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电话抽签:广州“举牌哥”不如香港老太?(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13:37
“举牌哥”在广州东山口地铁站打出横幅,呼吁市民支持其观点,这幅照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去年广州地铁发公告称将统一化翻新改造16个车站,改为统一的灰色石板。闻此,广州16中的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站举牌,反对花9000多万元进行“统一化”改造,并收集市民签名,被网友称为“举牌哥”。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广州地铁公司三度作出回应,并改变了初衷。

  除了赞叹“举牌哥”勇气可嘉,人们也在思考:为何围观他的人更多?同样是公民个人改变公共决策的案例,“举牌哥”为何没有像香港老太那样诉诸法律,两者的行动哪个更可取?

  支持

  可唤醒公民意识

  陈逸华的“举牌”,体现的是一种公民权利意识,十分难能可贵。在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对学生的要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国事、家事、天下事,离他们渐行渐远,如此方式教育出的孩子,虽然智力正常,但是,在人格发育上却未必是健全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责任担当意识,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公民。陈逸华的“举牌之举”给当下中学生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当下社会,甭说是学生,就是一些成年人,也缺少一种权利捍卫意识,面对自己的权益受损,他们熟视无睹,比如,面对身边的环境污染,很多人习以为常,奉行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殊不知,这种权利意识的丧失,最终受害的将是自己。一个中学生尚能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我们的一些大人在这方面却逊色了许多,我们应该感到羞愧。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公民的参与,某种程度上讲,维护公众利益,也是在维护个人利益,因为个人和集体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大家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家组成。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主人翁姿态,积极踊跃地建言献策,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拾遗补缺,社会管理工作就会越做越好,相反,大家都麻木,都对身边的社会事务漠不关心,陷入一种“集体失语”状态,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陈逸华的“举牌”具有一种示范意义,他能在某些方面唤醒我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权益意识,愿华夏大地上出现更多这样的“举牌哥”。

  李红军

  分析

  主人气质哪里来

  溯源陈逸华的城市主人气质是如何练成的,对培植更大范围群体的主人气质或许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首先是城市气质的影响。城市虽然都是钢筋水泥城市,但不同的城市因为不同的历史传统,而呈现出不同的气质。从这一点而言,陈逸华是幸运的,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广府文化浓烈的城市,从广州的历史看,这里的居民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这样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让广州居民可以便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输入,无论在推翻封建帝制,还是建立新中国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中,广州人都展露出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城市特质,让在此土生土长的陈逸华对“这个城市天生有一份归属感”。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给力影响。一个学生胆敢挑战权力,向权力发难,与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所接受的教育必然是敢于担当、立足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与诸多学校动辄要求学生封嘴不同,在陈逸华所在的学校,不仅未对其有任何的限制,反而予以鼓励和引导。虽未见该校在此事上的慷慨陈词,但对学生不动声息的保护和引导,这恰恰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最好方式。

  最后还离不开陈逸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惹”出这样的动静,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像陈爸爸陈妈妈那样赞同孩子的看法,并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理性的家长,在引导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传达这个行为可能引致的风险,让孩子明白社会现实的残酷,避免陷入天真童话般的幻想。

  高亚洲

  遗憾

  围观者太多

  如此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事情,偏偏成了陈逸华“一个人的战斗”,这种结果着实令人心寒,也着实令人悲观。也从一个侧面反衬出公民意识成长的滞后。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求公民必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勇于争取自由,敢于捍卫和扩展公共的权利和自我的生存空间。可事与愿违,在我们身边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当利益集团在侵犯公众利益时,能够挺身而出并勇于抗争的往往是少数人。由此引发了一件件、一桩桩的新闻事件,也引来了一阵阵、一声声的热评如潮。可透过这热闹场景,人们不难发现,“围观”者多,大加赞赏的也不乏其人,加入者甚少;说的比做的多,说好话的比干实事的少,这一多一少,刻画出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民族劣根性,严重地影响着国人由臣民转化为人格平等的公民的进程。

  今天,我们在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中,偏重于公民权益的拥有,对基本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的教化往往缺失和滞后。负责任的公民意识,能够促进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社会认同感,使公民之间、公民与社会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具有亲和力。当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需要公民挺身而出主持正义时,缺少了对公民意识清晰的自觉,一个社会就难以形成对核心价值的体认,导致公民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社会的无信仰、无凝聚力,普遍的浮躁心理,对社会则是一个威胁。而陈逸华“一个人的战斗”的事实,让人看到了国人在对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对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群的关系上,是多么缺乏一个全面的、自觉的把握呀!

  井水明

  观察

  与香港老太的差距

  “举牌哥”的举动很容易让人想起前一段媒体报道的香港老太逼停港珠澳大桥事件。同样都是普通公民的诉求取得胜利,但两者的做法却有着天壤之别。

  在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面前,普通市民无疑处在弱势地位。香港老太通过正规的司法途径,在制度上实现和政府平起平坐,最终由法院做出公正的裁决。而广州这位中学生则最先在微博和论坛上提出质疑,然后又到地铁服务台反映意见,在“没有得到积极响应”后再到公共场所举牌收集市民签名迫使地铁公司就范,根本没有想到去尝试法律途径。

  客观地说,这位叫做陈逸华的中学生关于“一号线翻修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了‘一站一景’的特色,一号线一站一景已经14年,在市民眼中是非常熟悉且有特色的东西。一号线有一种厚重但不残旧的历史感,拥有和广州最匹配的自然形象,很能体现广州‘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底蕴”的观点颇有见地。不过,这样合理的公民意见,却要通过举牌反对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的举牌行动“有点过激”。

  举牌子征签名那一套,走的不是法治的路子,体现的不是平等的博弈。一味迷信舆论和媒体的力量,动不动就靠眼球效应来达到目的,这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误区。类似的“成功”事例越多,会让我们这个社会离法治的目标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希望陈逸华没有举牌子抗议,而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和地铁公司打一场平等的官司,即使这场官司的结局可能不是胜利。

  刘昌海

  欣慰

  可贵的“广州精神”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广州地铁最终接受了“举牌哥”陈逸华的质疑,做出了改变原方案的决定。广州地铁知错就改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广州地铁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坚持倾听民意、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从客观上对公民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举牌哥”陈逸华的一系列做法,并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责,正如他本人所说,“老师告诉我,个人的行为学校不会干涉,我可以继续理智地表达想法。任何处分、封杀都是不存在的。”不能不说,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育、弘扬公民意识注入了生机。这与那些动不动就对敢于表达和坚持公民意识的人打击报复,甚至“跨省追捕”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愿这种“广州精神”在全国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