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考尼什:西方为何希望中国长期韬光养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6:24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将其作为推进和平崛起的最佳方式,如今,勇敢起来的中国政府似乎更愿意炫耀其实力和成就。不管是用隐形战斗机来欢迎到访高官、鼓励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还是允许退休将领将南海列为“核心利益”地区,中国表现得像一株含羞草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1月26日中国经济网)

上里援引的是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日前发表的《中国仍需“韬光养晦”》文章的内容。他表示,随着中国自信心增强,以及在从东南亚到非洲和拉美的经济利益的拉动下,中国进一步深入全球事务,中国会变成什么样的强国呢?与直到2010年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不同,中国不会成为美国的影子。用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的话说,国际秩序正回到更为正常的状态,世界第二大国不再是第一大国的“附庸国”。

戴维•皮林作为西方新闻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士,希望中国仍然韬光养晦,代表了西方政界、媒体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其实,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戴维•皮林文章背后的基础面,我们就会发现,西方对中国经济发展或对外政策调整的深深恐惧,其直观反映是,如今中国那怕有一点细微变化,都会牵动西方神经。

本月中旬,中国在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和纽约时代广场的6个巨大电子屏上播出中国形象的广告片。CNN随后发表评论称,这则广告片代表了一种转变,是中国“大国”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转变。中国已经学会了美国发动“软战争”的方式,成为熟练运用媒体的高手。这显然是在抬举中国。

实际上,在西方普遍存在着一种矛盾的情绪,那就是既无法回避中国崛起的事实,又不愿相信中国真的崛起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依然固守西方中心意识,可是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的现实却与他们的想像越来越远。他们这种思维惯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产生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西方依然视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傲慢地指点着其它国家,可他们经常痛苦地发现,西方不仅无法帮助解决迫切的全球性问题,反倒自身总是麻烦缠身,为世界添乱。

长期以来,中国做事的风格比西方国家低调多了。当然,之前中国韬光养晦的作风是和当时的实力相一致的,其做法也是和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之所以提出“韬光养晦”国策,是因为改革开放急需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开拓海外市场,争取多方外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低调行事,对外广结善缘,减少阻力摩擦,以便获取各种资源加速经济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挽狂澜于既倒的动作之快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势头之成效,令世人刮目相看。如果不是中国一柱擎天,美国金融危机狂涛更将泛滥全球。在世界金融与资本市场上,人民币首次成为比美元吃香的国际货币。谁也没料到,当年仅有区区几十万美元外汇储备的穷国——中国,如今竟然成了美国最大债主,截至2010年11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956亿美元。

经济的强盛,促使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有所改变。过去两年多来,中国表现出了一些的新立场。最显著的几件例子是:在2009年12月份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与西方大国据理力争;在2010年1月份美国宣布对台军售时,中国宣布对美一系列反制措施;2010年9月份日本制造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国政府作出一系列激烈反应。

观察家发现,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中国在主张主权方面正表现得更加强势。政府决策层意识到,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如果仍实行韬光养晦,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动于衷冷漠超然的姿态,那么将会失去民心。当时日本人也许认为,中国会冷处理此事。但他们的想法错了,中国政府不但态度强硬,而且没有给对方留下余地,日方只好放人。

其实,西方希望中国长期韬光养晦是有私心的,就是要求中国永远不与他们对抗,他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包括对你进行军事挑衅、实行贸易制裁。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中国仍实行韬光养晦政策,其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在全球化大潮中,不进则退。进则成本递增,退则全是成本。当今世界不再是比谁获利多少而是比谁的成本更低。获利大小只是一个国家生存品质的高低,而成本大小面临生存的保障性。后者比前者更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