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百叶 型广告:从校长答辩论文,看中国教育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9:33
 从校长答辩论文,看中国教育危机 许锡良         如果说校长就是一间学校的精神与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间好学校,那么从校长所撰写的论文及他们的答辩来看他们所在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窗口。今天,作为答辩教师与高级研修班的校长们的论文及答辩纠缠了一整天,有一句话不得不说:中国的教育正处于危机之中。         我从中读到了什么呢?我想到了许多,有时候我觉得无从问起,或者根本不想再提什么问题了。从这些论文与答辩来看,那是被一种流毒损坏了教育工作者,是一种受害后又在害下一代的代代相传的又一代。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被核辐射后,其身体正在以一种辐射方式伤害着一批人。这种去智化的教育,确实有着相当的威力,我们许多校长仅从论文里来看,已经没有任何思考与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任何批判的意识。所谓的论文,只能勉强算一篇文字而已。因为,既没有问题,也没有具体的有待思考的情境。总体来说就是大话,套话,黑话与红话,表决心,列条条,玩数字游戏。真是把中国整个社会缩小后变成了一间间学校。不时从字里或者字外读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后的思想的贫乏与荒凉。我这样说可能仍然是比较空洞的,不妨从一些论文里寻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与讨论吧。         第一,校园文化及以人为本,优质学校,成了一个特别时髦的词汇。我所在的答辩组绝大多数的校长都直接写了或者间接写到这方面的话题。但是,我问了几个校长,什么叫“以人为本”及什么叫“文化”及怎样理解“校园文化”时,他们的回答令人吃惊。我从他们的回答里读出来的,居然还是想尽办法,把教师那点骨髓榨干。什么“以情感人,事业留人”之类。更多的校长连这样的回答都不会,大家都在喊“以人为本”,真的还没有想过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意识及平等相等意识,而尊重人就要解决人的思想,有一个宽松的思考环境。要给人们自由言说的空间。但在这些论文里这些核心的观念几乎都是空缺的。而对于校园文化的内容,我从论文看到的大多是这么几类,一是中国传统的那些老古董,从《易经》、《论语》、再到《孟子》、《庄子》,让学生大背《弟子规》之类,这是老古董文化之类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且不说那些小学生能否读懂这些老古董(我怀疑教师,甚至校长本人是否懂),就是读懂了,也只是在给孩子一种没有个性的奴化教育。没有新时代的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这些教育将来怎样让孩子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第二类是“红色之旅”的文化,无非是把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对象,这是新的奴化教育。他们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借用王小波的调侃语言变成。)《无趣是怎样炼成的》当成红色经典,让学生反复阅读,然后展开征文比赛,使这样的无趣的教育继续下去。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爱国”,却没有学会排队及上完洗手间要冲水。学会了“孔融让梨”,从而也学会了虚伪。我们从小也是受到这种教育的。现在想来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而且现在的学校还经常通过所谓的科研课题,获得行政认可,以承担相应的任务等手段与途径,以取得所谓的“教育业绩”。成为升迁的猛料。在许多学校里强行推行这些“红色校园文化”。当我作为答辩老师听到这些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我很不客气地指出:这不是什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而是相反,是一种去人性化教育。我的话非常直接而刺耳,但是实在忍不住脱口而出了,以至使在座的一些同事都感觉我可能批评得太重了一些。可是,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啊。都什么时候了,我们的教育还在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他们宝贵的生命受到此种教育污染。可以想见,我们的学生将来怎样可能与美国、日本的孩子相比?他们怎么会有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他们又怎样能够有真正的人性化?第三类的校园文化就是把学生当成“圈养的猪”,然后在猪栏上雕刻花,就是所谓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都变成教育课本,变成会说话的教育者。他们这样自豪地介绍自己的校园文化。当我们的答辩教师问到你们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东西在学校时,其办学理念与依据是什么的时候,许多校长哑然了。因为,他显然是在按照传统习惯来摆设的,或者按照上级领导的爱好来摆设的。我说文化这东西,弄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反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本身就是缺乏文化素养的人来说,越是弄文化,越是可能是反文化的。标语式的校园文化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喜欢也是最容易犯的一个弊病。因为文化都装饰到面子上来了,可见内涵上是多么浅薄的。真正有文化内涵的学校,他们更注重内在精神的涵养。特别注重让自然来教育孩子,让自然之美来熏陶孩子的心灵。我对他们说,我在日本、韩国的学校看到的校园文化建设,恰恰是把学校搞得非常自然,尽量保持朴素的天然的本色,比如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更没有门卫之类的人。而且学校的教学行政楼的墙上都是红砖,完全是本色的。操场也是天然的沙土铺成。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通过各种有组织的室外活动来体现的,特别是通过大自然中完成的。而且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方面,而不是摆那么多的好看的东西,来让人参观的。他们的活动也是非常自然的,连给我们这些外国来的参观者上公开课也是不做任何雕饰,是怎样的就怎样的。即使外语说得很差,也就真实表演一个差来我们看。而不像我们总把最优秀的挑选出来,来一个表演秀,留给外国的客人一个美好的印象。这其实就是教育的真谛啊。我想这些方面体现了人家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做一个诚实的人,而学校更是千方百计维护一个诚实教育的情境。最恶劣的校园文化就是面子文化,官场文化,特别是虚假文化。越是漂亮,对学生的危害就越大。这是我们与人家最大的不同。这使我再次想起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在日本看的校园文化就是以这样的面目出现的,而我们的教育却离这个思想渐行渐远,中日的差距就是这样被拉大的。         我们的所谓的优质学校及优质教育究竟是什么?这也是缺乏思考的一个词,大家似乎对于什么是优质教育也是约定俗成的。谈了许多优质教育,却唯独缺乏最为重要的对象:学生。没有了学生,要那么漂亮的操场与实验室有什么用?要那么多的好看的摆设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我们的学校的一切工作,许多时候就是为上级领导来检查用的。只要他们说好,因此教育就优质了,否则,就是对学生再有利的东西,也是毫无价值的。我们的教育中没有学生,或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学生恰恰是用来谋取政绩用的工具与手段。我问我们的“校园文化”为什么就会这样搞成“猪栏”文化?我们吃鸡肉都讲究要吃“走地鸡”,都知道连动物的生命的质量都是活动的好,而唯独对我们的儿童却不知道要放养的生命比圈养的生命有竞争力?当然知道,校长们说。可是,我们作为校长,我们敢吗?出了问题,谁能够负得起这个责任?如果没有事情发生,那么学生得益,如果有事情发生就完全是学校的责任,特别是校长的责任。而且活动的经费也是成问题的。我想,如果一个人要讲究绝对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出生。否则的话,总是会有一些问题的。当然学校的安全教育也要到位。这是我们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好的表现。         第二,“文件化”的论文,什么叫文件化的论文?就是完全没有问题,只有口号式的套话与大话,与行政命令式的行文方式。缺乏具体的分析。一看就是官样文章与官样报告。我这里随便列举几个论文的题目,就给人一种雷同感。比如:“实施校本管理,推进优质学校的建设”、“学校文化:创建优质学校的重要突破口”、“心理健康教育:优质学校创建的突破口”、“发挥堵截优势,拓宽创建优质学校的途径”、“坚持以人为本,论优质学校的创建和发展”、“浅谈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浅谈教师团队的建设”、“以发扬百年正气育人传统为突破口创建优质学校的实践思考”。看看这些题目就知道这是文件式的文章,或者社论式的文章。显然是长期遭受官样文章污染后留下的后遗症。这些“论文”里没有问题,只是谈一些经验,而且这些经验也不是自己独特的经验,而是篇篇似曾相识的,明显缺乏思考,也没有作过真正的探究。没有具体的案例,也没有具体可感的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甚至看不出是他们学校作过的事情。而是长期互相抄袭而来,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可能是从来没有做过的。我想出现这种缺乏思考的官样“论文”,实在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这是一个教育去智化,去学习化后的思想贫乏症。一个社会之所以会变得死气沉沉,恐怕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的。因为,很明显,这是受到某种意识形态化影响的语言与行文风格。不是很认真在坐下来,真正扎实地讨论几个真实的问题,而是用“文件词汇”与“社论文章”的风格来表达一个决心而已。我们的教师是怎样变得无趣的,我们的学生是怎样变得无趣的,为什么教师与学生都普遍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看看这些官样文章,确实连我这样有热情读书,并且长期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在读了这些文章后都会对纸张性质的东西感觉深深的厌倦。无趣就是这样炼成的。看一些校长的“论文”实在是一种折磨。我怕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成无趣的人中的一员。         第三,有一些论文还是写了一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的。并且也作了一些思考,而且这些思考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但是,从这些真实的问题里,我读出来的仍然是一种可怕的教育现实。比如《乡镇小学实施免费后,教师积极性问题与对策》。我初读此篇文章,感觉有点奇怪,为什么乡镇小学里在实施免费后,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出现问题?原因是政府实行免费后,那些本来就很穷的乡镇小学,立即在教育经费上大大地缩水了。有的甚至缩水一半以上。教育经费的缩水,教师的待遇也大大地受到了影响。乡镇小学免费后,地方政府并没有相应追加增加投入,这样免费是免费了,但是却是学校的教师来承担了这个后果,有的乡镇中小学学校因此要拖欠几十万。也就是说,政府请客,教师来埋单。一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当然严重受到影响。在广东省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大省,一些山区中小学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当地农民平均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每月800多元到1000元左右)。做一个中小学教师远没有当地一个农民体面。教师的尊严无从体现。有一个校长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与我的三间学校》,这是一位有近二十年校长经验的老校长,在三间小学当过校长,而且一间比一间规模大。他完全用叙事自己真实的教育经历的方式,把自己当校长的人与事,如实客观地写出来。写他是怎样一步步当上校长,并且把校长当稳固。显然他关心的是他的校长能不能当稳固,而不是别的教育问题。围绕着把校长当稳固,他做了许多违心的事。他说当年与他一起被提拔上来的六位年轻的校长,现在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原因就是,他保位有术。他倒是非常坦诚,但是,他在答辩时说,文章中仍然有许多真实的事情细节没有批露。怕写多了会犯错误,惹来麻烦。文章写得非常口语化,用语非常朴实。但是,我却从中读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危险。因为,我从校长的窗口看到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官本位”化到了什么地步。他说他所在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学,但是由于近年来管理得法,结果比当地的重点小学还出色,特别是统考成绩还要好,结果,重点小学就通过教育局,把这间普通小学的骨干教师全部调到了他们的重点小学。大挖他的墙脚。这些所谓的重点小学不是反思自己的管理工作,而是责备别的小学居然可以超过他们这个重点小学。这就是中国的“重点”的厉害。不要说大学,就是连一个山区的小学都莫不如此。         当然,也有个别的校长写得相当不错,很有思考。比如有一篇《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专业眼光---教师队伍校本建设的三大策略》写得相当有水平,也有超前的眼光和亲代气息。而且从文章中确实读得出来,这些思路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些事情也是他们做过了的,而且是非常成效的。这篇文章的校长是广州的一位年轻的女校长,很有办法。我从她的论文里读出来的是,一位爱好学习与思考的校长,她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对答如流,而且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更有意思的是她引用了肖川先生的一段话:“教师要想做一名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选择地读书。”这是她一次听肖川先生的报告留给她的最深刻的印象。而且,因此她以校长的身份极力引导教师们把学习放在教师成长的战略位置上,倡导终身学习。看来,这位校长已经打破了习惯给他们的束缚。而且开始走出一条新路了。这是今天论文答辩里,我看到的仅有的一篇有点时代气息,能够跳出“社论风格”与“文件格式”的论文。我们的校长是我们的教育的一面镜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基础教育究竟是怎样的。         写作后的余思:我们应该从世界观上进行教育革新,扭转以往的育人目标,对教育,要从教育方针上重新给予审视。只有这样,中国大陆才能产生深刻的有价值的教育变革,推动社会和谐向前,并在教育领域真正体现出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的目的,如果是把人培养成谁的或为什么而打造的“螺丝钉”,人类的普遍文明,特别是那些最新取得成就的进步思想与尖端技术,还有必要对这些年轻的芸芸众生普及和传承吗?这个软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缺少人文内容及其人文教育一直不够的根本原因!假如我们也和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一样,认为人人确实生而平等,都有成为领袖之材的平等权利与可能,中国内地的教育就会更加重视人文教育,重视把人普遍向高端培养的主观追求。教育界近来彷徨不知所终的低沉局面也会得到相应改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