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控流程图:中国海军的未来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6:43

军事战略专家乔良:维护我国海洋利益需要航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 11:29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201125期封面 美国“福特级”航母   2010年7月21日,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乔治·华盛顿号”抵达韩国釜山港,准备参加从25日开始的美韩联合军演 军事战略专家乔良少将

  中国海军的未来之路

  什么样的航母

  2011年6月7日,国内很多网站在首要位置上刊登了这个标题:《总参谋长首度证实中国正建航母》。文章说,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在访美前接受香港某报专访时,首次公开证实,中国正在建造航空母舰。这也使得多年来秘而不宣而又被热议不止的航母话题,再度成为焦点。其实在此之前——2009年3月,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在北京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时曾说:“大国中没有航空母舰的只有中国,中国不可能永远没有航空母舰。”这一表态迅速被媒体解读为“中国防务首脑首次明确表示将建造航母”。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第一艘航母终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露它的真颜。

  已走过百年的航空母舰,是20世纪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最集中体现。自从“二战”期间建立起主宰海洋的“霸主”地位后,此后几十年,无论在军事作战和战略威慑,还是在海啸、地震救援这样的非军事行动中,这个海上“巨无霸”都继续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有9个——美国、俄罗斯、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泰国、西班牙、巴西,在这些国家中,一共拥有12艘现役航母的美国,无疑形成了世界上无人可与之抗御的海上霸主。美国现有的航母水平本就领先于其他国家至少二三十年,而正在建造的“福特级”航母又将差距进一步扩大,甚至把别国远远甩在身后:其采用的全新核动力,可以维持50年,舰载机也将采用最新的四代机F35-C,它们不但可以超音速巡航,而且隐身效果极好,舰上将全部使用激光武器。按照美国的计划,一共要建造10艘这样的“福特级”航母,以替换现在的10艘。如果这个计划可以持续地投入推行,第一艘将于2014或2015年服役,服役后按50年寿命,到2064年才会结束使命;最后一艘将于2048年服役,如果再服役50年——由此可以预见,21世纪还将是航空母舰称霸天下的世纪。

  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启动航母工程。采用蒸汽动力、有6万吨重的“瓦良格号”仅属于中型航母,而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早在1961年就下水服役了,现在已经过了50年,我们至今还达不到制造那样航母的水平。从舰载机数量看,相比美国能搭载100多架战机的航母,“瓦良格号”的甲板上只能承载三四十架。所以陈炳德总参谋长也坦言,中国的航母比美国的差了远不止20年。但是,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实现了航母从“0”到“1”的本质性跨越。只有在“1”的基础上,才有实现追赶的基础与条件。

  关键的是,从“瓦良格号”始,我们是否真正充分意识到了:一个崛起的中国,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之护航。在这个弱肉强食越演越烈的世界上,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护卫,和平只是奢求。而航母,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军事力量最突出的象征,中国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1万多个大小岛屿,近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为什么要航母已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以“瓦良格号”为“1”,海军的强军之路,究竟还要什么样的航母。

  中华民族被欺凌的日子早就成为过去,我们应该有一支更加强大的陆军、空军与海军。■

  海洋利益需要航母

  ――专访军事战略专家乔良少将

  当年以一部《超限战》引起强烈反响的著名军事战略专家乔良少将,近年来将自己的研究焦点转移到美国的军事行动与其经济利益的关系上。“说一个国家的军事行为是为它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这个观点并不新奇,但我研究的是,美国的军事行动是‘怎么’为国家的经济利益服务的,它的服务方式、服务路径是什么。”从这个视角出发,乔良对航母的理解显然迥异于大多数人的看法。

  主笔◎李菁   实习记者◎张冉

  作战与威慑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是最近一个很热的话题,作为一名军事战略问题的专家,你怎么看待航母?

  乔良:在我看来,航母正在过时。为什么这么说?这和航母担负的历史任务有关。在全球还没有进入到美国“一超独大”局面、全球化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时候,航母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它可以控制全球的物流――全球的经济活动,只要世界还处在海上贸易和海上物流的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几乎能控制整个世界。拿资源的流动来说,轮船是最好的运输平台。火车不能越洋,飞机运力不够,航母则可以控制海上的运输通道,这时候作为“海上巨无霸”的航母当然最有力量也最有价值。

  但是近40年来,美国建立了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制,对于资源的控制和财富的转移,统统可以通过美元交换的方式实现。这时候,控制海洋、控制物流就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因为一切资源和产品,一切财富都以美元计价,谁使用美元的数量最多、次数最多,谁更有花销美元的能力,谁实际上就有了控制全球的财富和转移财富的能力,这时候对实物的控制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控制多少资源和生产多少产品,最终都要变现为美元才能进行交易,所以,这时候美元为王,拥有美元,特别是拥有发行美元权利的国家才是资源和产品的最后拥有者。而这时通过海上物流运送的实物资源和产品,只是财富交换和转移的一个流程而已,除了运输方和海盗,谁也不可能从物流中直接获利。除非有国家和你死磕,要把你的航道堵住根本不让你过去,这种情况下,谁拥有航母当然能派上用场。但是在过去的40年里,除了海盗对海上安全有所威胁外,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过。仅有的稍微像样点儿的海战就是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之战”。

  当全世界只有美国拥有最大的航母战斗群的时候,航母对美国是有意义的,对于中小国家也的确是一种巨大威胁。但对于其他大国来说,航母实际已经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因为航母的攻击,必须要到中近海来,不能远于2000公里以上,因为它的飞机飞不了那么远――飞机的作战能力是以其作战半径来计算的。比如一架飞机最多能飞3000公里,那么它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0公里,因为它还得飞回来。即使算上空中加油,现在大部分战机也不可能有太长的航程,除了美国的B1、B2远程轰炸机,从美国本土起飞,经过几次空中加油可以到达全球任何地方,现有的战机基本上做不到全球到达。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说的“过时”,是指从它单纯作为一个军事武器的意义上理解的吗?

  乔良:一个国家的军事行为,归根结底是为它的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服务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讲,航母的作用正在打折。特别是当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渐表现在金融利益上时,更是如此。因为美国已经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控制全球的资源、资本的流向流速,改变投资环境。比如它的全球打击系统,可以用6倍于音速的飞机和5倍于音速的导弹,打遍全球的任何地方,这就可以随时改变全球的投资环境。

  比如某个资本最集中的地区,是美国不希望资本到达的地方,就可能用导弹改变它。当导弹落下去的时候,资本就会迅速撤离,这样一来那里的投资环境就改变了,资金开始抽逃。但抽逃出来的资金不会悬在半空中,总要寻找安全的地方落地。什么地方最安全?谁的拳头大,谁那里就最安全。全球的投资者为了盈利,为了避险,都会把资本转移到最安全的地方去。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要保持全球军力第一的根本原因。美国打了几场战争,对这样的方式屡试不爽。比如科索沃战争,把数千亿美元的热钱从欧洲迅速打到了美国。打阿富汗战争,别的原因不去谈,就看效果:“9?11”的发生让全球投资人对美国的投资环境开始质疑,纽约是全球金融的中心,华尔街是中心的中心。连它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严重破坏,安全还会有保障吗?于是几千亿美元的资金,当年就从美国撤出。这就迫使美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打一场胜仗给全世界的投资人看。美国打响阿富汗战争当天,道-琼斯指数就迅速回升了600点,全球投资人对华尔街的信心也重新随之提振。美国人就是这样通过战争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改变某一地区甚至全球的投资环境,改变资本的流向,甚至改变资本的流速。

  这种情况,成百上千亿美元资本的滚动,在键盘上敲几下,就在瞬间完成转移的速度,航母是跟不上的。航母从部署地到目标区,比如说从日本的横须贺港出发到达红海,要两星期左右,这个时间投资人投资完再撤出来都来得及。航母的速度跟不上资本流动的速度,只有全球快速打击系统才可以做到。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脱离开作为军事武器的意义,从一个国家的战略层面上讲,发展航母的意义在哪儿?

  乔良:航母实际上就是海上的移动机场,它本身有很强的攻击能力,同时也有很强的防护能力。美国的航母都是核动力航母,排水量最小的也有八九万吨,最大的有12万吨左右。可即使是这么强的攻击力,对于别的任何一个大国来说,也不算什么。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大国,包括中国,都有建造航母和击沉航母的能力。为什么美国对中国建航母和拥有反航母导弹的传闻这么在意?因为我们拥有这两样能力后,也就削弱了它的威慑力。比如俄罗斯,正在重新崛起,也在建造自己的航母。航母在今天的意义,与其说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如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工程。

  当然我不否认在和平时期,航母是一个国家的利器和军力的象征。其实它的象征意义甚至比实际功效更大。美国的航母是用来作战的,与美国相比,其他国家的航母几乎都是用来炫耀武力、或者说展示国家形象的。真正到了战场上,哪个国家能承受航母被击沉的耻辱?别说我们国家不能承受,美国也同样不能承受。

  美国前段时间在黄海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它的“华盛顿号”航母进入黄海,其实从国际法和海洋法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黄海12海里以外是公海,在公海演习,只要提前宣布,其他国家也无奈。很多中国人很愤怒,其实只是对美国人意图的一种愤怒。但是我敢断定,美国人只敢在那儿演习,却决不敢在那儿作战。如果美国真正到黄海这个口袋形状的海域作战,它的全部宽度不到1000公里,在这么狭窄的地幅内,无论是中国还是周边大国,包括俄罗斯甚至日本,都有在这个海域击沉航母的能力。谁愿意把自己的航母放到这只大口袋里,让它有去无回呢?美国也不会愿意,它对这一点也很清楚。这也是美国高级将领不断对中国拥有反航母导弹放狠话的原因。

  其实黄海早已过了大海战的岁月。在巨舰大炮时期,这里是很好的作战海域,但是在日俄大海战之后,这个地方已经不可能再爆发大的海战了。到了导弹时期,敌对双方更是用不着舰炮去追逐打击对手,用导弹就可以击沉海上的任何目标,你放个航母进来想干什么呢?难道想给对手当活靶子不成?当时中国人的气愤大多是源于对军事不了解,同时也觉得没面子。

  美国人说了,你也可以到我们那儿去演习,这么说也是因为知道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延伸,海外利益的需求越来越多,毫无疑问需要护航能力和大洋深海作战能力,目的就是要保障海上资源获得的安全性,这就产生了新的国家安全概念。中国在和平时期获得海上资源,需要足够的海上护航能力。另外,作为一个处在上升过程中的大国,也需要以此宣示一种形象。从这些意义上讲,中国需要航母。

  航母与深海战略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要不要发展航母已经讨论很多年了,主要有哪些争论?

  乔良:对于是否要发展航母,当时主要有几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所以不需要航母这样的攻击性武器;第二,当时中国的海外需求没有今天这么强烈,所以暂时用不上;第三,认为发展航母还不如发展其他武器,因为其他武器变现很快,很容易看到效果,而航母的建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成之后适航、训练、成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差不多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人当时没有这份耐心;第四,上世纪80年代,美国当时的国防部长温伯格说过,航母就是未来战争中浮动在海上的活“棺材”,认为它已经过时,这种观点对中国也有影响。

  今天看来,尽管航母的过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还是有作用的。因为航母是和平时期的利器,可以有力地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特别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不具备拥有航母的能力时,拥有航母,就对这些国家实际上拥有了一种战略威慑力。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没有发展航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能力还不够?

  乔良:如果只是建造航母的一个“壳”的话,那很容易。但是要把全部航母作战系统都成龙配套的话,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现在有一些人喜欢说“当时做了会如何如何”,但是,第一,历史是不能假定的;第二,我认为中国当时没有这个能力。一艘航母和一支航母舰队的建成,其实是对整个国家所有水平的一个考验,包括资金能力、资源能力、设计能力、材料工艺等等,所有都在其列。如果当时做了这件事情的话,我估计水平也就和今天的印度差不多。有些技术肯定不过关,一个是舰载机,没有人会给你;另外动力技术是否适用于航母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建造30万吨级的油轮,但未必就能建造六七万吨级的航母,因为航母是用来作战的,与油轮的性能和功用不可同日而语。不要说还包括作战指挥、控制数据链,包括与之配套的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舰载防空导弹、预警机、侦察机等,所有细节都要考虑,难度相当大。

  从我的角度看,要说错过,中国不是错过了航母,而是错过了发展大飞机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已经建造出了大型飞机的样机,可是最终还是把它放弃了。因为当时有些带主导性的意见认为,造飞机不如买飞机,买飞机既产品成熟又价格便宜,买过来就能用,而且安全。我认为这是一种短视,也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当时我们的航空技术就要面临突破了,最终的放弃就等于耽误了中国大飞机乃至与之相关的整个高技术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进程,这确是一个遗憾。

  三联生活周刊: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对待航母的态度是什么?

  乔良:联合国几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不过其他国家对待航母的态度,也不都是积极发展的态度,各个国家都在量力而行,只有少数的国家在做超出自己能力的努力,比如印度。印度一直希望把印度洋变成自己的内湖,因此在勉为其难地发展航母。可是直到现在,都没有一艘航母建造出来。它自己的两艘,包括最近买的,都是捡别人剩下的,重新改装翻修一下,做一些技术性改造。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航母下水到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还要经过哪些阶段?

  乔良:任何一个国家的航母,从船坞下到水里,就算交付使用了。下水后,有一段适航期,之后是训练期――除了舰上人员的训练,还要跟其他所有和航母配套的系统进行合练。整个战斗群配合训练――战斗群,是指围绕着航母展开的编制,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多少架战斗机,多少架直升机,几架预警机、侦察机、电子干扰机。当然适航的时候未必是一个航母编队的形式出去,但适航会抓住机会进行编组训练,未来只要是向远海出动,就肯定会是一个航母编队。出于对航母安全的考虑,编队等于用自己的舰体和舰上武器做航母的屏障。驱逐舰、护卫舰上的对空导弹,对水下攻击的火箭深弹、鱼雷等等,都主要是用来保护航母的。

  从下水到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这个过程快的话如美国要两三年,咱们起码要3?7年才可以真正形成战斗力。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这段时间里,比如索马里护航这样很现实的任务,航母能胜任吗?

  乔良:可以用试航的方式到那里转一圈。走那么远,可以由补给舰陪同,没有补给舰,航母就是短腿动物。一般来讲,试航的时候不可能走太远,只能在中近海。海上加油、装卸补给都需要演练,才能慢慢适应。中国航母下水后,近一年到三年的时间,我想都不会走得更远。

  作为中国军人,我对中国能够拥有一艘航母,当然是非常高兴和期待。毕竟从“甲午海战”失败以来,中国海军还没有扬眉吐气的时候。除了和蒋介石的海军打过几场小仗以外,还没有过真正大的海上行动。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对国家利益的维护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乔良:在拥有航母之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海上运输链条,运送中国发展所必须的能源、矿产,还有粮食。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说中国人免费搭顺风车搭了20多年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人占了全球化的便宜,是他们美国人为全世界提供了海上公共安全产品。中国人并没有参加任何海上护航行动,却享受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所以美国人认为我们是在免费搭车。当美国人提出你们不能再免费搭车时,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自己付费了,付费不是把钱交给谁的问题,而是你必须有能力维护自己安全的问题。

  此外,航母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比如在海地的维和,或者将来在出现危机的地区撤侨,撤出出国人员,打击海盗,海上护航,这些都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只要是有海上需求,航母就会起作用,毕竟它活动半径大,作战能力强。

  航母与深海战略密切相关,它的出现会提高我军远洋传送和部署能力,包括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但相比美国而言,中国并没有海外基地,真的要走向远洋的话,以今天的资源配置情况看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格外需要海上的补给舰。这次我们去索马里打海盗,就始终有补给舰伴随。在没有海外基地的情况下,必须要有补给舰。但我估计,随着中国航母的出现,中国也肯定需要和友好国家协商,进行就地进港补给,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就像美国的航母有时候到香港休假,类似的方式也可以完成补给。

军事与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 11:29  三联生活周刊 2010年7月14日,美国昂斯洛湾内的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准备参加多国海军联合演习   2010年7月27日,美韩联合军演中,航母“乔治·华盛顿号”舰长格里耶科在航母指挥中心向韩国国防部长和国会议员介绍军演情况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这几年你把研究重点放在金融领域,能谈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

  乔良:我过去一直纯粹对军事有兴趣,对经济关注是近8年的事情,真正开始钻研经济理论是近5年的事情。因为我发现,一个研究军事战略的人如果不懂经济,特别是不懂金融的话,不可能研究出什么名堂。今天,美国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是全球的旗舰,军事上如此,经济也是这样。美国的军事战略是直接为其经济甚至金融战略服务的,这不算什么发现,马克思甚至马克思之前就有人说过,军事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我的发现只是美国人运用军事手段在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时候,它的军事力量是怎样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以及它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路径,这才真正是我所发现并关注的。

  要是泛泛地说“军事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怎么服务,很多人未必谈得出来。你问任何一个人,美国人为什么打伊拉克?这个人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国际新闻、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他就会说:“肯定是为了石油呗!”打产油国,为了石油奔着石油去,应该没有错,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出来了:美国打下产油国,占领了伊拉克,为什么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呢?美国人并没有对伊拉克进行抢劫式的掠夺。油价打高了之后,美国的出租车司机也举着牌子站在加油站门前,抗议油价飙升。这么一来人们就糊涂了,既然为了石油打了这一仗,打下以后又不拉走石油,人民还不能从中享受低油价,那么打仗是为了什么?这其中有很深的原因――也就是我们不能不提到1973年美元和石油挂钩的例子。

  三联生活周刊:这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乔良:1971年8月15日,美元和黄金脱钩,这意味着美元不再以黄金做锚,而是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出现,开创了彻底的纸币时代――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可以随意发钞。你可以随意发钞,你还是国际储备货币,这种权利,使你从一开始就处于影响我的财富的有利地位。比如我今天拿到了5美元,明天你多发出去一倍的话,5美元就变成了2.5美元。这样一来,我手里的钱就贬值了,我对你的信任就会随之降低。那么,信用货币如何获得信用?美国人知道,这需要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还需要强大的军事能力。这些美国都有,但不足以拢住或吓住所有国家。你很强大,我承认,但我不一定就屈从于你。对不屈从的国家,如何让他们对美元依然保持信任?即使不信任,也能保持需求?这时候美国人就想到了一个关键办法:让美元与石油挂钩。

  你可以不信任美元,但不可以不信任石油;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不能不使用能源。当石油与美元挂钩,全球的石油交易都以美元来结算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得不使用美元,因为你需要买石油。所以美国就这样下了先手棋――1973年,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西蒙飞到了沙特,去和沙特石油大臣也是当时欧佩克的首任秘书长谈判。西蒙说:你们用抬高油价去打击西方,我们不管,油价打到多高,我们也不管,但是有一点,如果要美国不跟欧佩克作对,必须答应一个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当时的欧佩克认为这个条件不算什么,因为打高油价不仅为了打击西方,还为了挣钱,挣日元是挣,挣法郎是挣,挣马克是挣,挣英镑也是挣,当然,挣美元就更是挣。于是就摒弃了其他货币结算,只剩下了美元。这样一来,只要你的国家需要发展,必然要消耗能源,最好的能源在当时在今天都是石油。要获得石油,只要不是产油国,就必须要用美元去买。可是美国人不是慈善家,不会把美元白白送给你,让你去买石油。你获得美元的方式只有一种:出卖资源或者出卖产品。而定价权在美国手里,无论是对资源还是产品,它都可以压低价格,从而使美国人在发行新美元,也就是发行高能货币的时候,赚得第一道便宜。然后等这些美元撒向全世界后,最终由于不是你自己国家的本币,再加上恐慌于美元的不断兑水,拿着它就等于让它一点点贬值。于是,为了不让它变成废纸,你如果不急着把它变成实物财富,你就只能让它回流美国,去购买美国的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手里有这么高的外储,却不可能购买到想要的东西。比如我想购买高科技的军事技术,美国操纵的“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使得整个欧洲国家不敢把先进的军事技术和产品卖给你,这就堵住了你很大一块消耗美元的去处。即使购买这些国家的民用高技术,美国也是限制的,同样行不通。而你若想购买美国资产,比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美国国会反对;最近华为收购美国的另一家企业,还是被否决,这就使得你根本别想购买任何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中国人意识到这一点后,那就不买美国的去买别国的吧,比如苏丹,和苏丹政府合作。到达尔富尔这个地方去获得石油,结果出现了西方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西方国家纷纷对中国群起而攻之,说中国企业家完全是“为富不仁”,为了挣钱不考虑人权,把中国形象抹得很黑。

  当中国转身去购买力拓时,力拓除了让中国人抬轿子,把中国人涮了一把外,最后还是宁可赔2亿元违约金,也要让你铩羽而归。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市场行为,没有任何阴谋。谁信?鬼才相信。所以这些看似彼此并无关联的事件,让中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方向有钱没处花,想要购买的产品,只要你缺什么,西方立刻就抬高价格,让你的购买力实际上大打折扣。我们今天3万亿外汇储备能买到的东西,实际上只相当于20年前5000亿美元的购买力。这对中国非常不利。因为转了这么一大圈你什么都没有买到,美元又在天天兑水贬值,能让你保值的唯一也是最后的方法,只剩下购买美国国债。因为国债有利息,能够对冲掉一点美元贬值的幅度。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美国人扎了一个羊圈,然后告诉你,你可以选择不进去,但却又让你无处可去,最后只能乖乖钻进去。这种情况下,你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怎么可能不研究它的金融大战略?我认为,美国人已经通过它的金融大战略,建立了一种全球化的金融体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不再用传统的殖民帝国方式来统治世界,像大英帝国那样占领你、统治你、掠夺你,美国人可以不占领你,但照样掠夺奴役你。中国东南沿海那些加工厂,那些血汗工厂,可以没有一个美国老板,但是全都在为美国人打工。在美国掌握定价权的情况下,中国人全都在被迫压低产品价格、压低工人工资,破坏我们的资源环境,生产价格低得让人吐血的产品,贱价卖给美国人,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奴役。而你挣到的钱最后还要再借给美国人去花,无异又是一种对你的资产掠夺。

  美国的战争毫无疑问就是为了这种金融利益服务的,而且是通过作战的方式去改变某些地方的投资环境,改变资本流向,逼着它像羊群一样回流到美国来,这就是美国人的军事手段怎样为其金融利益服务的,这就是我的发现。

  航母与周边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的出现,会对中国周边地区以及世界的战略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乔良:影响肯定是有的。美国人虽然嘴上说不怕――比如有个美军退役军官说:“我愿意看到中国的航母未来成为美军的靶子。”还有人说中国的航母是一堆废铁,这都是大话。如果真如此,美国人是会偷着乐的,而不会说这些废话。必须承认,美国人确实有比我们更强大的航母战斗力,但是中国航母既然存在了,就不会轻易成为你的靶子。反过来,如果你真把中国航母做靶子,那你就必须做好你的航母也有可能成为中国反航母武器靶标的心理准备。这就是对等原则。现在面对中国敢说大话的只有美国,而我认为他们也只是在虚声壮胆。

  美国有智库说,应该在中国航母适航期间,就把它击沉。美国是一个很有远虑的国家,他们对任何可能的突发事件,甚至对任何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预有准备,都有相应的计划。比如对于英国这样的铁杆盟国,美国的作战计划里,竟然有“如果有一天美国在北海与英国人争夺石油,该怎么打”的计划,所以,对中国它会有这样那样的计划毫不奇怪,但问题是他敢不敢这么做。

  其他国家,比如南海诸国,因为和中国有海上权益的争执,中国有了航母后,他们毫无疑问是会恐惧的。但是中国的发展不会因为你恐惧就停滞,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你的恐惧,而是我的国家利益。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必然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了经济能力的发展,就会有对军事能力增长的需求,军事能力增强,国家能力也会增长,这是一种推挽式前进。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发展不发展,因为发展是必然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以什么样的成本、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按照胡锦涛主席的说法,中国选择的是“和谐世界、和平崛起”。我们不准备让别国成为我们发展的代价和成本,我们更不希望自己成为别国发展的成本和代价,我们希望的是其他国家能和中国互利共赢。

  这其实是国家间的博弈,就是彼此间谁“魔高一尺”、谁“道高一丈”的问题。但有一个前提,不能陷入军备竞赛,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好处。当年苏联被拖垮,一部分原因就是陷入了军备竞赛。

  三联生活周刊:现有也有一种看法比较强烈――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更多地宣示自己的实力,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乔良:在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炫耀。美国崛起时,地缘战略环境要比我们今天好得多,可是美国却真正做到了“韬光养晦”,毫不炫耀,甚至以极其平和的方式去对待其他大国以及弱小国家,很多国家就是在那个时候积累了对美国的良好印象。

  中国着什么急呢?我们老是想把几代人才能做成的事在一代人里完成,什么事情都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看到结果,什么梦想都要在一天里全部实现,这种想法太急功近利。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完成崛起,到50年代中期才彻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这个过程用了将近70年时间。中国到今天连美国一半的路都没有走完,而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又比美国当年险恶得多,我们急着张狂什么?况且即使崛起,也没必要、更不应该张狂。中国人本来就是一个主张以中庸、平和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民族,何苦非要在这个时候,用某种张扬的方式来炫耀自己呢?

  三联生活周刊:那我们建造航母,与“韬光养晦”的政策是否有冲突?

  乔良:航空母舰的出现,恰恰是对“韬光养晦”的一个补充。如同一个人体量很大,却没有足够强壮的骨骼的话,是不能支撑自己的。中国现在体量越来越大,如果骨骼不够强大,就不能支持其行动。航母的出现,就是在增强中国的骨骼。即使是“韬光养晦”,你也不能变成摊在那儿的一堆肉泥吧。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面世后,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战役?

  乔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11月,英国皇家海军从地中海上的航空母舰派出少量飞机攻击在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舰队。这是历史上首次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对水面目标及港口进行攻击,也标志着大炮巨舰主义的终结。

  但是相对讲,塔兰托战役的规模小一点。真正大规模的使用一支航母舰队对军港和水面舰只进行偷袭,“珍珠港事件”才是经典。此前此后,都没有比这更经典的战役。“珍珠港事件”之后半年,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中途岛打了一场大海战,完全是航母对航母的战斗,则可以看做是大洋决战的经典。当时美国人用3艘航母击沉了日本人的4艘航母。据统计,美国到“二战”结束时有上百艘航母,不过那些航母大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航母,它们很多是由轮船改造的,装上甲板,让飞机能够起飞就算。“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已登峰造极,甚至到现在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都没有达到它当年的程度。你想,上百万门火炮、数十万辆坦克、上万艘舰艇、几十万架飞机,一次性的复员兵就是1000多万人。由此可以想象,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什么程度。

  三联生活周刊:可以想象,航母出现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会再次甚嚣尘上,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乔良:面对“中国威胁论”,一种方法是不断地做解释:我们不威胁他人,我们是和平崛起等等。这是一种方式,但依我看效果甚微。因为很多国家不会听你解释,他有他的认识。你想把一个人的观念从他脑子里抠出去,换上你要给他的观念,这是何等困难的事情。所以,当“中国威胁论”的概念已经形成的时候,通过你的宣传去替代它,我觉得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医学方式:脱敏――当一个生物体对某个东西过敏的时候,医生的药方就是让他脱敏。怎么脱?迎难而上,反复用过敏源去刺激你,慢慢你就会习惯了。所以我们对“中国威胁论”还不如采用脱敏的方式。你认为我威胁你,那我继续加大力度,你慢慢习惯了,就会觉得不过如此。这个习惯的过程就是脱敏的过程。美国也用他的方式吓唬中国,吓唬到今天,中国人不是已经习惯了吗?

  航母的深层效应

  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人说,航母的出现带来了兵力结构的改变,这怎么理解?

  乔良:航母肯定要改变海军整体的作战样式。如果仅仅是海战的话,需要海军诸兵种之间的配合,水面舰艇与水下舰艇及海军航空兵的配合。而航母本身,是一个联合作战体,你是这个部队的,我是那个部队的,面对一个作战目标的时候,咱们组合到一起,去攻击这个目标。一个航母特混作战群,就是把不同的兵种组合在一起,这是最早的军队模块化的典范,一开始它就是模块组合式的。中国海军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必须围绕航母的出现完成这样的磨合和摸索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的出现,对海军会有什么样的提升作用?

  乔良:我觉得从技术上讲,航母对推动军事改革会有一些效果。此前,中国军队对于模块化发展,虽然已开始有所觉悟,但没有硬性需求。而航母的出现,使围绕它展开的模块化组合变成一种刚性需求,同时也将为海军乃至中国军队沿这个路径发展摸索出一条通道来。

  军队的模块化发展,就是把各军兵种部队像搭积木一样任意搭建,也就是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任意组合。比如山地作战,需要空军师、陆军师、直升机团,以及运输部队进行组合。他们之前可能都不是同一个军兵种部队的,现在却为了完成同一个战斗任务进行重组,听一个司令部统一指挥。而如果是一次登岛作战,模块化组合就可能以海军为主,由空军为它提供制空权争夺和保护,陆军则为海军提供登岛作战所需要的兵力。这实际上就是陆海空联合作战。联合作战就需要很多不同的模块组合。航母出现后,会在海军中最先出现一种必须的模块化组合,所以它对中国军队的改革也是有先导意义的。此外,过去的联合作战都是近海的,现在有可能出现远海作战,航母到达的地方,“二炮”可能跟它配合,实现航母与“二炮”的联合作战。

  三联生活周刊:从中国军队内部看,各个军种发展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乔良:一个国家的军队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不同时期一定会有所侧重,如果齐头并进,那就意味着哪一个军兵种也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有侧重、有倾斜、有重点的发展策略才是对的。从我们国家军队的发展看,“二炮”部队的规模是根据战略需要考虑的,它要不断更新,使它的武器水平跟上世界最新步伐。中国陆军的水平应该是世界一流,空军的发展毫无疑问也在过去20年里,掀开了最新的一页。空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海军的发展必然提上议事日程。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远海作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我们国家自己的空中和海上疆域问题,你连自己的国家都保不住,谈何打出去?现在海外利益的需求出现了,军事保障的需求出现了,海军的发展必然提到日程上来。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出现后,会对提升中国海军的地位有什么影响吗?

  乔良:虽然如我刚才所言,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包括各国的军事评论家们在评论一个国家的实力时,航母还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航母对于今天中国的无形效益是非常大的,中国航母牵动了全球多少人的眼球啊!在我看来,中国的航母发展是赶上了“末班车”。航母的寿命比较长,像印度的“维兰特号”已经用了四五十年,它的“维克兰特号”是“二战”期间的老航母,直到21世纪初才退役。所以航母至少还能横行半个世纪。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形容自己,“鸽派”还是“鹰派”?

  乔良:我既不是“鸽派”也不是“鹰派”,我不喜欢无端发狠话,当然更不喜欢说那些一味示弱的话。军人如果只会说示弱的话,这个国家就没希望了,但如果军人处处逞强,同样也会损害国家利益。我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什么派。各国军队中都有人发表鹰派言论,都有人喜欢发表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的话。这些话的好处是,有时可以起到话语威慑的作用,也有的可以成为国民心理的强心剂,但这些话,基本不是我想说的。我要说的,只是些理性的、现实的、充分顾忌国家战略利益的话。这些话可能两头都不讨好,但只要有必要,我就会说。■

航母一代:带领中国走向深蓝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 11:29  三联生活周刊 4月26日,停泊在大连造船厂码头的“瓦良格号”航母 海军军事专家李杰

  “按照美国的计划,‘福特级’航母一共要造10艘,以替换现在的10艘。第一艘将于2014或者2015年服役,服役后按50年寿命,到2064年才结束使命。最后一艘将于2048年服役,又要过50年。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航母编队仍将是目前任何兵器所难以替代的。21世纪还是航母的世纪。”

  主笔◎李菁   实习记者◎张冉

  特约记者 王惠平

  “瓦良格号”猜想

  “现在航母在建,还没建成,等建完再说。”对于外界议论得越来越热的航母话题,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仍然惜字如金。而他透露的这一点点的细节,又引发了媒体及民间军事爱好者的新一轮狂热解读。在国内外猜测了很多年之后,中国高层终于对航母的消息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确认。与此同时,几张苏联“瓦良格号”航母在大连造船厂改装的照片也在网上热传,照片显示,航母身漆标准的中国海军淡灰蓝色涂装,大型舰桥也接近完工。

  “等到航母上基本的装备设施和武器到位后才会正式公布消息,而公布以后就是航母下水试航。”海军军事专家李杰向本刊记者解释说,用海军的术语,这个过程叫“舾装”,“意思是继续安装一些设备和武器,进行调试,然后下水试验舰本身的性能,比如动力装置,看看最高航速能开到多大,试验主机性能如何,能否满足海上需要。基本的战术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这个过程大概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中国第一艘航母,将由“瓦良格号”改装而成,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而“瓦良格号”的“前世今生”,早已被媒体迫不及待地调查清楚:1985年,“瓦良格号”在乌克兰船厂安放龙骨,1988年下水,满载排水量6.75万吨,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1992年,“瓦良格号”的舰体已经完工,各种武器设备按计划完成进度的70%,但分家后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剖分黑海舰队及“瓦良格号”航母建造经费问题上争吵不休。闹到最后,俄罗斯干脆停止供应“瓦良格号”的部件和建造资金,而乌克兰又不需要这个庞然大物,遂只好把它扔进废船市场。此时俄乌两国已经在“瓦良格号”身上花费了5亿美元和10年光阴。

  “瓦良格号”停止建造时,仅完成了大部分结构建造,但没有安装电子设备。此舰也一直未进行保养,年久失修,到了1998年已经没有了发动机、舵和操作系统,最后,乌克兰对“瓦良格号”进行拍卖,香港创律集团下属的旅游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瓦良格号”。“创律”当时表示,将把“瓦良格号”带到澳门后改造为海上赌场和特级酒店。2000年创律公司展开了引渡作业。然而,“瓦良格号”在从黑海驶向中国途中,在土耳其被拦截。理由是,土耳其担心,该航母通过其领海博斯普鲁斯海峡时会碰撞伊斯坦布尔大桥。中国政府与土耳其展开16个月协商后,于2001年11月终于将“瓦良格号”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带出。但随后又受阻于苏伊士运河,因为埃及当局禁止不具备动力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因此,“瓦良格号”只能绕着非洲大陆而行。最终用了3个月时间,经好望角、马六甲海峡等行驶1.5万海里(约2.82万公里),于2002年3月抵达大连港。这期间所花费的引渡费和通关费分别为500万美元和50万美元。

  据海军一位高层人士透露,虽然“瓦良格号”早在2002年就拉回中国,但那时中央高层仍未下定发展航母的决心,直到2004年才正式启动。“所以购买‘瓦良格号’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可能不一定有明确的想法。”除了“瓦良格号”外,还有落户深圳的“明斯克号”航母、落户天津的“基辅号”航母,但将它们改装成现役航母的可能性都不大,“一是它们的吨位太小,二是只能起降直升机,这样一来战斗力就差得太远了。”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将会以什么名字出现呢?“肯定不可能还叫‘瓦良格’,也不会是网友炒得很热的‘施琅号’。”李杰给出几种推测,“按照海军以往的传统,舰艇以山命名的比较多,比如‘井冈山’、‘武夷山’之类的,可是比较大的有名的都被别人叫过了,我估计山可能不大会;再有一个是以江河名字命名,‘长江号’似乎气魄不够。美国的传统是大部分以总统名字命名——11艘中有7艘都是总统的名字。按这个思路,前段也有说法叫做‘毛泽东号’、‘孙中山号’,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太大。”除了以上几种,李杰还透露两种可能:“可能会用直辖市的名字来命名,这是一个选择;还有一种可能是省份的名字来命名,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但现在都还没定。”

  “下水”其实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要受制于很多客观条件。因为航母体积大、吃水比较深,所以试航必须要在一定的海域试验,“中型的航母吃水深度一般为10米左右,那么它相应需要的海域的水深则至少要在20米以上”。同时,“海域还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尽可能不被其他外国预警机、侦察机发现的海域”。航母必然搭载着飞机出去,又会受到空中管制的限制,“比如中国有些海域上空航行稍微偏差就会进入韩国、朝鲜的空域管制范围,那些空域是人家的空域或者是空军、民航的空域,都有具体的范围和严格的规定”。

  航母是当今海军舰艇中吨位最大、威力最猛的战舰,而统率这个“巨无霸”的最高指挥官就是航母舰长。谁会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舰长?这无疑是另外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话题。

  “按照国际惯例,航母的舰长通常都是舰载机的飞行员出身,他们在大型油轮或者两栖攻击舰上当过舰长,然后再回来当航母副舰长,再当舰长;总之,他必须是又会开飞机,又能操舰。”李杰介绍说。美海军对航空母舰舰长和副舰长的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只有在舰上驾机起降过800~1200次、有3000小时以上的飞行记录、担任过飞行中队长或航母舰载机联队长职务的优秀指挥军官才有资格担任航母舰长和副舰长。

  其实早在2008年,《解放军报》刊登的一条消息便已透露了相关信息。报道说:为先期培养航空母舰及其编队指挥人才,1987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决定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首届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届“飞行员舰长班”,挑选海军航空兵优秀飞行员改学水面舰艇指挥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舰长。当时,海军这一超常规的战略举动,曾经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当年秋天,从海军航空兵近千名飞行员中经过百里挑一的严格考核,挑选出10人到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学习。除了有一名学员因学习跟不上退回部队外,“飞行员舰长班”的9名学员经过3年半的学习后,顺利取得舰艇指挥专业本科学历,分配到各驱护舰部队担任飞行副舰长职务,后提升为舰长。成为我国第一代“既能驾机上天,又能率舰闯海”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

  “这些人才本身就是顶尖飞行员出身,又经过了高级专门培训,毕业后又经过舰艇航海训练,已经成为我国海军第一代航母舰长的最佳候选人。”而外界分析,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飞行舰长班学员,基本都在正师级岗位上,军衔为少将或大校级别,并拥有20多年的舰艇及其舰载机的指挥经验,这使他们成为指挥航母的理想人选。由于我国同类舰艇的舰长普遍比美军军衔要高,因此,估计中国首艘航母的舰长的军衔级别也会比美国要高。

  《解放军报》还透露,2008年9月,首批50名海军舰载机飞行学员进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首批接收的飞行学员,将依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动化专业,完成4年舰载机飞行专业教育。”而现在正在培训中的这50名新学员,无疑会是2020年后中国新型航母的舰长人才储备队伍。

  其实对于一个体积庞大的航母来说,下水只是其后漫长历程的一个起点。此前,有媒体称,中国第一艘航母主要是“训练航母”,李杰表示不认同这种看法:“任何一个武器装备,不管是性能比较差、或是改装过来的、还是年代比较久远的,都不能以现有或者改装后的性能来考察作战效果和威力。第一艘航母实际上就是一艘作战航母,尽管能力可能不强。”

  可以肯定的是,“瓦良格号”实现了中国航母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以发展的观点看,不会是一艘,一艘也没有战斗力。”李杰说,通常有“三一”原则:一般一个国家至少有三艘航母——其中一艘在海上活动,一艘在船坞里进行训练、保养等,还有一艘是在海上训练。“这样会有个轮换。理想的状态是三艘以上,甚至五六艘。”

  航母的技术难题

  众所周知,航空母舰的建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了一国工业化水平、高科技水平以及社会组织化水平等等。虽然“瓦良格号”的前世是乌克兰没有造完的航母,但正如某国外军事杂志所评:“复原‘瓦良格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其复杂程度完全无异于建造一艘新的航母。”

  “航空母舰的关键技术,每个人理解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它主要涉及五大方面:首先是舰和舰载机的设计技术;其次是动力技术,比如美国的航母已经全核动力化,而我们的航母还达不到这一点;第三是武器技术,比如激光武器、电磁炮等新式武器;材料技术也是影响航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航母所采用的钢和其他舰船——包括大型船舶和油轮——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以为:既然中国能造30万吨的大型油轮,那么造一艘航母也不成问题。其实这完全是两回事,印度造航母,钢板的问题至今都没解决。最后一个,则是舰、机之间的适配技术问题。”对于航母涉及的技术问题,李杰给了一个很详细的解答。

  而在“舰、机”的适配技术上面,最核心的问题是两项:起飞与降落,即舰、机如何最安全地保证彼此可靠地升空和着落。

  李杰介绍说,目前,所有国家的航母舰载机大都采取两种起飞方式:弹射起飞和滑跃起飞。1951年英国海军研制出蒸汽弹射器后不久,被美国海军采用。“福莱斯特级”航母共装设了4部蒸汽弹射器。“它可以在飞机起飞的时候为它加一把力,一次能起飞4架飞机,在60分钟内可保证40架飞机起飞。直至今日,只有美国海军一家掌握了弹射器的全面技术,连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也都是采用美国的弹射器技术。”美国在最近几年又发明了“电磁弹射器”。“蒸汽弹射器弹射不了像无人机这样的轻飞机,重的弹射起来也很困难,电磁弹射器采用电力推进,不仅大飞机能弹射,小飞机也能弹射,而且加速均匀,更加灵活。”

  而“瓦良格号”采用的是滑跃式起飞。“舰上有一个带上翘角度的跑道——和滑板运动的原理一样,利用这种原始的物理原理,利用滑板的支反力,和飞机的前冲拉力的合力形成一种向上的提升力,将飞机抬起升空。”李杰说,“滑跃式甲板”起飞的局限在于舰载机的重量不能太重,速度也比较慢,“这种航母不能起飞预警机,因为飞不动;和弹射式比起来,滑跃式起飞的舰载机局限比较大,其载弹量、载油量、出动率都要低很多,所以对作战能力、作战效能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降落,在舰与舰载机的配合中是最难的一项。1946年7月,第一架鬼怪式喷气战斗机在航母起飞成功。但是当在航母上配备了喷气式飞机后,却发现由于喷气式飞机速度快,降落时常常使指挥官很难在瞬间判明飞机进场的高度和速度,因此无法发出正确的指挥口令;等判明情况之后发出引降信号,飞行员已来不及反应而操纵失误,因此导致大量事故。“航母上的跑道只有100多米,最长的也只有近200米,很多飞行员反映:在600米的高空看航母就像一块邮票这么大,而要把飞机降落在这张‘邮票’上,可以想象难度之大。降得过早的话会撞在舰尾上,过晚的话就超前了,况且航母又处在移动的状态中,所以百分之七八十的事故都是降落时发生的。”

  降落问题一度成为困扰美英海军的共同难题。而这个难题的解开,竟然还有一段著名的“口红故事”:某一天,正在研制助降装置的英国海军中校古德哈特,偶然看到女秘书对着镜子涂口红,他突然灵机一动,随即在镜子上涂上口红,又把镜子放到办公桌中间,然后对着镜子上的口红标记,练习用下额触接办公桌的桌面。很快,由此原理而制成的用于帮助航母上的舰载飞机降落的助降镜诞生了。“现在有灯的指示,有助降镜的帮助,还有4条拦阻索,帮助降落。降落的过程中,油门不是全部收回来,还得再推一点,保持一定的动力,万一尾钩没有钩上,还可以将飞机拉起重飞,再次降落。”

  所以培养出一个舰载机的飞行员,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陆地机场的跑道一般有1000多米,而舰载机和陆地上训练完全不一样。像美国,甲板供起飞的长度只有200米左右,想要升空有很大难度。”李杰告诉本刊记者,不同国家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美国训练过程和俄罗斯不一样。俄罗斯先在陆地上训练,他们在乌克兰有个基地,在陆地上建了和航母一样的U形跑道,把起降技术练成熟之后再转换到真的航母上。”据一位航空专家透露,中国首批舰载机飞行员,是从现役的飞行员里选拔出来的,“因为要求比较高,所以也有一定的淘汰比率”,而训练方式,则是借鉴了俄罗斯的。

  航母战斗力的形成,也与其编队编成有关。“航母出去就是一个编队的概念,编队有不同的组合,各国根据自己情况而定。”李杰说,美国有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还有核潜艇、快速支援舰,编队一出去,通常可以在海上航行半年左右。如果有很强的作战能力,既能防空又能反舰又能反潜,还能够保障的话,就很好用。除了本身能力比较强,速度也比较快,舰基本上能跟上航母的速度,美国航母最大速度能达到30多节,所以各属舰本身的性能要好,要适应远航,速度也要快。”李杰说,原来美国的编队规模比较庞大,有十几艘,现在规模在逐渐缩小,“但是单舰的水平在提高,能够很好地保护母舰”。可是总的来说,数量还是不能太少,“太少的话整个作战能力下降”。中国军舰驶入亚丁湾,在提高中国海军到中远海的能力、宣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姿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未来的航母选择相应的护卫舰。

  采用蒸汽动力、有6万多吨的“瓦良格号”属于中型航母。此前,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也坦言,中国的航母比美国的差了20年。“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是1961年下水服役的,现在已经过了50年,我们现在要造那样的航母还有相当难度。另外,从舰载机数量上看,他们能搭载七八十架,我们只能三四十架。所以无论是从大小吨位还是主要作战武器——舰载机来看,我们和美国的差距都比较大。”李杰由此说:“我们的第一艘航母下水服役,单纯地和美国的航母较量是没有意义的,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本质性跨越。”

“航母的世纪”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 11:29  三联生活周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在海战场上以“后来者居上”之势一举摧毁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成为主宰海洋的“新秀”,并得到迅猛发展。可是战争结束后,随着核武器、战略导弹和各种新型常规武器的出现,很多国家在是否发展航母问题上,开始游移不定,航母发展也一度陷入低潮。美国虽然在“二战”后建立了其绝对的海上优势,但是因为美国在日本两次使用原子弹,“核武器至上”的论调一度盛行。1946年,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核试验时,用了两艘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和“独立号”来测试抗核爆能力,结果一艘沉没,一艘重伤;1949年,狂热支持轰炸机的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断然叫停开工仅5天的“美利坚合众国号”大型航母,转而购买B-36重型轰炸机,引起美国海军强烈反弹,最终酿成美国海军史上著名的“众将的抗争”,美国的航母发展之路一度受阻。

  而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也在发展航母的问题上走了曲折的一段路。李杰告诉本刊记者,苏联海军早在斯大林时期,就考虑过发展航母,后来因为“二战”爆发停滞下来。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航母嗤之以鼻,相反对核潜艇和远程导弹倍加推崇。“苏联尽管那时候经济还可以,但是比起美国还是略逊一筹,科技水平也不行,所以它的指导思想是用导弹来对美国形成威胁或远程打击,通过核潜艇来对付美国的航母编队。因为它知道在航空母舰领域,与美国在海上一对一的较量可能不是对手,所以就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核动力攻击型潜艇。”1957年8月,苏联宣布发射成功一枚洲际导弹,而第二年,美国海军就决定开建核动力航母。1961年,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面世。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美国U2侦察机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的16~32枚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此举激怒了肯尼迪。“美国当时出动了8个航母编队,大概七八百架飞机,90多艘舰艇,把所有进入古巴海域的苏联船只全部截住。起初赫鲁晓夫还嘴硬,说要和美国人抗争到底,实际上到最后一刻却软了下来,把古巴岛上的20多枚导部全部撤了出来。苏联的潜艇在美国航母的监视下,浮出水面接受检查,是一件非常丢面子的事。”李杰说。

  “古巴导弹危机”让苏联和美国都认识到航母的实战和威慑作用。之后,赫鲁晓夫对待航母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但他碍于情面,开始也不好意思直说。当时的海军司令会揣摩他的意图,向赫鲁晓夫建议造一个‘直升机反潜巡洋舰’——他不好意思叫‘航母’——就是现在停在天津的‘基辅号’,其实也是四不像。”李杰说,之后,苏联又相继建了“莫斯科号”和“明斯克号”,“也能起降少量的垂直起降飞机,但性能差很多”。其后发展到“瓦良格号”,接着又发展一艘叫做“乌里扬诺夫斯克”。“这艘航母当时造了百分之七八十,已经和美国的大型航母战技术性能十分接近,八九万吨,也是核动力,也有蒸汽弹射器。但苏联一解体,就扔在了那儿。美国耍了手腕说‘我要高价买你的废钢铁,你给我拆了’。苏联当时也乱糟糟的,说‘行’。航母一拆以后,美国公司说我们这个公司倒闭了,不要了。结果把俄罗斯人耍了,因为拆毁了就没用了。”

  实际上,目前俄罗斯拥有的唯一一艘航母是“库兹涅佐夫号”,它每次随俄罗斯领导人出访,都备受奚落。“虽然它的个头挺大,却拿不出一架固定翼的预警机,每次都是勉强出去。一是本身经费有限,训练水平不是很高;二是出动率很低,同等时间下,出动率比美国差一半,所以作战能力不是很强。加上本身舰的性能不好,动力系统又不行,从而影响了整个作战能力。”

  从1976年以来,美国人对于航母的争论次数已经不下10次,试图寻找另一种手段来取代维护费用高昂的航母,试图用较少的钱来保证足够的军事力量。可是几经讨论,最终各方只能承认,美国只有发展航空母舰才能保证“武力投射”的机动性和威慑性。所以,无论在科索沃战争、还是在对利比亚的空袭中,美国航母依然活跃于国际舞台上。

  时至今日,最具备与航母竞争的,恐怕还是核潜艇与潜射弹道导弹。“军迷中间也有许多潜艇派与航母派的争论。核潜艇具有超强的隐蔽性,洲际远程打击威力及二次核打击能力。尽管如此,它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水下行动往往单艇活动,其综合作战能力远抵不上航母编队,在非战争行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远远逊色于航母编队。”李杰说,“尤其在海上抢险救灾、海上反恐反海盗、维护海上交通线等方面更为明显。”

  所以李杰也不同意“航母已经过时”的说法。他举例说,美国现在正在发展最新一代的“福特级”航母,现在已经建第二艘。“它是全新的核动力,可以50年不管,不像过去,燃料棒使用十几年后要更换。更主要的是换了舰载机,用的是最新的四代机F35-C,它们一个优势是超音速巡航——一般情况下飞行速度都超过音速了。另一个优势是隐身效果非常好,另外舰上起降非常方便,机动性比较好,武器也全部换成最新式的,不再用炮、导弹之类的,而是全用激光武器,电磁轨道炮这些最新武器,又跨越了一大步。”李杰说,美国现有的航母水平领先于其他各国至少二三十年,这个最新的航母将差距又拉大了。

  “按照美国的计划,这个级别的航母一共要造10艘,以替换现在的10艘。第一艘将于2014或者2015年服役,服役后按50年寿命,到2064年才结束使命。最后一艘将于2048年服役,又要过50年。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航母编队仍将是目前任何兵器所难以替代的。21世纪还是航母的世纪。”

  既然中国起步已经晚了,为什么不直接发展核动力航母呢?李杰解释说:“这有一个技术问题,像航母这样的大家伙,我们许多方面都是空白,多数都要从零开始吸收、起步,就有一个轻重缓急、权衡取舍的问题。核动力、电磁弹射、新概念武器,有的我们没有,有的造不出来。核潜艇的动力系统和航母也不一样,中国航母,更重要的是解决从‘0’到‘1’的问题。”

  走向深蓝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长期陷入“大国小海军”的局面。新中国的海军是1949年4月23日创建的。当时建海军的主导思想是防止帝国主义从海上侵略,国家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拨付大量经费准备购买苏联的海军装备,后来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变化而终止。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海军基本是一支在“家门口”“看家护院”,仅具备近岸作战能力的“黄水”海军。

  实际上,围绕着是否发展航母的问题,中国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一位海军高级官员透露:“我们三代海军司令员都向中央提过建航母的问题,但都没有获得通过,这原因很多,国力不够、战略需求不足、观点问题等等。”西方有种说法:30年陆军,50年空军,100年海军,这也折射出海军投入大、见效慢的问题。

  建造一艘航母,无疑需要以国家巨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李杰以美国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布什号”为例说:“其单舰造价是65亿美元——约等于400亿元人民币,这只是舰本身,舰上的飞机可能花的钱不比航母少,如果按65亿美元算,也要400亿元人民币左右。航母服役后,以过去的30年寿命计算,这期间要更新好几茬飞机,一二十年以后再换一茬,又要花很多钱。还有是编队出去,有很多护航舰艇,编队花费基本上和舰本身也差不多,六七十亿美元;此外还有每天的花销,我算过,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出海的时候,一个小时要花近10万美元。一艘航母上有五六千人,飞机也跟着去。一天要花几百万美元。”

  但是李杰又提醒本刊记者,如果从投入费用与产生效益比来看,也许对航母的认识会增加一层。“建造航母本身,也带动了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比如航母几十亿元的投入,其他的工业产业费用是它的好几倍,港口、基地设施包括将来科技水平发展会大大提升,所以不能完全从航母本身消耗来看待问题。”另外,航母虽然花钱很多,但是起的远远不是钱能买得到的。“航母的出现,使海上力量成为立体的综合的联合战役军团,整个海上力量提升了。航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作战领域从二维变成了三维。舰载机的速度、高度,还有探测范围,都比水面大大增加,联合作战能力和立体作战能力都大大增强。航母的总体作战能力与传统军舰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30艘驱逐舰能够搜索的海域面积,才相当于一艘航母;而且它搜索的面积处于平面,航母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30艘驱逐舰的费用又远远超出一艘航母。”

  “航母不仅是一个大国的象征,它实际上把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凝聚起来,成为一个海上编队和能够执行海上作战任务或非战争行动的、大规模的海上集团。所以它也会带来一系列整体海上力量的变化,包括指挥机构、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编制体制,以及带动与军工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航空母舰带来的影响和意义,绝非是一艘单舰,而是使整个海上力量和海军力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航母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中。2004年印尼海啸,“当时美国派了航母和两栖攻击舰,把上面的飞机都换成直升机,给当地和周边国家送救援物资,中国的救援物资也是通过美国的直升机分发的”。“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在东南亚海啸灾难中执行和平救援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美国再次出动了“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当时首都太子港的电力系统全部被毁,美国就用航母来发电,提供晚上照明,“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电比整个太子港提供的电都要强。除此之外,因为航母制造淡水的设施很强大,“卡尔·文森号”还为太子港提供了大量淡水。它们也同样撤除了大部分固定翼飞机,换成直升机,参与抢险救灾,分发物资。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福岛核泄漏后,美国马上派“里根号”航母前往“救援”,但它得知有辐射之后,又迅速后退了几十海里。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利益向海洋的延伸,“中国需要航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国家利益到底在什么地方?中国人大多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陆意识比较强,过去老说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地大物博,但是没有意识到我们还有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上利益相对于陆上利益不是那么受重视。”李杰说。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海洋国土”的概念,李杰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国土的形状像雄鸡,但加上海域的话,看上去像火炬,上面是火焰,下面是火把,尤其是南海,有九段线,就是握的把子。”这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含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是,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约有150多万平方公里是与周边国家存在界域争议,而有一些已被非法占有。“南海这块形式比较严峻,而且利益犬牙交错。我们现在解决南海问题,要以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综合手段,但是也离不开军事力量做支持。”

  “如今,国家工业的命脉实际是和海运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进口石油的2/3是走海路运输的,以后原材料、矿石甚至粮食可能都要通过海上运输线运进来,如果我们不加强对这条航线的保障,也会危及经济发展。美国等国如果在马六甲海域航道一卡,别说战时,平时也很难办。”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行动已持续3年,这对海军能力和装备是非常好的锻炼。目前,中国在这条航线上每年有一两万亿美元的物流。“海洋面积虽然没有陆地面积大,将来起的作用不亚于甚至可能超过陆地。”李杰说。海上通道的安全与否,意义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航母的出现,也为确保海上安全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航母之最

  第一艘航母:

  英国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

英国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

  1909年,法国人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这个迷人的梦想。他在当年出版的《军事飞行》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设想。两年后,1910年11月14日,美国人开始尝试着实践这一设想。军方的试验小组在新型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铺就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制飞行跑道。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架单人双翼飞机在这条特制跑道上迎风而起。第二年的1月18日,还是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飞机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完成了成功降落。这两次起飞与降落试验,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舰种的技术基础。

  1917年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英国海军决定建造航空母舰。他们在吸收美国先进技术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意大利商船“库帝罗索号”的船体进行改造,于1918年5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拥有直通型平坦飞行甲板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的排水量1.4459万吨,可载机20架,同年9月正式编入英国皇家海军。

  第一艘核动力航母:

  美国海军“企业号”

美国海军“企业号”

  1958年财政年度,美国订购了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该舰被命名为“企业号”。

  “企业号”是美国海军史上名声最响亮的舰名之一,现役的CVN-65已经是第八次使用这个名字,绰号“Big E”。它1958年2月动工建造,1961年11月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它的排水量8.56万吨,全长342米,宽40米(水线),最大甲板宽76米。动力装置为8座西屋公司的a2w压水反应堆,驱动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蒸汽轮机,航速33节。

  1964年,“企业号”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途中无需加油和再补给,历时64天,总航程3万多海里,充分显示了核动力的巨大续航能力。1970年,他在航行了30万海里后,第二次更换核燃料。1979~1982年,“企业号”在进行为期38个月的现代化改装期间,第三次更换核燃料。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企业号”又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工程,第四次更换核燃料。由于造价太高,美国国会没有同意继续建造“企业号”同型舰,代之以采用传统动力而便宜得多的“小鹰级”航空母舰。后者的造价只比“企业号”的一半多一点。

  现役最小的航母:

  泰国“查克理王朝号”

泰国“查克理王朝号”

  泰国皇家海军于1992年3月与西班牙国营巴赞造船公司签约,订购了一艘能载直升机和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机的轻型航空母舰,由该公司的法罗船厂建造。经过不到4年的设计和施工,至1996年1月20日下水。泰国王后诗丽吉亲赴西班牙,在西班牙王后索菲娅的陪同下主持了下水仪式,两国海军司令也一起参加了这一隆重典礼。皇家海军的这艘轻型航母,泰国国王为其命名为“查克理王朝号”,而“查克理”是曼谷王朝开国国王的名字。

  该舰全长182.6米,宽22.5米,吃水6.25米,标准排水量7000吨,满载排水量1.1485万吨。最大航速26节,续航力为1万海里/12节。它的标准载机为12架AV-8S“鹞Ⅱ”垂直起降战斗机或14架“海王”直升机(也可以是6架“支奴干”直升机)。

  “查克理王朝号”作为航空母舰,在世界航母家族中是“小字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使泰国海军在东南亚的地位得以提高,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海上力量。泰国海军在战时具备了可以随时出动的前进基地,在平时的海上救援行动中也有了一个理想的指挥控制、通讯中心。

  迄今最大的航母: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当今世界海军威力最大的海上巨无霸,一共有10艘同型舰。这一级别的首舰“尼米兹号”于1966年开始建造,1975年启用,最后一艘“布什号”也于2008年完工,2009年交付美国海军。

  所有“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都是采核动力推进,装备4座升降机、4台蒸汽弹射器和4条拦阻索,可以每20秒弹射出一架作战飞机。从排水量来说,“尼米兹级”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从第五艘起由于加装了几千吨重的装甲防护板,使其满载排水量增至10.2万吨,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军舰。“布什号”完工后这10艘船的总排水量几乎达到100万吨。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是一座浮动的机场和海上城市,舰上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舰身高达30层楼。它携带的核燃料可用13年。舰上还有广播站、电影厅和邮电所、百货商店、服装店、理发店、冷饮店,仅照明灯就有2.9184万盏。两台核反应堆为航空母舰提供几乎是无限期的30节以上的续航能力。8台8000千瓦汽轮发电机提供的电力可供10万人的城市使用。4台海水淡化装置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每天提供1818.44吨淡水。一般情况下,舰上备有供其人员消耗90天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每艘“尼米兹级”航母都可搭载上百架战斗飞机,飞机起落辅助设施配备的是最新型的c-13-2型弹射器,在直角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各有2座。4座弹射器同时使用可在1分钟内将8架飞机送上天。

  建造数量最多的主力航母:

  “二战”中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

“二战”中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已有5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战列舰仍被视为海上力量的中坚,航空母舰只是一种海上浮动机场,从上面起降侦察机和尚未证明其威力的攻击机。

  在罗斯福总统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国会1940年6月通过《舰队扩大法案》,计划于1940财年建造11艘、1941财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但直到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只有5艘开工。“珍珠港事件”导致了美国海军战略思想的彻底变化,残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力量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了抗击兵力。在此情况下,美国国会和政府做出了加速建造航母的决定:优先建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该级航母批准建造的总数为32艘,但实际建成24艘,成为世界各国海军历来所建数量最多的一级航空母舰。原先拟于1944财年提供的6艘批准后又被取消,因而从未始建;另有2艘虽己开工建造,但未建成。“二战”期间共有17艘建成服役。“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建造规模充分反映了美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太平洋战争之初,美国就决定集中力量按照“埃塞克斯级”航母的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造船厂能够采用流水线作业。由此,该级航母的建造周期极大地缩短了,有几艘只用了14~16个月便建成服役。

  最早来到中国的航母:

  澳大利亚“墨尔本号”

澳大利亚“墨尔本号”

  澳大利亚海军“墨尔本号”轻型航空母舰购自英国,原是英国皇家海军1943年起建造的巨人级护航航空母舰“庄严号”(R-77)。1949年,澳大利亚海军决定购买该舰,并将其改名为“墨尔本号”。改装内容包括增加蒸汽弹射装置和雷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配备了5.5度的斜角甲板和助降镜。

  1956年5月,“墨尔本号”抵达澳大利亚的悉尼港。然而,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墨尔本号”航母屡屡发生海上碰撞事故,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1964年2月10日,与自己编队护航的“航海者”驱逐舰发生碰撞,造成驱逐舰82名官兵死亡;另一次是1969年6月3日,与正联合演习的美国驱逐舰“伊文思号”发生碰撞,造成美军73名官兵死亡。一时间,“墨尔本号”成了“惹祸航母”的代名词。

  1982年初,澳大利亚海军决定,“墨尔本号”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经投标向澳大利亚购买了这艘军舰,并与广东中山市拆船公司联合对其拆解。1985年5月21日,“墨尔本号”被牵引进广州黄埔船厂,成为第一艘到访中国大陆的航空母舰。

.otherContent_01 p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otherContent_01 p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otherContent_01 p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