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舍尔反绝杀马刺:从马家爵、李启铭到药家鑫,说中国教育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28:0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止善……”之所以引用这段话作为开头,是晚生自认为这本儒家的经典中的确是有着一些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吸收的价值。尤其是书中先辈们寄希望于我们在“德”、“善”方面的人品修养、人格塑造和人性培育。《大学》这本书也是古人在大学时才能学习的。现在的大学也是从古时的大学这一词衍生而来。但是,在古代的大学与现代的大学之间却有着太多的区别和不同。我得申明:我不是儒家圣徒,我也不是儒家的崇尚者。/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在古代只要是进过学堂的人,很少会在公共场所说脏话。骂人也是出口成章。而在我们如今生活的社会,对方如果不亮出学历证,我们是很难知道对方是否上过学,虽然也常常听到出口成脏的“妙言”。其实这些都只能算是小事。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家爵因三日杀害四名同学被处以死刑;2011年,河北传媒学院学生李启铭因开车撞死一人撞伤一人后并不停车,还说出“我爸是李刚”的言论遭全国大多公民谴责;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对于此三件杀人案,我不想再去讨论关于公平、正义的话题。对于有目共睹的事实,再争论不休已是毫无意义。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而现在,就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人想连冷嘲都不要出现!

 

    上面的三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三人都为在校大学生。当然,也有一个区别:即马家爵被无情的处以死刑,李启铭与药家鑫则得到了诸多“好心人”的同情与可怜。在这个区别上我不想再谈,对于有目共睹的事实,再争论不休已是毫无意义。我只想谈谈此三人的共同点。

 

    我们不仅忍不住想问,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何会如此的不理智?并做出只有流氓才会做的行为?而这所有的问题的起因又是什么?其实,只要回答了第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对学生的功利式教育早已把学生本纯洁的心灵偏离到了不择手段的深渊之中。我敢断言,在现在整个中国大多数的小学、中学和高中学校里是分有所谓快班、慢班的。有的学校甚至还有“天才班”。如果是真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倒也罢了。我也可以暂且抛开公平与否不谈。但,有趣的是,只要家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这些都是由家长来选择的。也是在今年,北大的一位教授对学生说了一句“没有5000万的身家不要来见我”的话。我想这应该可以成为此论点的一个佐证。我不是想说一个北大生就不能赚到5000万的身家。只是,这位教授的话让我有了上北大就是为了金钱的异样感觉。还有,如果只要上了北大就能赚到5000万的身家,我愿意花1000万去上。因为上北大根本就用不了1000万。当学生明白上学只是为了功利,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很可怕。我也不敢想。

 

    还有,对学生生活与心理上的忽视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扭曲和与同学间相互攀比之丑态。马家爵本是个在学习上不错的大学生。却由于心理上的扭曲所致而断送掉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这种心理上的扭曲就一定与他所处的环境没有一点关系吗?我不能苟同!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一进到校园,有家里为其撑腰,于是学生就有持无恐。毫无怜悯之心的任意打击、取笑、侮辱和欺凌没有家庭背景的同学。这在中国的学校屡见不鲜。单亲家庭或在家里受到家庭暴力的学生由于没有反抗自己父母的能力,自然就会把在家所受到的所有不公平待遇全部转而发泻于自己有能力或有机会发泻的对象身上,他的同学当然就成了第一受害者。而我们的教育者们除了分数其它一概不管。还对其听之任之。遇上有背景的家庭更是为虎作伥。

 

    再有,教育机构没有对学生的人格、性情培养花任何的精力与时间。中国人历来都会有一种侠士精神,尤其是中国的读书人。在学生的成长期间,自己并不能明确的区分出义气与一时冲动的差别。长此以往,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潜移默化。这也是很危险的。现在的应试教育只不过是科举制的一次变异,其性质并未改变。且如今的应试教育在有些地方甚至是还不如科举制的。起码的一点,古代的以题作文至少都是原创,而如今的毕业论文试问有多少是自己的思想?连最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何谈其它?

 

    再有,应试教育早已把中国的学生改造成了一部部读死书,死读书的记忆机器。我把此总结为中国人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传统观念所致。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分数评优劣。这大大的扼杀掉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新事物时,比如书上没有说的,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会不知所措。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居然被很多人用在了解释色与性的上面。当然,这并非不可。像由心生嘛。我们也可以把人生比喻成一次考试。解题算是在应付人生之中的各种问题。高分就算成功的人生,低分就算失败的人生。试卷有零分,对考零分的学生我们可以当他没有考试过。但是,我们能说一个在事业上一事无成的人没有在这世界上生活过吗?所以,我们只能怀疑其对人生的态度,并不能怀疑其对考试的态度(的确也不能完全排除)。

 

    如今,教育机构早已如川剧的变脸术般变成了商业的一部分。教育界对混文凭之流更是随波逐流。这波就是学生及家长。只要给钱,文凭不是问题。古代大学纯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虽有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其着重点主要还是在礼、书、数上。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其中还有对传统道德观的普及。就算有商业的苗头,至少不是主流。

 

    我们送孩子去学校是寄希望于学校能教给孩子们我们自己不懂的知识外,更渴望的是学校还能教给孩子正义、正直、善良、诚实、尊重、公平、自由等等代表世上一切善的东西。然,如今的大学生其实是:《大学》,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