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公开在线caopocao:苏州古城以历史名人命名的街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5:13
苏州古城以历史名人命名的街巷

潘君明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城市是由街巷组成的,没有街巷,也就没有城市。街巷是城市的网络,又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苏州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且不说存藏于街巷的园林、寺庙、宝塔、书院、官署等文化性建筑物,就说那街巷的名称,也有很深的历史意义。苏州是文人荟萃之地,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他(她)们都住在街巷之中。因而,苏州城的街巷以历史名人命名的特别多,几乎各个朝代都有。据笔者统计,以历史名人的官衔、荣誉、姓氏、雅号命名的街巷有80余条,这在同类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试各个朝代为分界,列出以历史名人命名的有关街巷。

  春秋战国时代 有11条。即伍子胥弄,干将(坊)路,专诸巷,专诸村,泰伯庙前,泰伯庙后,泰让桥弄,豆粉弄,陈公乡堂,莫邪路。从职位、职业上看,有尊称为王的3条,相国1条,上卿2条,妃子2条,冶匠2条,医生1条。如泰伯庙前,泰伯庙后,泰让桥弄,均与泰伯有关。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晚年,因少子季历有才干,欲传位于少子季历。泰伯知道以后,即与弟弟仲雍带了部分周人逃到南方,在梅里(今无锡梅里)落脚,并改从当地风俗,断发纹身,又教当地人耕作、筑城等技术,后被推为君长,号曰“勾吴”。泰伯是吴地的祖先,也是吴国的开创者。因他遵循父意而让出王位,故后人尊他为“让王”,并建庙以祀。庙称泰伯庙,亦称让王庙。泰伯庙前、泰伯庙后的两条小巷,就是以泰伯庙的方位而命名的。泰让桥弄,位于泰让桥之东,“泰让”,即是泰伯、让王的缩写。

  汉代 仅1条,且因讹误而改名。阊门外八字桥处的李继忠巷,原名郦季子巷。据《宋平江城坊考》云:郦季子巷,俗书写成“李继忠巷”,然口语则明晰殊甚。并引旧志云:“郦生庙,在阊门外洞泾内,相传神即汗郦食其。清咸丰十年毁。” 郦食其(公元?…203),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时,归刘邦,曾献计克陈留,封为广野君。又说齐王田广归汗,不战而得七十余城。后韩信袭齐,齐王疑他与韩信同谋,将他烹死。郦季子巷由来已久,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由曹允源、李根源编篡的《吴县志》上,也有郦季子巷的记载。后因那里有李王庙,再加上谐音关系,说成了李继忠巷。

 

  南北朝 有3条。即薛家园,汤家巷,萧家巷。

 

  薛家园,位于闾邱坊巷南,因果巷北。原分东西两园,园中有土堆,云是梁武帝女妙严公主墓。妙严下嫁给郡人孙瑒,死后葬此。称"妙严墓",俗称"薛娘坟"。故有薛家园之称。

  萧家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据旧志称:最早名周将军巷,系三国时周瑜故宅。南朝齐梁时,有萧氏皇族居此,改称萧家巷。《红兰逸乘》云:“萧王墓,在萧家巷,盖齐梁时贵人葬地,因居民造屋掘得古碑而知之。”

 

  五代 仅1条。即司长巷,位于公园路北段东侧。古称"司马巷"。有司马福居此而得名。司马福,属钱缪吴越王水军,为游击都虞侯。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淮南兵围攻苏城,内外隔绝,音讯不通。吴越王派来救兵,但不知城中消息。司马福深谙水性,即潜水入城。他知道淮兵在水中设有网阵,网上系有铜铃,碰到后即被发觉,司马福用巨竹触网,淮兵将网挑起,他就潜水过河入城,与城内兵共议破敌之策,终于将淮兵打败。后进官都指挥使。他居住的小巷,即名司马巷。后写作司长巷。

  宋代 有23条。即文丞相弄,周武状元巷,吴殿直巷,王枢密巷,富郎中巷,朗中里,糜都兵巷,苏公弄,施相公弄,闾邱坊巷,待其巷,范庄前,范祠弄,叶家弄,丁家巷,颜家巷,濂溪坊,朱家园,乔司空巷,包衙前,韩衙庄,盛家浜,大成坊。这是因为,在此之前街巷称为"坊",唐代诗人、苏州太守白居易写有"七堰八门六十坊"的诗句,即是说, 苏州有六十个坊。坊的四面砌有围墙,居民住在坊内,坊名即是居住地名。宋代开始推倒坊墙,坊内里巷敞开,才出现了里巷之名。名人住在这里, 大众随口而叫,即成为街巷的名称。在这些街巷名称中,以官衔命名的8条,如丞相、郎中、状元、殿直、都兵、枢密等;以姓氏命名的9条,如闾邱、待其、叶、丁、范等;以尊称及雅号的6条,如苏公、范庄、濂溪、大成等。略举几例:

 

  文丞相弄,位于阊门下塘。弄内有文山寺、潮音禅寺,皆为纪念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而设。所在小弄,即称文丞相弄。文天样(公元1236一1283),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是宝佑年间进士,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十年(公元1274)知赣州,次年,他将所有家财作军资,组织勤王兵万人人卫,到达临安,命他任平江(苏州)知府。元兵侵入常州,他发兵支援。朝廷与元邦谈判,他以右丞相前往元营,据理力争,不肯屈服。被元丞相押至镇江,他设法逃脱,至温州与陆秀夫等拥立赵昱为帝。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兵激战时兵败被俘,押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屡次劝他投降,他至死不从,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十二月被害。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传世名句。

 

  闾邱坊巷,位于人民路因果巷北。因北宋朝议大夫闾邱孝终居此而得名。闾邱孝终,字公显,吴郡人。他在黄州任太守时,常与名流喝酒聚会, 极一时之盛。当时,苏轼因写诗讪谤朝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闾邱孝终与苏轼交往甚密,两人常诗酒唱和,友谊深厚。闾邱孝终辞官后回苏州定居,苏轼途经苏州,必去看望闾邱孝终,并说,苏州有二邱,不去虎邱,即去闾邱,可见,苏轼对闾邱孝终的推重。

 

  苏公弄,位于定慧寺巷中段北侧。苏公即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洲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是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他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长于行楷,与蔡襄、米帝、黄庭坚合称?quot;宋四家"。他与定慧寺和尚守钦十分友好,守钦在寺内筑有"啸轩"一室,专供苏轼来苏居住。苏轼在杭州、常州任太守期间,常来苏州游玩。苏轼过世后,将啸轩改建为祠,称苏公祠,绘苏轼图像于内,作为纪念。所在小弄,称苏公弄。

 

  元代 有2条。即邾长巷、娘娘弄。

 

  邾长巷,位于平江路南段东侧。乾隆《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均作"朱张巷"。元代有逸民朱、张两家居此而得名。《吴郡续志稿》记载元代海运事,其首云:“元起海运,朱清、张瑄出焉。两家第宅偏吴中,今朱张巷其故地也。”《永乐大典·海运记》云: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立运粮万户府三,商人朱清、张渲、罗壁为之。初岁运四万余石,朱、张既垄断其利,如此宜其富也。史载:朱、张因运粮有功,皇帝特别喜欢,诏赐钞印,令自造印用。这样一来,朱、张遂为豪富,张瑄的第四个妻子杨氏,在乘鱼桥处也有府第。由此可见,朱张巷原是朱张两家在此建造府第而得名。由于两家豪富,皇上害怕有变,“则用法诛之”。朱张两人死后,有人以诗吊之曰:"祸有胎兮福有基,谁人误破这危机。酒酣吴地花方笑,,梦断燕山草正肥。敌国富来犹未足,全家破后始知非。春风只有门前柳,依旧双双燕子飞。"后因谐音关系,写成今名。

 

  娘娘弄,位于盘门外清河洪口。娘娘是谁? 为元末张吴王母曹太妃。元末,张士诚起义造反, 在苏州称吴玉。其母曹太妃,尊称为娘娘;死后葬于盘门清河浜,习称"娘娘坟"。其处的小弄,称娘娘弄。早在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就在那里发现“张吴王母曹太妃墓”墓碑。1964年7月对该墓进行发掘,尸体保存完好,曾轰动一时,不少人前去观看。出土文物有金锡、金钗、银替、玉环等。

 

  明代 以名人命名的街巷特别多,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有33条。即尚书里,朱进士巷,孔付司巷,唐寅坟,学士衔,天官弄,王衙弄,王衙河,太监弄,大儒巷,仁孝里,潘儒巷,严衙前,严衙门,申衙前,申衙弄,申衙前,吴衙場,谢衙前,谢衙弄,文衙弄,史家巷,唐家巷,宋家弄,宋祠弄,盛家带,徐家弄,汪家弄,沈家弄,葛家巷,管家园,顾家花园, 殳家墙门。以官衔命名的6条,有学士、尚书、进士、都御使、太监等。以雅号命名的2条如大儒、仁孝。以姓氏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有24条。如唐寅、吴、谢、潘等。举数例如下:

 

  学士街,位于道前街西端北侧。原名药市街,因明代大学士王鏊居此而更名。王鏊 (公元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吴县 (今苏州)人。王鏊从小聪颖,八岁读经史,十二岁能做诗,成化七年(公元1474)中解元,翌年乙末科中会元,殿试时“对策复当第一,”按理应中状元,可以"三元"及第,因正考官兵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春坊大学士商辂嫉才,将他录为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一时盛名天下。王鏊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正德元年(公元1506),以吏部左待郎兼学士人内阁;不久,进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副宰相),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衔。其时,宦宫刘瑾弄权,专横跋扈,陷害忠良。王鏊与之抗争,并与户部尚书韩文等联名上书,请诛以刘瑾为首的八名宦官(史称"八虎"或"八党"),但皇上偏爱刘瑾,非但不诛,反而命刘瑾掌礼监。王鏊因势单力薄,孤掌难鸣,遂连续三次上疏辞官,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王鏊回苏后,以"看书著作自娱",著有《震泽编》、《震泽集》、《姑苏志》等。嘉靖三年 (公元1524)病逝,墓葬洞庭东山,碑坊上有唐伯虎手书对联:“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申衙前,位于黄鹏坊桥西堍。明代宰相申时行宅第在此而得名。 "衙"为官员办公之处,大门朱漆,习称"街门"。做官人家同样是朱漆大门,威严显赫,故也称为"衙",并加姓氏称之。申时行 (公元1535-1614),字子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高中状元,授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字受知张居正。万历六年(公元1578)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左侍郎。翌年三月,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人予机务。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再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申时行官运享通,步步高升,他是继张居正、张四维后的朝廷首辅,老练稳重,熟谙政术,政务宽大,世称长者。但他唯一顺从皇帝的旨意,唯图自保,所以在政绩上无所建树,世称"太平宰相"。后因立皇太子事触怒皇上,遭到谴责,辞官后回苏州老家闲居。他的儿子、孙子均在朝廷做官,故申家在苏州第宅很多,共有八处,最大的在申衙前, 即是现在的苏州中医院所在地,现尚有部分房屋, 整修后开设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申衙前之名,在民国时期开辟金门时已废除,,统一称景德路。

 

  尚书里,位于人民路怡园南面,原名修竹巷。明代,礼部尚书吴宽居此。吴宽(公元1435一1504),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长洲(今苏州)人。成化八年(公元1472)连中会元、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因他学识渊博,为人敦厚,将他留在宫中做朱佑棠(即孝宗弘治皇帝)的老师。孝宗即位,他迁为左庶子,不久,升为詹事兼待读学士, 后又升为礼部右侍郎。母亲逝世后,他回家守孝三年,他的职务留着,这是皇帝对他的照顾,三年后回京续任,又要他待奉东宫,做朱厚照(即武宗正德皇帝)的老师。弘治十二年(公元1503)升为礼部尚书,原有官职继续兼任。此时,吴宽的威望很高,受到皇上及官员们的尊重。七十高龄,他几次要求引退,皇上没有同意。后死于任上,追封为太子太保。一年后,苏州知府林世远为纪念他,将修竹巷名改为尚书里。吴宽还是位书法家,对稍后的祝校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人均有一定影响。

 

  太监弄,位于宫巷东端西侧。旧名“宫巷南西巷”。明代,苏州的织造业己相当发达,因而,朝廷在苏州设立织造局,专门为皇家制作宫服。朝廷派出金玉、如意两太监到苏州监管其事。那时,织造局设在观前街中段之南,后来在带城桥下塘再设织造局,为便于称呼,一称北局,一称南局。北局之名也由此而来。金玉、如意两太监住在宫巷南西巷,住得久了,就习称为太监弄了。

 

  大儒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古名大木巷。康熙《苏州府志》云:“大儒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故名。”王敬臣(公元1513一一1595),字以道,号少卿,嘉靖四十三年贡生,受业魏校。万历中,以荐征国子监博士,辞不出。万历二十一年 (公元1593)由巡按御使甘士介复荐,吏部以敬臣年事已高,请有司加以优礼,得到皇上的允许。他的学说以慎独为先,有门生四百余人。学者称他为“少湖先生”,誉为“大儒”。大儒巷名由此而来。王敬臣还是个孝子,父亲患有疽背,他亲自用嘴吮舐。父亲得瞀眩病,不能行走,他睡在床边。夜不解衣,闻咳嗽声即起,悉心服待。对继母亦很孝顺,像对待父亲一样。他的孝行闻名乡里,乡人呼为“仁孝先生”。大儒巷旁边有条小弄,名“仁孝坊”,坊名也由他而来。

 

  清代 有5条。巷虽不多,但都很著名:如尚书里,松鹤板场,彭义里,朱家弄,盛家弄等。

 

  尚书里,位于十全街东段南侧。北宋诗人苏舜钦居此,原名“苏家巷”。清代,兵部尚书彭启丰在此建造尚书府第,遂更名。彭启丰(公元1701-1784),宇翰文,号芝庭,长洲(今苏州)人。他的祖父彭定求,三十岁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日讲起居注,国子监司业,翰林侍讲官等职。后退隐在家,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熙帝南巡到苏州,赐彭定求“御书”,并命他出任《全唐诗》总裁。彭启丰同他祖父一祥,二十六岁考中状元,之后,历任河南、云南、浙江、顺天等乡试副、主考官。因他“学问尚优,办事本非所长”。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皇帝下诏“着以原品休致”,即退休回乡。彭启丰在葑门内建造府第,雍正帝赐予“东涧野草添碧沼,南园夜雨长秋蔬”的对联;乾隆帝赐予“慈竹春晖”的匾额。府第仿园林建筑,?quot;“兰陔堂”、“环阴室”、“含清阁”、“延绿轩”等诸景。习称为“尚书府第”。后尚书府第散为民居,就称为“尚书里”。

 

  彭义里,位于尚书里附近,原为彭家的义庄,故名。

 

  民国时期 以名人命名的街巷不多见,也不著名,近2条。

 

 中正路,原名护龙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更名为中正路,“中正”为蒋介石。解放后即废除,改称人民路。

 

  光裕里,位于盘门外东城脚。此处原为荒冢冷滩,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苏纶纱厂老板严裕堂在此建房,取其名中一字,名光裕里。由缫丝工人居住,俗称“缫丝工房。”

  有些街巷,如胡厢使巷、葛百户巷、将军巷等,虽是以官衔命名,但因资料匮乏,不知是何人、是何朝代?故暂未列入名人街巷之内。有不少街巷,与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或风情有关,虽涉及到名人,但不是名人的官衔、荣誉、姓氏、雅号命名的,也不列入名人街巷之内,特此说明。

(作者单位:苏州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