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扫黄图片:从私塾热看中国教育模式的拐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3:06
从私塾热看中国教育模式的拐点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的专题报道《私塾“聚变”》将“私塾”这一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概念再一次拉入人们的视野。该报道向读者讲述了深圳东部梧桐山私塾的相关情况,看完报道,不禁让人内心一震,感到丝丝欣喜,难道中国教育模式的拐点来临了?

  其实,人们只要在当今现代汉语的语境下谈论私塾,往往会囿于这样的思维:总觉得有点酸腐味儿,因为私塾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对于私塾,我们仅仅从概念层面和其固有模式来考量的话,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范式。

  首先,私塾具有私立性,私立性中也包含特殊性,别具一格的小众教学,这将决定其对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工厂里生产线式的大批量投入和产出。私塾的教学理念,可以给现在这种人才培养同质化、教学死板僵化的模式带来一股革新的风气,做到教育模式即人才培养方式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

  其次,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理念,而私塾也成了他的伟大创举之一。目前国内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细化、量化、僵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孩子们的成才与成功狠狠地捆绑在一起,压抑天性,这把标尺的两端就是两个极端的体现,要不就是最好,要不就是最坏,很难做到一种折中的状态。正如孟子提出的“存心养性”一说,强调个人心性的修养,毫无疑问,孩子们童年时期在身心方面应该最大限度地自由发展。从《私塾“聚变”》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在私塾上学的孩子们平时读经典、习书画,这些学习内容都能够起到“存心养性”的作用。养气,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修为的体现,报道中还提到了私塾的老师会在课余带着孩子们去爬山,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这样的方式下也就不知不觉提升了孩子们的精气神。现代教育制度的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性的自由健康发展,这些理念曾经被人们满口标榜,现在却又被人们渐渐遗忘甚至慢慢丢弃。

  另外,现在国内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各地的国学培训班层出不穷,良莠不齐,打着国学的幌子从事很多与真正意义上的国学无关的内容,更有甚者是在践踏国学。正如上文提到的,读经典可以使人存心养性,而私塾所传授的知识也多是以蒙学为主,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在存心养性的同时学习这些传统经典名篇,恰恰学这些的人又是小孩子,这既可以塑造他们的性格,陶冶他们的心灵,还客观上起到了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作用。这种发轫于良好培养模式的孩子今后更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人才。

  对于私塾,还应该加入一个考量标准——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分析。在当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前提下,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品,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的求知欲望,或者说教育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沿海大城市的人们喜欢“充电”的原因。私塾,是一种书院式的教学模式,是博雅教育的体现,那些送孩子去念私塾的家长们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知道该让自己的孩子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成为这个时代有用的人。应该说,他们对学校的同质化培养模式是极不认同的。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私塾的出现不是复古与倒退,它实质上是今人对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模式中诸多优秀教育理念的体认、回归和传承而已。不仅仅是深圳的私塾,还有全国各地的私塾,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做到私塾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中国转型期的种种社会思潮相互补,这不单单是技术层面上的制度建设,更多深层次的理念重塑与价值观建构才是问题之根本所在。   私塾,其能否持续发展下去并且大放异彩,中国现行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因此而出现拐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