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桃木剑怎么放技能:孔学批判一:儒家是中华民族悲剧性格的铸造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8:33

一:以“礼”为核心的儒家人格是自我否定的人格。儒家“仁非仁,义非义”。

    自我否定的人格,就是指不懂得尊重,也没有尊严,甚至没有确定的规范和稳定的原则,因而造成反复无常,飘忽不定的人格行为模式。不幸的是,中国人正是这样的人格。

    无论现在有人把“儒家”添加上多少光彩,堆砌上多少漂亮的形容词。然而,研究儒家,就必然要从儒家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入手。在技术层面上,儒家可能有不少可取的案例和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在本质上,我们也必须了解儒家思维模式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儒家的基本信念,主要就是“礼教”和宣称的“仁义”。这个方面的问题,前一讲已经说过了,彻底执行下去将导致怎样的社会--就是老子说的“乱和愚”的社会。

    很多人可能想要为儒家辩护,认为儒家追求的东西不仅仅是“礼”,还有其他很美好的东西。但是只要看看儒家老祖宗的榜样是怎样树立的就行了:孔子一生自己最在乎的就是“礼”,从小玩的游戏就是扮演丧礼仪式;长大后一心想恢复的“理想国”榜样就是“周礼”--周代的规矩和政治模式;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惜一切,不择手段,甚至连面子都不要,只要有可能实现周礼做什么都行;比如到卫国后,孔子刚开始很自负,以为国君会主动上门求他“赐教”;就一口拒绝了来见他的权臣愿意帮他推荐给卫王的暗示和好意。但清高似乎不管用,在卫国呆了很久也没有人用他,他就急了,居然跑去走“裙带关系”--找南子的门路,这可不符合“周礼”的要求。

    不过还有更离谱的事件;周游列国多年,长期等不到任何国君的聘书,孔子不惜降格以求,居然想接受鲁国叛臣公孙钮的邀请去他自立为王的城市做官,只是因为弟子子路坚决反对后才放弃这种想法,不好意思地对这个愚蠢的决定自我解嘲说“可能是我太想恢复周礼了吧”。

    孔子如果这句话出自真心,只能更加证明他的自相矛盾和糊涂:因为孔子最讨厌“犯上作乱”,显然违背周礼。可是孔子本人却愿意与一个犯上作乱的乱臣“共兴周礼”,岂不是滑稽?加上又看不出该乱臣其实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局面,却要与之“共进退”,岂不是太没眼光?后世把孔子和儒家神话得似乎什么都知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么会做这种蠢事?事实上,幸亏听了子路的意见没有去,因为仅仅几个月后,鲁国季恒子就出兵讨伐该家臣,邀请他“共兴周礼”的这个叛臣只好逃到外国流亡去了。

    这故事证明孔子可能很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具有经世致用才干的人,思考问题也很简单,连子路都不如(论语记载子路很维护他,正因为有子路,让他免于很多人的攻击和议论)。这全是【论语】原文记载的故事,不是什么野史。可儒家的卫道士们一般愿意忽略这些让“万世师表”的老祖宗很没有面子的记载,一般人可能也不会留意。

    儒家虽然嘴上也讲“仁义”,但是这个“仁义”与老子和世人讲的普通“仁义”概念还不一样,与我上一讲说的【老子】的“仁义”概念也不一样。孔子和儒家的“仁义”,实际上是比“礼”更低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是服从于“礼”的需要的。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大力推行“仁”,弟子们也很关心到底什么是“仁”,也常常问老师想搞清楚,但是孔子总是语焉不详,弄得大家一头雾水。不过,孔子总算说了一个明白的,就是在【论语,颜渊】篇中,明确说了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基本上就是儒家学派的“最高理想和原则”了。这句话,各位看官可要注意,是很重要,也很可怕的。因为其含义就是--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原则甚至生命),只要能够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就行;这种态度就是“仁”,就是儒家学派的最高理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非我的“乱解”,儒家后人准确地理解了这一层的意思,所以有“杀身以取仁”的说法,是不是很有些杀气腾腾的味道了?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有极其可怕的,很可能违背基本人性的一面;显然,这与某个西方名人宣称“不择手段,成就最高理想”的狂言是完全一样的意思。差别就是孔子没有机会掌大权,否则做的事情恐怕不会比希特勒差多少---别忘了,希特勒也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

    这一点,估计很少有人会认同我的这种比较。把孔子和“不择手段”联系起来,和“残忍无情”“杀气腾腾”联系起来,这与传统想象中“温良恭谦让”的孔子实在难以关联;我当然相信论语记载的孔子形象是“温良”的,但我相信这只是孔子的一面,而且很可能是他晚年的一面,可能是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反思和忏悔之后的一面;但不能因之而否认他还有“另一面”。

    我们就从孔子刚刚上台当司法部长后七天,就利用职权,以莫名其妙的罪名,诛杀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少正卯来说“这一面”吧。此人与孔子结怨,应该是两人同办私学,常常多次弄得孔子的弟子跑光了去听讲(这证明此人的讲学水平应该很高,很有吸引力,很可能他比孔子更强,至少更有市场);但是这显然让一向很要面子的孔子很没面子,这种“商业竞争”显然也大大地影响了孔子的声誉和“私学生意”,让孔子“名利”双双受损。以至于当了司法部长后,就趁机“不择手段”地剪除这个强劲的对手。

    他的弟子对于为何杀少正卯表示难以理解,就去责问孔子(这个记录正好说明孔子杀少正卯的时候,恐怕根本不是“依法制裁”,根本没有给公众什么像样的解释和理由,也违背孔子说的不能够“不教而杀谓之虐”的仁政原则;因此社会上很多人抱不平,以至于连孔子的弟子也不理解不认同,才会来问孔子);可是孔子回答的理由很奇怪,基本上是毫无依据的强词夺理;说其罪名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等五项,说是这些罪过,犯一个就应该杀头,何况此人五项皆有,当然罪该万死了。这几个罪名翻译成现在汉语,就是“罪行一:此人心胸宽广,通达事理,因而最可能去做危害社会的事情。罪行二:此人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但是他却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而不放弃(这两条,不正好是儒家推崇的美德--士不可以不弘毅吗?)。罪行三:此人说的话也是不对的,但是我又偏偏说不过他。罪行四:此人还喜欢批判现实,揭露丑闻,但是偏偏又很博学,知道的事情太多”,简单点说,似乎就是这人因为太有本事了,所以该杀。

    诸位看看,孔子杀人,是不是相当的“不择手段”?比希特勒还要干脆一些?希特勒搞“国会纵火案”等,起码还要弄一些哄人的东西出来,假证据也要出示一下,才好让世人服气;可孔子却只需几句含含糊糊的话,就要了一个社会影响极大的,还是搞文化教育的大师级人物之命;幸亏孔子后来再也没有机会掌权,不然恐怕也会像希特勒一样搞白色恐怖式的周礼极权统治吧?(参见周之祭坛尚栗---使人战栗之意)

    估计孔子这些手段太过了,在最讲究“周礼”的鲁国(奉行文王“尊贤而事亲”原则的后裔封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也让很多人看不下去,失去了民心,造成了民怨,因此几个月后他就不得不辞职,流亡国外。而且在流亡期间也没有任何君王愿意用他,这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段历史,儒家的后人也觉得丢脸,有些卫道士(包括孔子的后人)就出来考证,说“孔子不可能干这事”(想把“干这事情的”人推到权臣季恒子身上)。当然也没有找出什么历史资料来证明“没有此事”,仅仅是出于“为尊者讳”的儒家道统本能而已。如果根据“克己复礼为仁”的孔子理想,孔子干这事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只要有实现“周礼”的机会,会不惜牺牲自己做人的“底线”,甚至违背自己的原则和良心的,甚至牺牲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谓的“杀身成仁”一贯就是儒家推崇的“美德”。

    至于孔子拼了命要维护的“周礼”到底是什么?大家去看看【四书五经】中的“礼记”好了,说实话,就是一大堆繁文缛节,莫名其妙,专门把简单弄复杂的虚礼和仪式规范,比如办什么事情,该穿什么衣服,站在什么位置,行什么礼等等,及其无聊的东西。只有一些专门靠婚礼,葬礼,各式庆典混饭吃的人,才会去操演和记忆这些腐朽东西,古代把这些专门的“礼宾公司职员”称为儒生。后来的儒家居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门派,实在是一件咄咄怪事。

    不过,孔子本人还没有太多的恶劣事迹(我不敢肯定到底是因为孔子的人格卓越而没做多少坏事呢,还是因为孔子本来就没有多少机会去做这些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的事)。但是他的儒学后人们,以维护“礼”的名义,的确干出了很多残酷,残忍,完全违背基本人性的事情,完全可以说劣迹斑斑。而这些现代看来显然是惨不忍睹的,甚至是“禽兽不如”的事情,却能够一直得到中国人的“普遍赞赏”和认同,实在是世界文化历史上的奇观。这些具体例子实在太多了,不相信我的人就认真去看看中国的历史吧(千万不要看【国家统编教材】,如果你不想看原文,古文,想省事,可以简单地看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不说古人,可能读者您自己,也同这些儒者们一样,会去热情赞扬明显是残忍和违背人性的,不人道的事情,甚至会渴望自己也能够这样残忍和无情,只要加上几个名词,您就可能把明显的罪行,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光荣。

    比如,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上,岳飞的【满江红】基本上是必读必背的“爱国主义”诗词。但是您想过这篇文字远远比希特勒和法西斯更残酷,更违背人道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血淋淋的文字和理想,不就是把人当野兽,也把自己当野兽吗?而且“吃人还很自豪和光荣”,不就是培养吃人族的文化吗?别告诉我这仅仅是文字,仅仅是文学的比喻。这正是我们民族历史中丑陋和残酷一面的真实写照,而且这种残酷的吃人历史一直延续到现代。

    根据儒家的“正名”思想,任何人只要冠上“胡虏”和“匈奴”或者“阶级敌人”的帽子,他们就不再是值得平等看待的人类,而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动物了,你就可以像对待猪和羊一样,笑着吃他们的肉,狂欢着饮他们的血了。实际上,如果查看历史,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胡虏”和“匈奴”人,比“文明”的汉人更有人性,更讲信用和仁义一些。就像是现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可能比中原地区的经济动物们更有人情味,更像“人”一些;起码他们不会有意在食物里面加进各种毒物来牟利,他们保留了更基本的善良和人性,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儒家鼓励的这种残酷心态,从历史上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习惯性记忆;中国人这种儒家特种思维,使得他们对于今天的亲人和朋友或同事邻居,一旦明天宣布成为“阶级敌人”以后,就可以不在视他们为“人”,而只能把她们看成是“动物”,你对她们做的事情越残忍,越无情,越能够说明你与她们的“差距”,你就离“好人”和“圣人”越近。于是,我们看到,文革期间,被判定为“阶级敌人”的对象,地富反坏右等“人渣”,很多人就被“革命群众”们活活吃掉;至于把“仇人”和“敌人”杀了挖出心肝来“下酒和祭酒”,更是我们这个文化中视为“很正常”的反应。文革的这些“革命群众”会把活人直接剖腹取心肝来下酒;在他们心目中并不认为自己很残忍,反而是自豪;可能在他们的自我想象中,正是岳飞一样的英雄豪杰吧?这不就是“为实现最高理想而不择手段”吗?“革命”理想对于他们,不就相当于“周礼”对于儒家一样神圣吗?于是文革期间数以千万计的冤魂,就这样因为某些人的“革命理想”而悲惨死去。

    鲁迅说中国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一点也没错,并非狂人之语。这种怪异的,长期不断的吃人历史,居然出现在一个号称“文明悠久”的国家,其“文化根源”在哪里?如果不是国家学问--儒家的责任,又是谁的呢?

    相反,被儒家长期攻击为“异端邪说”的道家和佛家,对于生命一向有着深深的尊重和敬畏;佛家不用说了,把“平等”权力给予的不仅仅是“人”(包括敌人),而是“众生”--连对动物都强调一样的“平等权利”;不仅要求不杀生,还要放生。

    道家虽然不反对战争,也强调“兵”的作用,道家还特别善战善胜;但是【老子】特别说明“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兵者,凶器也,有道者不处”。因此很难想象即使对于仇人,道家会采用儒家“不择手段”来非人折磨,更不能想象“有道之人”要通过“吃人”这种野蛮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英雄气质。即使“以战阻战”,也是以沉重的心态来进行的,这就是道家更尊重人性的表现。

    别告诉我儒家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儒家的这种仁爱,仅仅局限于他们判定是属于“自己人”的范畴;这种局限在礼法范围内层层展开的小圈子之内的“仁爱”,并不是真正的仁爱。人一旦被排挤出“自己人”的圈子,原来可亲的“老朋友”就会成为一群残酷而冷漠无情的人。而儒家对于这个圈子,有很复杂的计算公式来“排座次,排地位,排亲疏远近”,文革当中也根据“站队”来排列出“自己人”和“敌人”的圈子,并根据这些位置来确定应该分享“仁爱”还是“残酷无情”。当然,这个儒家的体系往往是一个复杂到可能让人永远也搞不懂的体系,而且,儒家认可的“权威人物”,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怒,随时来改变资格认定,决定任何人的生杀予夺。

    而且,即使是为了实现内部的这种“仁爱”,儒家也同样是“不惜手段”的,不考虑对象的真实意愿,会一意孤行地走到“残忍和冷酷无情的仁爱”地步,让人目瞪口呆。在儒家广泛推行的全民学习榜样【24孝】中,我们看到了“割股疗亲”这种以人肉来供奉老人的“大孝子”的无知和愚昧,也看到杀子来“孝顺父母”的残酷榜样(郭巨埋儿)。可是,这种明明是违背基本人性的举动,为什么却能够成为儒家褒扬的“榜样”全国刊行流传?就算是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古怪事例,难道儒家不能够找出另外一些稍微“人道”和“正常”一点的案例来做孝道的教材?非把这种典型的变态案例(其实细品24孝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中人物(正方反方)一个个都是严重的变态和偏执狂)作为“无上光荣”来广为宣扬,恰好说明:儒家卫道士们看不到这里面的残忍和变态,偏执;他们把变态畸形看做“正常”乃至“优秀卓越”!因此儒家在本质上,就是残酷和缺乏人性的。

    想一想:以这种变态榜样长期鼓励和培养出来的中国人,难道可能是“正常的”,能够成为“真正的仁爱之人”吗?还是更可能成为“不惜手段实现自己最高目的”的,“克己复礼”式的可怕偏执的人群?

    因此,历史上的儒家的卫道士们,以“仁爱”的名义,做出种种不可思议的作为,不是很合理的吗?比如,五岁的女儿吃了男仆给的饼子,就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礼法,当清官的父亲就让她活活饿死来“守节”,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人被男人摸了一下,就要自杀,至少也要砍掉手臂以示清白。这些怪事,不就是“很正常”的吗?

    因此,就不要为儒家辩护,说他们还是讲究“仁义”的。其实儒家所谓的“仁义”并不是高于“礼法”的存在,而是服务于儒家“礼法”要求的表现形式。因此,儒家基本上只能是“假仁假义”,有限的爱心仅限“内部使用”。只有“礼”(面子),才是儒家追求最高的原则。而且这种依据“前识”(也就是依据几百年前模糊不清的记忆来面对和处理现实生活的方法)定下来的迂腐不堪的行为准则,没几个人说得清楚到底是什么内容,用几千年前的古老“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正好是愚弄人民的最佳工具。

    “克己复礼”的思想,就是忽略内心的原则,只要能够实现“礼”的结果,就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实际上一直贯穿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让儒家彻底失去了“人性”和“个性”,让人们失去了“自我”,成为被“礼教”绑架的奴仆。这种儒家理论,在历代统治者的支持鼓励和有意的引导下,终于彻底把中国人改造成现在的模样---铸造了中国人自我否定的悲剧性格。“乱”和“愚”,从此就伴随着我们的历史,一幕幕苦难深重的历史,从此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地轮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