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恒大名都租房信息: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一) - 薄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4:13
网易 新闻 微博 邮箱 闪电邮 相册 有道 手机邮 印像派 梦幻人生
更多
博客 博客首页 博客话题 热点专题 博客油菜地 找朋友 博客圈子 博客风格 手机博客 短信写博 邮件写博 博客复制
摄影 摄影展区 每日专题
搜博文 搜博客

随便看看
关注此博客
选风格不再艰难
搬家送Lomo卡片
注册  登录
|  显示下一条  |
nhdstgbw的博客

导航
首页日志相册音乐收藏博友关于我
日志
薄雯热爱生活、热爱黑土地、热爱家乡,热爱文学,更热爱我的新闻事业。借助这片热土,寻求生活的火热。
加博友   关注他
最新日志
今天我也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今天我也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呵护人生的七味良药2010年4月4日2009年10月10日嫩江奇石[自动保存草稿]
博主推荐
相关日志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在阳朔看钢管舞表演阻止强拆为何变成犯罪我只是苍井空的球迷国外机场中国官员耍横男人多吃姜助你变猛男中国功夫神话的背后
更多>>

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二)
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一)
默认分类 2008-10-22 23:58:14 阅读40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博主郑重声明:本博客内的所有作品均为本人创作,未经博主同意,任何人不得转载,特此声明。

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我始终在寻找一条链接新闻作品和文学之间的桥,但是这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科。在实践中,我在漫漫的探索,并就电视专题节目文学化的问题作了一些尝试。2006年7月,我们台新频道开播,创造性地开辟了几个新栏目,其中就有一个社教类的专题节目,以人物为主,定名为《岁月人生》。一年多来,我为这个节目而四处奔波,在办节目中,我利用自己业余作家的优势,努力在电视节目文学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使这个节目的可视性得到了增加。我也一改过去办这类节目利用老专题片的表现手法,连在采访中,我都采用了先采访、后拿脚本的反方向创作手法。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利用倾向记录的方式,完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写实。
我总觉得,新闻节目也好,文学作品也好,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争得读者和受众。这有些像是在套用小平的“猫论”。但是我还是比较简单的认为,我们做节目是给人家看的,那首先就应该好看,能够吸引人家看下去。至于看完之后怎么评论,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人家把节目看完。连看都没人看,还在那里闭着眼睛讲理论。有意思吗?
搞了20年新闻,其中大部分时间在搞电视,总结起来,好的节目靠什么?我总结就是三句话,一是以势压人,比如,三峡截流、奥运开幕、“神六”升天,这类节目谁都愿意看,没有不好的。它在气势上本身就先赢了;二是以理服人,这些东西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用,就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脉络,一步步摆事实,讲道理,最后靠观点说服人;三就是以情感人,靠真情实感,即具备前卫的、不同于普通的闪光点,又要完完全全合于情理,让人接受,因为我们的先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生活的是一个只有73万人口的小城市,我的主人公可能就是我的受众的亲属、朋友、同学,如果我塑造出的人物让他们感觉到生疏,那就是我的失败。这永远是我追求的。
这里记录的28个普通人,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但是它们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人。我没有对我的脚本进行修改,还是按照当初拍摄后剪辑时的原样子展现给大家的。因为电视节目是一个立体的综合艺术,而您看到的只是一个脚本。就像您在看一首歌的歌词和五线谱,但越是这样,就越让您有想象的空间。
您如果有兴趣,进来,歇会儿,消遣后别忘了留下您的意见。
(薄雯2008年10月20日于学苑小区寓中)
目        录
《我用真情换此生》.李明信
《咱当兵的人》.盛启明
《记录历史》.姜月娟
《璀璨夕阳》.王长青
《爱的天平》.王桂茹
《寻根》.仲崇义
《和谐大家庭》.王忠孝
《奏响生命对节拍》.刘仁
《将军家族里的音乐后人》.郭博罗.乌嫩奇
《撑起生命的太阳》.范佰海
《为了咱农民过上好日子》.魏永民
《咱们工人有力量》.张福山
《欢天喜地过大年》.乔贵荣
《汗水浇开迎春花》.韩佳男
《能人李墨林》.李墨林
《心中有条路》.金莹
《为了不白活一回》.温元柱
《爱的责任》.康玉侠
《延续生命》.王道军
《补隙》.刘乃文
《屯官儿》.赵提金
《寻找自我》.于洋
《大海.黑土.军人.爱》.胥开富
《黎明有霞天自红》.凃黎红
《过节》.凃继承
《银色的飞跃》.刘雷
《幸福之“稻”》.刘开生
《“娘”亲》.马敬然
《岁月人生》   一
《我用真情换此生》
主持人:
观众朋友:您好!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欢迎您收看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节目。今天,我和您一起去认识的,是一位咱们讷河人自己的艺术家,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中,我们能品味到人生的真谛。
(画外音)
七一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八十五岁生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计划联合举办讷河市艺术精品回顾展。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徐启发首先想到的人是李明信。
[(李明信活动画面,头部特写,定格)字幕:李明信,号山人,别号三月斋主。曾任讷河市文联秘书长、文化馆馆长、文明办主任等职。退休后,出任市文联常委、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画外音)
做官和从艺是李明信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两件事儿让他重新选择,李明信喜欢从艺,他说艺术是鼎鼎重要的事儿。
[接通期声 字幕  讷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  徐启发
历年大赛中获一等奖的作品,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展出,艺术精品展,代表最高层次。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副秘书长三个,副主席一个,秘书长一个,再加我,还有一个名誉主席,八个。再加历年获一等奖的五个,十三个人,二十六幅作品。时间仓促点,不是说作品仓促,关键是装裱。    ]
(画外音)
说是仓促,但徐启发的心里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李明信从来都不耽误事。
04年,为了填补讷河市没有书画装裱的空白,他说服妻子,自己掏腰包,花一万多块钱,买了一部装裱机。妻子胡爱云退休后,一边儿照顾小外孙女,一边还要组织市老干部合唱团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比上班还要忙。对于李明信的爱好,胡大姐非常支持。
[接通期声  字幕  李明信的爱人   胡爱云
说实在的,我也挺支持他,我不支持他,他也整不了。这家伙一个月得钱了,要不上齐齐哈尔裱去,还花着路费,好几天才能回来。他整这玩意儿,这些书友借老光儿了。]
(画外音)
6月26号下午,讷河市艺术精品回顾展开始布展,李明信这时也是最忙的时候。
[现场实况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小罗呀!让三轮车再取两块板儿去。
这儿搁一个,这儿再搁一个!
字幕   市美术协会副秘书长  徐洪亮
推墙上也行,到这儿,完了这面留口儿。要不现在假如说这儿两块板儿,这面也留口儿,那面也留口儿,不能两头儿都走人。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振东啊!你把它变一下。
有曲别针吗?摁钉儿给我一个。
你那个整没整呢?
(徐洪亮答)等李云来呢!
等李云来哪!                      ]
(画外音)
精品回顾展于6月27号如期进行。
[现场实况 (陪同市领导参观)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照片还是我在岗时照的呢!这两幅作品是我的。
现在搞书法的也感觉到了,想把字写丑了很难哪!得到一定的程度。                                    ]
(画外音)
3天的展览结束了,李明信又和大伙儿把展品撤下来。晚上6点多钟,他很疲惫的回到家。这几天胡爱云也很忙,又赶上外孙女生病,晚饭就煮了点儿粥。看到老公回来的这么晚,也没吃饭,胡爱云有点儿心疼。
[现场实况
今天你撤展板儿挺累的,给你炒个菜,炒个鸡蛋吧!
那倒不用了!
没啥吃的。
喝点粥就行了。
今天下午听说你们展览撤板儿,怎么样啊?效果。
效果挺好。咱们这个活动作为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赶上大合唱,青年哥手大奖赛,还有颁奖晚会,人员吧,看得比较多。估计有五千多人次吧。社会效果非常好。                 ]
(转场,画外音)
李明信从小酷爱书法艺术,从师学艺的经历也很坎坷。七十年代初期,李明信在部队,为了能得到书法大家的指点,在战友的介绍下,从内蒙古科右前旗到沈阳千里寻师。饱尝艰辛。
[同期声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我们到赤峰就200多公里,公共汽车走一天。赤峰再买票,坐十四、五个小时,当时车也慢,才能到沈阳。]
(画外音)
李明信的挚诚感动了当时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李工大师,被李工收为弟子。从此以后,他开始潜心研习《兰亭》、《圣教》、《大观》等各家碑帖,广涉博猎,熔冶众长。
[同期声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后来他就说了,行了,过去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悟性挺好,你就搞吧!   ]
(画外音)
从此,李明信与书法接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他习字摹帖都没有间断过。
[同期声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我就感觉到,文学也好,艺术也好,一旦你爱上它,沾上它,终生都不会抛弃它。当她伴随你的时候,你才感觉到精神生活的充实。      ]
(画外音)
十年磨一剑,李明信在书法艺术里洗尽铅华,返朴归真,形成了“下笔致汉、浸润有我、拙中见骨、恬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同期声: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写到这个程度,你就感觉到吧,给人一看的时候,既给你一种美感,又觉得冲和平淡,恬淡自然。你要说它拙呢,拙中你还能看出一种险峭,有一种气脉在里头。所以说,他就拙中见古。浸润了这么多年,主要是追求一种自己的风格。怎么样在自己的书艺上,有一种自己的风格。]
(画外音)
李明信的作品不矫揉造作,不刻意粉饰,师古不泥古,写字不造字。尤其是他的草书,如激流触礁、西风撞木、自然流美、形神相兼,蕴含了冲和平淡、自然天成的艺术语境。即笔笔中有古人,又笔笔中有自己,流露出深厚的书法功底。
李明信的作品在全国巡展,被收入《中国书法家作品集》,并远渡日本。他的篆刻也被收入《中国当代篆刻艺术大观》。李明信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所有追求艺术的人都是在追求一种美,这种对美的渴望,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家。当你真的成为一个艺术家之后,一份沉重的社会责任也就随之而来,他的这种忧天下的情怀,在他的作品里表现的尤为突出。他的散文《山祭》由此获得2001年省政府文化最高奖“黑土地杯”一等奖。
李明信喜欢钓鱼、看球和交友,这次精品回顾展期间,正赶上世界杯,不管白天多累,深夜也要看球。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激情的一次飞跃。
而在钓鱼中,李明信获得的是一种与书法相通的意境。正是在激情泼墨挥洒人生中,李明信实现了生命与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同期声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实际上我钓鱼吧,一个是爱好,再一个吧,我感觉到(在)大自然当中,也是一种陶冶。特别是环境比较好的地方钓鱼,小溪,非常宽敞。包括写诗了、写文章了、写书法了、钓鱼了,都需要静。我这个人就喜欢静,非常喜欢静。]
(画外音)
李明信特别疼爱小外孙女熊木子,这几天忙着展览,连木子有病他也没顾得上管,展览结束了,这才想起孩子。
[现场实况
李:外孙女今天几点打的吊针?
胡:今天事太多,下午两点才把她接回来。点滴一直到五点半,快六点了,打了三天,好多了,明天好像还得巩固一下,还得打一针。
李:还得打一针?
胡:还得打一针!
李:哭没哭哇?
胡:没哭。
李:那表现还挺好,这孩子就这一特点,打针不哭!]
(与孩子共同看电视画面,转场)
(画外音)
李明信的朋友非常多,他喜欢为大家做事。
[同期声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我还兼任战友会会长,同学会理事长,衔儿还挺多。一天相当忙。既然担任这些东西,虽然是一些松散的群众组织,但那也是一种责任。
受过艺术本身的陶冶,实际上对你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还是有很大益处的,我这人对人对事,做事认认真真,为人实实在在。           ]
(画外音)
李明信这样评价自己。
[同期声  字幕 讷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明信
妄效东坡撰文通史,兴取皇象书卷摹帖。有时也想学学东坡这些东西,但是,感觉到力不从心。但是喜欢,确实喜欢。
我觉得,人活着,一个要执著,一个要讲真情,这是最基本的。”                               ]
[(李明信活动画面,各种特写,出字幕:
半生勤墨人笑痴
淡泊名利总惜时
颓笔如山情自守
一行一字作心诗
----李明信诗《答友人》           ](音乐起  古筝独奏 《高山流水》,出创作人员字幕)
《岁月人生》之二
《咱当兵的人》
[(字幕)
在我们讷河市,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就是这二十多名年轻人,用他们的奉献保卫着全市七十三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支部队就是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
[(出操画面)接通期声
教导员同志,全队上午操课,应到十四人,实到十四人。请指示。
按科目进行。
是。
稍息。
科目:
挂钩梯训练,跑步走 。                            ]
[(画面推进主人公 定格  出字幕)盛启明,1980年出生在洞庭湖边的湖南省常德市农村。1998年底入伍。现任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二级士官。中共党员。先后参加过400余次救火抗灾。曾因工作成绩突出,20多次受到嘉奖。                              ]
(画外音)
盛启明在1998年底参军,有他的特殊原因。
[接通期声       字幕: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98年 ,我家是重灾区。我来当兵,我家里亲人、亲戚、朋友都反对。他们都看到了,我也看到了,98年抗洪抢险,解放军战士,别是受伤的,  背扛着编织袋 ,肩上的皮磨没了,脚底下磨出了多少血疱。他们都无怨无悔 。所以说,他们保卫我的家乡,我也应该去部队,保卫他们的家乡。]
(画外音)
到部队后,盛启明把实现自己在军旗下的誓言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接通期声    字幕: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因为我想的,就是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就要遵守入伍之前的入伍宣誓 ,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所以说我不管干什么,危险还是不危险 , 都必须冲在前面 。             ]
(画外音)
在平时训练中,盛启明非常的认真,他对训练的认识也非常到位。
[接通期声   字幕: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训练和灭火救援是联系在一起的 ,平时练得好、练得精,在救火时就特别快,迅速 。                    ]
(画外音)
无论是当新兵,还是当老兵,盛启明始终把训练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当兵不练武,不算尽义务。武艺不练精,不算合格兵。八年来,他从未间断过训练。两只手上全是厚厚的老茧,经常出现裂口。身上、腿上经常会因训练磕伤、碰伤,他不以为然。正是因为刻苦训练,他多次在全省消防总队、齐齐哈尔消防支队的大比武中拿到好成绩,为大队争了光。更为他所带的兵是立了榜样。
在灭火救灾时,盛启明始终是以一号灭火员的身份冲在最前头。因为讷河消防队人员少,防范面积大,有时要连续作战,甚至带着伤痛作战,可是盛启明没有怨言。
[接通期声      字幕: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那天刮了八九级大风 ,我们听到火警 ,首先是六合镇着火,我们去的时候是下午四点 。在天快亮的时候 ,早晨五六点钟 ,那时候困,加上体力不支,我把着水枪从房顶上掉下来了。当时脚脖子崴伤了。 回去以后,下午,那天因为风没停,下午接着又着火, 团结村着火了 。听到出警铃声,我又马上迅速登车,又赶赴了团结村 。当时非常想睡一会儿,可是不行,因为不允许,火情不允许。                   ]
(画外音)
盛启明当了八年兵,只回家两次。虽然按规定年年都有探亲假,可是因为离家远,讷河消防队人员少,工作又忙,他先后放弃了五次探亲假。他很想家,尤其是想念父母。
[接通期声 字幕 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我觉得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的父母 , 我父母五十多岁的人了,还在农村种地,起早贪黑,感到对不住他们。        ]
(画外音)
盛启明非常理解新战士,尤其是他们想家的时候,他知道,远离亲人的战士们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
[接通期声    字幕  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歌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我感觉 到部队这个大家庭来了 都是亲兄弟 都应该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                             ]
(画外音)
盛启明今年已经27岁了,在家乡,他的同学和同龄人都已经有孩子了。女朋友已经处了三年,父母亲几次要求他回家结婚,可是因为没有时间,至今还没有完婚。
[接通期声    字幕  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曾经好几次了,有两三次了,想和对象说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可是我这两年都一直没有时间回家, 现在我们消防正在进行全国的岗位大练兵, 没有时间回家,婚期一推再推。我对象都说了,他和我开玩笑说,是不是不想结婚了?开玩笑说。也有这种想法,是不是外面有对象了?我说没办法,因为我是个军人,我得服从命令,应该把保卫祖国放在第一位。  ]
(画外音)
同样是年轻人,看到别人的花前月下,盛启明只能作为一种憧憬。他所能拥有的,只能是通过电话和信件来表达自己火一样的感情。
[同期声      字幕: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我妈回去了没有?不用,不用。主要是给你打电话。买房子缴款和手续整利索了没有 ?你现在在哪里接电话?吃饭了没有?是你做的饭吗?那已经不错了!那以后都是你的事了 。    ]
在我们的记者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无意中录下了这样一个情节。
[接通期声(现场实况)(整个过程约1分20秒)
班长,来信了。
快枪 ,这谁的信?
嫂子的,嫂子的。
还有照片呢,
唉,唉 ,撕坏了!撕坏了!
信给我 ,信给我。
信也看。
班长啥时候结婚哪 ?我还等着吃喜糖呢!
快了,快了。
抢信。
没啥秘密, 看就看吧!                       ]
(画外音)
盛启明有时也觉得自己有些对不起自己,但他无悔。
[接通期声  字幕  讷河市公安消防大队班长 盛启明
有时候跟人家比 感觉自己付出的挺多 不过没办法 选择了当兵 已经到了部队  因为我是个军人 没办法跟别人比                                           ][(定格 )  字幕:我们享受平安,因为共和国拥有千千万万个盛启明。]
[(行军画面 )接消防战士合唱《咱当兵的人》一节 以下用战士训练 打球的慢动作 用〈〈咱当兵的人〉〉伴唱   ]
《岁月人生》之三     姜月娟
《 记录历史》
(音乐起   江边画面   画外音)
2006年7月16号,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工程、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正式开始发电,嫩江上游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已经被滔滔江水淹没。而在莫力达瓦其达斡尔族博物馆,一个记录被淹没历史遗迹的大型美术摄影展让人们减少了几分遗憾。
[同期声:字幕:观众
挺亲切 ,这房子都没有了。这两边都没有了,很熟悉啊 ,很熟悉。]
(画外音)
这次展览的作品主创者名叫姜月娟,她是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讷河五中美术教师。为了挽救这段历史,姜月娟历时三年、行程达万里,用艺术家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记录了这段淹没的历史。
(在野外写生画面 15秒)
那是一个明媚的星期天,姜月娟再一次来到嫩江边写生,一面面立在江边的大牌子让她惊呆了。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两边都立着大牌子  ,上面写着游人禁止通过。 再过三天的时候,两边就开始炸山了。当时我就想了很多,如果两边的东西都炸掉了,原来的东西全部消失了,以后咱们再看,就不能再有了。怎么才能把它留下来呢?我可以通过笔,把它画下来,这样就永远留下一个资料。      ]
(画外音)
姜月娟知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也不是她------一个年近半百的女教师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儿。她找到了讷河市美术家学会主席、已经60多岁的刘庆富。
[同期声   字幕:讷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庆福
姜老师有这么大的勇气,可以说是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另外吧,它是一种机遇呀。尼尔基水库能在我们有生之年能修建,非常幸运的事儿, 她能有这么一个志向,我觉得太可贵了。因为我本身也非常喜欢这种事儿 ,所以我们一拍即合。                          ]
(画外音)
姜月娟和刘庆富商量后,觉得两个人做这件事儿还是不行,于是,他们经过筛选,找到了年轻画家赵文喜。
2003年春天,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自费淹没区遗迹拯救画家小组,开始了他们长达三年记录历史的第一步。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当时想到困难一定是不少 ,但是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困难? 这个路程吧 ,那些重要的景点,刘老师知道 。刘老师他考古这么多年,很多地方他都做记录了。我们知道从哪儿走 ,从哪儿开始 。但究竟要走多少路?路上要有多少困难?事先还没有设想那么多,最后做起来了,才知道这里边有那么多的困难 ,从中遇到的危险也不少。  ]
(画外音)
第一次到野外写生,姜月娟就有一种在家时并没有感到的责任,这种责任,更加坚定了她把这件事儿做下去的决心。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第一次来了以后吧,把帐篷搭在现在那个小绿洲那儿,那是挺高的一座山,白石砬子。到这以后我们一看哪, 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肩负的责任也太大了。所有两岸的东西 ,留下的历史遗迹,还有那个山水风光,太多了。如果不去做的话,历史上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得做,千难万险,不论怎么样,只要成功就行?    ]
(画外音)
从此,姜月娟他们一行三人,在讷河市、嫩江县和内蒙古自治区莫利达瓦旗两岸三地的山山水水中,开始了长达三年艰苦跋涉。嫩江两岸的旖旎风光,辽金时代留下的古迹,达斡尔人的民俗风情,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有一种由衷的亢奋。这种亢奋催化着画家们的痴迷,使创作的热情在燃烧,凝聚成的是一幅幅艺术的珍宝。
在野外生存,住宿和吃饭是最大的难题。大山对他们并不吝啬,他们也用人类的智慧战胜了自然。
[(野外生存实况)
这是盐 ,这火能行啊?
压住了,没事儿,不着急。
这盐你拿着, 这是酱 ,大酱都倒里行 。
别整多了,。
大酱没事全倒里行 。
全倒里行啊 ?你就安排吧!       ]
(画外音)
三年的时间,他们有100多天在野外生活。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在野,连搭帐篷,带住鱼窝棚,或者是找野外的地方,得有三个月吧,超过一百天吧 。路程,往返的行程放在一起 ,得达到上万里。    ]
(画外音)
姜月娟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这农民哪 ,看我们这么大的困难,还从江里边儿抬出来一条船,又背上来这些东西 ,他们认为,我们做这样一项艰辛的工作,一定挣了很多钱, 一定是身上也带了很多钱。这样,车就说啥也不走了,就要涨价。我们就不给他,结果农民就真不理解我们,他们就把四轮车开到黄豆地里边儿,横垄地。哎呀,墩的!把我们向墩球儿似的, 一直墩到下一个点儿。 ]
(画外音)
三年下来,他们三人一共做了近300幅作品,其中姜月娟自己就画了近200幅作品。而这其中,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则感人的故事。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05年春天吧,五一之前,开江之前吧,想把原来封冻以前的东西留下来,刘老师我们三个去了。 没想到天突然下了一米多深的雪,五一之前那场雪下那么大,因为已经计划好了,你必须得去了。到这以后吧,就在山的下边,每一步,不是走了,就把腿伸进很深很深的大雪窝子里头,没腿,一直到根,然后拔出来一步。再往前,再插到雪窝里,将近三个小时啊,就那么一步一步在雪里爬。最后爬到坡上了,也没有站脚的地方。哎呀!全身都湿透了。 ]
(画外音)
在寒冷的季节里,姜月娟他们曾经把仅有的一个冻馒头分来充饥。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画这幅的时候,走挺远挺远的山路,四十多里地。到那以后呢,吃的东西,中午吃了一顿,也没有了。后来又往山下走, 连下雨带下雪,当时天气特别不好, 往下走的时候,四十里山路,就走不动了。后来没有办法, 连下雨带下雪,脚上沾的泥啊, 每个脚都沾老大一大块泥 ,太沉了。走不动了,后来实在走不动了,我们都累得躺在地上。我和刘老师找出一个馒头,已经冻了,找出一个冻馒头,我们俩掰开吃了,好像又有了点劲儿,这回最后坚持走到了住的地方。那回走得确实很艰难。  ]
(画外音)
在从山上险些落下来以后,姜月娟安静下来,她仍然要完成自己的作品。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清河富源林场开江的场面,结果到那以后,下了一场特大的雪 ,又粘又湿。我们从山上往山下走的时候 ,就在山的坡下面,脚下一滑,我就从这山上掉下来了。从坡顶上滑下来了,当时我特别慌乱,我抓住了一棵树的树干,抓的树干是枯树 ,抓住又折了,又往下滑,一下子本能的抓住了一棵活树。这回抓住了 ,抓住停下了,最后一点点爬上。那回吓得够呛,当时好像都不会走了。还得画,你不画,去了也完不成啊。它这山里边 ,这地方不多,挺少见的 。最后把这个完成了。             ]
(画外音)
为了记录下江对岸的民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即将开化的江面山上行走。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过江画这个的时候 ,我们从冰面上走过去,要开江,春天从那冰面上走过去。一面,咔咔响 ,冰面上都裂纹了。当时我们家先生挺害怕,我们从冰上,他隔几分钟就打一遍电话、 隔几分钟就打一遍电话,整个我们走的过程 ,打了能有十几遍电话。他就怕联系不上,掉下去。终于回来了,没出啥事儿。            ]
(画外音)
2006年春天,姜月娟他们历时三年,行程万里完成的尼尔基淹没区美术作品首次展览终于在我市和观众见面了,展出效果让姜月娟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
那群众对这个东西认可的程度 ,根本就不是我们原来设想的。群众反映特别好。那还不算,有人多次去看,街道的妇女领着孩子,一遍一遍去看。非常激动,一边看一边说 ,再没有了,想要再看的话,就只能从画上看了。 ]
(画外音)
三年来,姜月娟用于这次拯救行动自己花费的资金超万元,她无偿把这些作品捐献给了讷河市博物馆。但过一个时期,她都要把这些作品拿出来进行以晾晒。面对这些作品,姜月娟在满足的同时,还觉得有几分遗憾。
[同期声   字幕:画家 姜月娟这
回看到这些画吧 ,我又觉得好像做的还是少。当初再留下一些好了,还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留下来 ,挺遗憾的。  ]
(字慕
2005年秋季,尼尔基水库全面开始蓄水,姜月娟他们记录的这段历史,真正的成为历史。)
《岁月人生》之四
《璀璨夕阳》
主持人:
不久前,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省城哈尔滨召开工作,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在会上的讲话中,用了两分多钟的时间,对我市关工委开展的社区创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工作模式给与了充分肯定。而我市取得这样成绩的背后,人们首先要想起的是市关工委社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长青。(口播止)
(画外音)
今年74岁的王老,是我市的名流。二十岁参加工作以来,曾担任过教师、督学、讷河一中副校长、讷河县教育局局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调研员等职。在职四十多年,王老始终把教育工作看作是自己的责任。1994年,王老从市政府调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本来可以歇歇的王老,却被当时的市领导找到了办公室。
[同期声  字幕: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94年退休,退休实际上是退而没休,我一天也没休息过。退休那时候,正是组建职教中心,那时候,李忠奎和王荣生(时任讷河市委书记和讷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们找我,虽然你是退了, 但你还得帮我们干几年。你把职教中心帮我们组建起来,然后你在那儿给他们当顾问,你还是留在咱们市政府,还是做你的调研员嘛。你做调研,然后管农科教结。我在市政府退休之前干了八年农科教结合,把农科教结合搞到全国。我说,年龄也可以,身体也可,我再帮着干几年吧。这么,在职教中心当顾问干了五年。他们过了全国重点关。       ]
(画外音)
王老离开职教中心后,仍担任老年大学的心理学讲师。他利用业余时间,站在马列主义的思想观点上潜心研究儒学、道学和佛学,总结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学说的思想精华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摸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青少年教育新方法。正在这时,市关工委主任于春兴找到了他。
[同期声  字幕: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后来他们找我,市委也说,关工委于主任、于春兴也说,他说,咱们讷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耽误了十年。你能不能够出来?你搞一辈子教育了,最后就是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上,你再研究研究。我一听,我说正好哇。我搞过中小学教育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我现在研究还真有一个缺腿儿,就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这块,我还没有深入研究。我说好,可以,也是对我本身是补课。就从这个角度,也是社会责任感 。                 ]
(画外音)
接受任务后,王老十分有信心,他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自己没有理由不把这项工作做好。
[同期声 字幕: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现在给了我这个机会,给了我这个条件,让我来研究它,让我来把它搞明白,我一定把它搞透, 我的特点就是干什么就要干明白。                 ]
(画外音)
王老有一个十分和谐和美满的家庭,五个女儿有三个担任教师,一名国家公务员,一名事业单位供职人员。如今都各自有了幸福的家庭。王老研究幼儿思想道德教育,把自己家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实践基础。
[同期声 字幕: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我这家教不说是成功地吧,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主要不是在我,我们家的家教,主要是靠我老伴儿。她的特点是什么?是身教, 她做得非常好。所以我经常说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这个老师当得怎么样?示范得怎么样?就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
(画外音)
通过调查和研究,王老体会到了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真谛,那就是辩证的发扬和利用儒家思想和道家、佛家的仁慈和博爱。让孩子从小树立大家庭、大社会、大世界的观念,抛弃以自己为中心,一切为了个人的前途、利益、命运而努力的思想倾向,树立博大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使孩子从小就养成知荣辱、懂孝道、爱社会、爱家庭、顾大局的良好道德基础。
[同期声  字幕 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回过头来,我也总结我在家教里边的经验,也有教训。教训在哪里?我觉得应把咱们传承的道德,要把它传承下去。就是咱们的孝心、孝道, 孝心、尊师,这个根给丢掉了。这个必须补上,这就是咱们儒家的核心。  现在不是我一个人干,全国也在动。咱们在全世界办了37个孔子学院 ,这个胡锦涛了不得呀!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这也是极大的贡献,依法治国的同时,要以德治国。这个就了不得。这就是咱们恢复儒家思想的根, 能衔接上。咱们共产党主张的是什么?就是以人为本。人为本的根在哪儿?根在德上。但这个德怎么能树起来?咱们的教育搞坏了。分数录取的教育,把整个培养人的方向盗去了,就错在这儿。以分取人,说是素质教育,还是空话,差一分不能录取,家长孩子都苦在分儿当中。]
(画外音)
王老越加感到了自己涉及的课题的重要意义。他觉得,自己研究的是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大问题。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人是我们社会的每一的细胞----家庭。每一个家长肩负着同样的责任。
[同期声  字幕 市关工委社区为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一个社会化的大教育体制,社会、学校、家庭 ,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这是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呀。现在可以说,教育部也没有完全提出来,这个肯定是这样的。它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教育工程 , 难就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家庭,家长的教育怎么才能抓好?一家一户。所以我办了这个事,就从家长这块儿入手 ]
(画外音)
从2004年春天实验小学开办第一个家长培训班起,王老就没再休息过。他每天忙碌于市内的各个社区和中小学,通过培养家长的方式,来实践他的设想。
[同期声 (社区关工委会议实况) 字幕 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你们八位是台柱子,八个社区的大平台,谁来当台柱子?就是你们。你们八个人就是八根台柱子,  是不是? 咱们把这件事,当作咱们这些老头子的最后一站, 所以,咱们尽到责任哪!今天咱们这个会,既是前进的一个动力,也是一个加油站。加油站的基本点,就是典型,典型给咱们铺路,给咱们引路,给咱们引方向。                   ]
(画外音)
每天都在忙碌的王老,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可是他并不觉得疲惫。
[同期声 字幕  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一抓进来,就把我这个积极性、这个研究的热情,就给我吸引住了。我的特点就是一旦抓住它 , 一旦研究进去,我就没有疲惫了。 ]
(画外音)
王老的设想,在我市得到实践后,看到了效果。这是王老更加充满了信心。
[同期声 字幕 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我要用五年时间,我今年74岁,五年,我79岁。我现在的身体状况,我估计没问题。有一项事业牵着我,我就不会死的。我一定把它搞到什么程度?起码上三个台阶。要走进齐齐哈尔的先列,要走进黑龙江省的先列, 我的目标一定要走向全国。                 ]
(画外音)
王老对人生的最大体会是:
[同期声 字幕 市关工委社区委常务副主任 王长青
应该在社会活动中把心静下来 ,把思想集中起来! (定格  淡出淡入  夕阳  晚霞  《夕阳红》歌曲  王老各个慢动 )]
《岁月人生》之五------王桂茹
《   爱的天平   》
(画外音)
2000年,已经45岁的王桂茹被镇中心校安排到离家6公里的齐心教学点任教。齐心教学点的前身是原齐心村小学。齐心村和邻近的民和村合并后,齐心村小学和齐心村一起预计撤销,因考虑到学生上学路远,只留下了齐心教学点。整个教学点只有六、七十名学生,基础条件非常差,教师十分短缺。家离原工作的镇中心小学不到一公里的王桂茹,被调离到这么远的学校,她没说什么,而且心里觉得挺坦然。
从此以后,每天十二公里的乡村土路是王桂茹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天中午只能在学校吃上一口凉饭,但是她不觉得怎么样。所有的困难,她都能在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下克服。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就是我刚来的时候,中午骑车子回去,再骑车子回来,那特困难。那风大,春风大,给你刮得里到外邪的。到我们家12里地呢 ,12里地 ,顶风得走一个多小时。你说中午一共就两个小时,我再回来,紧忙。到家紧忙又回来,非常不容易。过去的事儿,我就好像 ......(哽咽)我不往后看,我就往前看。竟抬头往前看,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看到这帮天真的孩子。
(画面转场)
冬天到这吧,首先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那你就忘了一身汗了。只能说快快地把炉子生着了 ,让学生快点缓和 ,就想不到个人一身汗了,我们这儿炉子都冒烟 ,我常常一个人沐浴在浓烟的仙境中  。
(画面转场)
是这帮孩子们在吸引我,一看到一张张童真的笑脸 ,渴求知识的欲望 。有些家长,有时候下雨我回不去,他们就把四轮子起着,给我送回去。对我这样似的,我非常感动。]
(画外音)
天有不测风云,王桂茹在努力克服因为路远带来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几乎使她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她的丈夫、也是最支持她工作的人病倒了。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突然间就发病,我一看他在地上躺着呢,就是摔倒了 。那时候,我就把他扶起来,我都瘫了, 我也彻底瘫了,他那口水流得好长 ,地都湿了。他 说话都不能说完整话了 ,腿也软了。好好的一个人, 我都不相信我的眼睛 ,这个人怎么就这样了呢?                           ]
(画外音)
丈夫汪海军和王桂茹结婚近30年,一直都特别支持王桂茹工作。他知道妻子不容易,只要在家,全部的家务都是他一个人包下。王桂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就是因为在她的身后,有汪海军这座避风港。丈夫的突然病倒,使她不能相信这个现实。
经过讷河市人民医院诊断,汪海军患得的是严重的脑血栓。虽然可以挽救生命,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现实,已经残酷的摆在了王桂茹的面前。王桂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她知道,生活已经给她出了一道难题。让她看着心颤,想起胆寒。她更清楚,这个现实没有回转的余地。面对相爱多年、重病在床的丈夫,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没有勇气放下任何一方不管。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那时候 ,校长说,王老师你要不行,就找个代课的吧。我说:行 ! 他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回来上拉哈(镇)了, 拉哈(镇)有个老中医,在拉哈(镇)呆了一段儿。回来我就上班了。那时候还得人扶呢,我们姑娘在家呢!我家大姑娘要生孩子,都没回去,在我家生的。他爸有病,她走不了,我要上班。                                 ]
(画外音)
丈夫有病的消息,王桂茹始终不敢告诉年迈的婆婆,她怕老人家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但时间长了,还是被老人知道了。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我爱人时间长不回去看她,她就知道了。 过了春节以后,他母亲就来了。来了在这待几天, 匆匆就走了,  回去一直就惦记他,完了,后来就双目失明了!                      ]
(画外音)
王桂茹知道,婆婆的眼睛是为了丈夫急瞎的。她决定把婆婆接回来,可是,通情达理的婆婆谢绝了她。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我不是一次接过呢 ,我接过好几次, 不来。我婆婆为我着想, 如果我要是没有这个事业,好像她早就应该来了,早就应该归属我这儿。她是为我着想, 她说,我儿子就够你侍候的了,你把我儿子侍候好得了。她说我就不用你管了。说是这么说,但是我心里好像也挺不得劲儿 。如果要是没有这个事业呢?我能把她们娘俩儿都照顾得周到点儿,但是,为了学生,我也只能说不来就不来了。只是,我自己有时候坐车,有时候骑车子,有时候骑摩托,到那匆匆地看看,完了匆匆地赶回来 。      ]
(画外音)
家里的负担再重,也没有影响过王桂茹的工作。她每天早早起来做好一切家务,把饭为丈夫做好 。有时候连自己都没有时间吃,就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在学校,她放心不下,因为家里,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病人。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他刚得病的时候,应该说影响我的 。他不能起来,我惦。现在我就横下心来了,邻居也挺好,有时候我告诉他们给瞅一下。一看到学生我就忘了,要是中午不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我就寻思,他在家吃饭没吃饭呢? 饭凉没凉? 反正我这几年,每天中午,凡是我在这儿的时候,他在家都是凉饭。 哎呀!因为我 ,他也挺支持我工作。为我,得咋说呢?有时候我看他,这眼泪......(哽咽)一看他我就想哭   ......
我们家,孩子要是不在家,就我们俩。一回家,他肯定在房后坐着呢 ,有一块空心砖,你到点回家,你下摩托,他肯定在那坐着呢 !有时候,她看你从西边回来了,我家后边儿有板障子那个门 ,他把门给你开开了, 让你摩托骑进去。有时候他在那坐着等你,我一瞅他,好像有时候心里可不得劲儿了......                ]
(画外音)
一向要强的汪海军,虽然重病压身,但他始终非常理解妻子。有时候,他试着想为妻子做点什么,但力不从心。给王桂茹带来的却是几分疚愧。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他那手不能动弹哪,他就用手夹着菜板,把菜板放在那,这土豆他不能打皮,有这只手这么把着,  转圈剁。剁完了就剩一个芯,完了他熬上菜了。 等我回去,邻居把被头撕了这么长一条下来,  他这手就这么淌血, 等我回家还淌呢 。当时我就哭了.....  我说,从今以后就是什么你都不能做, 你不能切这菜。我说的那不是一只手做的活。你只能溜达溜达,把身体养好,你对我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帮助了,这个家不能没有你.......                          ]
(画外音)
王桂茹有两个女儿,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家庭。大女儿远在黑宝山,小女儿家在同心乡的革新村。一有时间,小女儿汪超就回家来,帮助妈妈做点事。女儿十分理解妈妈。
[同期声 字幕:王桂茹的小女儿   汪超
我就觉得我妈挺辛苦的,冬天的时候,下雪上班,把脸都冻坏了。  啥都不说,跟我爸爸,天天早晨,你像种园子时候 ,把园子侍弄完了,上屋给我爸做饭,等到做好饭以后 ,自己吃不上 ,骑着摩托就走了。天天早晨,一般情况下饭都吃不上 。有时候下雨了, 把身上浇得精湿 ,可辛苦,可辛苦了 (泣不成声)。               ]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我有什么困难,回家不能说。也不能让他为我分担, 我得替他分担。没说过,从来没说过。有时候我家孩子回来,跟我家孩子说说。冬天要是下雪的时候,骑车子都不能骑,我就走着走。 我女儿 就扛着锹 ,到西长发给我挖路,骑车子来。 她说,妈呀 ,屯子那家老说,好像我神经不好似的 。她说  ......(泣不成声)                 ]
(画外音)
为了让丈夫有一个好心情,王桂茹养了很多鲜花,开得争奇斗艳。丈夫的病不能吃猪肉,她就养了几只火鸡和笨鸡。她始终在想尽一切办法,来为这个家做点什么。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我对婆婆、对我爱人、 甚至对我姑娘,都愧疚。我姑娘阑尾炎手术, 都穿孔了, 我都没去。 确实愧。对我们家所有人,我都愧,我只能把学生和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
(画外音)
但是一到工作中,王桂茹就像变了一个人。在学校,她把对家庭一样的爱,奉献给每个学生。她认为,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 ,要放在学生身上来说 ,也许就是 ,对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吧 。我们东屯有个李文爽同学 ,现在在我们班,他是我们班副班长 。他爸他妈都是出国 ,上俄罗斯种柿子去了。这孩子没扔过 ,特想他爸他妈。我就把他驮我家去了 ,我说你在我家呆两天 ,这些孩子 ,好像和我很亲 。一写造句就是,老师你像我的妈妈一样,你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我时时处处都想着学生,都把学生放在首位 ,他们对我也这样 。                       ]
(画外音)
王桂茹没上这家教学点以前,这里的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没有开,因为学校没有科任老师。王桂茹来了以后,她把这些课程开了起来。她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虽然她觉得自己并不专业,有时甚至是现学现卖。但他们教学点的附属科目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有的同学在镇里组织的比赛中拿过一等奖。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在这个学校工作 ,你就得多面手,你光上数学语文课不行 ,他没有课任。 啥都是你的 ,你光给学生上语文数学吧 , 这体育音乐都不上 ,学生一点都不会唱,连国歌都不会唱歌。你要升国旗,连国歌都不会唱。少先队活动活动,连队歌都不会唱 。我也不是专科毕业的, 对那个乐器 ,我也是一知半解。反正比学生强, 能懂点。但是,那也得勇敢去尝试。]
(画外音)
王桂茹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当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没有放弃任何一方,而是用奉献作为代价,撑起了爱的天平。
[同期声  字幕:长发镇齐心教学点教师  王桂茹
这个家庭得咋说呢 ,虽然他拖累了我,但我的这个上进心,好像我没减。我能克服的,我就克服,我能做到的, 我肯定努力去做到。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我应该付出的 ,我全部付出 ,我懂得教师的尊严 ,我珍惜自己的名誉 ,我爱护自己的形象  !!                         ]
[接《好大一棵树》 出王桂茹大幅度动的慢动作 突出特写 重点是笑脸           结束                       ]
(注:该节目在全省广播电视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  岁月人生 》之六
《 寻         根》
(画外音)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有两千五百多年与儒学思想紧密相连,可以说,儒学思想缔造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文明史的形成历程中,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完善这种学说。然而,儒学思想毕竟是博大精深,学者们能独立完成这个使命吗?
[同期声 字幕:曲阜师大孔子文化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杨朝明博士
一方面,学者要从学理层面上深入地去考证,到底儒学思想的本来是什么。为什么和中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另一方面,它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普及。也就是我们学术界常常说到的儒学大众化问题。儒学只有普及到民间去,只有成为大家共同的信仰,只有大家对它更多的了解,这时儒学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才有他的立身之本。                        ]
(画外音)
或者是与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我们讷河市,就有这样一位孜孜以求的老者,为了研究家族文化和儒学文化,他二十年诲人不倦,用超常人的毅力与信念,为儒学思想的研究与探索增添了一朵美丽的奇葩。
1986年,时任讷河市信访办副主任的仲崇义利用出差的机会,回到了老家山东省梁山县李官楼村,在自家祖屋的房梁上,他发现了一个包袱。他询问在老家居住的哥哥,这里是什么东西?哥哥告诉他,这是仲氏族谱。仲崇义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仲子。这个族谱究竟是什么年代留下的?里面究竟记录了什么?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求哥哥把族谱拿下来看一看。
[同期声  字幕 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仲子七十四代孙            仲崇义
我哥哥就给房梁上拿下来了,拿下来,打开一看,我看是一大堆书,心情特别激动,我说这可是仲家的一件宝。]
(画外音)
当时梁山县的经济不太发达,连电灯都没有。仲崇义在院子里铺个凉席,点着蜡烛足足看了一夜。这份族谱主要是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刻印的,是仲氏家族最后一次修谱后留下来的,共二十四卷。还有八卷是清朝乾隆年间留下的。族谱非常完整,让人惊喜。据载,唐朝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看《万姓统谱》时,曾御书《谱赞》,“朕观诸谱,仲氏最古,上自轩辕,下逮子路”,足见仲氏族谱来历已久。但仲崇义知道,族谱是家族的圣物,只有族长有权利分放在可信任的人家轮流保管,要想把族谱拿出来进行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只好带着几分遗憾,回到了黑龙江。但他心中却始终放不下这件事。
[同期声  字幕 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仲子七十四代孙            仲崇义
我一直惦记这个,因为我只粗略地看了一下,具体内容,还有许多好东西,当时没有细看。我想办法,如果能够拿到黑龙江,再仔细研究,那更有价值。我考虑怎么办呢?然后我就往这边写信,当时没回信,以后回信,说正在商量,正在商量。                    ]   (画外音)
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仲崇义通过多次联络,终于以坦诚打动了在梁山家乡的族长仲伟章。
[同期声 字幕 山东省梁山县李官楼村仲氏族长  仲子七十三代孙              仲伟章
知道他做事稳重,认真,吃苦,他就能办了。至于说他做事,很有把握,我们能信任着了。就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他不行,他冒冒失失地,能行啊?他比较稳重。 ]
(画外音)
出于对仲崇义的信任,仲氏族人将视为珍宝的仲氏族谱用专门制定的铁箱子,用石棉包好后,邮寄到了几千里以外的讷河市。仲崇义把族谱复印后,原封不动的邮寄回到了家乡。
通过对族谱的详细研究,仲崇义对自己的祖先仲子有了一个新的了解。他感悟到,仲子在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同期声  字幕 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仲子七十四代孙              仲崇义
仲子的一生,体现了整个儒家的思想,他是儒家思想的创造者之一,参与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它又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最早的实践者,忠、义、礼、智、信、勇,这些都是仲子最优秀的美德。        ]
(画外音)
仲崇义的关于对祖先的认识,再一次与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
[同期声 字幕:曲阜师大孔子文化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杨朝明博士
孔子的许多学说,他赖于孔子的弟子记录而成,这其中,就包括子路,这个子路的性格,他在孔门弟子中,是非常突出。他和孔子探讨过很多问题,孔子说,我有四友,我有四个非常得意的弟子,其中就有子路。他说,自从子路入了门以后,‘恶言不入于耳’,孔子非常喜欢这个弟子。随着孔子和弟子关系的亲近不同,对于孔子的影响也就不同。那么,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如此亲密,子路和孔子之间的交往,对孔子学说的形成,一定起到重要作用。       ]
(画外音)
仲崇义决定顺着得到的族谱,把仲子思想研究下去,可是只凭一份族谱,和自己的一番热情,怎么研究呢?
[同期声  字幕 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仲子七十四代孙            仲崇义
家谱得到以后,在家谱的序里,提出来,在介绍仲子的时候,简要介绍了他的一些情况,详细的是事情见《仲里志》,我就考虑到,往家里写信,问家里头,咱们有一套族谱,有没有《仲里志》,他说没有。后来我去信和仲氏故里联系上了,以后我有去信问有没有《仲里志》,他说他没有《仲里志》。                          ]
(画外音)
这个时候,仲崇义才感觉到,要想进一步研究仲子文化,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所以,他决定成立一个民间组织,发动全国仲氏族人,共同研究。1996年,仲崇义经过努力,经登记机关批准,仲子历史研究会在讷河市正式成立。
[同期声  字幕 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曲阜师大教授  仲子七十三代孙 仲伟亮
因为我们这个组织是民间组织,每干一件事儿,都极其的不容易。一个是散步全国各地,能够把这些人收拢到一块儿,就很不容易。所以说,我说,我们的会长仲崇义先生,是个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仲氏族人非常感谢他,没有一个组织者的话,你再有百倍的力量,你没有场所。所以,我们首先得感谢我们的理事长,能把众人的思想集结到一块儿 。提供这么一个研究的平台,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
(画外音)
研究会成立后,通过族人联系,仲子研究会找到了居住在山东邹城市农村的仲子七十三代嫡系大宗子仲伟铸。这位普通的农民也在为传承家族的历史而感到困惑。仲子研究会聘请仲伟铸为名誉理事长,按照家族的传统,仲伟铸应该是这个家族的领袖。可他没有把家族历史研究并传承下去的能力。仲伟铸入会后,首先拿出了自己手中残缺不全的《仲里志》,为研究会的工作开展展现了一丝光明。
为了找到全本的《仲里志》,仲崇义四处奔波,终于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全套的《仲里志》,这本书撰于清嘉庆年间,成稿于1815年,几经变迁,于光绪二年即1876年才得以刻印。由于历史的变迁,这本书已经几乎绝迹,而且自1815年以来的记录根本没有,特别是书的撰写者只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完成这本书,缺乏哲学的观点。所以,仲崇义决定,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上,重新完成一本《仲里新志》。
历时六年时间,仲崇义走访了二十几个省的一百多个县市,又在山东省微山县仲子研究会的支持下,终于在2004年6月,把四十七万字的《仲里新志》完成。
[同期声   字幕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  博士后       仲子七十三代孙         仲伟秋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子路作为孔子的大弟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和创立者,在这方面的话,我觉得,这个《新志》的出版呢,不只是对这个家族,而且对整个儒家文化的研究,包括对我们整个文化传统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的传承,对我们将来的整个民族进步,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字幕:曲阜师大孔子文化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杨朝明博士
我个人认为,对于孔门弟子的研究,特别是对孔门里边著名弟子的研究,包括子路,相对来说,还需要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仲子研究会他们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当然了,他们除了研究仲子本人以外,还研究仲子思想,研究仲子后学,研究世人对于仲子的理解,对他文化的一种传承,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
字幕 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曲阜师大教授  仲子七十三代孙 仲伟亮
编撰这样一本书籍,极其不容易,虽然从字面上理解,是《仲里新志》,我认为,他这也是对儒家文化,也是一大贡献。                           ]
(画外音)
《仲里新志》的完成,并没有使仲崇义感到满足。他觉得,这本书只是一个里程碑,还有很远的路需要走。
[同期声:  字幕 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理事长     仲子七十四代孙            仲崇义
仲里新志的出版 ,是仲子历史研究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一个人的专权。仲子研究会成立已经十年, 出版了《仲里新志 》,这只是阶段性的工作。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现代先进理论的要求,对仲子的思想、仲子的贡献、仲子的伦理道德,进行认真地研究。主要放在学术上,在可能的情况下,和有关儒家学术团体、和有关部门进行联系,来扩展我们视野,使仲子研究出现更加丰硕的成果 。]
(注:此节目在全省广播电视好新闻品选中,或电视专题节目二等奖)
《岁月人生》之七
《 和谐大家庭》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人生故事,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
春天用汗水播种着希望,夏天用辛劳浇灌着憧憬,秋季用喜悦拥抱着收获。日升而作,日落而栖。用劳动播撒幸福,用心血浇灌幸福,用真诚培植幸福,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农民的真实写影。在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度里,农业毕竟是立国之本。如何做好一名农民,也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今天,我们就向您介绍一位本本分分的农民。他就是我市同心乡满丰村的王忠孝。(口播止)
(画外音)
正在别人家都忙着销售土豆的时候,王忠孝却别出心裁, 挖了一座七十米长的大菜窖。把挑选好的土豆都窖了起来。这160亩土豆,虽然遭受了春旱、夏涝、病虫害等灾害,但收成还十分可观。老王种地可是行家。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我们家在这方面,种地必须我说了算,基本上是一言堂。就是今年种地,说正确了、挣不挣钱,别人没一个埋怨的,说你瞎整、怎么的,这个没有。必须就得我说了算。但是我也通过他们,和他们合计。就是把它精一点种着,细一点种着,好好管理管理,引进一些新品种啥的,地我是必须整到位。但是我这地不施农药灭草,没使灭草剂,去了种小麦以外,一般情况下不打灭草剂,靠翻。]
(画外音)
就是老王说的一通简单的道理,使他在大灾之年获得了好收成。可是收获后的成果为什么不往外销售呢?老王还有他的道理。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冬储价格比较好,今年这土豆,我这亩产能达到3500斤左右,这么卖商品土豆,一亩地能超过一吨,下余这些个小的,能达到一千五百斤,这一吨,要是冬储,能买到三毛五,这一吨就是七百(元),小土豆一亩地1500斤,1500斤送到淀粉厂,能达到205到210块钱。如果不冬储,一斤买到三毛钱,三毛钱,一斤少买五分钱,这一吨不就少买100块钱吗?差五分钱。(记者:存了多少?)存了一百六、七十吨吧。              ]
(画外音)
老王这大家庭,兄弟姐妹一共七个,其中除了老四在茂盛村照顾岳父外,其余六个始终在一起生活,家里经济统管,按需分配,令人欣喜的是,这是个十分和睦的大家庭。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现在是22口人,290亩地,总共是我们哥儿五个,老三在外边打工,他和我们也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没分,也包扣我两个妹妹。               ]
(画外音)
老王的父亲去世时,下面还有三个弟弟没结婚。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当时只有三十几岁的王忠孝,心情同样沉重。作为家中长子,他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老爷子一去世,我和我二弟,我们俩成家了,剩下下边这三个弟弟没成家,剩下两个妹妹,我大妹妹成家了,我小妹妹没结婚,就这么,我们哥儿几个一合计,这老人去世了,咱们几个也得想法干呢。原先就是,这种程度,我们得干。因为啥呢,我原先在机耕队干了,我懂技术,他们不懂,我说你得听我的,就这么的,我们几个买回来车以后,始终连续干了十七年了,养车就养十七年了,十七个春秋,那阵还行,完了之后,这不就是你有车了,自己劳动力多,生产队土地那阵儿往出承包,直接可以包一点儿,人口分的才108亩地,剩下的都是承包的,承包的机动地。  ]
(画外音)
作为农民,老王种地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说,咱农民种地忙个一春零八夏,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就是为了挣钱,啥挣钱咱种啥,咋种挣钱咱咋种,老王就相信这个。为了调茬口,老王今年才种了50亩大豆。
老王的家庭经营,一干就是二十年,他们为什么会始终团结在一起呢?他们认为,集体经营有集体经营的好处。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人多活儿也好干,开支方面也算缩小,这么的,你想农机具经营啥的,都好管理。
字幕:王忠孝的二弟   王忠福
一个是家庭处得比较和睦,第二个来讲,这一单干吧,(众人)捧柴火焰高吧!大伙儿在一起是一股力量。人少吧,力量也算单薄,再者说,顾前顾不了后,本身农机具比较多,土地面积还挺大,就这么,哥几儿个没啥事儿,插在一块儿唠嗑,还是感觉到这么的好! ]
(画外音)
其实大家在一起生活,不止是因为人多好干活,更多的是家庭成员中的亲情和责任,把这个大家庭保存了下来。王忠孝的家庭管理是按需分配,他主事儿,老二管钱,小妹妹王忠云负责领着干地里的活,一切井然有序,除了每年换季时统一发钱买衣服外,到春节前,每个人按人头儿发放零用钱,其余家里应该支出的王忠孝统一调配,这么大一个家,没有一点儿矛盾。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其实我们家在这个上,还真没有什么大的波折,这么多年,像学生念书,我老兄弟成家比较晚,结婚啥的,你该花多少钱,咱们统一挣的钱,你该成家就成家,因为啥呢?他们现在成家花钱照我们那阵儿成家时候花得多,但是成家以后,你这孩子小,没有太大花销,我们孩子大了,就开始念中学了,念高中了,这花销不也大。所以在这个经济上,没法儿找平,这个钱你花多与花少,你要那么找平,那也就合不到一起,心情要达到那个程度,那就掺合不在一起,。 ]
(画外音)
王忠孝热爱土地,但更看重知识。他不主张让下一代都留在土地上,他在市里租了间房子,把二弟家的和两个妹妹家的三个初、高中生都送到市里念书,并派单身生活的大妹妹王忠华在市里陪读。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你能念书的,只要你能考上,不论到那个地步,必须得供,确是念不了了,念不下去了,不想学习,那你就回来在家劳动。]
(画外音)
王忠孝的大妹妹王忠华的丈夫,在十三年前因车祸不幸去世,王忠孝和弟弟们商量后,把妹妹和两个孩子接回了家,十几年来,一直担负着大妹妹全家的生活费用。家里的所有人都十分支持这件事。
[同期声 字幕:王忠孝的小妹妹  王忠云
我大姐,这些年一直,从打(我姐夫)出车祸了,我姐就在我家呆着,哪个妯们摆行也不说,还得供他们家三口人吃的、喝的,还有孩子零花钱啊!有病了,跑道儿,这个那个的,谁也不说,谁也不计较。          ]
(画外音)
每到农忙季节,王忠孝一家22口人,就在一起开伙,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我们哥儿几个都没有酒的爱好,但我们吃饭方面反正就统一了,菜啥的,油啥的,都统一备回来以后,我一年四个季节,按季节杀猪,自己有冰柜,自己的猪,圈里现在猪啥的都在那儿。(记者 养猪谁负责?)我们家这几个家庭妇女轮班喂,一人喂一个礼拜,鸡 鸭 鹅 狗,轮班儿,从我们老大开始,(记者 做饭呢?)闲时候大伙儿都伸手,你等干活时候,老太太是主要的,确实活忙,可以提前先回去一个,跟老太太忙活忙活,做不过来了。你等闲时候大伙伸手。冬天时候就自己做自己吃啦,你都回各屋了,冬天晚上你得烧炕,你得取暖呢,反正粮米啥的都在一块儿,愿意吃啥做啥,随便,这个不限制,米呀、面呀、油呀,随便,乐意吃啥做啥。]
(画外音)
王忠孝的家庭里,母亲、三房媳妇和两个妹妹,五个姓氏,六个女人,却相处得十分和谐,这绝对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但他们却二十几年始终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着。王忠孝觉得,这是大家共同的包容所得来的结果。
[同期声 字幕:王忠孝的小妹妹  王忠云
我们也不生气,也不打仗,在一块儿,就像说笑话,深一句,浅一句,谁也不跟谁一样的,时间长了,经常在一起,从打我结婚,16年了,我们孩子今年都15了,人家(嫂子们)啥说道也没有,反正也不说你生气、他不愿意,都吃少吃啥,没人管,都是一样。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这也不是什么干啥的,她们几个说句心里话,都没说道,经常在一起,就和亲姐妹一样,经常在一起也没啥说的,谁多干点儿、少干点儿,有时候,赶上有啥事了,到我班儿了,你今天给我喂喂猪哇!我回趟家,人家就告诉一声拉倒了,都是为了生活,都是为了这个家,大伙共同努力,这玩意儿,靠一个人俩人也是不可能的。]
(画外音)
而在兄弟们眼里,这个家庭之所以能够维持到现在,大哥王忠孝的人格魅力,是维持这个家庭的魂。
[同期声    字幕:王忠孝的二弟   王忠福
他不自私,他要自私,头几年人家自己出去干去呗!你买车那阵儿,人家自己还会手艺,人家制定比我们强,所以说,在这些方面,我们挺满足,挺佩服,因为啥?他不自私,处事合理,公道公正,无私,大家就信服他。      ]
(画外音)
王忠孝组织他的家庭成员们,按着农民的生活方式,用辛勤劳动创造这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在茫茫人海中,他找对了自己的位置。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满丰村农民    王忠孝
你说咱们本身农民,你不干活、不种地,你干啥去?你自己的温饱不解决,能行吗?              ]
(接《刘老根》主题曲 《但愿无悔过百年》)
主持人:
在茫茫的人海中,王忠孝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本本分分地做好一名农民。其实,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并且能够按着应该走的路不写得走下去,那么,谁都是幸福的拥有者。好,观众朋友,这期节目我们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回!
《岁月人生》之八
《奏响生命的节拍》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故事。
观众朋友,感谢您关注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节目。
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应该有一个让您痴迷的伴侣,你会在倾注情感的同时,得到一种快慰。而每个人的伴侣各不相同,今天我将介绍给您的,是一位以音乐为伴侣的人,他得到的快乐,不是常人所能享受到的。(口播止)
(画外音)
今年8月份,按着黑龙江电视台的部署,我市电视台在讷河市艺术团进行了“咱村也有文艺人”节目选拔赛。一个来自同心乡革新村的小伙子精彩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
(接在艺术团剧场表演的插钢钉、转碟、顶灯、吹唢呐独奏整个一段曲子)
(画外音)
几乎所有的评委多为他打了满分。这个小伙子就是自学成才的民间艺人刘仁。
今年只有28周岁的刘仁,已经有了14年的音乐生涯,他是怎么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刘仁是个十分不幸的人,当时只有十四岁的他,为了排遣寂寞、恐惧、失落和苦闷,他与唢呐结缘。
(插入音乐 刘仁吹的那段悲调  20秒后混播同期声)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我三岁母亲就去世了,十四岁,我父亲就是在这屋抬出去的,我记事的时候,我父亲就没下过地儿,七、八岁记事的时候,没见过我父亲下过地儿。气管炎、肺气肿,那种病。当时他去世以后,就给我留下这么个房,三间房,没有办法,当时,我就是一个人,把音乐,开始是一种爱好,后期就是拿它当成一种寄托,那它当作自己的伙伴,没事的时候,吹它一段,心情高兴时,来它一段,这种感觉,就是拿它作为我的精神寄托吧!有这种精神寄托,觉得好了很多。]
(画外音)
刘仁的不幸,被本村的一位好心人所理解,这位名叫陆景迪的好心人,对不幸的刘仁特别关注,他,也成了刘仁的启蒙老师。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后期有个启蒙老师,当时他会的东西也不多,当时,农村举办大秧歌,他只能吹那么一段儿,能扭那么一段儿。普普通通那么个曲子,但是吹得还不全。那时候,他就鼓励我,哎呀!你学吧!你父母没有了,你在家能干啥?以后你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你就学这个吧!]
(画外音)
从此,音乐成了只有14的刘仁朝夕相伴的伙伴,在音乐中,他找到了别的孩子没有的寄托。虽然它不能像别的孩子的那样,享受家庭的快乐,但他拥有自己的世界,一个别的孩子体会不到的世界。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有时候心情非常悲伤,不得劲儿的时候,拿起唢呐吹断非常幽雅的曲子,心里感觉到舒坦多了,把自己所有的不愉快都发泄出去了,就像说,我的心里有一种毒素一样,喷出去了,都用唢呐吹出去了,这种感觉。           ]
(画外音)在农村,学唢呐在有些人眼里,仍旧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下九流”的阴影,所以,刘仁学唢呐,很多人不理解,其中最不理解、最关心他的人,是年长他二十二岁的大姐。
[同期声  1.字幕:刘仁的大姐     刘玉环
没个爹,没个妈的,这个家哥兄弟,万一你说,啥样人都有,学坏了,不让他学了,他自己就是偷着悟,倒是学成了。
2.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有不少人非常歧视唢呐这种东西,感觉吹这种东西就像要饭的一样,非常瞧不起这行。我总认为,它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我要让它发挥真正的水平,能演奏出真正的艺术,让大伙看看。     ]
(画外音)为了拥有一支自己的唢呐,刘人朝思暮想,最后,他还是凭借吹唢呐,换回了一支虽然质量很差、但毕竟是属于自己的唢呐。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哎呀!那时候,我自己挣钱,自己种地,非常困难,非常苦,舍不得花钱,甚至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买,当时,我们那个屯扭大秧歌,正好,我就用这种条件,我说的,我跟秧歌队的旗头,就是领头的,跟他商量,说的,你看,能不能买只唢呐,没有钱,非常穷啊!我说,用咱们秧歌队全体这个组织,给我买一支唢呐。结果这个旗头同意了,他说,左右你也得得工资,将来用你工资扣,就这么的,我当时买了一支唢呐,那时候的唢呐质量非常差,非常非常贱,跟正规的唢呐根本比不了。                             ]
(画外音)
虽然是一只劣质的唢呐,但对于刘仁来说,毕竟是拥有了自己的乐件,他爱如珍宝。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习。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以前,我经常偷艺,农村举办大秧歌,常常听人家吹,有很多吹唢呐的都去,当时就听人家那些技巧了,一听,这种东西非常好听,为啥我不会呢?回家就研究,琢磨。比方说,“双吐”,他整出这个音儿怎么整的 ?回去我就开始琢磨,用舌头这么整,那么整。再一个换气,最后,终于研究明白了。但是终究是没有明白人告诉,走一些弯路,学得比较慢一些。但是我有一个刻苦的精神,非常爱学,就这样,逐渐的。                             ]
(画外音)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仁在实践中感觉到,总是在家门口徘徊,毕竟是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儿天。要想学到更多的东西,必须走出去,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后期我就跟这些老艺人接触,唱地方戏、二人转这些演员,开始跟他们接触。后期又通过这些演员,他和他们这些人接触面大一点,通过他在给我介绍,介绍别的演员,找这个,找那个,最后我自己领班,领着二人转走,什么山里呀!齐齐哈尔呀!咱们这一左一右的,加格达奇以北的这些地方,这些剧场,按个剧场找,我领着干。但是在这个期间,就把我锻炼了,因为这个地方戏,能吹唢呐的,跟地方戏还是两回事,这二人转,他非常不好伺候的玩意儿,它九腔十八调,得逐渐琢磨,把这些个曲子都听到脑子里了,之后一点儿一点儿琢磨,开始时候根本不行,人家演员,你给人家吹不上去,你给人家伴奏不上去,人间演员非常不高兴,甚至于用眼睛睕你,瞅你,你吹的是什么?鄙视你。但是越是这种情况,越激发我的斗志,我非得把这东西搞出来,搞得像样,非得整出点水平来,给你看。现在,基本上在外地大剧场感,出场费都得七十、八十的,以前都是二、三十块钱。但是我在外边,竟在大剧场干了,名人也没少伺候,你像翟波什么的,我都伺候过。 ]
(画外音)
实践中,刘仁感到,要想在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一手别人没有的绝活,为了练就绝活,他吃了很多苦,历经了几年的坎坷,他终于练就了鼻插钢钉、转碟、顶灯、顶开水碗吹唢呐,躺在钉板床上、身上站人吹唢呐等一系列绝活。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我没有经过名师指点,都是我自己悟出来的。开始时候,就是拿着这钉子,往鼻子里插,鼻子里这种汗毛,非常长,这种毛。你拿牙签碰一下,都会打喷嚏。当时我就想,插到鼻子里,我就试探,因为这里有一层鼻膜,你要不小心碰到这鼻膜了,鼻子就出血。当时,有一次我插上,鼻膜就插坏了。最后,鼻子一碰就出血,经过一点儿一点儿地琢磨,最后,把这里边的技巧,慢慢地掌握了。后期,那鼻子出血,我就感到,这玩意不是随便练的,必须得掌握窍门,如果你掌握这里边的诀窍,非常简单的事,但是你若是没悟到他的真理,绝对是复杂的。                ]
(画外音)
刘仁在艺术上虽然不断进步,可是生活上并不如意。为了孩子有良好的教育,刘仁在城里租了一间平房,与再婚的妻子共同照顾孩子上学。为了照顾家,他和哥哥一起干一些出力的活儿维持生计。在他的家乡,有一个东方小乐队,一共就五个人,刘仁是这个乐队的灵魂。虽然演出任务很少,但每当有任务,刘仁都是非常认真地提前回去进行排练。即使有时是尽义务,他也非常认真。
(画外音)
早在几年前,刘仁就被市艺术团副团长、专业唢呐演奏家张勤海发现,收为弟子,他看中的,是刘仁的勤奋。
[同期声  字幕 市艺术团副团长  张勤海
我就感觉到这孩子特别刻苦,因为我也是几年没和他见面,见面之后,我感觉到,民间艺人,自己这么去学去,唢呐能学到这种程度,得说下了一番苦功。唢呐这东西,不像别的乐件那么好学,它本身控制音准、气流,这个要费很大的劲儿,靠自己去悟去,能悟到这个程度,说明他功夫下得非常多。                     ]
(画外音)
拜张勤海为师后,刘仁如鱼得水,他更珍惜这个机会。平时哪怕是练习,他也非常投入。他在体会着艺术的感染力,并努力把这种感染传达给别人。
[同期声  字幕  同心乡革新村民间艺人   刘仁
非常投入,用那种投入的感觉,吹出唢呐的这种最精彩的地方。我经常没事儿在家的时候,投入,唢呐这东西,必须用投入这种精神发挥它特殊的水平。比方说亮音儿,非常豪放,感觉非常高兴。吹悲的时候,有一种哭的感觉,感觉到我自己是不是在哭,用这种感觉去激发别人,能达到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的一种精神寄托,就是我成天干出苦力的活儿,将来,比如说,就是这个音乐,我这块切断了,但是,我也会没事的时候,玩一玩,享受享受这种感觉。                     ]
(接刘仁的唢呐独奏曲  直接出字幕  )
(此节目在齐齐哈尔市广播电视好新闻品选中获一等奖)
《岁月人生》之九
‘                                          《 将军家族的音乐后人》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故事。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节目。
我们讷河人都知道,讷河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乡。婉容出生于达斡尔族的名门郭博罗家族,今天,我们就和您一起去认识一位达斡尔族的音乐家,他也是郭博罗家族的后人。
(口播止)
(音乐起 逐步压下去 《嫩江 我心中的江》以下混播)
(画外音)
雄浑的嫩江,大气磅礴,孕育着两岸古老的文明。在嫩江上游的支流讷莫尔河,同样与嫩江一起铸造着嫩江平原的文化,更哺育着这里的各民族人民。
(间隔10秒)
(画外音)
今年8月1号,讷河籍的达斡尔族音乐家郭博罗乌嫩齐,被中国国际文艺家联合会等几家单位联合授予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这位为拯救和传承达斡尔族音乐奉献了大半生的艺术家,竟然是清朝享有盛名的将军家族郭博罗氏的后人。
公元1649年,清朝布特哈八旗的主要一支正白旗郭博罗家族,从精奇里江即现在的黑河举家搬迁,在讷河扎根。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郭博罗氏才开始记录他们的家族史。
当时,郭博罗家族的族长萨尔达库领着四个儿子在现在的龙河镇扎营,萨尔达库的四个儿子罗张、乌模特尼、娄正和奎三分别建立村落,在现在的龙河镇政府所在地建立了莽鼐屯,在现在的龙河镇保安村建立了莫力屯,在现在的龙河镇勇进村龙东屯建立了倭都台屯,在现在的孔国乡双发村建立了莽鼐博尔克屯。从此,这个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活了三百多年。这三百多年里,郭博罗家族无数次参加清朝政府委派的保家卫国战斗,据史料载,郭博罗家族有名可查的副都统以上的将军,就有一百零七名。在清朝,副都统武将是正二品官员,可见这个家族的辉煌。在清朝,达斡尔族属于贵族,皇帝不可以和汉人通婚,但可以和达斡尔族通婚。所以,才有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与婉容这段凄惨的婚姻。婉容是郭博罗家族自萨尔达库以来的第十五代,而乌嫩齐是这个家族的第十六代。
[同期声 字幕 讷河籍达斡尔族音乐家 郭博罗乌嫩齐
我们这个家族在过去,在满清的时候辉煌过,以后呢,在伪满的时候,也曾经辉煌过,有个末代皇后,也是伪满洲皇帝的皇后。我们家族,曾经出现过,从满清时代,副都统以上的,就是100多个。但是,作为我们郭博罗氏家族,他有一个传统的、力争上游的这种劲头儿,不管他做什么工作,都是要求上进,振奋。              ]
(画外音)
乌嫩齐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举家搬迁,离开了讷河,但他对讷河的感情特别深,他始终强调,是讷河这块沃土养育了郭博罗家族。1952年,他考入黑龙江蒙古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工作,曾经担任过教师。1959年,莫旗组建乌兰牧骑,乌嫩齐先生被调到乌兰牧骑工作,从此,他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达斡尔族有一位世界有名的音乐家,名叫通富,他也是郭博罗家族的后人,按辈分,他还小乌嫩齐两辈,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就是他的作品。但是通富主要创作蒙古族歌曲,对于达斡尔音乐,并没有做太多的工作。乌嫩齐先生到乌兰牧骑工作后,在与广大牧民接触中,发现达斡尔族音乐需要整理和传承。
[同期声 字幕 讷河籍达斡尔族音乐家 郭博罗乌嫩齐
我们乌兰牧骑经常下乡,一年四季,六、七个月在乡下,演出,那时候比较困难,我们一走就,那时候叫公社,走好几个公社,达斡尔族的屯子都是山区,有山有水的那个地方,比较困难,所以我们一走就是几个月,就在那儿,我们就跟达斡尔族的音乐、民间故事、乌春(达斡尔族的民间表演形式),这些个东西接触,就做这个收集整理。
那个以前吧,达斡尔族只能是说:讷耶讷耶呀,讷耶哪讷耶,光是这样,有的时候也有词,这个“暂德拉”(达斡尔的一种民歌),可以搁词,但是多数都是没有词的。他骑马,有一种心情,用一种心情来唱,坐车。拉柴禾,打柴禾,又一种心情,放排,也是用放排那种、在水上那种心情来唱,没有词的歌。   ]
(画外音)
乌嫩齐先生在实践中不断收集民歌,收集以后,他感到,这些民族的东西需要进行二次创作,在主旋律不变的基础上,尽心发展,只有这个过程,才能把它们推向艺术的殿堂。
[同期声 字幕 讷河籍达斡尔族音乐家 郭博罗乌嫩齐
我的第一次创作,是59年的时候,我们乌兰牧骑是59年4月份成立的,(4月份成立以后,4月9号成立的,59年4月9号,)4月9号成立以后,就是创作节目,下乡演出,我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想起毛主席》,《想起毛主席》这首歌,我是用达斡尔族的山歌,叫“暂德拉”,达斡尔话叫“暂德拉”,用那种音乐写的,我给你唱:(歌词大意“干活想起了毛主席,精神焕发添力气,一年的农活呀干得快,个个欢天又喜地;休息时想起了毛主席,生产措施想得齐,打下的粮食呀堆成山,为党为国为集体;困难时想起了毛主席,勇往直前志不移,为了建设呀幸福的明天,艰难困苦何所惧;永远跟着毛主席,建设美好地社会主义,建设美好地社会主义。]
(画外音)
乌嫩齐先生在创作中,始终把植根于群众作为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所以他的作品脍炙人口,广大人民群众特别认可。因为他觉得,拯救达斡尔族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去,如果群众不认可,创作的作品普及不下去,那么,所做的工作就一点意义都没有。
[同期声 字幕 讷河籍达斡尔族音乐家 郭博罗乌嫩齐
植根于这样的沃土,人民群众当中,从人民群众当中来,经过我加工整理,再到群众当中去,接受了,这个才成功,人家不接受,你这啥玩意呀?那就完了。
现在这些歌曲,在山区的群众当中,那时候都普及了,都愿意唱,但是谁做的,那些年轻人都不知道,老的还能知道,我一去唱的话,哎呀,是你这个老头写的,这首歌,他们很惊讶。他们寻思这歌好像民歌,我又写了不少、改变了不少民歌,像《农夫打兔》,《摇篮曲》。《农夫打兔》--------这个我加工改编了,把它跟现代这个时代的脉搏结合在一起,我就给加副旋律--------我这个,把两句词加长,挺长,这样听起来就不絮烦,而且跟他本身的味道没有走样,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   ]
(画外音)
乌嫩齐先生曾经到全国各地走访演出,1965年,曾经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这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创作了300多首歌曲,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吸纳为理事,并担任着呼伦贝尔盟音协的副主席。1994年,他的歌曲选《纳文幕仁---我心中的江》出版,2005年,他的个人专辑《莫力达瓦美》被中国音像出版社出版,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
[同期声 字幕 讷河籍达斡尔族音乐家 郭博罗乌嫩齐
我觉得,我作为一个郭博罗氏家族的后代成员,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们这个家族,确实这个精神是了不起的,不管那个朝代,只要他干的话,就能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继续向上,继续奋发,为我们的祖国贡献力量。  ]
2001年,乌嫩齐先生作为家族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婉容的弟弟郭博罗润麒的九十寿辰,对家族的历史又有了新的了解。现在,他在家中潜心研究家史。不幸的是,因为一场车祸,他的腿留下了残疾,只能在家中搞一些创作。在艺术的道路上,准备再度辉煌。
[同期声 字幕 讷河籍达斡尔族音乐家 郭博罗乌嫩齐
艺术是无止境的,作为我这一代的音乐工作者,尽到我自己的力量,就提高到这种程度,后来人在把它推高,肯定有人继承下来,发展下去,每个民族都这样。 ]
(接音乐   《嫩江  我心中的江 》老人特写 定格
加字幕:
中国录音录像出版中社社长王笑然这样评价乌嫩齐先生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乌嫩齐老师都是我所敬重的师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潜心于艺术创作的行为已不多见,而乌老师却是如此忠实的耕耘着这一片沃土,纪录、传承、发展着达斡尔族音乐的精髓。                     )
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这次节目就为您安排到这里,感谢您对我们节目的关注,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新闻线索,请您拨打我们的热线。下次节目我们再见。
(注:此节目曾被评为黑龙江电视奖一等奖  )
《 岁月人生》之十
《撑起生命的太阳》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故事,
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把农民的事情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农业税的减免,还是粮食补贴的发放,真正得到实惠的是农民。可是这些政策的落实,却需要通过很多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得到完成,而这些落实政策的人,需要在超出常人思维的基础上,用自己无私的奉献,来完成他们的使命。今天,我们就共同去认识一位为了农村医疗事业在默默奉献的人,他,就是我市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范佰海。
(口播止)
(画外音)
2004年,面对农民看病难的实际,国家把已经下放到乡镇的卫生院,重新回收到市、县级统一管理,已经名存实亡二克浅镇卫生院,需要重新恢复。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把分散的人员收回来,同时最主要的是要选出一名能干事的院长。经过民主选举,28岁的范佰海被大家推上了院长的位置。
当时正在自己开诊所的范佰海,一方面面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面对全院职工的信任,他没有做太多的思索,毅然承担起了卫生院长这份重任。因为他觉得,面对二克浅镇三万多名老百姓,卫生院这个地方太重要了。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因为乡镇卫生院负责全镇的预防保健,这是非常主要的,和急诊急救这一块,再维持不了,这两块必须正常运转,要不然二克浅全镇预防保健、“降消”项目和急诊急救这一块就面临着瘫痪。无论怎么困难,这一块必须要正常的运转下去。                                            ]
(画外音)
范佰海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防疫灭病放在了第一位。因为他觉得,老百姓对预防病的意识并不是很强,但是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虽然防疫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没有经济效益,但范佰海认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防疫灭病。还有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彻底改变农村新生儿出生在家里分娩的陋习,保证实现母亲平安,新生儿健康的目标。所以,范佰海上任伊始,首先抓的就是这两件工作。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因为乡镇卫生院的职责就是以预防、保健、急诊急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预防保健这一块,是我们乡镇卫生院的重中之重,全镇儿童这一块预防接种,我们必须达到接种率100%,无论卫生院经济怎么紧张,也得抽出一部分的经费,让我们的防保医生走村串户,去给老百姓做工作,把这个疫苗的好处(讲清楚)。现在有些常规疫苗是免费,老百姓不用拿一分钱就可以打针,但是有价疫苗这一块,现在做为农村一个小孩儿,得一次流感,花销就得上百元,但是很可能这一年发生三次,四次,就得四五百元,但是要打一次这个流感疫苗,价格也不是那么高,对于老百姓来说我们宣传能到位的情况下,老百姓第一是儿童感冒机率非常小了,经济问题也解决了。也不用说,小孩感冒东挪西凑啊,去打针、借钱了。再一个我们乡镇卫生还有一个三网监测、妇幼保健这一块,这也是非常主要的。但是三网监测就是为了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降低新生儿死亡。我们二克浅卫生院产科的启动,受到了讷河市保健院的支持和帮助,缺人员保健院派人员,缺设备保健院给我们设备,缺钱给我们拿钱投入,这一块启动,主要就是降低二克浅镇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       ]
(画外音)
为了加强防保工作,范佰海制定了一整套制度。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到位,他知道,防保是责任,是山一样重的责任。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因为,防保出事一大片,这个问题是现在我们卫生院当中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出事情况下,就不是一点点,出事就涉及到很多孩子,千家万户,咱们这一块,就是给防疫医生传达好精神,布置好工作,应该怎么去做,再一个让村上的防疫医生给老百姓讲,防疫这块对于下一代有什么好处,有多大的利益,所以老百姓,这个,就是说我们村上这一块防疫医生百谈不倦这种心情,就得经常做工作,走家窜户做工作,每次打疫苗,都得打很多次电话,让他上家、上卫生所,积极的接种疫苗,让这孩子以后哇,再给他打针的前提下,还得给他做工作,告诉他,下月哪号哪号,还得来打针来,这一块对你家孩子有多大的好处。再一个疫苗这一块,疾控中心对我们要求的非常严格,经常谈到运输途中的保管,拿到卫生所之后的保管,各个卫生所必须得有冰箱,为了保证千家万户的儿童的安全。 ]
(画外音)
为了把卫生院的产科建立起来,范佰海确实费了不少周折,人员培训,需要得到市妇幼保健院的支持,而最难的,是产科装修需要经费。实在没办法,范佰海自己掏腰包,他觉得,为了事业,值得。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自从我想成立产科的时候呢,我从家里拿出一万多块,对医院的产房分娩室、待产室重新进行装修,有些老百姓来复检的时候,认为卫生院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环境,到屋一看,他非常认可咱们这个卫生院,老百姓也有一定的评价,在二克浅生小孩价格不比在家生小孩高,但是非常安全了。]
(画外音)
产科启动后,受益的当然是老百姓,卫生院也因此活分起来,一箭双雕的结果,来自范佰海的决策。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因为咱们二克浅是国家“降、消”项目的监测点,原先二克浅在农村妇幼医生这一块,在家庭接生,这块非常不安全,这样咱们产科启动呢,下边家庭接生取缔了,直接到咱们乡镇卫生院或者是到讷河的妇幼保健院和人民医院直接去分娩,这对于降低产妇死亡和新生儿死亡,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咱们是正规医院,人员经过正规培训,还有保健院的大力扶持,对于新生儿死亡降低非常快。去年一年出生300多例,到我们卫生院,我是去年10月份开始启动,到今年10月份到我这出生的是103例,基本上是三分之一,这一块对于我卫生院效益是比较大的一块收入。                               ]
(画外音)
二克浅卫生院一共有二十三名职工,但上班的只有十人,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卫生院上班工资低。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你现在想让在职人员上班,没人回来上班,在家开个诊所,一年挣的钱比上班挣的多多了,因为我自己开过诊所我自己(知道),谁愿意上医院去,板个死身子,挣不多少钱,现在就说人家自己在家开诊所还闹一个自由,闹一个随便,我自己一年多挣两个钱,比啥都强,现在我们卫生院要是全体都上班情况下,因为我们卫生院有些业务人员啊,技术水平这一块非常强的,都是正规中专毕业的,有的甚至是哈医大毕业的,但是留不住,卫生院这种环境这种条件根本都不行。  ]
(画外音)
为了解决卫生院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范佰海利用高薪,聘请了三名在我市有一定影响的医生,在医院坐诊,从根本上奠定了卫生院发展的基础。今年,国家投入资金,在我市建立了十座乡镇卫生院的新楼,二克浅卫生院名列其中。这个让范佰海很振奋。一向爱琢事儿的范佰海,又开始琢磨起医院的发展。范佰海觉得,担任一个单位的领导,和作为一个家长是一回事。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一个单位的领导和一个家的家长没有区别,为什么有的老百姓家庭过的非常富,有的也天天干活,他非常穷,这个就是家长没领导好家里这些人员,单位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想不想让他好,想不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我认为现在这个乡镇卫生院,自从我接任之后还有一定的变化,逐步的走向好的这方面。作为我们现在卫生院的职工这一块,他也是认可我接任这几年当中卫生院的现状。但是要说你这个院长不天天去琢磨这个卫生院怎么去管理、怎么去运营,怎么去能够吸引患者让他来看病,不琢磨,那你这个卫生院不存在好。一天想一个路子,一百天想一百个路子,一百个路子当中必然有一个路子有咱们可取得地方,要是你一年也不想一个路子,那你卫生院不可能存在好,咱们既然干这玩意儿了,第一咱们搬上楼时,面临的问题我和我们全院的职工说过,第一咱们是态度,咱们技术力量在不强的前提下,必须有好态度,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必须要好。再一个就是药品价格。再一个咱们就是高薪聘请业务人员,要是这三块第一环境改善了服务质量上去了,药品价格低了,我业务这一块能上去,我大夫这一块的质量,虽然说和县级医院没法和人家去比。但是我要尽我的所能,聘一些在二克浅所在地业务非常强的这种人,我认为卫生院还是能够非常好的。 ]
(画外音)
没有担任卫生院院长之前,范佰海自己开个诊所,每年的经济收入都在六万元以上,担任了卫生院的院长,他每年的经济收入不到两万元。更主要的是,他每天不仅要抓管理,还要亲自参加医疗。但对这些,范佰海不觉得吃亏,他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就是为了给老百姓服务的。
(接音乐 《老百姓….》彭丽媛唱得  混播)
[同期声 字幕 二克浅镇卫生院院长   范佰海
咱们给老百姓服务好了,不愧对全院职工选举我担任这个院长,不愧对全镇的老百姓,不愧对国家培养我们上了这几年学,学的技术学的医术。既然咱们学到这一行了,就不要有别的想法了。就是义无反顾的干好本职工作,为全镇老百姓服好务。 ]
(音乐提高,剪范佰海机组特写)
(口播)
好,观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为您安排到这里,感谢您一直对我们节目的关注。下期节目,我们再会!
(注,出字幕时请增加:线索提供 :邓佳 )
0人  |  分享到:
阅读(403)| 评论(0)| 引用(0) |举报
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二)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十年后我
畅所欲言
podo6556
turentuy
wuyan
sjq2486
chenyuba
能吃能喝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验证码:换一张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 -联系方法 -招聘信息 -客户服务 -相关法律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0
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一) - 薄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 - 薄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真理(上) - 2004cg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道理(中) - 2004cg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真理(下) - 2004cg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篇之二(电视专题片文学脚本 怎样结交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 - 岁月人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16种住宅千万不能买 - 岁月人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引用 免费观看--中央台加密付费电影频道! - 岁月人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如何解决“当前页的脚本发生错误” - Q仔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岁月的年轮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感悟人生 智慧格言(一) - 尘封鹅池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转) - 独立寒秋的日志 - 网易博客b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转) - 独立寒秋的日志 - 网易博客2 岁月人生的日志 岁月悲歌 一梦千寻 - 缘分天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秋节------团圆节(音画) - 金秋岁月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精美日志边框(一) - 静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载 只言片语(三) - 岁月如歌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如何用电脑连接电视 - cwlgt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人生)人生精辟总结 - 梦亭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最新的网络电视地址(全部能看) - 一切随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人生精髓 - 真善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谦谦(您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凤凰卫视3集电视纪录片《陈永贵传奇》 - 大山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