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迪斯科mp3:写作视野下的经典文本阅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20:16

写作视野下的经典文本阅读

字数:2948    字号:大 中 小

  经典文本,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重要标志,代表着某一阶段人类曾经达到的生命境界和思想高度,是人类一切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基础和参照,具有独创性、典范性和永久性的特点。在语文的文本教学里,经典文本主要指文学经典和文论经典,同时也包括相关的文化典籍和人文著作。
  在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文本接受与再创造活动。阅读丰富学识,陶冶性情,提升趣味,完善心灵。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正确指导学生广泛涉猎,深入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笔者结合实际,以“阅读与写作”为指向,整合文本资源素材,采用课题式教学,开展了阅读写作互动式教学序列化研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文化精华传承形态之一的教材文本,本身具备了普遍性、易读性等特点,指导学生通过个案性研读,所能学习的不仅是文本寓含的知识、观点,而且是支持知识观点的思想框架与表达方式,以及在最深层面上以人文主体的个性创造、意志决断与情感态度。
  
  壹。 阅读经典,提升写作的精神境界与人文内涵
  古今中外的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经典的阅读里完成着自我心灵的充实与完善,形成自我的精神向往和人格理想,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去实践。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钱理群的《名作重读》等,都是在他人的文学著作中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从而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这种“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垒块”。比如在《孔雀东南飞》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剧本的改编与表演,并以话题的形式进行素材概括,如围绕“等待”,有的学生就进行了这样的写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刘兰芝不堪婆婆轻视,被辞回家,然而为了那段未了情,她等待婆婆的回心转意,等待焦仲卿坚挺的爱情,她忍辱负重,选择等待。可谁曾想孔雀飞走了,相爱的人要么举身赴清池,要么自挂东南枝,共饮长江水的只剩下交颈而眠的鸳鸯。往事如烟,跨越时空世人传唱的一段关于等待的爱情神话。”再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引导学生以作者观周郎,谈苏轼笔下的周瑜,立足文本“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进行人物肖像描写;然后以读者观作者,感受赤壁风云,想像苏轼的音容笑貌,进行创作,以小片段带动大作文写作。此外,每学期笔者与学生都会制订名著齐读研究性学习,定期开展《好书推荐》小报,与学生进行片段交流,建立读书素材库,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文本里的经典片段蕴含了深厚的精神境界与人文内涵,抓住细节进行阅读与写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学以致用,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人文修养。
  
  贰。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审美理想的培育
  经典文本中往往包含着稳定而有效的思维模型,寄托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通过研读可以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健康的思维方式,养成个体化的表达习惯。而写作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文本就是思维的结晶;而经典文本经过时间的考验,体现着最优化的思维模型。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总会看到传统文化精萃的影子。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些名著片段和流行小说片段。比如,汪曾祺的《受戒》,《简·爱》中苹果树下的告白,《于丹<论语>心得》,迟子健的《世界上所有的黑夜》,引导学生赏析名著,在生活里找名著的影子,再投入到个体的创作中,教师也可以经常进行经典文本的精读导航。2007年笔者写作了《以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看简·爱的命运》《以站立的姿态……——杜十娘形象分析》等精读导航,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人物的思维建构。其中,运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来解读文本,极大地帮助了学生赏析经典的思维养成。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围绕“需要层次论”解读了莫泊桑的《项链》、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比如,在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中,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老瞎子的人生历程:第一步,学生勾画文本,找出老瞎子的人生经历;第二步,老瞎子的每一步都说明了他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严需要、自我实现?第三步,老瞎子的自我实现如何一步步进行了调适?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不仅是零碎的分析故事情节、结构修辞,更应该让养成一种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逻辑习惯;那么哲学与文本的结合,就构建了“经典+经典”的阅读与写作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在进行个性创作中的逻辑表达能力。
  
  叁。知识材料的积累与学识体系的完善
  经典文本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素材,广泛而富有成效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渊博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学生的写作是建立在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上的,因而写作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对经典文本的研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整理名著及古典人物故事发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缩短对经典人物接受的学习周期。比如“庄子”“武则天”“曹操”等系列人物导读,“名著一句话”导读,“世界著名戏剧”简要导读系列,学生在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运用到写作当中,让学生的文字增色不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文本教学也要指向知识材料的完善与学识体系建构。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外交言辞、机智勇敢、爱国等领域进行小话题写作,最后整理优秀的片段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如此以来,三年的语文学习其实也就成了帮助学生建立个人素材库的过程。有了这个独一无二、鲜活生动的素材库,写作也就有了强大的后盾。
  
  肆。文章图式的积淀与语言感觉的培养
  写作离不开文体感和语感,这也有赖于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积淀准确规范的文本图式,培养敏锐细腻的语言感觉。一段优美的文本,也能够帮助学生抓住细节,解读文本,最后将这种技巧内化到个人的写作之中。如在鲁迅《祝福》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词语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祥林嫂在鲁四姥爷家中的地位: ?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儿,四婶这才惊叫起来。
  于是大家分头去寻 。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 的影子。
  通过填空,大家发现,四婶要找的是“米”,大家要找的是“淘箩”,至于祥林嫂这个人却不是关心的重点,学生很容易从侧面了解祥林嫂悲剧产生的根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渐渐就学会用这种方式来“抖包袱”,写到被家长批评时就知道抓住颤抖的手,盈着的泪;写到同学的误解时就懂得抓住痛苦与偏执的心情,等等。所谓“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之中的语言范式,才能学以致用。
  在写作视野的大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可以写大部头的读后感,也可以分步骤赏析训练,也可以采取读书笔记训练。总之阅读与写作不可分割,没有阅读为根基的写作,如同浮云,缺少内涵;同样没有写作的阅读,如同荒草,只是匍匐于地,却长不成参天大树。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长而有效,就不能忽视经典文本里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