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 曾仕强:苏州街巷知多少——《礼耕堂》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5:07

苏州街巷知多少——《礼耕堂》序

(2011-05-27 09:34:50)转载 标签:

杂谈

    苏州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个经典,对于它的精彩,人们可以从诸多方面去解析与欣赏,譬如园林、寺庙、塔宇;再譬如小桥、流水、人家。然而今天出版的这本书,也许能为大家开启另一扇观察苏州的窗口:那就是平江路卫道观前的礼耕堂。这里为你详细介绍的,正是经典苏州的一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
    苏州城乃春秋时期伍子胥筑造,然而城市的布局形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只不过是用土城墙圈围起来的一块包涵了田野、土丘、河流、湖塘的地域,建筑简陋,仅茅房草棚而已,城市设施也不甚完备。随着岁月流逝,城市规模渐渐成型,建筑也变得成熟、变得精致,于是有了粉墙黛瓦,有了里坊街巷,有了小巷驳岸……
    早在一千余年前的唐代,白居易在描写苏州城的诗中便有了“七堰八门六十坊”的词句,可知当时苏州的城市格局是里坊制度,即按一定区域形成的相对规整和封闭的独立居住区。按照中国城市发展史,在汉唐时期,不仅苏州,连京城长安都是里坊制度。直至宋代,中国城市格局和建筑形态才出现重大变化,其领衔者便是苏州!
    南宋初期金兵南侵,苏州城被毁于一旦,化成一片废墟。此间宋高宗赵构拟将都城从临安(今杭州)迁至苏州,城市便曾按照都城要求进行重建,街巷布局初具雏形。尽管后来迁都并未如愿,但苏州城的格局和建筑形态却就此推陈出新,从里坊制走向街巷制,即“沿街设店,跨街建坊(牌坊)”,大大扩展了城市的商业活动空间和人员交通流量。著名的《平江图》水陆双棋盘的街巷和水巷格局便是当年苏州城的真实写照。后来这种新颖的城市布局对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建造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元大都的大街胡同制度就是苏州城街巷制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商业交通的发展和家族、宗族力量的增强,街巷制最终取代了里坊制,从而改变着城市的居住方式和建筑形态。在这种背景下,达官贵人和名门望族的私家大院应运而生。依据这种建筑形制,不仅民居前门面朝街巷,其后门也背靠街巷,如此南北两条街巷之间的距离空间,正好是传统建筑中安置照墙、门厅、轿厅、正厅、楼厅等主体建筑和天井、花园、庭院、厢房等附属建筑的进深位置。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与否,往往通过建筑群落的多少来体现等级;即在中轴线的中路建筑之外,是否还另辟有东路或西路建筑,而所有这些建筑群落都通过正门中轴线的主道和旁侧备弄来连通。如此形成的一组规范严谨的高墙深宅院落,便是形成这座城市最基本的建筑细胞。
    封闭独立的民居私密空间和自由开放的街巷公共空间相互融合,构成了鳞次栉比的建筑风格和纵横交错的街巷景观,这就是苏州古城独特的风貌和肌理。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流连于礼耕堂,凝视着每一幢建筑,每一处院落,那些精巧的木构,精细的砖雕,精美的造型,无不让人称奇赞叹,但同时也会让人忍不住低头沉思:如此美好的建筑群落,在苏州还有很多,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依旧是七十二家房客。于是我想,前人用智慧和辛劳玉成的建筑瑰宝,后人究竟应该将如何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州日报》2011.5.27徐刚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