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东的现任妻子去世:老子论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3:57

老子论战

编者按:用兵之道常以“以退为进、反客为主”为战术,“神出鬼没,无招胜有招”也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作者很好的解释了老子的六十九章。其实老子《道德经》虽不是兵书,但很多章节都牵涉到用兵之道。末一段:“战争所摧毁的不仅是人类的生命和物质财富,更深一层是亵渎了人类的文明和精神,无论什么战争发展到最后都是两败俱伤的人类只有依靠道德和文明来共同协商、共同发展才能“共赢”,才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出路。这也正是老子所希望的结局。”尤为欣赏。作者对《道德经》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佩服。  赢家常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也有人把《道德经》看做是兵书的,这是因为其中有论及战争理论的,“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就是取自于老子的观点,《道德经》的第六十九章的内容全部反映的都是老子的战争理论,他是这样说的: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在这里老子对用兵之道强调了两点:其一是说决不主动发动战争或在战争中主动进攻,而以守为主。其二是说非但不主动进攻,且能退则退,能让则让,尽可能避免大规模的杀戮。这样使敌方意欲与我肉搏,却让其找不到对手;敌欲进攻,却找不到目标;敌欲冲锋,却找不到战场。敌必轻我而骄兵率动。
  从这两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提倡和平,反对战争的,但他却并不否认战争,他说在忍无可忍、不得不战的时候就要一战而胜。既使在战争中,老子也是强调执守道德的,他提倡做大德之师,要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轻易出战。要在退让的过程中,养兵蓄锐,直到对方骄横躁动,强弩之末时,则一举而克之。在老子看来,败方之祸就在于他的轻敌、骄横、躁动而完全丧失了人应该持守的“三宝”。这就是说,敌之兴兵伊始就是无德、无道之师,丧天道,损大德,视众生为草芥,其目的在于为一己之私欲望的满足,侵略则丧德,德丧则必亡,所有的侵略者都逃不了失败的命运,而受到侵略的一方,因遭受到了失去领土和同胞生命的哀痛,奋起抗击,英勇善战,必是哀兵必胜,这就是战争胜负的核心所在。
  老子所说的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其意思就是指善用兵者曾说过:“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只是被迫应战;不敢前争一寸,而宁愿后让一尺。”凡用兵交战,有进有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则“不武”、“不怒”,只为取得战果;退则审时度势,是为保存优势兵力,决不作无谓的牺牲。“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具体的运用。
  战争是暴力行为,最初发动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逼迫对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是人类自相残杀的野蛮行为。这种行为深为天道之所忌。历史上无数例子都说明了“好战者必亡”这个道理。“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国的古训。武力所能征服的最多是躯体和外表,而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单纯依靠武力甚至连躯体和外表都不能长久征服,只有依靠道德和文明才能获得人们全身心的归附。
  在具体的战争中,老子提倡“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是用兵的具体指导思想。
  “行不行”,是我静敌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攘无臂”,是说不要陷入敌人的包围圈。“执无兵”,是说要有无兵的精神境界。“扔无敌”,是强调抛弃轻敌意识。对于有“道”的国家,军队是为了防止不得已的被迫应战而存在的。因此,没有必要去炫耀自己的军队是多么强大,只要关键时候能顶用就行,这也是符合“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原则的。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其意思就是说轻敌思想是用兵的最大祸患。轻敌必骄,骄兵必败,败则丧我“三宝”。所以,两军相抗,兵力相当,有哀悯之心的一方取胜。这里所说的三宝也就是第六十七章提出的:“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故事之成,必在谨慎之;其败失,必是轻忽之。所以,轻敌乃是是用兵之大患。轻敌必骄,骄兵必败,败则将丧我"三宝"。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能够清楚地知道敌我双方的实力情况,胜利就是必然的事情。然而在战场上做到彻底的“知己知彼”是很困难的,在不能准确估计敌方实力的时候,要尽可能把敌方想得高明一些,把自己的相关防护措施做周密一些。要“先为己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
  轻敌是战场上很要命的毛病,它来源于不断的胜利和对我方实力的盲目自信。轻敌导致的失误使战局发生大逆转的战例在世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轻敌的根源在于心态的浮躁,浮躁就容易为人所乘,受制于人。
  两军势均力敌时,往往是悲愤的一方将获得胜利。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哀兵必胜”。哀兵为什么能够胜利?因为哀兵只是在形势上处于不利,而并不是在精神上屈服。而且哀兵往往是没有退路的,正是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就不再考虑退路,就会全心全意地去争取胜利。哀兵所处的形势是必须“背水一战”,所下的决心是“破釜沉舟”。一个人拼命,会让一百个人都害怕;一支漠视死亡的拼命军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轻视的。
  老子的战争理论强调从“无”上入手,“无”代表的就是“道”的核心。战争最高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不血刃地取得胜利。用“无”来作为战争的指导原则,就可以“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就可以“兵无常势”地“以奇用兵”。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付庞大的牛体,可以选择一个月换一把刀用刀去砍骨头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一年换一把刀用刀去割肉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十几年不必换刀而“游刃”于“有余”之间的方法。老子的战争理论提倡的就是要采取“游刃有余”的战略战术。
  从老子的战争理论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解决任何问题只要能发现问题的核心、把握潜在的规律,都是能找到事半功倍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隐藏在万事万物内部的“道”。战争之“道”同样如此,在战争已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不仅要考虑如何尽快结束战争、赢得战争,还要考虑如何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达到战争的目的。
  我们必须清楚:战争所摧毁的不仅是人类的生命和物质财富,更深一层是亵渎了人类的文明和精神,无论什么战争发展到最后都是两败俱伤的;人类只有依靠道德和文明来共同协商、共同发展才能“共赢”,才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出路。这也正是老子所希望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