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殊途by李松儒腐书: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合作社[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0:10
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合作社[图]
  • 发表于:2011-06-29 10:30:37
  • 作者:xjr~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博客
级别:四级士官积分:973 与老师麻辣一夏

    影像中国: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合作社[图]

 

    毛主席来到咱红光:1958年的农业社(图)

 

    1958年3月16日傍晚,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很多社员看到难以置信的一幕:平日只能从画报上看见的毛主席出现在机耕道上,踏着太阳的余辉越来越近。

 

    一刹那,难以抑制的泪水一下涌出,幸福的、咸咸的。

 

    

 

    时隔51年,当年的亲历者红光社副社长刘贤松、“女社长”萧绍群、郫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潘兆清等至今仍记忆犹新。

 

    主席拉家常

 

    走进社员家还查看猪圈

 

    从车上下来的有毛主席、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等。在这里迎候的中共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农村工作部部长潘兆清、红光社社长周桂林和副社长刘贤松。看到毛主席神采奕奕,笑容满面地走过来时,几乎齐声欢呼起来。

 

    51年前的经历,让刘贤松成为当地不大不小的名人。当年毛主席来红光视察时他才27岁。虽然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并且是近距离地见到他,作为红光社的副社长刘贤松一开始很紧张。慢慢地,毛主席风趣的语言缓解了他内心的紧张。时隔51年,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细节。

 

    一辆小汽车从成都沿成灌公路开到郫县合兴乡,左转弯驶向乡村马路,在距离红光农业合作社办公地点一里多路的地方停了下来。毛主席从车上下来,在此等候的郫县领导以及红光社社长周桂林、副社长刘贤松等人迎了上去。毛主席亲切地招呼他们,并和他们一一握手。

 

    

 

    随后,大家陪同毛主席在红光社的机耕道上缓步前行,来到社员温大娘家里,和温大娘拉起了家常。

 

    “就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对儿童的教育。就问你认不认得到你们社长,粮食够不够吃,最后看他屋里,看猪圈。然后走出去看菜籽、麦子和竹子。”刘贤松回忆道。此后,人们长时间地回味、追寻着毛主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脚印。后来,他们在毛主席下车的地方修了一个“幸福门”;把毛主席走过的机耕道修成“幸福路”;修了一座纪念馆;建了一座“幸福亭”;毛主席下过的田取名“幸福田”;毛主席跨过的沟上建了一座“幸福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新建的小学取名“幸福小学”……

 

    

 

    幸福万分的温大娘把毛主席在她院子里看过的小橘子树取名“幸福树”,把毛主席路过的菜园改成花园,叫“幸福花园”。

 

    主席的幽默

 

    三八节,女人斗男人嘛

 

    “有没有女社长?”

 

    “也有,有一个女社长。”

 

    毛主席问:“怎么没有看见她?”社长们一面回答毛主席,一面就叫人去通知女社长萧绍群。

 

    因为陪同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红光社社长周桂林成了知名人物。他原是简阳县的一个孤儿,流落到郫县合兴乡帮长年,因为老实肯干,主人家舍不得放,就留在当地。他的妻子就是“女社长”萧绍群。

 

    “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我手上还粘满猪草哩。”说起当年的场景,萧婆婆记忆犹新。毛主席看到她跑来,隔着两条田坎伸出手要握手,萧绍群很快跑到面前。

 

    “你一直是妇女干部?”“管啥子呢?”一见面主席就问了两个问题。萧绍群回答,自己管社里的托儿所、卫生工作,还有公共食堂。毛主席问:“管得下吗?”萧说:“只要有毛主席,有党的领导,就管得下。”大家都在笑,毛主席也在笑。他说,你们都是年轻干部,应该好好干。

 

    随后,毛主席给在场的每个人都发了一支香烟。“虽然我不抽烟,但我一直揣起。”萧绍群说。

 

    中途,毛主席看见路边有一个妇女干部,便问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她是谁?”刘致台回答:“乡妇联主任游福群。”毛主席问她:“三八节开会没有?”游福群说:“三八节开了妇女积极分子会。”毛主席指着刘致台、潘兆清等男同志说:“斗争他们没有?”游福群说:“没有。”毛主席幽默地说:“三八节,女人斗男人嘛。”众人大笑。

 

    晚上回家后,萧绍群郑重地对周桂林说:“桂林,从今后一定要干得更好。要不,人家会说,‘夫妻两个,正副社长,还亏他们都见了毛主席的’!”周桂林答道:“我要把红光社领导好,我一定要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党,对得起毛主席!”

 

    主席的疑问

 

    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毛主席又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农民出身的部长潘兆清回答说:“从前为了防止孩子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名了。”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

 

    毛主席在询问如何消灭苍蝇、蚊子时,周桂林说:“苍蝇、蚊子更好办!”这让毛主席很感兴趣,仔细地问“为什么苍蝇蚊子更好办”?周桂林就说,村上用“打破碗花花”消灭蚊蝇很有效果。主席对“打破碗花花”有点茫然。旁边的农技专家赶忙解释,这是当地一种野生的毒草,叫“野棉花”,它的浆汁有强烈的杀伤性。把这种花或者浆汁放在粪坑里,就能杀死蛆虫和蚊子的幼虫。

 

    毛主席对这个民间土方很满意。紧接着,他又追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没有人想到他会问这样的问题。一时间,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年仅28岁的郫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潘兆清打破了沉默:“从前为了防止孩子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名了。”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他又问:“能不能找到这个‘打破碗花花’?”社长说,这种花到处都有,说着就在田坎边随手拔了一株。毛主席说:“很好,带回去,明天开会给大家看看。”他还嘱咐县委书记和省农业厅驻红光社的一个农技师写稿:“明天写成,后天审稿,再后天见报。”

 

    3天后,一篇名为《郫县红光社农民的重点发现和创造》的稿子刊发在《四川日报》第一版上。

 

    走到马路上,毛主席拿出口袋里的中华烟,给在场的每人一支,并亲自一一点上。潘兆清吸了一口就悄悄地将烟掐灭,揣了起来。毛主席边吸烟,边问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你们县委多少委员?”

 

    刘致台立即回答道:“15个委员,5个候补委员。”

 

    毛主席又问:“几个书记?”

 

    刘致台回答:“4个书记。”

 

    “委员中几个本地人?”

 

    “7个。”

 

    “你是哪里人?”

 

    “山西人。”

 

    毛主席问潘兆清:“你呢?”

 

    潘兆清回答:“我是本地人。”

 

    毛主席风趣地说:“你们本地人和外地人打不打架?”

 

    

 

    潘兆清明白毛主席是关心干部团结问题,特别是本地干部和南下来郫县工作的干部之间的团结问题。于是爽快地回答:“不打架。”

 

    潘兆清牢记毛主席的教诲,扎根基层,一直担任与农业有关的领导职务。1994年,他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上退休。

 

    繁华的工业小镇

 

    建设中的快铁从小镇穿过

 

    过去宣传“红光社”有储备粮30多万斤,那是“打肿脸充胖子”,其实没有什么储备粮。改革以来,全村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全村小麦亩产过700斤,水稻亩产过千斤。

 

    由于毛主席当年的视察,“红光社”名扬天下。一个多小时的红光之行结束后,毛主席虽然离开了,但红光社的干部们却忙了起来。他们连夜开会布置工作,着手实现毛主席提出的“红光要大放红光”的愿望。毛主席亲切的话语感染着每一个人,社员们也干劲十足。

 

    郫县档案馆1992年编辑的一本《毛主席使红光社大放光芒》的报道材料汇编里,收集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及各级媒体对该社的报道。里面收集了一篇《“请到‘红光’看改革”》的新闻报道,刊发在《四川日报》农村版1987年10月7日第一版上。文中写道:“过去宣传‘红光社’有储备粮30多万斤,那是‘打肿脸充胖子’,其实没有什么储备粮。改革以来,全村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全村小麦亩产过700斤,水稻亩产过千斤。”

 

    51年后,昔日全国闻名的“红光社”,已经是繁华的工业小镇,建设中的快铁从小镇穿过。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昔日的“红光社”正在努力建成郫县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典型。

 

    刘贤松

 

    原红光社副社长

 

    “就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对儿童的教育。就问你认不认得到你们社长,粮食够不够吃,最后看他屋里,看猪圈。然后走出去看菜籽、麦子和竹子。”

 

    萧绍群

 

    原“女社长”

 

    “你一直是妇女干部?”“管啥子呢?”一见面主席就问了两个问题。萧绍群回答,自己管社里的托儿所、卫生工作,还有公共食堂。毛主席问:“管得下吗?”萧说:“只要有毛主席,有党的领导,就管得下。”

 

    潘兆清

 

    郫县县委原农村工作部部长

 

    毛主席追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从前为了防止孩子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名了。”潘兆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