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人事考试信息网:初访龙岩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45:33
        2006年12日,早上八点钟被上大夜刚下班的老伴赶下床,懒觉睡不成了,只好出去走走,想起一个月前钱多多游龙岩洞的贴子,上面有路线指示。决定去瞧瞧。

 和很多龙岩人一样,久闻龙岩洞大名,也知道大体在某个方向,但就是没有去过。

带着女儿在街上喝过豆浆就上路了,路上我告诉女儿:“咱们龙岩,就是因为龙岩洞而得名的。”女儿追问:“那龙岩洞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一时语塞,从来没有用心去了解过龙岩洞,还真说不出龙岩洞是因何而得名的。

由于有多多的相片提示,很容易就找到了通往龙岩洞的路口,因为路看上去很小,担心上面没有地方停车,就把车子停在了路口,徒步上山。

由路口上行约数百米(这数百米徒步极为艰巨,主要是沿途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恶臭,十分恶心),就可以见到山腰上的庙宇了。

最先到达的是蝴蝶亭。《龙岩县志》上说,龙岩洞在翠屏山麓,“山门形如蝶,门以内,松阴夹道,真足引人入胜。”我想蝴蝶亭大概是因此而得名的。听最顶上的一个龙王殿的庙祝说,蝴蝶亭原先是供香客游人歇脚的。现在亭子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龙王庙,庙宇规模不大,但结构还比较完整,主殿供俸的是龙王,侧殿供俸着观音。龙岩人喜欢的财神、文昌也有供俸。

 过了龙王庙继续上行,直奔眼前一座规模更大的庙宇而去。到了近处发现这是一座刚刚落成的庙宇,没有题刻也没有牌匾,连庙的名字都没有,问庙祝这叫什么庙,说是叫“龙城庙”。这个庙有两层,二楼是个很好的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以看到龙岩城的大部分。      

  在龙城庙的右边不远外有一座庙,上面也有一座庙。我和女儿决定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决定先到上面的庙还是先到右边的庙。女儿随手捡了一块带有尖角的石子抛向空中,石子落地后,尖角指向往上的路,我们就依指示往上走。上面的庙叫“龙王殿”。

在庙侧看到两丛叫不出名的花。前人李子耕游龙岩洞时有一首诗,权且借来衬托这两丛花。
                                                                                                 蜡屐登临不计程,谢生山水最耽情。

峰回云矮长横路,地僻泉清好濯缨。

野鸟大都皆是友,山花多半未知名。

悬岩权作诗人简,留取他年证旧盟。

         在王源和王有容的游记中都提到了山上有一“龙湫井”。王源是这样写的:“诸山坳水少,惟有一脉清泠,循山腋至庙右,渟溜一泓,号龙湫,遇旱,吏民祷雨辄应”。王有容是这样写的:“洞右有龙湫井,澄清可人,邑人祷雨必应”。

这口井现在已经非常深了,据说当年采石场有一位工程师,人称郑工,每遇沙砾堆高,他就将井台垒高,因此才得保存这一维系龙岩龙脉的龙井。现在井水是靠水泵抽的。听庙祝说,现在住在山上的僧俗人等有六七十人,都靠这个井供水。

 从蝴蝶亭上来,散布在山坡上的庙宇共有四处,规模都不大,听庙祝说,最早的老庙在龙岩洞口边上,叫崇安寺,后来寺毁了,有人在蝴蝶亭处建了个龙王庙,后来人多了,就又在各处建了几座,主要都是供俸龙王的。我心中的疑团渐渐也有了答案,龙岩洞中有龙,洞后有龙湫井,而且是“祷雨必应”,这里供俸龙王就顺理成章了。

 文天祥驻曾在这里驻过师,所以洞前建有景忠祠,现在早已踪影全无了。龙岩洞庙似乎也是屡毁屡建。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潮州知府,龙岩人王源就曾经重修过龙岩洞庙(在王源的《龙岩记》里有记载)。正所谓:独寻秋色上高亭,十里斜阳草树零。红粉青衫两行泪,一时都付与山灵。

 据说,龙岩洞原来有5公里多长,现在就剩下一个大厅了。

明代知府王源记云:“遂若堂奥,然翘靓脾,顶底宽平,约危坐二百余人。洞顶青白小龙纹,纷然不可枚数,仰视骇人心目。壁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听说这条大龙后来跑掉了,但洞壁仍可见一些遗迹 。

据考证,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置汀州,领长汀、黄连、新罗三县,新罗县治设于苦草镇。苦草镇即今新罗区城区所在地。龙岩的知识分子以镇南胜景翠屏山有龙岩洞,洞内石纹如龙,潜伏待飞,集体上书唐明皇,经翰林学士李白起草诏书,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易名为龙岩县。而龙岩洞为什么叫龙岩洞,我终于明白了。

“因为洞里有龙啊。”我这样对女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