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狂魔2出了吗:化解粮食安全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31:41
化解粮食安全隐忧
刘利刚 化解粮食安全隐忧
刘利刚 
        近期全球粮食价格飙涨引发新一轮粮食安全隐忧。在中国,2010年底至今的大规模干旱,也开始威胁今年夏粮产量,政府更加关注自身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连年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时,也力保粮食生产面积。    然而,中国能否在较长时间内满足自身食品需求,外界存在很大疑问。已是进口大国    中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产品进出口大国。2002年至2009年,中国每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平均增速为18.3%。根据WTO数据,中国是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国,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了“农产品净进口国”。尽管中国总体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农产品贸易逆差却出现了显著扩大趋势。在这一时期,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相关问题,表明中国政府始终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从农产品进出口分类数据看,中国谷物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过去若干年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基本农作物自给率。中国也采取了限制基本农作物出口措施,优先保证国内供应。2009年中国谷物产量为5.31亿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略高于2008年的5.29亿吨。总体来说,中国的基本农作物供需仍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    事实上,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其他农作物。中国的大豆自给率仅为20%左右,大豆需求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的大豆进口也在过去十年增长迅猛,2009年大豆进口量达188亿美元,约为2002年的6倍。    由于中国国内需求旺盛,动物产品的进口也在迅速增长。2002年至2009年,中国的肉类进口平均增长率为14%,奶类、蛋类以及蜂蜜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1.6%。肉类进口总额在2009年达到17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6200万美元,奶类、蛋类和蜂蜜的进口总额在2009年达到10.5亿美元,2002年仅为2700万美元。供给压力增加    农产品进口增加的背后,不仅有需求增长压力,也伴随着供应压力。    中国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可耕种土地的紧张。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中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28万公顷,仅为国土总面积的13%。而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导致耕地大量消失。    1999年至2003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出现了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因为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可耕种土地被征用,被征用的土地大多被用于房地产开发以及工业生产的扩张。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保障基本农作物尤其是谷物类生产,谷物类农作物的耕种面积从1978年以来也下降了超过10%。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以及普通居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耕地不断减少,必然成为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瓶颈。    耕地以外,中国的水资源也十分贫乏。中国的人均水资源约为2000立方米,高于世界所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水资源匮乏的“门槛”,但中国水资源分布却十分不平均,在人口众多和重工业稠密的北部地区,水资源却显得非常匮乏。    数据显示,中国北部地区的人口总量约为中国总人口的46.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8%,但北部地区的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6%,人均水资源约为410立方米。这导致了中国北部地区面临农业生产的巨大压力。中国北方很多城市,包括北京,都面临着城市用水和地下水的匮乏。    对地下水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和工业污染,也导致了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根据国家水利部的数据,2003年黄淮海平原大约面临着150亿-2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短缺,而到2010年和2030年,这一数字大约将分别增长到210亿-280亿立方米和320亿-395亿立方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与农村灌溉用水之间也将出现严重的竞争局面。    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产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已经对世界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将对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和价格产生巨大冲击。比如,2010年中期,由于俄罗斯出现大规模干旱,全球小麦价格出现疯涨,中国国内的农产品期货也出现了连续的涨停。    未来数年,拉尼娜现象也将频繁出现,这也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粮食作物减产,同时,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都将影响中国国内农产品供应局面。 需求却在上升    在供应偏紧的同时,中国的需求却预期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处于上升趋势。从历史上来看,中国食品需求主要来自于人口的增加,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增速逐步进入慢速增长区域,尽管如此,中国的人口总量却仍然远未见顶。联合国预计,中国总人口将于2032年左右见顶,那时中国将达到约14.39亿人。这意味着,在未来20年内,人口增加对食品需求的推动力仍将存在。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国的食品需求也将在未来十年内出现爆发式增长。从国别研究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较高,这一点,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案例中,也能得出相应的判断。依据这样的判断,中国在未来十年内,对食品需求的增速将可能大大超过收入和GDP的增速。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在未来十年呈现加速趋势,这也将导致对食品需求的增加。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约为50%左右,大多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在15年内达到75%的水平。我们也发现,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相比,往往消费更多的食品,特别是肉类和奶制品等。因此,随着中国城镇人口的增加,对食品的需求也将出现几何级数式的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居民的蛋白质摄入量将明显增长。中国目前的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超过很多低收入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国人也将消费更多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量也将因此上升。对此类食品的需求增加,也将导致中国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供应更加捉襟见肘。进口仍将增加    由于供应压力较大,而需求上升明显,中国的农产品进口也将大大增加。日本的经验显示,随着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也会随之上升。中国也将发生同样的情况。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人均GDP超过7500美元的城市居民已经达到约1.3亿人,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同时,中高收入人群也将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国自身的农作物生产,已经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    我们研究显示,如果中国人均食物消费达到目前发达国家水平,肉类消费将达1.33亿吨,约为目前7000万吨的两倍左右。肉类消费的增加,必然导致饲料需求的增加。按照相同假设,中国的动物饲料消费量将达到约1.96亿吨的水平,为目前1.2亿吨消费量的1.6倍左右。按照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国的食品供需不平衡将很快出现。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谷物供应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而需求量则年均增长6%左右。    如果我们假设一个相对保守的情形,未来的15年内,国内的谷物供应量年增长率约为3%,而年均谷物需求量年均增长4%,按照这样的假设,中国每年谷物短缺量约为2.5亿吨,而缺口也只能依靠进口来弥补。不能丧失定价权    伴随着粮食进口大量增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粮食产业会否出现严重依赖进口的状况,最终丧失对本国粮食供应的主导权?过去十年中,商品出口国已经基本主导了中国的铁矿石的供应和定价。在粮食生产领域,中国会重蹈铁矿石的覆辙吗?    笔者认为,由于中国耕地面积仍然处于18亿亩的“红线”之上,中国出现食品供求严重失衡的可能性并不大,我们预测,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谷物短缺量尽管将高达2.5亿吨,占目前年产量5.3亿吨左右的一半,考虑到未来谷物生产量的增长幅度,2.5亿吨的缺口将约占未来粮食总产量的15%-20%,这样的缺口并不是无法弥补的。    这些谷物需求缺口主要是以肉类和乳制品进口来体现的。同时,这种趋势也是顺应中国的比较优势,即中国必须用自己的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来交换农产品进口。因此,贸然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恐慌,是不可取的。    然而,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也应该认真考虑自身的粮食战略。    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将目光放在水利建设上,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考虑到农业生产面临的复杂性和全局性,在保障耕地的同时,水利建设也有利于缓解中国水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大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广泛运用与提高也将减少食品进口。    保障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是重中之重。中国很多区域出现了一种怪相,即农民抛荒等待拆迁,这表明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影响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信心。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保证农民种粮收入提高,合理规划城市化的进程也显得十分重要。此外,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水准,并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生活配套,也相当关键。    为了保障自身粮食安全,中国政府也应增加粮食储备,降低国际市场和天气影响导致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稻米、小麦、大豆、棉花、猪肉以及玉米仍将是较为核心的储备品。中国政府还应该鼓励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市场,来保障国内的农产品供应。中国的乳业生产企业已经开始进军新西兰,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为了应对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中国也应该进一步开放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以避免粮食定价权被国际资本控制。    (《环球视野》第356期,摘自2011年2月28日《财经•双周刊》)
关键字: 粮食丨安全丨隐忧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郝贵生:从马列主义立场看… 化解粮食安全隐忧 3月19日 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