赟的读音和意思:端午节,不只是念念屈原吃吃粽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5:03
端午节将至,相关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在诸多言论中,屈原和粽子是两大热门词语。端午节当然与屈原有关,也是要吃粽子的,这是我们的老传统,祖宗的东西,还是不要轻意丢弃的好。问题是,我们说了说屈原、吃了吃棕子,是不是就真正的明白了端午节,是不是就真的传承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盛大的传统节日,又作端五、端阳、重五、重午等,亦称中天节。《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五日就成了端午节。

  关于其起源,一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屈原何许人?屈原(前304?~前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也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辅佐楚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参与国政,颇得怀王的信任。他一生主张举贤授能,革新政治,联齐抗秦,希望楚国能最终统一中国。后遭佞臣子兰、靳尚等谗毁,去职,于顷襄王时被放遂,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后来秦灭了楚国,他悲愤万分,投汩罗江而死。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一生有赋二十五篇,现存《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皆见于汉刘向辑《楚辞》,其作品主要表现了他对祖国楚国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其诗语言瑰丽,想象奇伟,融合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屈原投江身故之后,人民十分悲痛,竟相划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扔食物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当然也有以食物祭吊屈原之说。此后逐渐相沿成习,且内容日渐丰富,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挂艾和菖蒲,斗百草等。特别是吃粽子,唐代郑谷“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唐明皇也著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等诗句,这说明端午节吃粽子在唐代已经很普遍了。

  此外,关于端午节和吃粽子的起源,还有另外一说。闻一多先生就认为端午节是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古代吴越民族是一个“龙图腾”民族,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入水中敬献给图腾神——龙,一面自己吃。最后还要在密急的鼓声中划着刻绘成龙形的木舟,作竞渡游戏,以取悦于图腾神,也娱乐自己。

  当然,不管端午节到底是起源于什么,但端午节要纪念屈原和吃粽子,看来是没什么错的。那么,我为何又说“端午节不只是念屈原、吃粽子”,是不是故弄玄虚呢?其实不然。之所以要说这样的话,只是因为今天国人对端午节内蕴的淡看和不解让人感到痛心,更对端午节成了单纯的口腹之欲感到无奈。


  端午节之于中国人,其实远远并非只是念及一下屈原那么简单。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是因为历代中华民族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敬服,以及对他为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高尚情操的歌颂。国人历来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推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情怀,欣赏“还我河山”的豪迈与悲壮。这一切都说明中华民族对家国河山的民族大义看得很重。古人们创造了这些节日,来纪念这些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表达着自己的文化价值取舍观。今人过这些节日,当然是对这种大义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可惜我们今天的现实是:大义不再、世风日下,道德沦为欲望和金钱的奴隶。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现在看到过太多为了自我利益出卖集体利益的事,那些贪官行径就是明证;我们也看到太多在恶势力面前充耳不闻,最近一段时间对“血性”的大讨论足以说明这种现状。这些现状都说明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美德的背离和失落。我们不禁要问问入仕者们,不说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少也不能够害国害民吧。我们也想叩问一下自己的良知,我们的精神力量和礼义廉耻到哪去了呢?

  说起吃粽子,就更是没有丝毫的文化传承可寻了。如今的粽子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极尽口腹之能事,粽子的口味变新了,我们对传统的口味也变了。现在的人们,除了国家的法定节日和情人节等热门节日,有多少人记得端午节?当然可能也是有不少人知道端午节,可又有几个人明白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由于历史上一些特殊的原因,以及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我们的国学曾遭受过灭顶之灾,不问青红皂白,国学一律成了糟粕。西方的现代思潮的确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但我们在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审视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很多相同问题上彼此早有会心的一笑。现在有很多大家在重塑国学的地位,但他们的努力却回应廖廖。在这样一个什么都显得有点浮躁的时代,素来讲求圆满与平实的国学,对时代人心的影响早已渐行渐弱,唤醒之日尚属无期。端午节,我们都吃粽子,但我们中有多少人想到屈原的精神对于民族的意义,又有多少人了解粽子曾经所指代的先民的心灵家园和他们的心路历程?所以,如果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还不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理念,那么,我们在背离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被民族传统文化抛弃。君不见,韩国要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吗?我们不要,好东西却永远不会没人要!

  从“端午节是韩国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里边读出很多的心酸和文化况味儿。在我们渐渐淡忘的时候,韩国人却急切地捡起,这正好说明了今天两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同时,我们在平日里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等到别人要时,我们却无来由地惶恐不安,除了少数国学造诣深厚的大家们表现出的心酸与沉痛之外,大多数人是怒目咬牙,狂呼“我们的东西安能给你异族?”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自己不要,也不许别人要了,就是毁在我们手里,你也别想沾上点渣。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保护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外国人要就给了去。只是想说,我们对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再不能平日里不学不闻,而应该更多地去给予关注和了解。我们也不要说国家不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国家这些年来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是,如果国人中的大多数对此行的意义不甚了了,甚至部分从事文化保护工作的人也是应付了事,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从每一个中国人自己做起,才是正途。

  端午节,我们要念屈原、吃粽子,但我们又不能仅仅是想想屈原,吃吃粽子,我们还应该了解屈原和粽子背后的往事,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