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海军上将的刀: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21:44

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序  言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发展直接关系着民生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文明进步。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保证。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无锡文化软实力,现编制《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无锡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今后五年无锡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战略导向和行动纲领。

鉴于市委、市政府已对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专门部署,本规划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领域。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任务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全社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对文化事业产业的推进力度空前加强,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空前显著,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深入。推动五个觉醒五个自觉无锡还少什么思想解放大讨论形成热潮,各类论坛、讲座、研讨会、形势政策宣讲有声有色,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宣传舆论引导有力有效。围绕中心大局,关注社会民生,开展一系列重大宣传战役,党委、政府和网络三位一体新闻发布格局基本确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不断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管理得到强化,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明显。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尚德工程扎实推进,道德模范、新人新事等评选活动群众广泛参与,吴仁宝等一批重大典型发挥示范效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迭现,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精神和四尊四创风尚广为弘扬。

――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突破。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任务,率先实行文化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和广电、报业集团宣传与经营分离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内部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整合资源组建了市演艺集团,探索建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新体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无锡博物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吴文化等24座博物馆,薛福成故居等36座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激情周末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展览下乡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增效。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动漫等新兴产业形成优势,建成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振兴基地等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慈文紫光等一批知名文化企业项目落户无锡,文化产业基地初现规模和集聚效应,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我市原创动漫分钟数居全省首位、全国城市前列,文化产业增幅连续5年高于GDP增幅,201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1%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空前活跃。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深受群众欢迎,50多部原创舞剧、戏剧、影视、民间文艺、动漫、书画等门类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全国奖项,《阿炳》、《红河谷》、《西施》、《江南雨》等一批舞台精品剧目在全国全省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空前。我市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和文保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常设无锡。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成立文化遗产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鸿山遗址、阖闾城遗址等4大考古成果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鸿山遗址公园跻身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清名桥街区、长泾镇、荡口镇、礼舍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泥人制作、紫砂陶艺等8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城市品牌形象特色鲜明。城市营销和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明显加强,无锡名城品牌更加闪亮,吴文化节、太湖博览会成为全国最受关注的节庆、会展活动,城市徽标、吉祥物广为人知,世界佛教论坛、世界易经大会、世博主题论坛成功举办,无锡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各类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公民道德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争先进位,我市继续保持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无锡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觉、逐步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五年,全市文化建设总体格局基本确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障有力,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城市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无锡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第二节  十二五形势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宁杭城际高速铁路的建成,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区域产业布局、社会结构、城市功能、居民生活方式将出现深刻变化,无锡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发展民生福祉的提升期、基本现代化的决胜期。随着无锡总体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的深刻变化,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发展也将进入重要的转型提升期和跨越发展期,未来五年无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给文化发展赋予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需要更加有力地推动思想解放和实践创新。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群众,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引领全市上下积极投入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竞争优势的伟大实践。

实现寓强于富、普惠于民,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亲民惠民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充分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实现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更好更快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建立具有无锡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开发体系,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取得突破,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无锡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舆论引导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大众文化消费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总体规模还不大,整体实力还不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不大;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还比较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迫切要求我们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中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瞄准先进标杆,顺应群众期待,认真查找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实施“文化振兴”策略,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弘扬“尚德文化”和“创新文化”,推动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促进文化事业产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增强无锡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着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做到以文化人、尚德育人、惠民乐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开发体系,提升文化创新力和竞争力。

――坚持统筹协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优化文化发展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和区域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发展要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推动文化大众化、社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把无锡建设成为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发展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全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军。

——加快形成充满活力、更富效率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完成非时政类报纸转企改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成无锡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打造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实行全年无休。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构建十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加快形成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龙头型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力强、富有潜力的成长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集聚度高的优势文化产业基地。大力拓展新兴文化业态,培育23家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和上市文化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到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按本市现行统计口径),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十位。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发展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现代流通组织,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鼓励引导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到2015年,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18%

——加快形成特质鲜明、注重生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大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文保组织网络,完成清名桥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严家桥等十个古镇古村落保护修复和吴文化等八大文化博览园建设,高水平完成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吴都阖闾城遗址公园保护建设,推动无锡古运河遗产点、宜兴紫砂、惠山古镇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泥人、紫砂、锡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

——加快形成传播力强、反应灵敏的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做精做优新闻主业,培育发展新兴媒体,充分整合媒体资源,构建高科技、现代化、广覆盖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提升传播能力。健全党委、政府、网络三位一体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社会舆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形成强大正面舆论导向。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常态长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创建机制长效巩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志愿服务成为社会风尚,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位居全省前列,力争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加快形成科学合理、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高地。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激励机制,培育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德艺双馨、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领军人才,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和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形成一支由专门技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构成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

 

第三章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一节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大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加强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考学评学述学等制度,建好用好党委中心组学习网、干部教育网等学习平台,创建一批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示范点,形成学习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强化党员干部轮训冬训,抓好基层党校、员工学校、市民学校和学习中心户等阵地建设。探索理论宣传和形势政策宣讲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办好改革发展高层论坛北大讲堂东林讲坛等一批精品论坛讲坛,编辑出版一批通俗理论读物,拓展媒体理论宣传阵地,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

 

第二节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制定社科发展中长期规划,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优势学科与学科群,建立以人才为根本、以基地为依托、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整合资源的社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围绕全市改革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加强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立项研究,完善重点课题社会招标制度,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社科研究成果评奖,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产生积极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学习创新节、社科普及周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办好社科理论期刊《江南论坛》。加强无锡市社科院建设,抓好各级社科组织、各类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以及社科网站、论坛的建设与管理,全市社科研究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第三节  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组织重大新闻宣传战役,加强主题宣传策划,创新宣传报道方式,发挥媒体联动效应。开评无锡新闻奖,打造精品栏目节目,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行业管理,建立健全新闻媒体考评机制,深化三项学习教育,强化媒体社会责任。加大新闻舆论宣传主阵地建设投入,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做精做优新闻主业。培育发展一批都市类报刊、重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打造12个国内同类城市领先的新闻网站,争取成立无锡出版社。整合媒体资源,构建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手机、移动电视等于一体,高科技、现代化、广覆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到2015年,报业集团报刊发行总量力争达到55万份,手机报、手机杂志用户40万户;广电集团自办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播出量较十一五末增加20%,开办白天时段电视新闻节目和全新闻广播频率,新闻资讯类节目全面实现常态直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体系,完善党委、政府和网络三位一体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舆论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第四节  营造尚德创新氛围

全面实施以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城市精神为核心的尚德文化工程和以四尊四创时代风尚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大力继承和弘扬无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人文优势,推动新的思想解放。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节庆纪念日和全国、省、市重大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市上下同心同德谋发展、促转型、维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广基层新鲜经验,继续加强华西村和吴仁宝、施正荣等重大典型宣传,积极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推出更多在全国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导发展、激励人民、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五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新市民等为重点对象,以机关、学校、窗口行业、村镇、社区、家庭为主阵地,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文化环境、品牌活动、队伍建设等八大提升行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新组织新群体延伸覆盖,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第六节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

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确保我市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争先进位,力争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建成区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2%,推出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者品牌活动。

 

第四章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第一节  健全文艺创作机制

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完善重点文艺作品论证和扶持制度,实施重点文艺创作生产项目化管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市级每年资助重点文艺项目15个以上。建立开放式、市场化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产业集团的文艺精品创作主力军作用,鼓励专业艺术院团、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公司成为文艺创作主体,鼓励各类民间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从事文艺作品创作,积极利用市内外各类文艺人才和资源优势,共同创作优秀作品。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实施重点作品签约制和优秀作品奖励制度,充分调动作家艺术家创作积极性。加强文艺、影视创作信息收集反馈,为提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效能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第二节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围绕重大活动、重大节庆、重大题材,创作生产更多弘扬主旋律、体现三贴近、群众喜闻乐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市级每年新创作演出剧目24台,市(县)每年新创作演出剧目12台。无锡歌舞剧院创建成为国家重点艺术表演团体、全国舞剧创作基地,抓好舞台剧精品创排,力争有23部原创剧目成为国家级精品。大力弘扬锡剧艺术,积极开展锡剧精品剧目创排和传承展示活动,做强无锡锡剧品牌。扶持滑稽剧、评弹精品创排演出。完成《无锡文库》编纂出版工作。培育创立具有无锡特色、广泛影响的太湖画派。大力加强文学创作,推出优秀长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10部(篇)以上。大力发展影视剧制作,充分发挥广电集团、华莱坞影业、慈文影视、亿唐动画等影视、动漫企业的原创制作优势,争取每年生产23部影视、动漫精品。以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为龙头,组织无锡市文学艺术奖太湖文学奖等评选,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创作文艺作品达到3000件,到2015年,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影视、民间文艺等各艺术门类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的作品累计达到30件以上。

 

第五章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无锡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形成中心城、环蠡湖、太湖新城三大文化核心,古运河、伯渎港、惠山-十八湾三条城市文化景观轴线,以吴文化博览园、佛教文化博览园、阳山桃文化博览园、现代农业博览园、工业博览园、太湖生态博览园等文化博览园,区级文化中心以及均衡分布的各街道级文化中心等构成的三核三轴六园多点城区文化空间布局。建成无锡大剧院、报业新闻大厦、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重点文化设施和一批市(县)区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音乐厅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建设数字图书馆,无锡博物院争创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加强市区外围及新城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新一轮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高标准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到2015年末每万人实际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万人公共藏书量不少于18000册。各城区均拥有一个剧场、一个文化公园、一片文化广场,各镇、街道建有文化广场。建成以市、市(县)区、街道社区(镇)、基层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为主线,覆盖城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十分钟文化圈,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幸福进万家、文化乐万民行动。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利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完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制,全市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全年无休开放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党报阅报栏社区全覆盖;所有社区(村)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积极探索文化共享工程进家入户服务模式;加快通网、通购、通借还、通影视的四通农家书屋建设,全市30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达95%以上;大力发展流动舞台车、汽车图书馆等新型文化服务载体。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市和市(县)区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把群众文化阵地日常开放和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文艺人才下基层辅导制度,全市每个村(社区)拥有35名业余群众文艺辅导员,建有1支以上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的组织指导职能,鼓励支持广大文艺爱好者参与基层群众文化阵地的管理和活动组织,为群众提供志愿文化服务。

 

第三节  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精心组织各类节庆文化活动,抓好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每年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不少于3000场。办好群众文艺会演,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基层文化活动品牌。加大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力度,每年送戏下基层不少于2000场、送电影下基层不少于10000场,所有行政村每年有1场以上文艺演出,每月放映2场电影。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众化,鼓励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开展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特色文化广场五特评选表彰活动,到2015年,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处以上特色文化广场,常年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六章 完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完善事权划分,优化职能配置,明确管理权限,健全议事规则,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管理效能。

 

第二节  创新文化企事业单位运行机制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和绩效评估机制,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市演艺集团等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合格市场主体。推动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文化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经营,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三节  推进新闻单位两分离改革

推进无锡广电集团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组建独立运作的节目制作公司或工作室;推进无锡日报报业集团非时政类报纸转企改制,完成江南晚报、无锡商报、华东旅游报、江南保健报事转企改革。推动广电、报业两大集团整合资源,组建非时政类领域全媒体经营强势主体。到2015年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总资产分别达到50亿元和30亿元,成为国内同类城市领先的大型现代综合性传媒集团。

 

第四节  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

完善市和江阴、宜兴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的调控体系。健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投融资、担保、合资、购并、产权交易等重大事项报告和审批制度。加强资产稽查,提高国有文化企业外部监督成效。构建监管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年薪制和工资总额管理等制度,保障公益性国有文化资产安全完整和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第五节  建立新型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

探索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准入差别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系。调整国有资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推动国有资本投资机制的转变。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项目法人招投标等方式,投资经营文化设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民营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企业、个人兴办文化企业。组建以财政资金为主导、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初始规模不低于2亿元的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规范基金管理和运作。积极对接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争取更大扶持。成立文化产业投资担保机构,打造银企合作银团授信等文化投融资绿色通道,为文化创业投资、项目孵化和产业发展等提供资金扶持,造就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到2015年,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分别实现产业投入50亿元、30亿元。

 

第七章 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第一节  培育核心文化产业链

加快推进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跨越提升,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广告策划、演艺娱乐、时尚休闲、节庆会展、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门类,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提升,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核心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1)动漫游戏产业链。发挥无锡动漫影视和游戏产业优势,强化动漫企业、园区的专业化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着力发展动漫影视作品、网络及掌上游戏、动漫影视及游戏衍生产品、漫画作品等动漫产业,提高动漫影视和游戏原创水平,优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动漫游戏向3G和无线移动电视领域延伸,参与国际动漫游戏市场竞争,打造布局合理、核心突出、分工明确、富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产业链。2)影视传媒产业链。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龙头,吸引跨国影视传媒企业、国内大型影视传媒企业总部、著名影视导演工作室、影视明星工作室等入驻,着力发展影视创意、影视拍摄、影视后期制作、影视配套服务、影视体验设计、影视人才培训等全链条产业门类。以广电影视文化交流中心为平台,突出国际化、权威化、多元化特色,打造国内知名的影视版权交易中心。以中视影视基地为依托,推动影视拍摄制作和影视文化旅游加快发展。3)创意设计产业链。瞄准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建设目标,推动创意设计业向一二三产业延伸拓展,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大力发展环境设计、视觉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积极培育服饰设计、咨询策划,着力强化自然生态体验、历史文化体验、工艺文化体验、家饰时尚体验等创意产品生产。4)文化旅游产业链。结合旅游城建设,整合开发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现代文明等资源要素,挖掘无锡人文特质,策划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将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镇(村)、大遗址、古运河历史风貌带、沿大运河工业遗产带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有机串联,凸显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吴文化、工商文化的重要展示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动漫游戏、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第二节  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层次

以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滨湖区山水城科教产业园国家动漫基地、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主要载体,以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江阴经济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宜兴)茶文化博览园、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等为支撑,加快形成集创意、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集聚集约集中发展,形成特色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优势。1)培育一批大项目。加快建设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吴都阖闾城影视文化产业园、中国当当网华东区总部等一批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坚持引企、引资、引智相结合,培育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文化产业项目。力争到2015年培育超10亿元项目20个以上,超30亿元项目8个以上,超50亿元项目3个以上。2)发展一批大企业。重点发展无锡广电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江苏新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慈文紫光数字影视公司、江苏金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华莱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兴达文具集团、无锡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航母型文化企业。鼓励和推动慈文影视、灵山实业、广电发展有限公司、报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发展条件较好的文化企业上市,发掘和培育一批创新力强、富有潜力的高成长性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力争到2015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文化企业15个以上,超50亿元文化企业5个以上。3)建设一批大园区。做大做强国家动漫游戏振兴基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太湖科教产业园、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园、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惠山古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构建以无锡广电传媒中心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以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动漫创意产业中心区,以江苏太湖数字出版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数字出版基地。引导园区突出功能定位,彰显特色、错位发展,强化园区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集聚效应,吸引优势文化企业入驻。力争到2015年建成营收总额超1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5个,超1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个,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第三节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文化融合对接,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全新广电网络,加快建设江苏下一代广电网物联网研究中心,研究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文化传媒的融合,研发适应三网融合趋势、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国一期NGB示范网,实现广播电视网络跨行业互通、交换和节目资源共享,引领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潮流。加快文化产业与WEB3.0、云计算、智能移动终端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生活形态,抓住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利用无锡区域、人才、产业、资源及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数字印刷、数字出版、电子书、数字影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学习、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全市数字有线电视双向互动覆盖率达80%。加快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等,打造电视购物、电视医疗、电视教育、电视黄页等新服务,满足人们的数字化生活需求,抢占数字化发展高地。

 

第四节  繁荣发展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市场整合与开发,引导娱乐业走品牌化、多元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重视娱乐产业配套发展,引进和开发一批现代时尚文化休闲娱乐项目,培育一批档次高、规模大的娱乐文化企业和连锁网点,形成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文化娱乐产业群。支持发展大中型演艺经营场所、演出经纪机构,积极引进高雅健康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每年引进国内外高雅文艺演出不少于50场次。扶持民营文化工作室,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活跃艺术品市场和基层演出市场。规范网吧游艺市场,实行总量调控,推动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市网吧连锁化率达到90%。繁荣发展影视业、图书业,做热文化夜市。积极发挥文化中介机构在培育拓展文化市场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构建诚信有序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和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大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念,到2015年,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18%


 

第八章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十二五期间江阴、宜兴两市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城市。积极推动无锡古运河遗产点、宜兴紫砂、惠山古镇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完成吴文化、佛文化等八大文化博览园建设,鸿山遗址公园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示范园区,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2012年全面对外开放,吴都阖闾城遗址公园完成建设。推动中国丝业、中国泥人、中国乡镇企业、中国民乐博物馆建成国字号博物馆。

 

第二节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落保护

2011年完成清名桥、惠山、荣巷、荡口、小娄巷等五大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修复工程,2013年完成严家桥、礼舍等十个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修复。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力争新创成1条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和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巩固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落保护成果,打造展示无锡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新名片。

 

第三节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健全文保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文物管理委员会、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作用,加强工业遗产、历史建筑、乡土建筑的普查与保护,加强吴文化、工商文化等文化资源挖掘和区域文化研究。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加大泥人、紫砂、锡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建立民间艺术展示馆,设立非遗传承中心,选择一批非遗列入政府扶持传承项目。办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薪火相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到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至2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7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00处,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100%


 

第九章 提升城市影响力辐射力

 

第一节  塑造城市核心品牌

深入挖掘无锡人文资源,提炼城市核心价值,确定具有无锡特色、国际影响的城市形象标识和城市宣传口号,大力推广城市徽标和吉祥物,精心规划、设计设置城市雕塑,提升无锡城市形象的认同度和美誉度。结合无锡城市发展战略,继续巩固太湖明珠无锡是个好地方以及工商名城、设计名城、山水名城、休闲名城、文化名城等城市形象品牌,着力构建以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为核心的新城市品牌体系,不断扩大无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节  实施城市营销战略

树立全方位、大外宣的城市营销理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运作、企业参与的城市形象品牌营销格局,把外宣与外贸、外事、外援、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宗教工作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境外无锡知名人士和境外友好交流合作组织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城市品牌指数(CBI调查,实施面向国内外的城市形象品牌整体宣传推广计划,积极申办、承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会展、论坛、高层研讨会和节庆文化活动,为宣传推广城市形象提供有利平台。积极利用省市、友城外宣资源,主动融入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外宣协作,借助国内一线城市外宣平台,展示推广无锡城市形象。

 

第三节  提高对外辐射能力

加大对外宣传投入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中央外宣媒体、境外媒体合作,充分发挥本市新闻媒体对外宣传职能,推动广电、报业集团通过与境外主流媒体合作举办节目栏目等形式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对外报道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扩大对外宣传覆盖面。推进采访线工程和外宣基地建设,办好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权威网络媒体无锡频道(视窗),加强无锡网络媒体英文版网站建设,办好无锡日报英文周刊、手机英文报,扩大境外覆盖面。制作推出一批地域特色浓郁、时代特征鲜明、充满文化与科技含量的城市形象外宣片和外宣品,进一步加大城市形象广告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刊播力度。

 

第四节  推动文化走出去

通过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全方位推动无锡文化走出去,增强无锡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建立和加强与无锡国际友城的文化交流,扩大合作关系,打造文化走出去品牌活动,建设无锡海外文化窗口。选聘无锡对外文化交流使者,鼓励各类文艺院团开展优秀剧(节)目对外交流演出和商业性展演,推动无锡文化艺术精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全面展示无锡地域特色文化。大力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积极支持各类演出、展览、出版物、影视剧、动漫等产品进入国外和港澳台文化市场,加大我市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文化企业和品牌文化产品。

 

第十章 强化文化发展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人大、政协立法、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发改、经信、规划、财政、科技、税务、工商、国土、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文化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依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市和市(县)区健全加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研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文化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

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十二五期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投入到位,对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原财政拨款不减,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全年无休进行扶持保障,对文艺精品创作和特色文艺团体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把文化产业纳入财政资金扶持重点领域,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功能性、引导性投入,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文化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发,积极探索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扶持措施。在税费减免、资产处置、工商登记、园区建设和土地政策等方面对文化企业给予优惠和倾斜。完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系,规范管理办法,有序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等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文化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快投融资、信息交易、技术创新、版权保护和贸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节  加强文化法治

推动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发展。发挥无锡地方立法优势,结合无锡实际,研究制定无锡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文化法规,构建较为完备、具有无锡特色的地方文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改革行政许可方式。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执法效能。加强文化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文化普法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法治环境。

 

第四节  加强人才保障

加强宣传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依托省“333工程五个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无锡千人计划“530”计划等项目,实施宣传文化人才“5630”工程,力争在20112015年引进和培养30名高层次理论人才,30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30名作家和艺术家,30名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30名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30名高层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文化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制定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培养、扶持民间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文化专门人才数据库,健全文化人才档案和跟踪机制,完善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机制。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文化骨干培养,对全市基层群众文艺业务人员进行轮训。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培训,到2015年轮训率达到100%。完成无锡文化艺术学校移建工程,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创成省重点中专,争取升格建设高等职业艺术学校(大专)。加强文化领域政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院校、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组织与文化单位创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教育培训等基地。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向优秀拔尖人才和核心专业技术岗位倾斜,重视中青年骨干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充分发挥杜鹃文化奖等重大奖项的激励效应,鼓励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