的上述基本教育思想,与我们所主张的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针对目前学界批评的我们培养了一批“为数众多的对自然科学愈来愈窄的领域知道得愈来愈多和对人文社科愈来愈宽的领域知道得愈来愈少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普遍的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工具型人才,他们不懂哲学、不懂文学、不懂历史,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讲奉献,专门利己,毫不利人,心胸狭窄,趣味庸俗,除了快快发财,不知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以育人为本、引导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教育更应以和谐人格的塑造作为崇高追求和终极目的。这就要求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不仅要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更要使道德能融入个体生命,陶冶个体的人文精神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信仰,使个体能获得全面的生命体验并能在行动中加以践履,从而丰富生命的内涵,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和谐发展,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其全面的本质”。
    其二,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就是要将人格各要素不断完善、发展,在调整与适应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出现,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说明“和”就是阴阳二气不断冲撞、激荡、调适而达到的状态。赫拉克里特也认为“和谐”是一种激越的、冲突性的、不断运动变化的“和谐”,和谐之美就在于对立面之间斗争、冲突与抗衡,和谐不仅是一事物之为此事物,而且是一事物如何转化为他事物,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故和谐就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这种平衡与和谐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变化着的,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矛盾统一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个体培养与造就成熟与高尚“和谐人格”的奋斗轨迹。
    和谐人格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又是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保证。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经历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片面到全面、从本能到自觉的不断协调,和谐人格是对于人格发展、完善的前景的一种描述,也是人们现实人格发展的目标模式,它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是一种可以不断发展、完善,不断追求逐步达到至善的一种动态的理想人格,它能使各种能力和素质不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开拓发展,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一步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量。
    当前,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道德的多元与相对也成为社会的常态。世界是由不同的个体和种族构成的,因而本来就是多元的。各种群体和个人所秉持的道德观念和原则也必定是不同的,即道德是多元的,道德的异质与多元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和改变的事实。这就要求将宽容引入学校道德教育。因而在道德教育中,要摒弃传统的一元化的权威主义的道德观,实现多种道德的共存共生,宽容和尊重是必备条件。其次,也只有宽容和尊重的道德文化氛围才有利于激发个体的道德主体意识,才有利于个体主体性的发挥。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申报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北大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37页。
    ②E Leonard Jossem:“爱因斯坦的教育观”,《物理与工程》,2005年第3期。
    ③漆新贵:“可持续发展与教育价值观的更新”,《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