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诺亚奥特曼 https:新媒体与大众知识空间的构建?(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51:11
新媒体与大众知识空间的构建 (4)
李杉 阮毅
 
2010年11月24日13:4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网络——把关缺失与舆论英雄
科技对于生活的改变莫过于网络的出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可以用亿来计算,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已超过十数小时;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凸显了网络媒介主流化的趋势。面对网络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迅速的渗透,新媒体和网络传播领域兴奋不已。通过网络,传播权、知情权、传媒接近权这些普通民众在传统大众传播中很难实现的权利逐渐有了实现的可能。
零门槛进入、权利话语消失、传受者一体,使得网络媒介成为平民可以掌握的工具,“我们即媒体”的时代成为现实。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同时性与匿名性,让传播过程变得复杂,“传播起点”难以界定。因此,人们完全不必对传播的信息负责,如果网络媒介对这不负责的声音再推波助澜,会导致整个传播过程混乱而不负责,久而久之,其媒介公信力也必然下降,更无法建立正确有序的公共知识空间。例如华东理工大学某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卧草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据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实际上,“卧草泥马”本是网友绕过脏话屏蔽的恶搞词汇,后在网络上疯传,甚至一度被网友写入“百度知道”并附会了一段伪造的《战国策》。该博士并没有查阅《战国策》原文,仅在网络上搜索一番便信以为真。这一事件让我们思索的不仅仅是当下学术风气的浮躁,更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是:
首先,人们对网络、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获取知识便利,复制知识(抄袭剽窃)也非常便利。 其次,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应肩负建构公共知识空间的责任。
网络媒介应对传播的权威性、可信度的有效性负责。否则,大众面对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的海量信息,会陷入一种失去判断力的焦虑,甚至形成网络暴力。
如果说以《百》为代表的电视媒介在建构公共知识空间时利用自己的强势导控能力将一些学者包装成人们所需要的“文化英雄”,从而扩大自己的传播。那么,网络因其传播的自由和不受导控,影响民众行为及心理的往往是“舆论领袖”。当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而无自己的判断力和筛选力时,往往会盲从于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人的评价标准,单纯以其在虚拟世界的活跃程度以及言论解构传统、权威的程度为依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舆论领袖的泛滥导致原先网络媒介传播中散乱的信息经过这样不具资质的处理,加速传播,形成过分偏激的舆论,而且越是偏激的观点越是受到网络媒介受众的追捧。
舆论的产生往往冲动大于理性,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容易受到暗示。网络传播中,这种易受暗示、过于冲动的舆论非常容易产生,再通过网络的快速传递、迅速传染进入群体的大脑中,形成一种“集体幻象”。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如果没有网络舆论,“6?22矿难”、“周老虎事件”的真相难以迅速大白。但是,网络上的流言、谎言迅速成为事实,小事被放大甚至激化为社会事件,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缺乏理性的群体舆论的特点是夸张,无论好还是坏。即使是面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憎恶,在网络舆论中也常被夸大成为一种嫉恶如仇欲除之后快的简单泄愤。这样的舆论在网络信息的高速路上迅速扩张、延伸进而升级,我们看到整个群体弥漫着冲动的谩骂、叫嚣、挑衅。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整个群体的极端失控,且不说建构良好的公共知识空间,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