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辰开幕式走秀视频:芦笋加科发滴灌是沙荒地治理的黄金搭档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6:37
一、   芦笋种植概况芦笋的营养价值极高,每公斤鲜芦笋中含蛋白质25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50克,粗纤维7克,钙220毫克,磷620毫克,维生素A900国际单位,维生素C330毫克。芦笋以嫩茎供食用,不仅质地鲜嫩可口,还对心血管、肿瘤等疾病有公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世界上大面积种植,畅销不衰的重要蔬菜品种。
我国从清代开始种植,仅1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省芦笋外销量逐年增加。1980年台湾出口芦笋罐头7.64万吨,超过了全省冷冻蔬菜的出口总量。这一形势促进了大陆芦笋种植业的发展。1984年起在福建、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天津等地大面积种植。90年代达到6.6万公顷,年出口罐头超过8万吨,成为中国创汇蔬菜主要品种之一,其中山东占全国出口量的1/3。
芦笋种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虽然需求量很大,但因劳动力价格昂贵,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未来世界称雄的芦笋出口大国当属中国这样的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芦笋已是中国主要的创汇蔬菜之一,但在国内市场上尚属稀特蔬菜品种,预示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芦笋适应性广,从亚寒带至亚热带均能种植,但当高温和肥水不足时,会导致植株衰弱,品质下降。低温地区产量虽低,但质量好价格高。
芦笋适合在质地疏松的沙壤土中生长,根系发达比较耐旱,但干旱会导致嫩茎细弱,造成严重减产。芦笋极不耐涝,积水会导致烂根死亡,不适合采用大水漫灌。
我国沙化地区具备适合芦笋种植的气候、土壤条件,如果配合使用灌溉施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芦笋种植将成为沙化土地治理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高作物品种。用经济实用的科发滴灌种植芦笋,将成为我国沙化土地治理的黄金搭档。
二、   芦笋种植的经济效益
以山东为例,鲜芦笋每亩年产可达1000~2000公斤,目前国内产地鲜芦笋收购价,直径大于1.5厘米的每公斤18元,直径1~1.5厘米的每公斤15元,统货每公斤12~13元。
以平均每公斤15元计算,鲜芦笋亩产值可达15000~30000元,加工成罐头出口,每公斤售价高达28元,亩产值可达2.8~5.6万元。
在种植区配套实施科发全移动式滴灌技术,每亩投资仅几十元,无需平整土地,加上水源开发,每亩投资也仅需200元左右。由此可见,科发滴灌以精量供水,克服了大水漫灌带来的水肥流失、降低地温和造成烂根等弊病,以很低的投入,为沙地芦笋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水肥条件,加上当地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芦笋丰产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芦笋种植的唯一缺点是劳力投入较多,据调查,成熟期每3~6亩需派一人采收,但这也正好为国家创造了一条在高收益条件下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的良好机会和稳定场所。因此,滴灌条件下的芦笋种植业堪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沙产业项目。
三、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口的芦笋罐头均用白笋制造,由于白笋生长在人工培起的土垄内,因为不见阳光才形成白色。因此白笋生产必须在春季出芽前扶土起垄。这样作不仅用工多,也因为对表土扰动较大,春季易引起扬沙,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适应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在北方沙区拟发展绿笋。因为生产绿笋不需要起垄,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劳力,也不会扰动表土。芦笋出土后,因见到阳光变成绿笋。种植绿笋因为不起垄,种植密度大产量高,营养价值也高,现在主要供国内市场上销售。目前北京市场上零售价每公斤12~15元,鲜笋产地收购价可达6~7元,这样每亩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生产绿笋可以有效地将芦笋种植和生态环境建设统一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芦笋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生长期为10年,第3年至第10年为丰产期,在10年的生长期内不扰动土壤,可以在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至于绿笋的出口问题尚待进一步开拓。
芦笋治沙技术向“红色沙漠”宣战
http://www.sina.com.cn 2000/11/16 09:11 新华网
新华网南昌11月16日电(记者李兴文)在沙化严重的南昌赣江古河道种植芦笋,既防风固沙,又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江西省生物工程博士陈光宇的这一成果最近纳入欧共体与中国的合作项目。专家指出,芦笋治沙技术为我国治理“红色沙漠”展现了新的前景。
赣江古河道两岸沙丘连绵,被称为“红色沙漠”。南昌市域赣江古河道沙漠化地有十余万亩,占江西省沙化地的16%,是国家沙化地治理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这块“红色沙漠”正向南昌市逼近,尤其是在冬春两季。
过去治沙主要采取种植湿地松、刺槐等植树造林的方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活率不高,经济效益差,以致“年年种树年年死,春天过后成枯枝”。
芦笋耐旱,根须深扎,适宜于沙地栽培。而且芦笋有防癌抗癌作用,国际市场价格高,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潜在经济价值明显。如果种植芦笋获得成功,以此来开发治理江西50万亩荒沙滩,通过示范将技术传授给农民,与劳力结合,将会形成一个大产业。1997年,江西省农科院生物工程中心的陈光宇博士率先在这里研究应用这一治沙新技术。
在南昌县富山乡的赣江古河道,陈博士指导试种的150亩芦笋,如今透出一片新绿,亩产可达1000公斤,按每公斤10元计,年经济收入在万元以上。同时附近的生态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周围农民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陈博士下一步准备将规模扩大到2000亩以上,他的示范基地,得到欧共体治沙专家小组首肯。欧共体治沙组织当即决定投资100万元,为基地增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