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核废料落户了没:“九五”之尊与“太监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8:51


孔子进驻北京了,树9.5米的巨像,大有君临天下之势。具设计者讲,像高9.5米,取“九五之尊”之意。这里先讲一点“九五”的来由。

  “九五”,乃指《易经》中第五爻,逢阳曰九,故称“九五”。又因《乾》卦的“九五”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所以后来的诠释者就定为“九五”为至尊之位。把《易经》中的六爻进行了定位,是整个汉代“溺于象占之学”的结果。先于王弼的京房,荀爽,郑玄,魏伯阳,杨雄等儒士,都以爻位代表天、地、人去对号解《易》,以阴阳爻排位之象去占卜(代表)事物。汉儒的影响直到后来治《易》者相继踵之。其理论建立在《乾凿度》的分析:“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 其意是说, 除上爻以外,其他五爻都是指人,仅是地位不同,尊贵有别。以士人为起点,把六爻依次以上贵下贱、奇为阳、偶为阴进行人事定位。九五是君位,即代表君主社稷之器这说明了《乾凿度》不仅弱于象占”,而且排除平民阶层,而树仕宦阶层法权,特别帝王法权这与“独尊儒术”的 社会环境是一脉相承的。
殊不知,任何一爻,或阴(--)或阳(—)都不能呈事物之象,即代表某种事物,充其量莫过于是事物的一部分。可悲的是后者多以此为要,以阳九、阴六臆断人事,巫卜吉凶。稍微有头脑的人都应该知道:《易经》中的阴阳爻是对等的,六十四卦,九五与六五是相等的。“五为天子”,逢阳爻,为九五,为尊为贵为天子;逢阴爻,为六五,阴为贱,何尊之有?故“五为天子”是不成立的?再说,除《乾》卦“九五”“飞龙在天”以外,还有三十一个卦的“九五”再没有“飞龙在天”了。例如《兑》的“九五”爻辞是“孚于剥,有厉”,不仅不“飞龙在天”,反而是被伤害,为凶象了。“九五”之尊,显然是秦汉俗儒对《易》的歪曲、臆测与附会,也是巫卜之术对《易》的利用。
  说起太监,无人不知,它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轴的帝王统治下,中国人权的一个侧面。直说了把男人像猪狗一样的骟了,让他再无阳刚雄风,只会俯首帖耳,唯诺是从。鲁迅称“奴才”文化,笔者认为欠妥。因为,为奴者,会自认为低贱,从不敢抬头视人,从不敢路中央走路,从不敢高声说话…..,而太监呢,就不一样了,离开主子就狗仗人势的称为主子了。有经验的老太监还会玩弄主子、欺骗主子、越权主子,知道明史的人都知道太监的利害。
太监,也是一种文化,它印记着传统文化。它近似奴性文化但又稍有不同,不同的是太监都有一套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本事。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国人无不引以为荣,若提起太监,都会叱之以鼻,会以卑微、低贱去定性。其实国人骨子里的“太监文化”还是根深蒂固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轴,并以此写历史,以此为道统。孔圣人是其奠基者。“忠”,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但孔子从未讲“忠国”“忠民”,而是“忠君”(忠人)。臣民忠于“天子”,奴才忠于主子,是传统文化的“道统”。天子对其臣民有生杀大权,主子对奴才也是如此。臣民、奴才,在“主子”眼里,仅是一头猪、一条狗,把你骟了,一则让你失去刚性,顺从得犹如女人,便于使喚;二则使后宫对性渴望的另一群女奴(妾、妃类)进行性控制,由主子独淫。
说孔圣人是太监文化的奠基者,会招来“尊孔”者一片骂声。骂归骂,事实归事实,如果不承认事实,只为一种偶像去盲目崇拜,这样的人称为“儒”,是不是太可悲了呢?这里举例儒家的教材《论语.
乡党》,认识孔子是怎样为“奴”的,以下举上两例:

一,《乡党.二》:“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这里讲述了孔子在朝中如何与下大夫、上大夫及面君时的动作、神色,谈话的內容、语调,由于等级不同而截然有別。对下大夫“侃侃如也”,言辞锵锵、直言不讳。《说文》:“侃,刚直也。” 一副主子之态。对上大夫“誾誾如也”,和颜悦色,说些点到为止的门面话、套话。《说文》:“訚,和说而诤也。”“诤,止也。”再说,訚为形意字,从门从言,也可认为行业內的应酬话,如现在的“打官腔”。一副虚伪之态。对于君王就先一番大礼,然后“与与如也” 赞颂再赞颂,万岁万万岁。如何大礼呢?“踧踖如也”。踧,《说文》:“行,平易也。” 应是整个身体平直伏地(五体投地),直身行几步,再如此反复,应像藏民朝圣之姿。踖,《说文》:“踖,长胫行也。” 即跪地行走。踧踖”二字组词的大礼,虽然不能定型于某一种,但是从古戏中、从传承至今的礼节中,应该知道,是很“忠君”的,是奴性十足的。历代的儒生,为了掩饰孔子这奴性十足的“礼”,把“踧踖”释为局促不安,或恭敬而局促不安,应是对汉字本意的剽窃。
二,《乡党.四》:“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沒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这里记述了孔子在衙门为官的过程,包括进衙门、路上见到在职的官员如何表情、如何进入朝堂、如何出列奏本、奏了本又如何归位的等一套程序。我们就一字不拉的用现代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每当孔子进衙门时(入公门),低着头、弯着腰(鞠躬如也),其姿态好像沒处容身(如不容)。从不敢在正门停留(立不中门),也不敢从正门步入朝堂(行不履阈)注。每当路过在职的官员(过位),抖起精神(色勃如也),走路也不敢迈开大步(足躩如也)注,打招呼低声下气(其言似不足者)。到了朝堂,拽拉衣袖,整冠齐备后才能进入(摄齐升堂),低头哈腰(鞠躬如也),连大气都不敢出,而立在其位上(屏气似不息者)。要参政议事,“奏本”出列(出),在官员等级的站位上退后一个等級(降一等),表情庄重(逞颜色),提出议案时,语气柔和再柔和(怡怡如也),得到君主的同意后,才沒有等级差别(沒阶),而直接来到君王殿前(趋进),这时动作要快(翼如也)。奏本完毕,归位时(复其位),要施大礼谢恩,伏地跪拜而退(踧踖如也)。
这就是儒家尊崇的“礼”,也是孔子身体力行的,中国历代以大同小异的形式延续着、传承着。这样的“礼”有人权吗?在这样的“礼”熏陶出来的民族,能不“奴性”吗?太监,仅是在这样的“礼”仪下,熏陶出来的“奴性”的集合体而已。
臣民等同于奴才,奴才等同于太监。其源于儒家的“礼”。奴性,是一种文化现象,太监,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仅是名称不同。只是讲“太监文化”,人们从观念上不易接受,其实二者同归。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现在不是还有百姓为求官府开恩而跪拜吗?不是多有人见了官员而点头哈腰吗?不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大有人在吗?这就是太监心理、太监性格。在庞大的秘书群体内,有几个在领导跟前不是唯唯诺诺,只回答一个字“是”的?称太监太难听,有几多公务员,不是因为在领导面前当“太监”而步步高升的?
孔子见君王施跪拜大礼,因为君王为“九五”之尊。由于“九五”贵贱文化的传承,传统的等级观念而根深蒂固。由于“克己复礼”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凡当官的没有不认为自身高贵的!没有不威风八面、颐指气使,说话“字字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沒有不想让百姓施三叩九拜大礼的!沒有不想让所有臣民都像太监一样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就是一机关、一个企业的“一把手”,都希望他的部下都“阉了”、“蔫了”,要男的像太监那样听话,要女的像“妾”而为性奴隶!不过女的“一把手”不希望她的男部下没有男人味,更不希望“阉了”“骟了”,只希望像太监一样见她唯唯诺诺,为我所需,突显其尊而已。
到了这里,有头脑的平民百姓应该知道历代统治者为什么“独尊儒术”了吧?因为它可以強化皇家法权,强化人世间的贵贱等级。让天下平民自认为“命贱”,就应该俯首帖耳的当“太监”,任其奴役!
到了这里,有头脑的平民百姓应该知道抬孔的伟大意义了吧?是否悖于当下热议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潮呢?由人们自己去判断吧。
到了这里,崇尚国学的网友,才知道“国学热”被利用吧?要你是“忠君”呢,还是“忠国”“忠民”?孔子进驻北京,不是答复了吗?
到了这里,如果鄙人去北京,一定到“九五”之尊的圣像前,深深的三鞠躬,一是感慨儒家后人的睿智,会揣摩统治者心理,让孔圣人发扬光大;二是感慨孔子的“礼”,能使自己千年不倒,百姓千年跪拜不起;三是感慨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伟大,竟是“太监文化”复兴!




:阈(音玉),《说文》:“阈,门榍也。” 过去的正堂,由于殿堂宽阔,其门由诸多门扇组成,为了便于固定诸多门扇,特设“榍”,让一扇一扇的小门镶进去。“行不履阈”,其意不从正门进殿。
:躩(音覚),为形意字,从足从矍。《说文》:“矍,隹欲逸走也。” 隹,古称禽鸟类逸走,为隐足之象。足躩,是说走路看不到足动,即不敢迈大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