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将比较火平台:韬光养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15:29

韬光养晦 

刘建新 2010年03月12日11:21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韬光养晦,以屈求伸、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是力量薄弱,身处逆境,于我不利时的处世方式和成功招术。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如果硬去蛮干,那只能变成一个莽汉,结果也只能是自讨苦吃。如果能够尊重客观事实,把自己伪装起来,欺骗对方,采取策略上的让步,取得喘息、休整、积蓄力量的机会,抓住战胜对手的时机,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

…………………………………………………………………

    一个人立于世间,必须善于保护自己,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保护,安全得不到保证,创业、成大事都是纸上谈兵。如果想出人头地,干出点名堂,必须善于在各种场合下保护自己,要有规避各种危险的能力。韬光养晦就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保护自己的一种最好的招术。

    韬,本意是“弓袋子”,弓的外衣,有“进去”之意。韬光,即收敛光芒,隐藏自己的才能和行迹。《靖节先生庥书》中说:“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晦,是黑暗、不清晰、隐晦的意思。养晦,就是善于屈居不显露的地方,别人看不清你,你却可以看见别人。韬光养晦,就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特别是在自己力量尚不足、羽翼尚未丰、战机尚未到的时候,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法,断然退避,像把箭收藏起来那样暂时隐匿自己的才能和锋芒,隐藏才能与行迹,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甚至隐辱忍痛,借以掩饰政治上的野心和志向,使对方不注意自己,保存自己的力量,养精蓄锐,待机而动,日后消灭或削弱对方,实现预谋的政治目的。

    据斗鸡高手讲,在斗鸡场上胜率最大的斗鸡往往被人称为“木鸡”,它貌似愚笨,对一般的诱惑和干扰置若罔闻,只有一双眼睛紧紧盯住对方,它们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然打击对方要害,致对方于死地;相反,那些跃跃欲试,张牙舞爪的斗鸡却总是缺乏持久战斗力的最后的失败者。

    刘备从某种角度来说,就属于木鸡,他总是后发制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欲速则不达”。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看的是谁能够坚持长久,谁能够笑到最后,这其中性格比较急的诸侯,如董卓、袁术、袁绍都早早地失败了,因为他们太急功近利、锋芒毕露了,太想做皇帝,有时甚至明目张胆,所以失去了民心的支持,过早耗掉了实力,所以曹操不着急称帝,而刘备就更加小心潜伏着。

    鲁迅指出:“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深得儒家精髓而又历经风雨的刘备知道:目前天下英雄蜂拥而起,正是需要韬光养晦的时候。自己政治锋芒的显露,只能导致杀身之祸。所以,刘备尽管早有“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志向,但他在各路英雄面前仍然表现出胸无大志、碌碌无为的样子,让他人不防备自己,靠着韬光养晦的招术,以屈求伸,后发制人,通过联盟、投机取巧,通过不多的几场战争,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并支撑到最后,终于成就了一方霸业。

    在入主西蜀之前,刘备曾经有过一段厚着脸皮依附曹操,过着那种小心谨慎、委曲求全的日子。当然,刘备是不甘心过这种生活的,他毕竟是男子汉大丈夫,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知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的古训。在与曹操的交往中,刘备成功地实施着自己韬光养晦的隐忍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许多人都想夺取天下,刘备也想一统江山。但刘备有志于天下,有一种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那就是他的高贵血统。刘备之所以被曹操看好,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这一点。袁术、袁绍,虽然是三公九卿的后代,是贵族出身,但是没有皇家的血统,缺少一个取代天下的正当理由。刘表、刘璋也有皇家的血统,但刘表庸庸碌碌,不具备刘备的政治韬略;刘璋性格柔弱,也不足挂齿。只有刘备,既有皇家的血统,天生就有一统天下的正当理由,又有远大志向,还刻意把自己装扮成“仁义之主”,这既让曹操心中佩服,也让他心中惴惴不安。在联合利用刘备共同对付吕布的作战中,曹操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刘备才是自己最危险的敌人。所以,消灭了吕布以后,他就找个借口,把刘备带回许都。曹操还上表举荐刘备为左将军,待他的礼节更加隆重,出则同坐一辆车,入则同坐一张席。但事实上,曹操是把刘备软禁了起来,如果这种软禁能够坚持到底的话,或许刘备会像“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那样被彻底困住。然而,曹操不是蒋介石,刘备也不是张学良。刘备不像张学良那样单纯,对蒋介石充满着幻想和期待。刘备心里知道,曹操之所以一时没有杀他,一是因为自己参加国舅董承等人组织的“奉诏讨贼(曹操)”签名行动及其密盟尚未暴露,二是因为曹操在权衡利弊后天平暂时倒向了不杀的一端。然而这不是不变的,天平随时都有可能向另一端倾斜。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刘备小心谨慎,用韬光养晦的办法麻痹曹操,使其放松对于自己的警惕。

   变色龙为了生存,常常把自己皮肤的颜色变得和周围环境一模一样,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躲避对手的注意,使它忽略自己的存在;同时又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关键时刻,再发出雷霆一击,给对手致命一击。

   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就是像变色龙一样的善使韬晦术的高手,他出口成章,文功武略,超乎寻常。汉武帝刚即位时,大臣们在总结“七国之乱”中吴、楚等国尾大不掉的教训后,对诸侯王百般挑剔,动不动就向汉武帝汇报诸侯王的过失,有些吹毛求疵者,甚至为了求得证据无端烤打诸侯王的臣属,诸侯王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刘胜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自立,为了向那些当权者暗示自己胸无大志,避开猜忌。刘胜每天寻欢作乐,追逐声色犬马,故意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昏庸的王爷。刘胜还经常取笑他的亲哥哥赵王刘彭祖:“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意思是说:“哥哥您虽然当了王爷,却总想着代替官吏管理政事,这样当王爷还有什么意思啊?当王爷就应当每天听听音乐,享受一下歌舞女色,这才是正经事呀!”于是,当权者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汉武帝建元三年,刘胜同几个诸侯王来到长安朝拜汉武帝,在一次酒宴上,刘胜趁机对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武帝进行了声泪俱下的劝谏,用骨肉之情劝说汉武帝手足之间不可相煎太急。刘胜的一番话情真意切,条理分明,引经据典,文彩斐然,深深地打动了汉武帝,令汉武帝改变了对诸侯王的政策,并在此后处理诸侯王过失时,考虑到亲情关系或免于处罚或减轻处罚。在刘胜这篇被《汉书》记载的395字的谏文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众煦漂山,聚蚊成雷”,至今仍被广为流传。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刘胜的后辈刘备本性上也追逐声色犬马,从小就爱穿美衣服、听音乐、溜马,长大后一刻也离不开美女的陪伴。有其爷必有其孙。刘备深得刘胜韬晦术的真传,灵活运用,他对付猛人曹操的韬晦术是种菜,换汤不换药,实质都是一样的。老刘家历朝历代真是人才辈出啊!

   刘备在住所后院开辟了一块菜地,放下架子,每天刨地种菜,浇灌施肥,乐此不疲,一副悠然自得、胸无大志的老农样子。历来与植物打交道都是缓解精神紧张的最有效的办法。种菜对于有过织席贩履经历的刘备来说并不算什么事儿,所以干起来得心应手。刘备此举旨在表明,我十分留恋昔日的农家之乐,今天再次陶醉其中。我不过是凡夫俗子,没有野心,更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不愿继续留意天下大事,只有以农事为乐的闲情雅致了。你曹操还是不要算计我了吧!

   刘备施展韬晦术,还不仅仅是为了保命。如果仅仅以保命为目的,刘备只要心甘情愿归附曹操并竭尽才智为曹操效力就行了。刘备作为一代英豪要自成大业,要抓住时机逃出曹营,使用韬晦术,正是为了获得这样的时机。

猛人曹操深信刘备绝非挑水灌园之辈。因此,曹操备加“关心”刘备,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他不时派人去刺探有关刘备的消息,想看看这位双耳垂肩、双手过膝,有“异相”的刘备到底在干什么,是否在养精蓄锐,准备反戈一击,干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猛人曹操善于以酒施恩、以酒结识天下豪杰、以酒招安、以酒抒发政治情怀、以酒赋诗。于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极富戏剧性的场面。曹刘二人的双龙会,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有一天,曹操下班后,来到后花园散步,看见梅子青青,忽然来了雅兴,让下人在园中的小亭内备好青梅及煮酒,叫许褚、张辽带几十个人去请刘备来“小酌”一番,谈谈心。实际上是想借机考察一下刘备的志向究竟如何。当天,刚好关羽、张飞都不在,刘备见这么多人来找自己,不由得大吃一惊,但又不得不随来人入府拜见曹操。这场酒局就像当年秦末项羽给刘邦摆下的鸿门宴,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刘备的表现也并不亚于刘邦。曹操一见到刘备,开门见山地急问刘备:“您在家中竟然做得此事!”当时刘备已经暗受衣带诏,听后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绵里藏针地说:“您种菜可真是不容易呀!”刘备这才石头落地,放心地说:“没有事消遣消遣罢了!”刘备在府中种菜曹操竟然知道,刘备每天做什么他当然了如指掌,可见他的特务系统严密,随时都在监视着在曹操看来有必要监视的人。后来明思宗朱由检操纵东厂,连臣属弈棋输在卧槽马上都能侦探得一清二楚,大概就是从曹操那里学来的。

    曹刘两人“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式地开怀畅饮起来。两人都感到头脑发晕,月朦胧、鸟朦胧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大雨快要下了。随从说天边挂着长龙,并指给两人看,曹操借题发挥,便问刘备:“您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说:“知道得不太详细。”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现在正是深春时节,龙能够顺应时节而变化,好像人得了志纵横四海一样。世上的英雄可用龙来作为比方。您长期以来,走南闯北,行走江湖,风风火火,踏遍九州,一定知道当世的真心英雄。您就试着说说吧。”曹操实在是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的变化,实则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也是他的一番自我剖析,借物咏志。当然他也设下了圈套,试探一下,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够纵横四海,比得上我猛人曹操。像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这是说干事情要能够适应客观形势,随机应变,不拘一格。曹操正是以此为标准,衡量谁是真心英雄。因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有可能成大事、称英雄。如果徒有大志,而无良谋,也不能成气候。有志有智是英雄应具有的素质。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没有应变的素质,也不会成功。

    对于曹操的话中之话,弦外之音,刘备听得一清二楚,但他决不能在曹操面前显能,使他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刘备扯着胡子过河――谦虚地说:“我是肉眼凡胎,像唐僧似的,哪里能够识得英雄呢?”

    曹操放下酒杯,说到:“您就不要太谦虚了吧!”

    刘备仍然猪鼻子上插根葱――装象:“我得到您的庇护,做了朝廷官员。至于谁是天下英雄,我真的不知道啊。”

    曹操愤愤地说:“您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见过猪跑吗?既然您不知道英雄的长相,也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吧!”

    再装蒜是不行了,于是刘备说:“淮南袁术,兵精粮足,算不算英雄?”

    曹操跺了跺脚说:“冢中枯骨,我早晚要踩死他!”

    刘备说:“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很多,现在虎踞冀州,部下能人很多,算不算英雄?”

    曹操笑着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能算是英雄。”

    刘备说:“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表算不算英雄?”

    曹操轻蔑地说:“刘表徒有虚名,有名无实,不能算是英雄。”

    刘备说:“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策算不算英雄?”

    曹操说:“孙策凭借父亲的名声,狐假虎威,不能算是英雄。”

    刘备说:“益州刘璋,是不是英雄?”

    曹操说:“刘璋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在我眼中,他只是一个看门狗,根本算不上是英雄!”

    刘备说:“像张秀、张鲁、韩遂这样的人怎么样?”

    曹操鼓掌大笑说:“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刘备说:“除了这些人之外,我实在不知道。”

    曹操如此蔑视这些诸侯不是没有理由。别看他们此时割据地盘,驰骋疆场,但曹操早就看透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实质。这些所谓的英雄,不过是匆匆过客,昙花一现而已。

    英雄所见略同。曹操能够看透这些诸侯的实质,难道刘备就看不透吗?否。刘备这是在装傻充楞。他是想以伪装的弩钝不敏麻痹曹操,使其认定他真的有眼如盲。在刘备看来,能够看破谁是英雄的人必然有着英雄一般的素质与心机,他不能把自己的底儿全交给曹操。

    曹操见刘备说不准谁是英雄,便代他回答说:“所谓英雄,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啊!”

    刘备问:“那么,谁能称作这样的英雄呢?”

    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然后又指了指自己,说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与我罢了!”

    曹操的回答让刘备骇然。假如曹操把刘备看成狗熊,那么刘备一定坦然。狗熊不能成事,构不成对曹操的威胁。现在刘备在曹操的心目中竟然成了英雄,而且是天下仅有的能够与其并驾齐驱的英雄,这意味着曹操早已认定刘备将来是他夺取天下的劲敌。劲敌现在就在曹操的掌握之中,他随时可以将其除掉以绝后患。曹操看似不经意的话,其实不仅是一种试探,更包藏着杀机。且不说在曹操的府上,即使在外边,如果证实了曹操的推测,他也不会放过刘备的。这真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所以,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后,大吃了一惊,到底还是被曹操识破真相了。自己韬光养晦的招术是不是没有瞒过奸雄曹操呢?如果这时默认或者辩解,都无济于事,在慌乱之中,刘备手中拿的筷子,掉到了地下。这恰恰说明,刘备确实是英雄,是英雄本质被揭破后虽想否认却又不能否认也不敢否认所造成的惊惶失措!一山难容二虎,两雄不能同日月,刘备危险极了!

    谁想到,此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地弯下腰,拾起筷子并说道:“雷声之震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我的筷子都掉了。”曹操笑着说:“男子汉大丈夫也害怕雷吗?”刘备说:“圣人看见迅雷暴风都会改变容颜,表示对上天的敬畏,我怎么能不害怕呢?”一句话就把因为听到曹操的话而吃惊掉筷子的原因轻轻掩饰过去。曹操果然相信了刘备的话,认为他听到雷声都会害怕,可见不是真英雄,也就不再怀疑刘备了。刘备韬光养晦的招术真可以说是“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面对曹操的步步紧逼,刘备沉着应付,虚与委蛇,一味装糊涂,目的就在于给曹操一个胸无大志,并不了解天下大事、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平庸之辈的印象。清代郑板桥曾经说过:“聪明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莎士比亚也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视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视着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吹牛、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论英雄,使人感觉到他是个与世无争、胸无大志的普通人。

    在“青梅煮酒纵论英雄”儒雅中微露杀机的较量中,刘备是真正的胜利者。刘备恰好是曹操所说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之“小”与“隐”的表现,恰好是龙不得志时“隐介藏形”,“潜伏于波涛之内”的表现。曹操虽然知道龙具有这种潜能,也知道刘备是龙一般的人物,却没有想到,就在此时此刻,刘备的弩钝不敏、胆怯不安,恰好是在给他的龙之“隐介藏形”做注脚。真是太有意思了。这到底是曹操用言语教导刘备,还是刘备用行动教导曹操?曹操用言语教导刘备,刘备装傻充愣洗耳恭听,内心却明镜似的;刘备用行动教导曹操,曹操却不知就里,以为自己高明对方茅塞。就这样,刘备不但能瞒易瞒之人,还能瞒着阿瞒这样的难瞒之人,功夫真深啊!曹操一生从未让异己者逃脱他的掌心,有的奴役之,有的囚禁之,有的虐杀之,惟有刘备得免此难。正是靠着这种高深的韬光养晦的功夫,刘备这条蛟龙终于撞破铁笼,扭断金锁,天高海阔,自由驰骋,最终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可见刘备的招术的确高人一筹。

    刘备韬光养晦,机智地瞒住了包括曹操在内的强势诸侯,他表面懦弱,以此解除强势的戒心,暗地里却拼命积蓄力量,获取必要的政治资本,尽可能联合到强势的反对者,以求削弱强势力量。因此刘备参与了董承等人的密谋,意图借助汉皇室的力量壮大自己。

    才智过人的曹操,这一回可以说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没有趁机除掉刘备,正所谓是“养虎贻患,后患无穷”。曹操没有料到,就是这个原来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刘备,到荆州后竟然联合孙权,在赤壁一战中打败自己;然后又取两川,称汉帝,与吴魏鼎足三分;之后还有六出祁山,使曹操的子孙辈只有倚重司马懿抗敌保国,给他创造了不断发展的机会,于是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转瞬间就让司马氏坐享其成。

    曹操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说英雄是“龙”:能大能小,能伸能屈。这个英雄观到现在也没有过时。正如荀子所言:水总是往下流,处在众人最厌恶的地方,流入最卑微之处,站在卑下的地方支持一切,与天道一样恩泽万物。水没有形状,在圆形的器皿中,它是圆形;放入方形的容器,则是方形。但是水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石,水滴洞穿。它又拥有绝对的力量,它是至柔至刚的完美结合。

    《易经》上说:“以上下下,其道大光,在得民也。”在日常生活中,刘备是低恣态做人,高姿态做事。所以关张虽然骄横,但是见了大哥刘备,个个听话。张飞酒后丢失徐州,关羽逼得张飞差点自杀;张飞听说关羽要背叛大哥,当即要杀关羽解气;赵云拼死也要救阿斗;诸葛亮累死也要力保后主刘禅。其实,刘备对桃园结义的兄弟和下属并没有施用什么移魂大法,细细琢磨,刘备聚拢人心的高招妙术只有一个:低姿态。

    刘备一生有著名的“四低”行动,它们奠定了刘备事业的基础。

    一低是桃园结义。与刘备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因为正在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是皇室宗亲,后来被皇上认为皇叔,却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这样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大海。刘备虽为大哥,对关张的骄横却处处忍让,由此换来了二人的忠心耿耿。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了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诸葛亮,刘备竟然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连关羽和张飞都恨得咬牙切齿。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一次次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比一次虔诚。特别是在第三次,经过占卜选择了一个好日子,为表示虔诚,希望得到上天的帮助,还特意提前三日就开始不吃有荦腥的食物,到了出发的那天,又认真地洗了一次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才上路。要知道,在古代,占卜、斋戒、沐浴更衣三道程序是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最虔诚的态度了。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立了半晌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刘备的这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从表面上看,刘备三顾茅庐是冲着诸葛亮来的,实际上起到的效果远不止此。经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下子闻名天下,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格,更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天下。在当时的大乱之世,很多贤能人士都在等待和寻找明主,刘备这样对待诸葛亮,相当于做了一个成功的广告。吸引了很多荆州的才能之士前来投靠。很快在荆州建立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为以后与曹操抗争,积累了雄厚的人力和智力资本。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但猛人曹操自从打败马超以后,志得意满,目空一切,再加上张松个子矮小,其貌不扬,曹操一点儿也没有把他当回事。张松的热脸贴在了曹操的冷屁股上。由于张松吃软不吃硬,双方闹僵,曹操要杀掉张松,灰头土脸的张松最后狼狈地离开了曹营。而刘备派赵云、关羽在境外迎候张松,自己带领诸葛亮、庞统亲自在境内迎接,远远看见张松,刘备就先下马等候。这三朝仪式弄得张松激动加感动,老泪哗哗直流。一见到张松,刘备就给张松大戴“高帽”,并发出正式邀请,说:“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今闻回都,专此相接。倘蒙不弃,到荒州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张松大喜,上马与刘备并辔入城。到府堂上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一连饮宴三天。而在三天之中,刘备绝口不提川中之事!刘备已经把“将欲显之,必先隐之”的精髓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了!张松要走了,刘备是依依不舍,仿佛亲人远行,泪洒衣襟,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于是把益州的人情地理、兵器府库、人马众寡以及军事要塞的防务部署统统告诉了刘备,还把原来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地图上标明了山川处所、道路远近。这一低,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西川。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学问的仁人志士,似乎都有点“吃软不吃硬”的怪脾气。你架子摆得越高,他越不买你的帐;你越讲价钱,他越抬高价格。相反,你如果敬他一尺,他就会敬你一丈。而且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求着贵,卖着贱,争之不足,让则有余;强求者难得,推脱者反能到手。假设刘备在荆州城外刚见到张松,第一句话就问如何才能得到西川;或者在酒席宴上,酒过三巡便索要西川地图,那么刘备的形象必然会在张松心目中黯然失色,陡然渺小起来,决不会有“如此宽仁爱士”的好感,地图自然不会轻易地献出了。即使刘备能够逼出一张“死地图”来,而张松这个西川“活地图”也很难为刘备所用。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四低是屈尊做了江东女婿。为了巩固与江东的联盟,永久性占据荆州,刘备到东吴完婚,屈尊做了江东女婿,很有些上门女婿的味道。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更是常人没有的,这样的忍耐之性是许多帝王都学不来的。这一低,换来了和东吴的结盟,从而有效地抗拒着曹操。

这“四低”行动实在是太高明了。

    身为领导,只有礼贤下士,放下架子,才会有人愿意追随你。如果对人才动不动就呵斥,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别人也会离你而去。《易经》上说:上天总是对傲慢的人看不顺眼,而对低调的给予利益。

前两年,笔者出差到西安,随便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时,看到了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尊跪射俑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秦兵马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俑一千多尊,除跪射俑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没有经过人工修复的。笔者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俑为什么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呢?这主要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兵马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呈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经历了两千年左右的岁月后,它仍然能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适当的低姿态,是一种处世之道,是种聪明之举,也是人生的成功招术。它可以让你避开无谓的纷争,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正如老子所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这就说明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

    如果好好翻一翻历史,我们能够吃惊地发现,许多帝王和有作为的人物都非常善于韬光养晦、以屈求伸,在对方势力强大的时候,他们都会暂时隐藏实力,削弱对方对自己的提防和控制,特别是在自己处于劣势时,借以隐蔽和保护自己,讨好蒙骗敌手,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伺机出击,取得最后的胜利。甚至可以说,不懂得韬晦术的帝王和大臣很难在封建官场左右逢源,甚至是难保性命。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能力,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自己的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就是因为他善于韬光养晦。在当燕王时,靠装疯这一招赢得时间,最终发动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一代明君。

    看完了上面的事例,你明白了帝王将相和有作为的人物,为什么要韬光养晦了吧!其中的奥妙在于,他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他受人关注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会让他把许多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于显眼的位置指挥、领导、周旋、应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损耗!这就要求处于高位的人,避开众人的注意,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 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壮大自己灵魂的力量。这样,当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所以,帝王将相这些有作为的强人也常常运用韬光养晦的招术。

    强者需要韬光养晦,弱者就更需要韬光养晦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一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动荡之后,社会会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尊卑贵贱也都确立了下来,按理说天下应该太平无事了,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马,所以时时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如果他发现了目标,就会展开清洗,这种流血事件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在古代为人臣而功高震主者往往容易成为皇帝清洗的对象。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大展身手,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独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才屡有开国初期诛杀功臣的事情,所谓“卸磨杀驴”就是此意。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自己盖被子的侍卫也杀了,而且说:“吾梦中好杀人!”可见在古代和帝王权贵相处的危险性,难怪古书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说,真的一点也不为过。由于帝王权贵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杀人!所以,在其身边相对弱小的群体为了保护自己,韬光养晦这种生存招术也就诞生了。

    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锋芒毕露并不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压倒性地战胜一切,而是在很多时候都有药不对症的盲目性和危险性。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退一步别人过去了,自己也可以顺利通过。

春节期间,家里有几条武昌鱼,夫人授意我吃条新鲜的,其余的晾干了再吃,也就是说,这些鱼的命运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戏剧性变化: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有的要立即执行,有的是缓期执行,有的是留党察看,有的可能还会九死一生。于是,那条最活蹦乱跳的鱼儿成了我们的盘中餐。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希腊的《伊索寓言》。活蹦乱跳的成了寿命最短的,苟延残喘的成了不倒翁。鱼的遭遇似乎也是一则现实的寓言:高调做鱼赚取了风光而失去了生命,低调潜伏不求闻达而一息尚存。
  与此同时,我还想起了另一则《打架的公鸡》的寓言故事:

为了争占母鸡,两只公鸡打了起来,经过一番搏斗,其中一只把另一只打跑了。那只被打败的公鸡不得不躲进有遮盖的地方,而那只取胜的公鸡却飞到高墙上大喊大叫,宣扬自己的胜利。正巧此时,一只苍膺飞了过来,抓住这只得意忘形的公鸡飞走了。这样,那只本来被打败的公鸡却平平安安地占有了那些母鸡。

“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站”,很多人因胜而败,其根本原因就是得意忘形,不知收敛,不懂得隐藏自己的优势。傲慢给人带来很多危害,谦卑给人带来更多的实惠。

    被尊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常常盛气凌人,就连走路都昂首挺胸迈着大大的步子。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的头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龇牙咧嘴地用手揉,一边打量着那比自己身高矮的门。来迎接他的那位老前辈看到他这副狼狈模样后,便笑道:“是不是很疼啊?你可知道,这就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牢记低头二字!”自此以后,富兰克林便把这位老前辈的话当作一生的行为准则,以致成了一代伟人。

    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心高气傲、恃才傲物,他们总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这样,他们必然会碰壁。为了适应社会,又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锐气殆尽,最终仍然一事无成。俗话说“好刀出在刃上”。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放在关键时刻、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那么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而不是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大文豪萧伯纳很受世人的尊敬和仰慕。他小时候很聪明,但特别喜欢展露锋芒,说话也很尖酸刻薄。后来有人指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尖刻,自以为风趣可爱,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这一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自己将失去朋友,社会也将不再接纳他。于是,他立下宗旨,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而是把天才用在文学上,这一转变奠定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锋芒毕露会使我们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适当地收敛锋芒,将才华用到有用的大事上,必然会做出一番事业来。

    如果你比别人聪明,不一定必须张扬着非要别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如果一件事情你事先张扬,但又没做成,人们就会嘲笑你轻视你。如果一件事情你对谁也没说,但做成了,那么大家就会说你做得对!刘备从小就想当皇帝,但并没有四处张扬,最后突然当了皇帝,天下震惊,震惊之余天下人都说当得好。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使自己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更为灵活同时效率也更高的人生成功招术。如果不分时机和场合,不看对象,处处时时锋芒毕露,只能失败,甚至会遭到厄运。

隋代薛道衡,十三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在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炀帝看了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而已!”炀帝为什么持这种态度呢?因为他本人是一个自认为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的人,并且嫉妒心极强,不想让别人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心中无君,于是炀帝便下令把道衡绞死。天下人都认为道衡死得冤枉。其实,这是因为他不懂韬诲之计,不知道收敛锋芒所致。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有这样一段入木三分的精辟分析:“无论一个人的才能多高,实绩多大,只要他过多炫耀自己,这一切便倾刻化为乌有。”愿诸位都真正聪明起来,记住并实行这一劝诫。

锋芒毕露,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怎样制止怨恨?答曰: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真如此,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

    庄子曾经提出“意怠”哲学观点,托言于一种很会“隐忍处世”的鸟。“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这种鸟善于跟从,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别的鸟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同类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有些保守,但是仔细一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也说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自己的宝货,不让人轻易看见;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的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聪明做人,再好不过,但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处处显示自己比别人有能耐,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他会故意装傻,以避树大招风,麻烦事缠身。商朝末年,商纣王终日“酒池肉林”、“声色犬马”,直言者一律处死。有一次宴饮他都忘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于是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听说此事,心想:“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他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装傻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装傻不等于真的傻。这是他们精明内敛,大智若愚。既可以使自己免受伤害,又可以在条件成熟时,一举成功,让敌人防不胜防。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所以,一个人活在世上该装傻时就装傻,这样最终才会成功。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管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权力斗争,都是极其复杂又瞬息万变的,到了该装傻的时候装一下傻,忍受暂时的屈辱,韬光养晦,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必理素质。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只凭一股血气之勇,锋芒毕露,多半不能成功,甚至会因为遭受疑忌而招致杀身之祸。

    《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大利人在评论真正的聪明人时,除了夸奖他别的优点,有时也会说他表面上带一点傻气。培根先生在其名著《随笔》中认为,这样表面上“有一点傻气,但并不是呆气,再没有比这对人更幸运的了。”他同时还指出:“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古人云:“膺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在一个团体里与人共事,如果你能力很强,必须注意适度收敛。因为能力过强,会遭到排挤,反而不容易得志,这不完全是因为周围的人心胸狭窄,而是人类自卫的本能造成的。如果你有十分的能力,只表现八分就行了,好让别人也有表现的机会。你处处都高人一等,比领导还聪明能干,别人还怎么立足?英国19世纪一位叫查士德·斐尔的爵士对他的儿子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在人际交往中,你要懂得谦卑,尊重别人,这样别人就不会感到你的威胁。聪明人如果适当地表现自己的平庸,适当得装一下傻,可以让别人心理平衡一些,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单位,你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适当装傻”。这就是指不过分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轻易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装愚守拙就值得我们学习。元春省亲及众人共叙共乐之时,制一灯谜,让大家去猜。黛玉、湘云等一猜就中,眉宇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这很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也会显得元春学问高深,令其高兴。看来宝钗是真的深谙做人之道的。

    在单位,和同事相处,你也不要锋芒毕露,否则,会使你众叛亲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些人喜欢平淡从容,有些人喜欢锋芒毕露。但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与人相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太好的人缘。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事业的成败。人缘好,那么你每做一件事,别人都会津津乐道,即使你做错了事,冒犯了别人,别人也会善意理解你的过错。在如此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你没有心理负担,水平和能力自然容易发挥出来。  

善于韬光养晦,激流勇退,以屈求伸,委曲求全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暂时收敛锋芒,隐匿踪迹,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这种屈是迫不得已的,即使屈也要做到主动、自觉,不露声色地壮大实力,以便时机成熟时奋起继进。可见这种屈并不是逃跑,而是伸的一个环节,是进一步伸的准备和前奏。只有这样的屈才称得上有谋略。如果不是这样,一看前面有危险,就急忙后退,一退再退,以至于放弃原来的目标。那就不是韬光养晦,而是知难而退了,那就上具有什么谋略价值,而是逃跑主义。在不利的环境下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暂时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王昶在家训中告诫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以一时的委屈换来以后的伸展,以暂时的退让换来以后的胜利,以暂时的懦弱换来强大,那么人世间就根本不会有办不到的事情。大丈夫能屈能伸,古今中外,能够明白其中道理者,不乏其人。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辞官,虽然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诗词,但他胸中治国安民的才华却失去了施展的机会。同样是清官,郑板桥却采用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以屈求伸,用自己的智慧斗贪官,从而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世界上大概没有只伸不屈的汉子,只是他向谁屈,什么时候屈,什么地方屈的问题。有时候屈比伸更厉害,它不仅易于保全自己,时机一旦成熟,也更容易发力,自己的事业也会更进一步。

    三国时,孙权能够在东吴面临被蜀、魏两面夹击的危险形势下,不顾文臣武将的反对,从大局着眼,不惜屈尊下就,先向刘备“上表求和”,并做出一系列外交上的让步。后又向曹丕“写表称臣”,并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这一系列卑屈之举,都对东吴灵活应变、力避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使战略态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红军万里长征,也是为了以屈求伸的战略转移,等到达陕北,人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要说“屈”,哪还有屈得更厉害的?但这种屈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保存了实力,壮大了自我,最终使“伸”更有力量。

    有两名高等学府的高才生,一起到深圳特区打工。甲被安排搞统计,天天和报表打交道,所学的知识派不上用场。他感到太委屈,便跳槽到别的单位,结果连跳了十多次槽,十年后仍然没有被重用。而乙进公司时也是统计员,他安心工作,十年后是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样是班里的高才生,甲是弃“屈”图“伸”,到最后一事无成。而乙则是以“屈”求“伸”,最后他成功了。当今社会,高才生比比皆是,用人单位如果不能先在“屈”中考验你的本事和品德,又怎么能够敢在一开始就让你“伸”呢?

    大丈夫以屈求伸。“屈”就是在山穷水尽之时,忍辱负重,守静待时。“伸”就是在柳暗花明之时,持力而为,繁荣人生。古圣先哲现今豪杰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宝鉴: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志;在“屈”中为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业。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善待人生中的屈与伸,以屈求伸,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招心诀]

隐忍有道,韬晦有度。

以屈求伸,以柔克刚。

 

 

(摘自《刘备兵法》一书,群言出版社,刘建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