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集安市怎么样:建湖职教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7:32
建湖职教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作者:校长室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1-2-13 12:50:35  发布人:徐华银
2010年12月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国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策应苏北发展战略,推进职业教育与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构建与区域产业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现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建湖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统筹,推进改革,不断创新,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中级技能型人才,更好的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为我县经济建设的持续、高位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1.做优中职教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与二职中人、财、物的整合,积极创造条件,确保2013年前把学校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奖惩合理、人人参与的招生政策,使中职在校生规模保持在3500人左右。
2.发展高职教育。加强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合作,2011年建设高职办学点,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积极筹办建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到2015年底,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达到2000人。
3.扩大成人教育。依托电大系统办学优势,借助远程教育平台,不断扩大成人学历教育规模,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每年招生保持在350人以上;加强与普通高等院校和石油机械研究所的合作,开辟研究生学历教育,每年定向为县内企业培养研究生30人以上。
4.做优培训教育。充分利用职教资源,积极开展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及高中后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每年培训3000人次以上。
三、发展思路及工作任务
1.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能力。架构以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开放教育和培训教育“四轮驱动”的办学格局,以优质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办学思路,统筹规划中职招生,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中职招生机制,确保年平均招生1200人以上。加大学校品牌创建力度,对照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推进创建工作,确保2013年把我校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2.争办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层次。积极拓展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专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从2011年起,挂靠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光电技术大专班,使学校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点。之后,逐年增设数控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高职教学楼,完善专业教学设施,力争到2015年高职教育办学规模达到2000人,并使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
3.强化专业建设,创树发展品牌。紧紧围绕石油机械、节能电光源等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做强骨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创建品牌专业,重点建设机械数控、节能电光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服装设计与制造五大骨干专业。积极策应沿海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汽车应用与维修、烹饪、电梯维修、宾馆服务、现代园艺等五大特色专业建设。加大品牌专业建设的推进力度,逐年增加品牌专业设备投入,不断健全专业管理、专业考核机制,2015年前建成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 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4.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优化办学模式,全面推行“订单式”教育,根据就业订单和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优化专业课程,组织实施教学,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推行理实一体、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加强模块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建设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企入校,构建前校后厂的互动教学模式,骨干专业实训基地既能实训,又能生产。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同时,强化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热爱岗位、热爱家乡的优良品质。改革评价模式,促进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和统一,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评价,将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完善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健全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宣传。
5.实施名师工程,推进队伍建设。切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师德师品高尚、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专业或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给予重点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教育教学名师。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平均每年在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2个月,根据专业特点,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教师专业实践与实习基地,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到2015年,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加强高层次人次引进力度,到2015年,教师研究生比例力争达到20%。建立专业建设首席导师制,实行首席导师岗位津贴,通过首席导师的带动作用促进专业建设登台阶、上水平。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6.坚持生本为先,创新德育模式。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健全和完善引导学生成长、教育学生成人、指导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的“四成”教育体系。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学工部和专业系部德育工作职责,突出学工部规范与引领、服务与指导、监督与评价三重职能,实现学工部整体统筹、系部具体运作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创新德育载体,探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公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工作新途径。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养、选拔、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聘请劳动模范、有德育工作经验的优秀退休教师担任专兼职班主任,整体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和效能;充分发挥党团员、优秀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率先垂范作用,培养和打造一支具有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善于总结和反思、敢于直面并勇于承担的德育干部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校园电视台,不断完善德育工作载体;开展以校园文化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团队精神和三创精神;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7.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服务水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方位参与校企合作,参与职业学校设置课程标准,编制教学计划,适时考核评价,使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组建企业冠名班级,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教学。建立健全校企高管互动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专业发展与企业产品升级改造同步。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机制,每年选派30名以上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2个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全县建设50家以上的校外实习基地,提高实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与实习企业的感情,确保学生县内就业达到80%。
8.做强开放教育,创建优秀电大。以创建江苏省优秀县级电大为目标,切实加强开放教育管理,为国民终身教育服务。加强开放教育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团队。突出开放教育招生工作,建立开放教育招生社会网络,每年争取招生500人以上。重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有机实施教学,真正使开放教育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9.放大培训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全面开展形式多样、岗位目标明确、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教育网上学习平台,开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行职业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广泛开展返乡农民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岗位培训、高中后新生劳动力培训,把职教中心建成为社会服务的综合性培训中心。加强职业资格鉴定管理,2013年前建成覆盖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电子、电工、旅管等多个专业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技术鉴定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班子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维护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严禁各行其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
2.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片面的能力质量观,牢固树立以人文素养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根本,以公共技能为补充的全面质量观,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从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各个层面展开,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从地方积极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推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以人为本。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努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全面跨越。科学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教职工工作质与量差别,切实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培养教师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感情。
4.推进内部改革。加强中层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构建与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干部队伍管理机制。改革教学、科研的管理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积极推行后勤服务模式改革,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新型的后勤服务体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适用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