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全能奇才怎么样:德州缘何成得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15:07

中国人讲究“必也正名乎”,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家的孩子、新开的铺子要取响亮的好名,新事物新概念也总会尽可能把名字弄顺口些。

自家东西如此,外来的也不例外,明代大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时,每个外国人名、每个科学术语的译名都斟酌再三;清末大搞洋务,翻译之风大盛,不少人物、事物的名称译法,更是诸多知名学者反复论难、几易其稿、慎而又慎的东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译名的规范也同样重视。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定“译名以新华社为主”,新华社下属的译名室也因此成为外来人名、地名、机构名翻译的“定版者”,“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译名三原则”也为不少人所熟知。照理说,原则明确,管理归口,译名规范问题,在中国应不是什么问题才对。

然而近年来的情况却不然。外来人名、地名的翻译混乱,成了普遍现象。

最初似乎是体育报道中对外籍运动员、尤其来华外援姓名翻译,出现了较严重的译名混乱现象。记得甲A联赛最初几年,曾有好事者列出一张“外援媒体常用名与新华社标准译名对照表”,列于表上的几十名外援中,符合标准译名法则的只有约1/10,而国外运动员、教练员的姓名翻译错乱比例虽少,但也有不足,如“古利特”和“古力特”、“希格洛里”与“希涅里”、“温格”与“旺热”之类看似“表兄弟”,实则同一人的一名二译。这些问题,主要是某些体育媒体或根据香港粤语译名套用,或错误地将名而不是约定俗成的姓氏作为简称,或忽略对方国籍、母语而简单用英语音译(把“旺热”误作“温格”就是不了解法语读音所致),虽然混乱,但成因倒也单纯。

近几年这类译名不规范现象大有扩散之势,涉及的范畴变得五花八门,许多名称或一名双译,或前后不一,如究竟是“得州”还是“德州”,是“佳士得”还是“佳士德”,美国国务卿是“希拉里”还是“克林顿”,利比亚战场上的城镇是叫“阿贾比亚”还是“埃季达比耶”……媒体、网络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公共场合,错乱得莫衷一是。

并非有关方面没有注意到或没有努力规范这些问题,但在规范过程中却不免留下许多不协调之处。如“得”与“德”本是同音字,近年来译名中大有“得”上“德”下之态势,但一些人们早已用惯的名称,如“德州”,硬性改成“得州”便似不符合“约定俗成”的惯例(虽然这可能是考虑到中国也有个“德州”之故),且同样是“得”、“德”之别,从徐光启时代便叫起的“欧几里得”,如今却常被写作“欧几里德”。同样,希拉里的姓氏是“克林顿”,在国际传媒上也通常简称作“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惟有中国媒体、网络普遍用不伦不类的“希拉里”来称呼(在西方只有熟人间、非正式场合才能直呼其名),如果害怕和前总统、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混淆,那也该全称其姓名“希拉里·克林顿”才合乎规则。

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如果外国当事人、机构或政府通过正式渠道要求“正名”,一般应尊重“名主人”的意见,“汉城”改“首尔”、法国总统姓氏从“萨尔科齐”改“萨科齐”均是如此,但同样是“名主人”发话,美国总统“欧巴马”却仍然叫“奥巴马”。

按照一些专业人士的解释,出现“名实不符”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网络时代先入为主、译名室尚未来得及规范,媒体、网络已乱叫一气,只得将错就错的因素,也有其实已着手规范,但外界理解不一,或执行或不执行的问题,还有译名室和媒体、公众对“约定俗成”认识有偏差等等。

但无论如何,这种译名的混乱现象已造成不少麻烦,亟待规范。最基本的“译名三原则”未被普遍遵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关方面对此常识以及“正名”的必要性普及不够,公众、社会甚至许多媒体人并不了解什么“三原则”,又如何能遵照执行?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加以规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