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晓在青云志里演谁:2588.深源地震与地心内部的主要成矿区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9:06:42

2588.深源地震与地心内部的主要成矿区域

2011.5.13

深源地震说明两层地幔之间存在一层相对静止的冷却区域。也就是说,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存在放热、吸热两大类型的交替循环。

过去的理论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铁元素以后的元素只能来自超新星的爆发,也就是恒星。因此,地核的存在说明铁元素以前元素的形成都是放热反应,而铁元素以后元素的形成都是吸热反应。

如果地球上的所有化学元素都来自地球表面和地心内部物质的相变呢?我们对地心和化学元素形成的认识就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我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铁元素以后元素来自超新星爆发的可能性极小,因为超新星的爆发是一种极端的物理现象,类似原子弹爆炸。而庞大的星球瞬间瓦解释放的能量足以将自身和邻近的物质气化成基本粒子,重返宇宙,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手榴弹爆炸,还有弹片存在!

那么太空中存在的陨石、陨铁来自哪里呢?我以为来自小行星的碰撞,级别到铁元素形成为止。

如果地球表面我们所能找到的化学元素全部来自自身的形成过程和人为制造,我们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就可以得到相对满意的解释,远比来自超新星的爆发可信。

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原子量最大的化学元素无不出自人工制造,人力尚且可为,人力达不到的地心压力可以产生什么您能够说出来吗?

为了批驳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度的高温才能实现核聚变的理论,我刻意压低了物质相变的可能温度,因为温度并非物质相变的必要条件。例如地球大气边缘和许多星球表面发生的初级核聚变的初始温度都是很低的,接近太空背景温度。

温度可以使电荷转化为电磁波,使原本紧密的物质内部结构产生松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气态,为物质的重组和再造提供可能。所以,高温核聚变要比低温核聚变来的容易,却不是唯一途径。

静压力也能改变物质晶格,使物质破碎或牢固。特别巨大的压力甚至可以导致核聚变、冷核聚变。地核与上下地幔之间发生的物质相变,应该属于冷核聚变。冷核聚变也可以解释恒星存在的巨大引力和星体的相对稳定。

所谓冷核聚变,就是必定发生吸热反应的核聚变和不需要高温条件的核聚变。前者必定超低温,后者可能释放超高温。所以,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未必代表核心区的温度可能更高,绝对零度可能就产生于恒星的核心区域!

地核的温度是多少人类还无法确定,因为不同元素形成的条件和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我们还不清楚。所谓铁元素为界在我看来带有很大的臆断成分,因为没有试验数据的支持。但是地核和深源地震的存在说明地壳以外地心至少存在两个固化区域,而化学元素形成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可能存在循环的现象。

地心内部相对稳定的固化区域应该是主要的成矿区域,可能形成纯度较高的元素层,而地幔区域可能出现物质相变的往复循环,成为杂化区域。上地幔以轻元素和化合物为主,下地幔可能是各种金属元素的混合区。深源地震可能来自上下地幔之间的压力差,上地幔和地壳中的金属元素可能来自下地幔的泄漏,也是地心内部的火山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