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再复仇:遵义“民本”党建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08:36

遵义“民本”党建新路

□ 本刊记者 潘阳 《 民生周刊 》(2011年第26期)

    “重返革命老区”第五站,我们来到了山水传奇、资源富集、有着光荣历史的黔北重镇——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长征途中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在遵义留下了光辉历史,让世人惊叹。“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在这里诞生,“地情”、“国情”的军事意义在这里得到重视。中国革命的命运之舟历经曲折后,终于峰回路转、绝地逢生。

    贵州省遵义市凤凰山旁,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沿河草木繁茂,河水清澈,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观光带。巧的是它也叫湘江。长征红军在湖南湘江之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却在另一条湘江边迎来了改变命运的转折。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遵义”一词语出《尚书》,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如果不是因为红军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这个偏居黔北的小城或许会与许多西部城市一样默默无闻,当然,遵义下属的茅台镇盛产的茅台酒也更加远播了这个城市。 

    从《西行漫记》开始的对长征文化的推介,已使它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传播于世,遵义会议和红军在遵义的军事行动成了这一文化最动人的乐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转折之城”遵义得到了飞速发展。遵义会议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励着遵义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百姓自己的红色文化

    关于贵州有个说法:“贵州文化在遵义,遵义文化在沙滩”,这源于清代遵义出了三位闻名全国的大儒:郑子尹(郑珍)、莫友芝和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之一黎庶昌,三人都住在沙滩村,史称“沙滩文化”。三贤之中,郑子尹是开贵州教育先河的鼻祖,他远游中原求学,归于桑梓办学。 

    而遵义会议会址所在的老城子尹街,就是以郑子尹命名的老街。这个临街的大宅院,原是黔军师长柏辉章的府第。大门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飞洒、遒劲,充满革命豪情。

    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周围摆放着20把椅子,这10多平方米的小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大转折。对许多没有到过遵义的人来说,那张会址的老照片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形象缩影。

    72岁的费侃如,是这座会址纪念馆的老馆长。费馆长说自己是属牛的人,只知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一点也闲不住。从1998年退休至今,这闲不住的“老牛”,时而北京,时而上海,时而河南、湖南,天南海北地奔波着。关于长征、遵义会议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写,书一本接着一本出。费馆长说,为长征研究做事,为遵义会议研究做事,是他的心愿与追求,是最大的快乐。

    工作30余年,费侃如见证了遵义会议的光芒,他说,会议旧址现已成为贵州的重要景点,每年都有4万多游客来此观光。在他担任会址纪念馆副馆长、书记期间,先后接待过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批革命前辈。

    1991年12月19日,江泽民同志到贵州视察工作,到达遵义已是下午5点,他未进宾馆就直奔遵义会议会址。参观中,他向费侃如询问有关会址建设情况,强调要积极发挥会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临走时,他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为会址题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予会址工作人员及遵义市民极大鼓舞。

    从遵义会议会址所在的杨柳街向右拐,一眼便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牌楼,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街”三个苍劲洒脱的大字。红军街也是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

    每天下午两点左右,身着红军服的老人们是红军街上最靓丽的风景线。沿街的店家告诉记者,这群平均年龄60岁的老人自发组成“遵义群声红色文化艺术团”,每天都来红军街合唱红歌,风雨无阻,天暖时甚至一天早晚各唱一场。“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马列路线指航程,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十送红军》、《长征》都在这里不断唱响。记者采访至此,跟大多数旅客一起驻足欣赏,情不自禁地大声跟着唱起来,众人和唱的场景令人非常振奋。

    艺术团指挥刘天成说,组建这个红歌队,就是为了唱响遵义的长征文化,唱红遵义的红色旅游。“群声红色艺术团,就是群众之声的意思,这是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红色文化。”他希望通过红歌和外地游客交流,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遵义的红色文化。 

    创建“服务型党组织”

    在新的时代环境中,面对新形势、新变化,红色文化更加深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遵义人。而作为党的历史上重要转折之城,遵义的党建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也成为贵州省党委部门不断思索的问题。于是,遵义市又开始了新的长征。遵义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并从2008年起陆续探索推广了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建立了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为载体的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

    2011年6月9日,遵义市委召开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市委书记记喻红秋提出,希望专家学者对遵义市的党建工作,特别是服务型党组织的做法、经验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总结、归纳和探讨。 

    记者在遵义市的社区、乡村采访,两心相连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标志随处可见,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素平解释说,重叠在一起的两颗心代表党心和民心,党心民心心心相印。为创建“服务型党组织”,遵义市坚持以搭建县(区、市)党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片区党员便民服务点的“四级网络”作为创建平台,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服务能力、民主水平、工作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的“五个提升”。

    地处红花岗区外环路的白杨洞社区,是一个以还房户和外来户为主的居民小区。通过“双找(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双诺三评(个人评述、支部点评、群众测评)”创先争优的活动正在社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十支自愿者服务队伍会定期开展“帮困扶贫”、“清卫护绿”、“文体健身”、“我读你听”等活动。

    社区宣传栏上,“十星评选”特别醒目,社区负责人指着“文艺娱乐之星”毛林碧老人,介绍说,这是“毛大妈”,市公交公司退休党员,搬入社区后,她参加了“文体健身”支援服务队,带头组建了社区中老年健身队伍,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到目前,遵义市已投入创建经费4500多万元,所有乡镇(街道)建起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85%以上的村(社区)建起综合服务站(点)。

    遵义开展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犹如党建工作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光艳夺目的奇葩,已经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理论界乃至中央高层的重视。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先后批示,要求“对有益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中央党校教授张晓燕认为,基层社会变动是中国社会变化的晴雨表,遵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凸显了对基层社会变动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周素平说,“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遵义市的创新社会管理的源泉来自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正是有效激发了群众与社会管理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