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锐克斯哪个系列好:粮食主产区由南转北格局形成 粮食安全存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9:29:40

粮食主产区由南转北格局形成 粮食安全存隐忧

   发布日期:2011-05-2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6 从春节过后,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等待着气温升高,这和等待收割的心情有些类似 在抱以希翼的同时,也心怀忐忑,因为,在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之大背景下,依然保持每年一茬种植周期的黑土区,春耕已是一次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的行动。

    春耕,在黑土区上已是一种"仪式".

    从春节过后,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等待着气温升高,这和等待收割的心情有些类似 在抱以希翼的同时,也心怀忐忑,因为,在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之大背景下,依然保持每年一茬种植周期的黑土区,春耕已是一次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的行动。

    在中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已呈现"南粮北移"的格局下,无论从商品粮生产还是粮食增产潜力来看,东北黑土区都是"重中之重".这个地区的粮食生产已经不是一件普通的地方事务,而是关乎整个国家战略的事情。

    针对黑土区的审视和追问早几年已经开始,这其中包括了对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的担忧。

    而在今年宏观经济背景下,考虑到通胀形势的严峻,对粮食产量和粮价的考察,尤其重要。此时,对黑土地的审视和追问,更成为了对国家命题的关照。

    黑土地正在面临不能承受之累吗?

    1. 南粮北移格局形成

    现在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大米的主销区,原来的"南粮北调"已经逆转为"北粮南调".

    在近十几年的中国粮食生产地图上,东北地区的地位越发突出,我国粮食生产"南粮北移"的局面已经形成。

    按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此前公开的一份研究,近10年来,我国粮食供应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南粮北调"逐渐演变成"北粮南调".

    从粮食产量减少的绝对量来看,排在前6位的浙江、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和福建全部是南方省份。自1997年以来,6省粮食产量合计减少量达604亿斤。

    但是,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近150亿斤,增产的省份基本全在北方。比如,增产最多的5个省分别是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山东,自1997年以来增产合计达634亿斤。

    北方5省增加的粮食产量不仅弥补了南方6省减少的粮食产量,而且,在总体上还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多年来的递增时期。

    而通过此研究也可以看出,黑土区主要分布地东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的粮食增产规模占据了较大份额,这也使得东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科院的统计,东北地区1949年粮食总产量是1593.5万吨,2008年是10445.5万吨,增长了6.5倍。按照2010年东北粮食产量的11779万吨来计算,过去60年东北粮食产量增长了约7.4倍。

    与粮食产量分布北移同时发生的是,作为最重要主粮之一的水稻种植也发生明显北移。比如,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80年代末的28.6%提高到现在的56.7%.

    农垦地区的变化更明显,小麦从1978年的47%骤降到2008年的5%,水稻的种植面积则从1.1%到44.9%.这使得东北水稻占全国的比重由1981年的2.9%增长到2010年的13.25%,增加了10.25%.

    "大米是主要口粮,没有东北的水稻,全国口粮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告诉记者。

    而且,由于东北大米一年一季,比南方的两季、三季稻米口感好,东北大米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

    南方号称"鱼米之乡",过去是主要产粮区,尤其是大米的主产区,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然而,现在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大米的主销区,原来的"南粮北调"已经逆转为"北粮南调".

    由于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东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如果仅从粮食总产的角度来认知东北粮食主产区的重要地位,是很可能被低估的。

    仅从总量来看,整个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加起来占全国的1/5,只比河南一省的粮食产量多1倍。但是,由于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东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桂清告诉记者,粮食商品率高意味着一旦发生粮荒,能往外调出更多的粮食,从而能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东北黑土区商品粮基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用举足轻重".

    "东北的粮食养活了很多不产粮的地方,东北在解决国家战略最脆弱的一部分,就是粮食安全问题。"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罗振锋告诉记者。

    此外,与其他粮食主产区相比,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巨大,且增产势头更是超过了众多粮食主产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兴土认为,东北地区在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肥料利用和土壤改善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潜力,据其保守估算,东北全区的粮食产能可以提高350亿斤,占到全国增产千亿斤粮食的1/3.

    东北地区的粮食增产也已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目前,国家已经提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计划到2020年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明确落实"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要求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而全国只有黑龙江和吉林既是粮食核心产区又是后备产区,东北黑土区在国家粮食增产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

    在全国粮食增产的目标下,吉林省提出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规划将粮食生产能力由500亿斤提高到600亿斤。黑龙江省也提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并于去年突破千亿斤粮食生产大关,这个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省还计划增产200亿斤商品粮。

    在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态势下,无论从商品粮生产还是粮食增产潜力来看,东北无疑将是"重中之重".

    不过,在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战略地位不断加强并被寄予厚望的情况下,针对近年来黑土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退化等的关注更趋紧迫。

    3. 黑土区水资源隐忧

    原先种小麦、大豆的旱作耕地都改种水稻这种高耗水的作物,黑龙江已经由一个水资源大省变成水资源稀缺大省。

    粮食生产"南粮北移"格局的形成,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粮食中空间分布不匹配的局面。总体而言,耕地资源南方占40%,北方占60%,相应的,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1%,北方只占全国的19%.

    "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匹配,将来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在近年来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这种威胁更为可怕。"姜文来说。

    当然,尽管北方总体上属于干旱缺水地区,但是东北的水资源问题又与北方其它地区有所不同。

    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包括黑龙江和吉林的大部分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资源也很丰富,而且是以平原为主,在全国是水土匹配最好的地区。东北另一大流域辽河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则与黄河、海河、淮河地区大致相当。

    "东北粮食生产的潜力主要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李和跃告诉记者。

    现在这里正在发展灌区种植水稻,这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生冲突,只不过,这种冲突不是因为湿地太少,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湿地太多"的麻烦。

    李和跃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倡生态保护,很多地方为了争取相关资金尽可能多地划定湿地保护区。"一些地方拍脑袋无序乱划,把很多河流都划在保护区内,现在要建水利工程必须要有取水口,绕很远都避让不开保护区。"

    面积更大、耕地更多的松嫩平原

    面临的却是另一个问题,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由东南往西北方向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嫩江由北往南流,二者在吉林扶余三岔河汇合之后形成松花江干流,这一地区就是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东部降雨量年均500毫米,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西部虽然耕地条件较好,但是河系不发达,降雨量也只有不到400毫米,还有部分地区降雨形成泡子,水分长期蒸发后形成大片盐碱地,根本不能种庄稼。

    比起因天然的水资源分布而带来的水资源相对短缺问题,更可怕的是人为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被称为"东北大豆王"的东北农大大豆工程中心原主任刘忠堂告诉记者,黑龙江以前最怕的是洪灾,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原先种小麦、大豆的旱作耕地都改种水稻这种高耗水的作物,黑龙江已经由一个水资源大省变成水资源稀缺大省。

    而由于水稻的单产要远远高于大豆和小麦,因此当地政府和农民都乐见这种逐渐改变的种植格局。

    面对日益紧张的水资源状况,黑龙江省政府不得不另谋"水"路。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孙东生告诉记者,这条路就是利用黑龙江、图们江等界河资源。

    但界河资源是中国和邻国的共同资源,涉及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问题。

    4. 半拉子水利工程

    水利设施不配套,灌溉率较低已经成为造成这些年来东北粮食生产"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因素。

    对于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思路除了"开源"之外,那就是"节流"了,这就牵涉到对这一地区水利工程开发设计的问题。

    目前,东北很多水利工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工程老化失修、不配套、标准低等问题突出。在新的粮食增产预期之下,对于水资源分布不均的东北地区来说,偿还水利欠账尤其紧迫。

    水利设施欠账太多,导致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25%左右,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45%,相差近一半。

    比如,吉林省榆树市是有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在全国县级市里粮食产量排第一,2009年粮食产量是54.4亿吨。但是,它的水利工程中44座小二型水库都是病险水库,设计灌溉面积是1.9万公顷,现在只能灌溉0.5万公顷,还不到设计水平的1/3.

    水利设施不配套,灌溉率较低已经成为造成这些年来东北粮食生产"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因素。大部分耕地是靠天吃饭,如果降水较少或者变化比较大,粮食就会大幅减产。

    刘兴土告诉记者,从以前做的研究分析中看,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年际波动比较大,"干旱影响最大,特别是春旱和夏秋旱连起来,平均总产能下降25%,有的地方甚至绝产".

    去年松辽委又给吉林省政府建议,"十二五"期间在吉林省中西部14个干旱缺水县市区推广玉米膜下滴灌。现在列入吉林省"十二五"计划的已经有1000万亩,从今年开始每年推广200万亩。

    不过,东北的水利建设仍然困难重重。

    记者调查发现,在东北的中东部,灌溉工程推进很难,农民积极性不高。因为近些年这个地区降雨量相对丰富,玉米不灌溉单产就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扩大灌溉面积能带来的粮食增产不明显,比较效益低,农民都不积极。而由此带来的风险就是,一旦遇到干旱,粮食生产就会受到影响。

    此外,作为东北第二大水利工程的尼尔基水库面临更大的尴尬,水库已经建成并于2006年就可以供水,但下游的灌区配套工程规划国家一直没有审批,与这个水库配套的灌区生产的正是对粮食安全颇为关键的商品粮。

    "这本来是尼尔基水库的配套工程,水库建成之后灌区就应该发挥效用了。"李和跃颇感痛惜,这个86亿立方库容的水库非正常发挥作用已经5年了,这些年只能眼看着水白白流走5. 正在流失的黑土

    黑土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黑土层之下是一层成土母质,不含任何有机质,种什么都不长。

    被近年来持续增加的粮食产量掩盖的,除了黑土区水利工程缺失的问题之外,黑土地作为难得的土地资源,正在面临流失的问题,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不同人看来,是不是流失的问题都难有定论。

    在东北12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黑土区占103万平方公里。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被形容为"攥一把就能流出油来".

    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珍贵的黑土资源甚至被媒体报道称"将在30~50年后消失".

    让人纳闷的是,在松辽平原上怎么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其实,松辽平原并不平坦,是以漫山漫岗地貌为主,有很多漫长的斜坡。

    "如果降雨量大,土壤吸收饱和之后不能入渗,就形成汇流。"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陈浩生科长告诉记者,"坡面越长汇流的水越多,产生地表径流之后对地面的冲刷侵蚀就比较严重。"

    黑土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在垦殖率比较高的地方,尤其是坡耕地。具体来讲就是,由于东北气候寒冷,热量是限制当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虽然已是4月中旬,但是土壤下30厘米深处还是冻土层,因此当地旱田多顺坡打垄种植,以利于春季的排水增温。

    然而,东北地区7~9月降雨集中,雨水容易在垄沟聚集,加之黑土母质粘重影响入渗,坡耕地容易产生地表径流。长坡垄作成为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而黑土区耕地面积大概有3.2亿亩,坡耕地是1.9亿亩,占60%左右。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顺坡垄作会加剧水土流失,但由于地形波状起伏和地势形态多样,在大地块上难以实现完全横坡垄作。要实现就必须把原有的大块耕地按地形分割成小块农田,这必将影响大型农机具作业,降低土地利用率,增加生产成本。

    黑土流失的可怕之处在于,黑土层之下是一层成土母质,不含任何有机质,种什么都不长。黑土层的形成需要一定温度、湿度和腐殖质等气候、地理条件,垦殖之后破坏这些条件,黑土产生的机制不复存在,流失掉就不可再生。

    长期从事黑土流失研究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告诉记者,作为每年向国家交售1/3商品粮的东北黑土区,当前约有30%的土地、50%以上的耕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宝贵的黑土层正不断流失,严重威胁了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李和跃也认为,东北的水土流失很严重,如果不加强治理的话,可能几十年以后肥沃黑土地就会变成贫瘠的土壤。

    6. 被夸大的黑土流失?

    刘兴土也认为黑土地的水土流失问题被有些媒体夸大了,他一再向记者强调,过去媒体上说的数据偏大,黑土几十年后就消失的说法不科学。

    不过,对于黑土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消失的可能,另一种声音认为,这是被夸张了。

    在讨论黑土地水土流失时,人们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吉林省榆树市的南大沟。这条位于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不远的大型侵蚀沟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颇为震撼,这让前来考察的专家和官员纷纷表示"震惊".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平认为,黑土侵蚀严重的多在江边,而且是坡度很大的地方。南大沟恰好离松花江非常近,坡降比高,因此侵蚀很严重,但是这不能代表东北黑土地大面积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不超过1%.

    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08年底完成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称,黑龙江省沟蚀尤为严重,全省黑土区侵蚀沟数量达15万多条,与1950年和1980年相比,侵蚀沟数量分别增长了187%和41%,侵蚀沟蚕食耕地面积达1.9万公顷,但也只是占该省耕地总面积1%.

    和张晓平一样,刘兴土也认为黑土地的水土流失问题被有些媒体夸大了,他一再向记者强调,过去媒体上说的数据偏大,黑土几十年后就消失的说法不科学。在其看来,水土流失除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丰富的有机质是黑土之所以肥沃的原因,有机质的退化趋势意味着黑土地的贫瘠化,生产粮食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肥料,不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机质的退化虽然与水土流失有关,但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黑土区的降雨量是500毫米左右,一般在6月到9月,有时候降雨量少,一年都不会产生地表径流,多的时候产流七八次。一般降雨直接入渗,不产生径流也就不会侵蚀土壤。"张晓平说。

    7. 更严重的掠夺式经营

    黑土地不断产出大量的粮食,"北大仓"似乎真的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粮仓一样。人们索取得越来越多,归还得越来越少。

    在张晓平等研究者看来,与水土流失相比,掠夺式经营造成黑土肥力下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黑土地不断产出大量的粮食,"北大仓"似乎真的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粮仓一样。人们索取得越来越多,归还得越来越少。

    在东北,每年收完玉米之后,大量的秸秆不是被一把火烧掉,就是砍掉堆在村野路边当柴烧或者任由其风化腐烂。这种掠夺式经营造成土壤有机质不断流失,营养成分越来越少。

    此外,有机肥越来越少使用,也是有机质下降的一个原因。

    现在化肥的施肥量在不断增加,因为人们每年从土地里往外拿得太多,要补上这个缺口就往地里施化肥。

    张晓平告诉记者,"以前施肥多少与粮食产量是正相关的,现在是粮食产量不增加了,但是肥料要逐年增加。比如今年打2万斤粮食,要施肥1000斤,明年就要多加50斤,后年要多加100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北现在正在借鉴北美的免耕技术。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在种玉米的土地上,将秸秆百分之百还田,次年在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播种。这样做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恢复黑土肥力。

    不过,免耕技术的推广前景并不明朗。虽然它能带来很多好处,但是由于比传统的耕作模式复杂,投入成本大,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张晓平和他的课题组正在研究引进这项技术,在北美这项技术科技含量比较高,需要专门的机械来进行耕种。目前国内引进并制造的机器要6万元,比普通的播种机贵好几倍,农民承受不起。

    而且,这种机器适合美国那种大规模机械化的耕作模式,都是四行播种的。而在东北各家各户土地比较分散,走两个来回就可能跨到别人家地里去了,因此用两行播种机最合适。

    此外,用这种机器还需要用北美的玉米种子。中国的玉米种子秸秆高大,生长周期长。而美国先锋公司培育的玉米种子,生长周期短、产量大而且秸秆细矮,圆盘刀切的时候比较简单,做秸秆还田最合适。

    但是这样一来,又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另一种隐患,从长期来看,种子依赖或许更比增产乏力让中国的决策者头痛。

    8. 尚缺乏整体战略性保护

    尽管黑土地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过国家层面尚未有保护黑土地的整体战略规划。

    与水土流失、秸秆还田等偏技术性问题相比,我国针对黑土地保护的整体战略性制度缺失,被认为是目前急需国家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长远解决黑土地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研究者看来,黑土地的水土流失、肥力退化还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但是现实中的黑土地与人们传统意识中肥沃的黑土地已经有了较大差别。

    "黑土区很重要,其粮食商品率都在70%以上。过去也曾建议实施黑土保护工程,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全面实施。"刘兴土遗憾地说,"相当一部分人仍然缺乏保护黑土地的紧迫感。尽管黑土地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过国家层面尚未有保护黑土地的整体战略规划".

    现在,只有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算得上是黑土区保护的唯一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投资,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吉林省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一期工程中央投资4.26亿元,3年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2834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内蒙和辽宁,中央投资6.6757亿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3.78平方公里。

    而国家层面整体性战略规划的缺失,也使得地方上难以顺利推行完整性和跨区行的黑土保护综合规划。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之前任吉林省省长时曾提出过吉林省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该工程计划用7年左右时间,实现黑土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壤肥力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资源保障。

    为此,还成立了吉林省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作规划实施工作小组。同时开始编制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当时打算以土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

    对此,有关研究者对记者表示,黑土地的保护治理工作事关整个东北地区,需要东北四省区联合推进乃至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持,这正是目前该规划实施所缺乏的。

    而且,在记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黑土地的治理很必要、很紧迫,治理之后老百姓能受益,但是工程实(博客)施时涉及到某个或几个百姓的切身利益时,工程就是没法搞。因为现在农村要求"一事一议",很多项目主要靠当地镇政府和百姓协调沟通,百姓同意之后项目才能上,这就取决于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态度。

    水土流失治理要做梯田埂就得占百姓的地,因为是当地受益,国家给占地的补助额度很小,而且当地也要配套一部分,老百姓不同意就工程就没法进行。此外,水土流失项目属于补助性、公益性的,投资标准非常低,靠这点钱想把黑土地水土流失彻底治理很难。

    姜文来认为,黑土地保护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粮食安全、城乡统筹发展、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土壤培肥改良、生态环境安全等诸多领域。因此,他呼吁国家早日制定科学、系统的黑土地保护规划。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博 孙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