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水暖市场: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个美丽幌子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1:22

提起端午节,国人已习惯接受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样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忧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主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学者,总是举出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但碧华先生认为这个传说仅仅是传说,只是古代文人为了表达爱国之心而杜撰的。理由如下:

汨罗江百姓救屈原不可能如此奢华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算得上是楚怀王的红人,在外交谋略上举张联齐抗秦。但是,由于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收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屈原失宠。特别是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首都后,开始了流放生涯。楚怀王囚死于秦国后,顷襄王即位,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他放逐的地带“江南”,实际上就是如今的湖南洞庭湖一带,且在今湖南常德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常德的痕迹,如著名的《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就是指从常德出发溯沅江而去湘西。后来屈原自沉汨罗江,那时的汨罗江地广人稀,远比常德一带落后,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汨罗江一带的渔夫们对屈原也许根本就闻所未闻,闻悉有人自杀,出于人类的善良本性前往营救或打捞,这都在情理之中,并非因为知道屈原是个爱国者而去救他。且渔民自古就属于经济条件欠佳的群体(与现代海上渔民富裕不同),能保证一家老小温饱就很不错了,还能专门跑回家中拿来白饭团丢入江中喂鱼?这个传说杜撰得也太离谱了,但因为涉及爱国心,千年以来人们竟然接受了!

赛龙舟习俗最早是纪念伍子胥

早在屈原投江前206年,也有个名人投江自尽了,这个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因强谏被谗杀后,装入皮袋,弃尸胥江。此事发生在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左传》、《国语》、《国策》中都有记载,而且这些典籍都是存史纪实,如《国语》卷19中——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所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鸱鴺而投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江上”,可见在春秋末当地人早已把伍子胥作为神来崇拜。东汉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文中伍君,即伍子胥。这是明确记载端午竞渡是纪念伍子胥,这一记载比第一次提“端午为纪念屈原”的吴均《续齐谐记》要早三百余年,可见,伍子胥才是端午节中被首先纪念的人物。所以吴越方言区自古至今一直坚持“端午祀伍”说。

端午节只是百姓出于健康需求

端午节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中国百姓自古以来政治觉悟还没上升到自觉的高度,且屈原当时身为楚国人,其他国家的人爱国与他的爱国范畴是不同的,犯不着后来的秦国人及其后代也纪念他的爱国心吧。而他之所以取代了伍子胥,碧华先生认为应归功于他的文学造诣,后代文人们对其文学成就的膜拜,给他罩上了美丽的光环。在一代一代文人们的引领下,屈原便被神化了。

但是,直到如今,国人仍然如此看重端午节,却又为何?碧华先生认为,并非是一种纪念屈原的自觉性使然,而是为了家人的健康,不信去问菜市场买艾叶菖蒲的主妇们,她们才不至于首先想到的是纪念屈原爱国哩!

从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这三种端午习俗来看,划龙舟只是一种体育运动方式了,不能为全民所共享;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粽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了。但是,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无论城市乡村,依然普遍。

在古代,因为医学不发达,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中草药的神奇效能,于是借端午节来进行一次全民净身保洁运动。首先是采药,《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其次是药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就是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据说可治皮肤病。在我们洞庭湖一带,至今保留着端午用艾叶洗澡的习俗,现在用科学的眼光看这千古习俗十分正确,因为五月天气湿热,是各种细菌繁殖的最佳时节,古人从艾叶菖蒲的药性中认识到了这一特殊价值,直到今天,一些洗浴类保健品都是从这些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精华。再次是饮蒲酒、雄黄、朱砂酒,还用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所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成了民谚。因为关系到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端午节便成了国人的健康日,这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并非如首先想到的是纪念屈原那么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