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兽世之军夫txt微盘:“硬着陆”也不可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7:34
“硬着陆”也不可怕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倪金节 2011-06-24 (www.ftchinese.com)

三年前,散发着浓重凯恩斯主义味道的流动性盛宴,让中国经济数月内触底回升。眼下,这场信贷泡沫大戏可能即将谢幕。中国或将正式进入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双重调整阶段,政府调控之手无法阻挡这一进程,除非中国经济再度复制2008年底的故事。

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就被恶性通胀和资产泡沫深度纠缠,决策者应该难有那时的勇气,再来一次撒钱式经济繁荣。除非,他们真打算让中国的通胀和泡沫化完全失控。

过去两年,尤其是2009年经济迅速回升之初,新增贷款动辄就是8000亿到1万亿,中国经济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迹象。在繁荣时期,很少有人会担忧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今日的恶果。

可以说,今日的“滞胀”风险,早在数年前就已经注定。那两年,各种经济论坛、财经峰会被“二次探底”、复苏不稳定等议题淹没,呼吁及早将货币环境正常化的观点,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别有用心”。直到去年下半年,紧缩调控政策才真正进入主流视野。

可是,一切来得太慢,紧缩诚意不足。虽然有连续十几次的提升准备金率,但这不过是事倍功半之举,不但没能遏制货币投放的继续扩张,反而让中小企业融资更为艰难,倒闭潮席卷各地。现在,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由此带来银行间市场、货币市场等领域的流动性紧张,相关利率蹿升,同时民营企业普遍遭遇资金链危机,从上到下,对政策超调风险一片担心。

可最新的广义货币仍在以15%以上的速度飙涨,新增贷款依然维持高位,距离事实上的货币紧缩仍很远。真的难以想象,在高达76万亿的广义货币、每月五六千亿的新增贷款的环境之下,怎么会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怪现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宽松的货币投放量,多数流向了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加上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扬,本就对中小企业惜贷如命的国有银行大佬们,就更加不会放款给中小企业。这也带动了民间利率的上升,中小企业就只能在恶劣的金融环境之中,苟延残喘。

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已经不再是启动“印钞机”,继续扩张基础货币的规模,更不是继续贯彻“货币刺激经济”的固有模式,最根本的应该是,将现有的货币流动性,合理地分配到真正需要资金的经济主体当中。无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只管国企和地方政府肆意挥霍,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经济增长效率的低下,以及即将到来的实业危机。

或许,美国经济危机的教训,距离我们过于遥远,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法币危机,早已是陈年旧事,但至少,在刚刚过去的这两年里,中国经济矛盾的体系性爆发的历史,值得引以为鉴。

在年年货币急速膨胀、体制性改革停滞的局面下,由政策部门导演的中国信贷、投资与房价的三大泡沫恣意生长,成为可能引爆经济“硬着陆”的导火线。甚至可以说,中国正在豪赌三大泡沫永不破灭,寄希望于信贷跃进而不通胀、投资主导而不过热、房价高涨而不泡沫,以永久维持目前的经济稳定。可这样的豪赌,只能是一场难长的春梦。

而如果政策试图扭转目前的状况,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并且在货币吗啡刺激之后的很短时期内,再度引发一场更大的危机。从本轮货币刺激到通胀、泡沫高涨,历时两年左右,下一次可能就用不了这么久。到时怎么办?难不成继续重复“泡沫救泡沫”的伎俩。

最好的策略,其实就是接受已经犯错的事实,打击通胀和房价泡沫,逼迫经济实现转型,改善结构性的经济低效,纵使这意味着“硬着陆”,也在所不惜。反言之,假如年底或者明年初政策逆转,国有部门重新大扩张,房地产市场又一次借力膨胀,纵使这能让中国经济重回两位数增长区间,实现所谓的“软着陆”,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也许,“硬着陆”即将来临。让我们稍微对市场相信一点。放弃对民营实业资本的挤压,他们的边缘化只能助推资产泡沫和恶性通胀。 让“民”进以利润空间,“国”退以实业复兴。否则,中国经济只能在危机到来之后,再度诉诸于国有部门和房地产业的无度扩张,而不是效率的提升。

与其豪赌泡沫式的经济增长,饮鸩止渴般地“软着陆”,还不如来一场痛快的“硬着陆”。没有忍受阵痛的大勇气,只有十多年的口号式经济转型,只怕这种纸面繁荣,最终会以大崩溃作结。从这个角度说,实现经济转型是中国最好的着陆,是“软”是“硬”没那么重要。

(注:作者为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最近一本书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中信出版社。联系邮箱:piaoni2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