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儿女资料: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18:59
(2011-07-17 08:25:51)转载
标签:高考
留学
中西方差异
全球化
杂谈
分类:教育与留学
时候很孤独,很孤僻不合群,甚至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我觉得在这种西方文化里面有这个优势,能够很重视朋友的交往,每个小朋友都有它的朋友,都参加他朋友这些聚会,参加朋友很多活动,互相邀请。这个东西也是值得借鉴的。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这个可能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不够的,西方是过于竞争,过于讲究经济利益。所以西方文化里面很重视宗教,很重视信仰,靠这些来调节。这些都是一种可以值得参考的。   中国现在也是这样,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商品化社会,一个市场经济也存在大量竞争,也存在大量的压力,也需要更多的调节、更多的来转化这种不利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方面。   中西方教育怎么融合,就拿虎妈这个事儿,前几天参考消息采访我,虎妈把孩子管得特别紧,不能参加活动很晚,如果完不成作业,要罚你,她的要求非常严格,传统式中国式的教育。参考消息给我讲,还有一个小孩是放养式的,他妈基本都不管,小孩成长非常好,也上哈佛,今年也考上哈佛大学非常优秀,问我两种方法哪种更好?是中国式教育,还是放养式,放任自流西式教育。世界上很难有一种成才的方式是最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中国成长的子女不妨有一些国际化的元素,中式教育加上西式教育得以元素,中国教育就是管得很严,可能对小孩创造性不够,那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有意识让他更多接触西方的教育的理念,比如更多的结交一些朋友,更多开发一些创造性,对小孩适当的放松,应试教育做出一些调整。对西方教育可能过于松,对小孩过于信任,完全是比较的这个小孩自己放大自然值,车到山前必有路。西方教育应该适当参进中式教育,很难有一种是绝对对,或者绝对不对的。对于虎妈的教育,因为她的小孩是在美国长大的,美国学校的教育是一个西式的教育,虎妈在她的教育里面添入中国教育的成分,这个是合适的,有帮助的。如果我们子女在中国的学校长大,在家庭教育里面添入一些西式的教育,或者个性化的教育,我觉得也是有好处,这个是一个互补,能够弥补本土教育的不足,不管在中国还是国外,这些都是需要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小孩成长非常重要方面。这个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成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更好的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成为一个跨越东西方国际化人才。第一个要读万卷书,读书仍然是一个根本的,现在进入一个快餐时代,进入网络时代,现在都是看短小精悍的短信,很少看一封长信了。读书可以很深入,很系统的思考,读万卷书真的非常必要。   第二个行万里路,今天这个世界行万里路仍然非常重要。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更要行万里路,别说中国有几亿农民工在全国各地行万里路,我们留学生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两百万留学生出国,有更多学生走向世界。未来海外华侨来源不再是当年的下南洋的苦力、劳工,海外修铁路华工等等,不再是离乡背井不得不出国这种。未来新华侨,新华人来源大量会是我们留学生和新移民。过去几十年这个趋势已经看得出来,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移民来源国,也是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澳大利亚最大移民来源国等,人才全球化的流动会是越来越方兴未艾的方面。行万里路非常重要,有的人说没有钱怎么行万里路,我家庭条件不好等。这个可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资金不够,起码可以出我这个县城,我可以出去这个城市,甚至可以出省,这个行万里路可以全方位的,可以旅游,可以去县城、去北京、去香港,去台湾等等。出去看看天外之天总是比不出去好。   我想起当年出国,我在北京80年代出国的时候,当时去加拿大留学,当时坐飞机的时候,是从北京第一站坐到上海,上海飞机坐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坐飞机坐到纽约,纽约坐到多伦多,转了五六遍飞机,当时没有一个飞机直飞加拿大,每天只有一班飞美国的飞机。现在每天光是洛杉矶一个城市,飞中国的就是十几班,整个现在北美和中国来往飞机几十班,几千人在大洋上空来回流动,这中间有大量留学生。中国海外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我有一个理论,全球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呢?第一个阶段我们有一个全球货物的流动,就是我们全球化的贸易,这个贸易是全球化最早开始的。哥伦布十五六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郑和下西洋,中国有航海技术以后国际贸易才开始,全球化最早通过贸易,通过种子传播,甚至通过疾病传播,这个全球化开始,扩大到了全球货物流动,中国已经做得最好,中国是全世界贸易贡献率最大国家。 全球化第二个阶段全球资本的流动,17世纪荷兰的股票市场开始,到了全球化阶段,现在到了美国是做得最好,全球资本流动做得最好。 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球的贸易,现在中国做得最好。第二个全球资本流通美国做得最好。第三个阶段就是全球的人才流动,包括留学生,包括了移民,包括了大量的人员的往来,比如中国现在有两百万留学生,未来可能有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去到移民的人有七八百万,这个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奥巴马去年也宣布要今后几年要派十万留学生到中国来,中国现在已经有了25万外国留学生,未来还有十万美国留学生更多留学生到中国来,人员流动是一个未来大趋势。 不管是中国青年也好,还是西方青年也好,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外还要掌握互联网,要上万维网,还要交八方友,不光交中国朋友,交世界各地朋友,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外语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互联网80%是英语,有条件有跨地域的经历,不光是出国经历,就在你家乡之外的经历。比如在座很多人不一定是北京人,我也不是北京人,但是我们都在北京这个地方,有可能去了广州,去了上海,去了四川,跨地域会成为以后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这种时代,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人才。今天举办国际教育展非常好,中国现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很大产业,而且国际教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向中国开放留学大门,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150多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派了120个留美幼童到美国留学,梳着小辫出去,留学还没读完就被清政府叫回来,说他们在外国都是学的不好的,异端学说等等,但他们中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铁路工程师,第一个大学校长,第一个民国总理,第一个外交部长,第一个欧美同学会会长等。今天留学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贡献,对中国国际化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得益于全球化,中国在过去的贸易,在进入WTO这十年间,已翻了五倍。中国富裕也就是这十年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三万多亿也是最近这十年,都得益于中国参与全球化。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全球化很大一部分就是人才全球化,留学在里面起到巨大作用。留学对于今天中国人,对于未来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未来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来看,留学不仅仅是两百万,可能五百万,甚至一千万的事儿。我想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全球化非常的频繁,比如二十年前谁会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多人流动到中国各地。比如小时候去一趟北京,好像比现在去一趟纽约还困难,那时候坐火车三天三夜,现在交通多便利,北京到上海高铁只有几个小时,到纽约飞机也只有十几个小时,到未来中国人才到世界各地流通是巨大的现象,留学文化也是会成为新兴的国际文化。今天的国际教育展,国际留学展就反映了这种现状。   最后在这里结束我的演讲,我想寄希望于我们未来的中国大批国际化人才,我相信在座的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不管是作为本人也好,作为家长也好,你们都会参与到中国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中国的国际人才的发展和国际人才的成长作出你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您刚才说中西方教育各有优点,相互互补的。中国的学生什么年龄出国留学的话,会对日后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 时候很孤独,很孤僻不合群,甚至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我觉得在这种西方文化里面有这个优势,能够很重视朋友的交往,每个小朋友都有它的朋友,都参加他朋友这些聚会,参加朋友很多活动,互相邀请。这个东西也是值得借鉴的。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这个可能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不够的,西方是过于竞争,过于讲究经济利益。所以西方文化里面很重视宗教,很重视信仰,靠这些来调节。这些都是一种可以值得参考的。   中国现在也是这样,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商品化社会,一个市场经济也存在大量竞争,也存在大量的压力,也需要更多的调节、更多的来转化这种不利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方面。   中西方教育怎么融合,就拿虎妈这个事儿,前几天参考消息采访我,虎妈把孩子管得特别紧,不能参加活动很晚,如果完不成作业,要罚你,她的要求非常严格,传统式中国式的教育。参考消息给我讲,还有一个小孩是放养式的,他妈基本都不管,小孩成长非常好,也上哈佛,今年也考上哈佛大学非常优秀,问我两种方法哪种更好?是中国式教育,还是放养式,放任自流西式教育。世界上很难有一种成才的方式是最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中国成长的子女不妨有一些国际化的元素,中式教育加上西式教育得以元素,中国教育就是管得很严,可能对小孩创造性不够,那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有意识让他更多接触西方的教育的理念,比如更多的结交一些朋友,更多开发一些创造性,对小孩适当的放松,应试教育做出一些调整。对西方教育可能过于松,对小孩过于信任,完全是比较的这个小孩自己放大自然值,车到山前必有路。西方教育应该适当参进中式教育,很难有一种是绝对对,或者绝对不对的。对于虎妈的教育,因为她的小孩是在美国长大的,美国学校的教育是一个西式的教育,虎妈在她的教育里面添入中国教育的成分,这个是合适的,有帮助的。如果我们子女在中国的学校长大,在家庭教育里面添入一些西式的教育,或者个性化的教育,我觉得也是有好处,这个是一个互补,能够弥补本土教育的不足,不管在中国还是国外,这些都是需要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小孩成长非常重要方面。这个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成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更好的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成为一个跨越东西方国际化人才。第一个要读万卷书,读书仍然是一个根本的,现在进入一个快餐时代,进入网络时代,现在都是看短小精悍的短信,很少看一封长信了。读书可以很深入,很系统的思考,读万卷书真的非常必要。   第二个行万里路,今天这个世界行万里路仍然非常重要。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更要行万里路,别说中国有几亿农民工在全国各地行万里路,我们留学生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两百万留学生出国,有更多学生走向世界。未来海外华侨来源不再是当年的下南洋的苦力、劳工,海外修铁路华工等等,不再是离乡背井不得不出国这种。未来新华侨,新华人来源大量会是我们留学生和新移民。过去几十年这个趋势已经看得出来,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移民来源国,也是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澳大利亚最大移民来源国等,人才全球化的流动会是越来越方兴未艾的方面。行万里路非常重要,有的人说没有钱怎么行万里路,我家庭条件不好等。这个可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资金不够,起码可以出我这个县城,我可以出去这个城市,甚至可以出省,这个行万里路可以全方位的,可以旅游,可以去县城、去北京、去香港,去台湾等等。出去看看天外之天总是比不出去好。   我想起当年出国,我在北京80年代出国的时候,当时去加拿大留学,当时坐飞机的时候,是从北京第一站坐到上海,上海飞机坐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坐飞机坐到纽约,纽约坐到多伦多,转了五六遍飞机,当时没有一个飞机直飞加拿大,每天只有一班飞美国的飞机。现在每天光是洛杉矶一个城市,飞中国的就是十几班,整个现在北美和中国来往飞机几十班,几千人在大洋上空来回流动,这中间有大量留学生。中国海外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我有一个理论,全球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呢?第一个阶段我们有一个全球货物的流动,就是我们全球化的贸易,这个贸易是全球化最早开始的。哥伦布十五六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郑和下西洋,中国有航海技术以后国际贸易才开始,全球化最早通过贸易,通过种子传播,甚至通过疾病传播,这个全球化开始,扩大到了全球货物流动,中国已经做得最好,中国是全世界贸易贡献率最大国家。 全球化第二个阶段全球资本的流动,17世纪荷兰的股票市场开始,到了全球化阶段,现在到了美国是做得最好,全球资本流动做得最好。 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球的贸易,现在中国做得最好。第二个全球资本流通美国做得最好。第三个阶段就是全球的人才流动,包括留学生,包括了移民,包括了大量的人员的往来,比如中国现在有两百万留学生,未来可能有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去到移民的人有七八百万,这个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奥巴马去年也宣布要今后几年要派十万留学生到中国来,中国现在已经有了25万外国留学生,未来还有十万美国留学生更多留学生到中国来,人员流动是一个未来大趋势。 不管是中国青年也好,还是西方青年也好,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外还要掌握互联网,要上万维网,还要交八方友,不光交中国朋友,交世界各地朋友,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外语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互联网80%是英语,有条件有跨地域的经历,不光是出国经历,就在你家乡之外的经历。比如在座很多人不一定是北京人,我也不是北京人,但是我们都在北京这个地方,有可能去了广州,去了上海,去了四川,跨地域会成为以后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这种时代,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人才。今天举办国际教育展非常好,中国现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很大产业,而且国际教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向中国开放留学大门,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150多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派了120个留美幼童到美国留学,梳着小辫出去,留学还没读完就被清政府叫回来,说他们在外国都是学的不好的,异端学说等等,但他们中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铁路工程师,第一个大学校长,第一个民国总理,第一个外交部长,第一个欧美同学会会长等。今天留学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贡献,对中国国际化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得益于全球化,中国在过去的贸易,在进入WTO这十年间,已翻了五倍。中国富裕也就是这十年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三万多亿也是最近这十年,都得益于中国参与全球化。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全球化很大一部分就是人才全球化,留学在里面起到巨大作用。留学对于今天中国人,对于未来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未来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来看,留学不仅仅是两百万,可能五百万,甚至一千万的事儿。我想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全球化非常的频繁,比如二十年前谁会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多人流动到中国各地。比如小时候去一趟北京,好像比现在去一趟纽约还困难,那时候坐火车三天三夜,现在交通多便利,北京到上海高铁只有几个小时,到纽约飞机也只有十几个小时,到未来中国人才到世界各地流通是巨大的现象,留学文化也是会成为新兴的国际文化。今天的国际教育展,国际留学展就反映了这种现状。   最后在这里结束我的演讲,我想寄希望于我们未来的中国大批国际化人才,我相信在座的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不管是作为本人也好,作为家长也好,你们都会参与到中国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中国的国际人才的发展和国际人才的成长作出你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您刚才说中西方教育各有优点,相互互补的。中国的学生什么年龄出国留学的话,会对日后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时候很孤独,很孤僻不合群,甚至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我觉得在这种西方文化里面有这个优势,能够很重视朋友的交往,每个小朋友都有它的朋友,都参加他朋友这些聚会,参加朋友很多活动,互相邀请。这个东西也是值得借鉴的。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这个可能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不够的,西方是过于竞争,过于讲究经济利益。所以西方文化里面很重视宗教,很重视信仰,靠这些来调节。这些都是一种可以值得参考的。   中国现在也是这样,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商品化社会,一个市场经济也存在大量竞争,也存在大量的压力,也需要更多的调节、更多的来转化这种不利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方面。   中西方教育怎么融合,就拿虎妈这个事儿,前几天参考消息采访我,虎妈把孩子管得特别紧,不能参加活动很晚,如果完不成作业,要罚你,她的要求非常严格,传统式中国式的教育。参考消息给我讲,还有一个小孩是放养式的,他妈基本都不管,小孩成长非常好,也上哈佛,今年也考上哈佛大学非常优秀,问我两种方法哪种更好?是中国式教育,还是放养式,放任自流西式教育。世界上很难有一种成才的方式是最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中国成长的子女不妨有一些国际化的元素,中式教育加上西式教育得以元素,中国教育就是管得很严,可能对小孩创造性不够,那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有意识让他更多接触西方的教育的理念,比如更多的结交一些朋友,更多开发一些创造性,对小孩适当的放松,应试教育做出一些调整。对西方教育可能过于松,对小孩过于信任,完全是比较的这个小孩自己放大自然值,车到山前必有路。西方教育应该适当参进中式教育,很难有一种是绝对对,或者绝对不对的。对于虎妈的教育,因为她的小孩是在美国长大的,美国学校的教育是一个西式的教育,虎妈在她的教育里面添入中国教育的成分,这个是合适的,有帮助的。如果我们子女在中国的学校长大,在家庭教育里面添入一些西式的教育,或者个性化的教育,我觉得也是有好处,这个是一个互补,能够弥补本土教育的不足,不管在中国还是国外,这些都是需要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小孩成长非常重要方面。这个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成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更好的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成为一个跨越东西方国际化人才。第一个要读万卷书,读书仍然是一个根本的,现在进入一个快餐时代,进入网络时代,现在都是看短小精悍的短信,很少看一封长信了。读书可以很深入,很系统的思考,读万卷书真的非常必要。   第二个行万里路,今天这个世界行万里路仍然非常重要。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更要行万里路,别说中国有几亿农民工在全国各地行万里路,我们留学生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两百万留学生出国,有更多学生走向世界。未来海外华侨来源不再是当年的下南洋的苦力、劳工,海外修铁路华工等等,不再是离乡背井不得不出国这种。未来新华侨,新华人来源大量会是我们留学生和新移民。过去几十年这个趋势已经看得出来,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移民来源国,也是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澳大利亚最大移民来源国等,人才全球化的流动会是越来越方兴未艾的方面。行万里路非常重要,有的人说没有钱怎么行万里路,我家庭条件不好等。这个可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资金不够,起码可以出我这个县城,我可以出去这个城市,甚至可以出省,这个行万里路可以全方位的,可以旅游,可以去县城、去北京、去香港,去台湾等等。出去看看天外之天总是比不出去好。   我想起当年出国,我在北京80年代出国的时候,当时去加拿大留学,当时坐飞机的时候,是从北京第一站坐到上海,上海飞机坐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坐飞机坐到纽约,纽约坐到多伦多,转了五六遍飞机,当时没有一个飞机直飞加拿大,每天只有一班飞美国的飞机。现在每天光是洛杉矶一个城市,飞中国的就是十几班,整个现在北美和中国来往飞机几十班,几千人在大洋上空来回流动,这中间有大量留学生。中国海外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我有一个理论,全球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呢?第一个阶段我们有一个全球货物的流动,就是我们全球化的贸易,这个贸易是全球化最早开始的。哥伦布十五六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郑和下西洋,中国有航海技术以后国际贸易才开始,全球化最早通过贸易,通过种子传播,甚至通过疾病传播,这个全球化开始,扩大到了全球货物流动,中国已经做得最好,中国是全世界贸易贡献率最大国家。 全球化第二个阶段全球资本的流动,17世纪荷兰的股票市场开始,到了全球化阶段,现在到了美国是做得最好,全球资本流动做得最好。 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球的贸易,现在中国做得最好。第二个全球资本流通美国做得最好。第三个阶段就是全球的人才流动,包括留学生,包括了移民,包括了大量的人员的往来,比如中国现在有两百万留学生,未来可能有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去到移民的人有七八百万,这个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奥巴马去年也宣布要今后几年要派十万留学生到中国来,中国现在已经有了25万外国留学生,未来还有十万美国留学生更多留学生到中国来,人员流动是一个未来大趋势。 不管是中国青年也好,还是西方青年也好,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外还要掌握互联网,要上万维网,还要交八方友,不光交中国朋友,交世界各地朋友,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外语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互联网80%是英语,有条件有跨地域的经历,不光是出国经历,就在你家乡之外的经历。比如在座很多人不一定是北京人,我也不是北京人,但是我们都在北京这个地方,有可能去了广州,去了上海,去了四川,跨地域会成为以后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这种时代,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人才。今天举办国际教育展非常好,中国现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很大产业,而且国际教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向中国开放留学大门,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150多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派了120个留美幼童到美国留学,梳着小辫出去,留学还没读完就被清政府叫回来,说他们在外国都是学的不好的,异端学说等等,但他们中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铁路工程师,第一个大学校长,第一个民国总理,第一个外交部长,第一个欧美同学会会长等。今天留学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贡献,对中国国际化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得益于全球化,中国在过去的贸易,在进入WTO这十年间,已翻了五倍。中国富裕也就是这十年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三万多亿也是最近这十年,都得益于中国参与全球化。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全球化很大一部分就是人才全球化,留学在里面起到巨大作用。留学对于今天中国人,对于未来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未来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来看,留学不仅仅是两百万,可能五百万,甚至一千万的事儿。我想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全球化非常的频繁,比如二十年前谁会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多人流动到中国各地。比如小时候去一趟北京,好像比现在去一趟纽约还困难,那时候坐火车三天三夜,现在交通多便利,北京到上海高铁只有几个小时,到纽约飞机也只有十几个小时,到未来中国人才到世界各地流通是巨大的现象,留学文化也是会成为新兴的国际文化。今天的国际教育展,国际留学展就反映了这种现状。   最后在这里结束我的演讲,我想寄希望于我们未来的中国大批国际化人才,我相信在座的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不管是作为本人也好,作为家长也好,你们都会参与到中国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中国的国际人才的发展和国际人才的成长作出你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您刚才说中西方教育各有优点,相互互补的。中国的学生什么年龄出国留学的话,会对日后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时候很孤独,很孤僻不合群,甚至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我觉得在这种西方文化里面有这个优势,能够很重视朋友的交往,每个小朋友都有它的朋友,都参加他朋友这些聚会,参加朋友很多活动,互相邀请。这个东西也是值得借鉴的。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这个可能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不够的,西方是过于竞争,过于讲究经济利益。所以西方文化里面很重视宗教,很重视信仰,靠这些来调节。这些都是一种可以值得参考的。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中国现在也是这样,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商品化社会,一个市场经济也存在大量竞争,也存在大量的压力,也需要更多的调节、更多的来转化这种不利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方面。
中西方教育怎么融合,就拿虎妈这个事儿,前几天参考消息采访我,虎妈把孩子管得特别紧,不能参加活动很晚,如果完不成作业,要罚你,她的要求非常严格,传统式中国式的教育。参考消息给我讲,还有一个小孩是放养式的,他妈基本都不管,小孩成长非常好,也上哈佛,今年也考上哈佛大学非常优秀,问我两种方法哪种更好?是中国式教育,还是放养式,放任自流西式教育。世界上很难有一种成才的方式是最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中国成长的子女不妨有一些国际化的元素,中式教育加上西式教育得以元素,中国教育就是管得很严,可能对小孩创造性不够,那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有意识让他更多接触西方的教育的理念,比如更多的结交一些朋友,更多开发一些创造性,对小孩适当的放松,应试教育做出一些调整。对西方教育可能过于松,对小孩过于信任,完全是比较的这个小孩自己放大自然值,车到山前必有路。西方教育应该适当参进中式教育,很难有一种是绝对对,或者绝对不对的。对于虎妈的教育,因为她的小孩是在美国长大的,美国学校的教育是一个西式的教育,虎妈在她的教育里面添入中国教育的成分,这个是合适的,有帮助的。如果我们子女在中国的学校长大,在家庭教育里面添入一些西式的教育,或者个性化的教育,我觉得也是有好处,这个是一个互补,能够弥补本土教育的不足,不管在中国还是国外,这些都是需要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小孩成长非常重要方面。这个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成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更好的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成为一个跨越东西方国际化人才。第一个要读万卷书,读书仍然是一个根本的,现在进入一个快餐时代,进入网络时代,现在都是看短小精悍的短信,很少看一封长信了。读书可以很深入,很系统的思考,读万卷书真的非常必要。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第二个行万里路,今天这个世界行万里路仍然非常重要。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更要行万里路,别说中国有几亿农民工在全国各地行万里路,我们留学生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两百万留学生出国,有更多学生走向世界。未来海外华侨来源不再是当年的下南洋的苦力、劳工,海外修铁路华工等等,不再是离乡背井不得不出国这种。未来新华侨,新华人来源大量会是我们留学生和新移民。过去几十年这个趋势已经看得出来,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移民来源国,也是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澳大利亚最大移民来源国等,人才全球化的流动会是越来越方兴未艾的方面。行万里路非常重要,有的人说没有钱怎么行万里路,我家庭条件不好等。这个可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资金不够,起码可以出我这个县城,我可以出去这个城市,甚至可以出省,这个行万里路可以全方位的,可以旅游,可以去县城、去北京、去香港,去台湾等等。出去看看天外之天总是比不出去好。
我想起当年出国,我在北京80年代出国的时候,当时去加拿大留学,当时坐飞机的时候,是从北京第一站坐到上海,上海飞机坐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坐飞机坐到纽约,纽约坐到多伦多,转了五六遍飞机,当时没有一个飞机直飞加拿大,每天只有一班飞美国的飞机。现在每天光是洛杉矶一个城市,飞中国的就是十几班,整个现在北美和中国来往飞机几十班,几千人在大洋上空来回流动,这中间有大量留学生。中国海外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我有一个理论,全球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呢?第一个阶段我们有一个全球货物的流动,就是我们全球化的贸易,这个贸易是全球化最早开始的。哥伦布十五六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郑和下西洋,中国有航海技术以后国际贸易才开始,全球化最早通过贸易,通过种子传播,甚至通过疾病传播,这个全球化开始,扩大到了全球货物流动,中国已经做得最好,中国是全世界贸易贡献率最大国家。
时候很孤独,很孤僻不合群,甚至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我觉得在这种西方文化里面有这个优势,能够很重视朋友的交往,每个小朋友都有它的朋友,都参加他朋友这些聚会,参加朋友很多活动,互相邀请。这个东西也是值得借鉴的。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这个可能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不够的,西方是过于竞争,过于讲究经济利益。所以西方文化里面很重视宗教,很重视信仰,靠这些来调节。这些都是一种可以值得参考的。   中国现在也是这样,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商品化社会,一个市场经济也存在大量竞争,也存在大量的压力,也需要更多的调节、更多的来转化这种不利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方面。   中西方教育怎么融合,就拿虎妈这个事儿,前几天参考消息采访我,虎妈把孩子管得特别紧,不能参加活动很晚,如果完不成作业,要罚你,她的要求非常严格,传统式中国式的教育。参考消息给我讲,还有一个小孩是放养式的,他妈基本都不管,小孩成长非常好,也上哈佛,今年也考上哈佛大学非常优秀,问我两种方法哪种更好?是中国式教育,还是放养式,放任自流西式教育。世界上很难有一种成才的方式是最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中国成长的子女不妨有一些国际化的元素,中式教育加上西式教育得以元素,中国教育就是管得很严,可能对小孩创造性不够,那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有意识让他更多接触西方的教育的理念,比如更多的结交一些朋友,更多开发一些创造性,对小孩适当的放松,应试教育做出一些调整。对西方教育可能过于松,对小孩过于信任,完全是比较的这个小孩自己放大自然值,车到山前必有路。西方教育应该适当参进中式教育,很难有一种是绝对对,或者绝对不对的。对于虎妈的教育,因为她的小孩是在美国长大的,美国学校的教育是一个西式的教育,虎妈在她的教育里面添入中国教育的成分,这个是合适的,有帮助的。如果我们子女在中国的学校长大,在家庭教育里面添入一些西式的教育,或者个性化的教育,我觉得也是有好处,这个是一个互补,能够弥补本土教育的不足,不管在中国还是国外,这些都是需要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小孩成长非常重要方面。这个在我们发展过程中,成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更好的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成为一个跨越东西方国际化人才。第一个要读万卷书,读书仍然是一个根本的,现在进入一个快餐时代,进入网络时代,现在都是看短小精悍的短信,很少看一封长信了。读书可以很深入,很系统的思考,读万卷书真的非常必要。   第二个行万里路,今天这个世界行万里路仍然非常重要。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更要行万里路,别说中国有几亿农民工在全国各地行万里路,我们留学生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两百万留学生出国,有更多学生走向世界。未来海外华侨来源不再是当年的下南洋的苦力、劳工,海外修铁路华工等等,不再是离乡背井不得不出国这种。未来新华侨,新华人来源大量会是我们留学生和新移民。过去几十年这个趋势已经看得出来,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移民来源国,也是美国第二大移民来源国,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澳大利亚最大移民来源国等,人才全球化的流动会是越来越方兴未艾的方面。行万里路非常重要,有的人说没有钱怎么行万里路,我家庭条件不好等。这个可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资金不够,起码可以出我这个县城,我可以出去这个城市,甚至可以出省,这个行万里路可以全方位的,可以旅游,可以去县城、去北京、去香港,去台湾等等。出去看看天外之天总是比不出去好。   我想起当年出国,我在北京80年代出国的时候,当时去加拿大留学,当时坐飞机的时候,是从北京第一站坐到上海,上海飞机坐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坐飞机坐到纽约,纽约坐到多伦多,转了五六遍飞机,当时没有一个飞机直飞加拿大,每天只有一班飞美国的飞机。现在每天光是洛杉矶一个城市,飞中国的就是十几班,整个现在北美和中国来往飞机几十班,几千人在大洋上空来回流动,这中间有大量留学生。中国海外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我有一个理论,全球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呢?第一个阶段我们有一个全球货物的流动,就是我们全球化的贸易,这个贸易是全球化最早开始的。哥伦布十五六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郑和下西洋,中国有航海技术以后国际贸易才开始,全球化最早通过贸易,通过种子传播,甚至通过疾病传播,这个全球化开始,扩大到了全球货物流动,中国已经做得最好,中国是全世界贸易贡献率最大国家。 全球化第二个阶段全球资本的流动,17世纪荷兰的股票市场开始,到了全球化阶段,现在到了美国是做得最好,全球资本流动做得最好。 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球的贸易,现在中国做得最好。第二个全球资本流通美国做得最好。第三个阶段就是全球的人才流动,包括留学生,包括了移民,包括了大量的人员的往来,比如中国现在有两百万留学生,未来可能有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去到移民的人有七八百万,这个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奥巴马去年也宣布要今后几年要派十万留学生到中国来,中国现在已经有了25万外国留学生,未来还有十万美国留学生更多留学生到中国来,人员流动是一个未来大趋势。 不管是中国青年也好,还是西方青年也好,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外还要掌握互联网,要上万维网,还要交八方友,不光交中国朋友,交世界各地朋友,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外语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互联网80%是英语,有条件有跨地域的经历,不光是出国经历,就在你家乡之外的经历。比如在座很多人不一定是北京人,我也不是北京人,但是我们都在北京这个地方,有可能去了广州,去了上海,去了四川,跨地域会成为以后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这种时代,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人才。今天举办国际教育展非常好,中国现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很大产业,而且国际教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向中国开放留学大门,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150多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派了120个留美幼童到美国留学,梳着小辫出去,留学还没读完就被清政府叫回来,说他们在外国都是学的不好的,异端学说等等,但他们中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铁路工程师,第一个大学校长,第一个民国总理,第一个外交部长,第一个欧美同学会会长等。今天留学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贡献,对中国国际化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得益于全球化,中国在过去的贸易,在进入WTO这十年间,已翻了五倍。中国富裕也就是这十年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三万多亿也是最近这十年,都得益于中国参与全球化。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全球化很大一部分就是人才全球化,留学在里面起到巨大作用。留学对于今天中国人,对于未来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未来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来看,留学不仅仅是两百万,可能五百万,甚至一千万的事儿。我想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全球化非常的频繁,比如二十年前谁会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多人流动到中国各地。比如小时候去一趟北京,好像比现在去一趟纽约还困难,那时候坐火车三天三夜,现在交通多便利,北京到上海高铁只有几个小时,到纽约飞机也只有十几个小时,到未来中国人才到世界各地流通是巨大的现象,留学文化也是会成为新兴的国际文化。今天的国际教育展,国际留学展就反映了这种现状。   最后在这里结束我的演讲,我想寄希望于我们未来的中国大批国际化人才,我相信在座的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不管是作为本人也好,作为家长也好,你们都会参与到中国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中国的国际人才的发展和国际人才的成长作出你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您刚才说中西方教育各有优点,相互互补的。中国的学生什么年龄出国留学的话,会对日后
全球化第二个阶段全球资本的流动,17世纪荷兰的股票市场开始,到了全球化阶段,现在到了美国是做得最好,全球资本流动做得最好。
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球的贸易,现在中国做得最好。第二个全球资本流通美国做得最好。第三个阶段就是全球的人才流动,包括留学生,包括了移民,包括了大量的人员的往来,比如中国现在有两百万留学生,未来可能有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去到移民的人有七八百万,这个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奥巴马去年也宣布要今后几年要派十万留学生到中国来,中国现在已经有了25万外国留学生,未来还有十万美国留学生更多留学生到中国来,人员流动是一个未来大趋势。
不管是中国青年也好,还是西方青年也好,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外还要掌握互联网,要上万维网,还要交八方友,不光交中国朋友,交世界各地朋友,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外语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互联网80%是英语,有条件有跨地域的经历,不光是出国经历,就在你家乡之外的经历。比如在座很多人不一定是北京人,我也不是北京人,但是我们都在北京这个地方,有可能去了广州,去了上海,去了四川,跨地域会成为以后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这种时代,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人才。今天举办国际教育展非常好,中国现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很大产业,而且国际教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很多的国家都向中国开放留学大门,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150多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派了120个留美幼童到美国留学,梳着小辫出去,留学还没读完就被清政府叫回来,说他们在外国都是学的不好的,异端学说等等,但他们中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铁路工程师,第一个大学校长,第一个民国总理,第一个外交部长,第一个欧美同学会会长等。今天留学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贡献,对中国国际化影响是巨大的。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
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得益于全球化,中国在过去的贸易,在进入WTO这十年间,已翻了五倍。中国富裕也就是这十年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三万多亿也是最近这十年,都得益于中国参与全球化。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全球化很大一部分就是人才全球化,留学在里面起到巨大作用。留学对于今天中国人,对于未来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未来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来看,留学不仅仅是两百万,可能五百万,甚至一千万的事儿。我想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全球化非常的频繁,比如二十年前谁会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多人流动到中国各地。比如小时候去一趟北京,好像比现在去一趟纽约还困难,那时候坐火车三天三夜,现在交通多便利,北京到上海高铁只有几个小时,到纽约飞机也只有十几个小时,到未来中国人才到世界各地流通是巨大的现象,留学文化也是会成为新兴的国际文化。今天的国际教育展,国际留学展就反映了这种现状。
最后在这里结束我的演讲,我想寄希望于我们未来的中国大批国际化人才,我相信在座的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不管是作为本人也好,作为家长也好,你们都会参与到中国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中国的国际人才的发展和国际人才的成长作出你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您刚才说中西方教育各有优点,相互互补的。中国的学生什么年龄出国留学的话,会对日后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和今天的京城名师讲堂,下面有请王辉耀先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给大家做讲座。王辉耀先后兼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很高兴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我知道今天这里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国教育的展览。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谈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和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大家在上半场听了卢勤女士的演讲,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中外教育一些差异,包括今天在座可能很多关心要出国留学这些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话题。我想讲的中国现在整个的形势是这样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比如说去年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30多万,然后到美国的接近14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中国留美最大的国家,来自中国的。另外不仅留美是最多的,同时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成为最大的来源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美之间教育,或者中西之间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段时间在美国出了一本很知名的书虎妈,耶鲁大学教授,也马上到中国来访问。后天下午我还在华夏时报跟他们有一个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也是谈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中国独有的文化就是独生子女的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中国的教育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基本是一个应试教育。对人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现在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进去,小孩进去要学会服从,要学会把双手背在后面,要听老师话,要做一个乖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进入一种竞争的文化,比如说你就要想着高考,想着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   刚才接受媒体采访,什么样的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实际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出国留学,现在出国留学本科生已经有很多,去美国占到整个留学比例三分之一。我预计在未来很多年,这个会达到,甚至超过50%,现在比例三分之一硕士,三分之一本科,三分之一博士。另外中国的教育也在改革,如果中国教育改革不加快的话,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们知道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会再创新高,去年接近30万人,今年肯定会超过30万人。再加上前些年香港开放中国大陆生去香港留学,今年是台湾开放了中国的大陆学生去台湾读书,再加上留美的签证现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现在去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85%,按照美国大使馆统计,这些很多利好消息,加上人民币升值,加上国外大学对中国欢迎程度,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现在从大学角度来讲,中国青年成长我觉得目前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比如说你的选课还不是很自由,有的中国大学环境里面,本科很早就定了那个方向。而在国外大学里面,一二年级时候不需要定本科方向。另外在国外学校里面,志愿不是高考时候填,而是上大学两年以后再决定要学什么,有很多的中国教育可以借鉴的方面。   还有目前中国高考是需要改革,中国现在高考比较有挑战,基本上一考定终身,像国外是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学的会考成绩,SAT成绩,课外这些活动,你的推荐信,还有你自己写的自我介绍,等等,有很多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中国仅仅是凭一张试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局限,对这个学生成长不利。   中国目前大学跟西方有一个差异,中国大学社团活动非常少,我上个星期三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回来,在哈佛大学待半年,我发现哈佛大学里面大概有上百个这样的学生社团,光是中国学生搞的社团有一二十个,各种各样的。比如肯尼迪学院就有两个这样的社团,哈佛大学还有中国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有本地的当地中国学生,港澳台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外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互相学习。大学不光学习知识,更多是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打交道的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青少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小的时候在成都长大,我父母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个条件,我成长的时候他们那时候还有免票,可以坐着免票在国内到处跑。我两岁就来到北京,后来十岁又来北京,又去上海。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读书,也行路的一个习惯,这个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教育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这个对每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让你视野的开拓。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从小父母对我的影响,包括天外有天,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跳出去看世界,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名师讲堂王辉耀:中西方青少年成长差异与融合 小时候我也看很多著名人士传记,不管文学巴金、郭沫若这些人,当时鲁迅等等很多人都是在国外受过很好的教育,包括邓小平,邓小平要没有在法国待这五年的话,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就不会是今天这么大,他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有了自己这样的体会,包括出国留学,很注重从中国的教育里面吸取营养,我是从中国里面读的大学,当时读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学了很多西方文化研究。一年在国外读了MBA学位,当时很早80年代,后来读博士,研究生,包括国外工作都很顺利,去跨国公司,然后又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商务首席代表,包括后来回国创业,现在做社会工作,做社团,做智库。我觉得国际化的培养背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你年轻的时候,你的经历,你的学习会对你一生有巨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父母来讲,我也有很多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孩在国外留学。我大女儿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三,这个夏天去摩根史丹利纽约的总部实习,我儿子今年刚中学毕业,考上斯坦福商学院读本科,从他们的经历来讲有一些体会。他们从小在国内国外都上过学,他们吸取两种文化的营养,包括出了一本书《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讲述他们带三十多个国家,不光是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参加夏令营,包括到国外学校交换,包括去参加各种各样社会活动。我的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义工,去养老院,学校规定完成几十个小时社会义工的工作,对他们爱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儿子去打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这些事儿。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大家去申请那个学校,到他们自己考试,去准备,父母当然能起很多作用,但是关键给他们提供这种条件,提供一个工具,提供一个培养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这本书在网上有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   另外讲讲中国和西方青少年成长经历,现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很难在一个地方成才,如果有条件经历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原来换过好几个学校,包括我的小孩换过五六个学校,我觉得经历不同学校,跨不同的区域,上不同的老师的课,非常的有帮助。中国的这个教育,有时候在一个班主任带领下,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个班主任,国外不是这样,每一年级换一批不同老师,每一年调整不同宿舍,接触不同的同学,每一年设计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活动。同样是读书,在西方环境里面接触很多人,学到很多东西。   西方的教育里面对小孩有一种团队协作的文化,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互相到家里作伴,我的儿子到他的朋友寄宿,周末到同学家里寄宿,同学下个周末到我这儿来寄宿,培养团队文化,一种朋友文化,这个在中国环境中很欠缺,中国小孩从小长大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特别没有朋友,因为这么多学习,这么多考试,对他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有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的发展更有帮助一些?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比较好,以前中国八九十年代,我们出国是过五关斩六将,必须在国内读完你的本科,考到国外的奖学金,你还要单位批你出去,非常的不容易。现在出去比较容易了,但是当时出去大量的是读研究生,必须拿奖学金,只有研究生可以拿奖学金。现在中国家庭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应该高中时候出去,比如高二的时候,或者是读完高中出去读本科。比如在中国受了12年教育,出国的时候才能读他们的大学里的语言,你的文化,各方面的关都过了,最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转了一圈,发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或者他们研究生,问他们在哪读的本科,他们跟我讲他们都不是在中国读的本科,有在美国,有的在日本,甚至英国读的本科,然后到美国读博士、读硕士。欧美这些学校,如果有了在美国成长起来大陆的本科生的话,他们现在在招研究生的时候,都在招这些人才。因为在这些培养的本科生,可能更能适合他们的教育。如果有条件的话,现在去美国留学三分之一基本都是读本科的,未来这个比例会增大,会达到40%甚至50%,如果中国开放SAT考试,这个比例还会增大。什么时间出去留学好,我的意见如果有条件出去读本科是最好,这是我回答你的。   提问(现场听众):我有一个小孙女今年7岁,除了上学校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另外还有在外面学朗诵,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钢琴等等,学了八个班,但是当中一个班她学了瑞斯,在中国也能同时享受和美国人一样的在中国上小学,您觉得这样科学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她能够学乐器和专长也好,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要光学学校课堂上的书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你的孙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至于她上学校,只要选一个适合她上的学校就可以,能够在这个方面发展。但是她多才多艺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现场听众):您说这瑞斯一定是很好吗?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不太了解。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我是江西人在这边务工,我有两个孩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岁了。我一直在考虑他们留守儿童,就像老实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赞成。但是小孩如果来北京读书的话,要回家乡高考,你说这样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这一方面有一些耽误?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觉得不会,不用考虑那么远,要是现在有条件,十年以后他们高考,或者八年以后,中国的变化不知道,到时候高考可能就放开了,现在高考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名额越来越多,这个不会有问题。  提问(现场听众):老师您好,高中生去国外读本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中生去国外读本科很好,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去。  提问(现场听众):如何成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出去要更多融入当地的文化,更多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更多的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和各国的人才多交流。   提问(现场听众):有好多高中生选择高二出国,提前适应那边的环境气氛什么的,还有一些选择高三,高考完了,在中国考雅思、托福,然后再去国外,这两个哪个更好一些呢?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考雅思可以,高中出去都可以的。能高中出去当然是高中出去最好一些。  提问(现场听众):大家都知道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留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国内发展。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有的人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看你做什么专业,如果做的完全是国内专业,如果在国内做房地产不一定非得要出去。可能做外贸,做金融,做比较国际化的专业可能出去比较多。实际上即使不出去,以后也有机会,比如出去旅游,甚至出去生活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出去移民,以后这个世界交往就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样,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之间的往来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当然在国外读过书,有一些国际经验会有帮助。上中国很好的学校,不亚于在国外读很好的或者中等的学校,要根据每个人情况来判断。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