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如玉祛斑霜如何使用:印度文化之二:罗马与印度,孟买,印度文化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0:00
       中文=恒河,印度梵语=Ganga(河流女神),英文=Ganges。两大流域。粉色:梵语=Bramhaputra(梵天之子,梵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藏文=雅鲁藏布江。黄色:Ganges。两流域汇合形成宽度350 公里的世界最大三角洲。       两千年前印度与欧洲的贸易图:公元1 世纪罗马帝国《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录》(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这个航海记录作者不详,原作于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帝国当时的科技中心),现存多个同样的手抄版本,大英博物馆有一个版本。欧洲与印度贸易历史悠久,因为“直到18世纪,印度都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厄立特里亚海(Erythraean)=红海+波斯湾+印度洋的希腊统称。       航海记录(Periplus)=拉丁化希腊语,包括路线人名地名货物名等。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曾用这个词。       公元1 世纪罗马与印度贸易点遍布印度南部沿海。在相册里可以下载大尺寸原图:购自印度的货物包括玛瑙=agate,红玛瑙=carnelian,布料=cloth,钢铁=iron steel,香料=spices等。图中明确标注了恒河(Ganges)。
       中国秦朝汉朝史料都未提到与罗马贸易,只提到与印度贸易。       但是,罗马海航记录提到中国,原文翻译如下    再向北方的大海结束的地方,有一块土地叫作Thys,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内陆城市叫作Thinae,从这个城市,原料丝纱和丝绸布料从陆路经过Bactria(阿富汗)运送到(印度的)Barigaza(第64章)。从这里再向前去,非常困难,因为冬天很长,气候很寒冷(第66章)。    说明:    在这个罗马航海记录里,中国=Thys,长安=Thinae,途径的Bactria=中国称为大夏,现阿富汗和伊朗东北部。       罗马人提到的印度Barigaza=现代印度的Bharuch 港,现约一百多万人口,位于古吉拉特邦(Gujarat右图),孟买的正北方。历史上多次更名。       穆斯林兴起后,逐步封锁或垄断了欧洲与印度的贸易线路。欧洲人被迫“大航海”,首先发现了南北美洲。当时哥伦布错误的把当地人称为为印度人(Indian,中译印第安人),这个称呼沿用至今。       然后,各个欧洲国家继续航行,最终在15 世纪,从东西两条海路,再次抵达印度,开展了更大规模的贸易。       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真相:欧洲主要与印度贸易,其中一种商品丝绸,不是印度出产而是中国出产的,所以人们建立了一条道路专门运输丝绸。后来中国的纸张不错,这条贸易路线的大部分(原文70%)商品曾经是中国的纸张。       中国也进口了很多:印度的棉花水稻香料,伊朗的小麦,欧洲发现美洲之后的玉米土豆辣椒等。不述。       公元1 世纪罗马帝国《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录》(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之后1500-1700年,欧洲人再次在印度建立了贸易和定居点,再次遍布印度沿海各地: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先后来到印度建立殖民和贸易据点。最后英国人独占了印度(含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       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其他欧洲国家的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和结束时间,如下:       1602-1798: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1616-1846:丹麦东印度公司(Dan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28-1633:葡萄牙东印度公司(Portuguese East India Company)       1664-1769:法国东印度公司(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       1731-1813:瑞典东印度公司(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        孔雀王时代之后,印度长期分裂1500 多年,莫卧儿帝国时代仍然没有真正统一。西方学者认为:印度地区气候和物产极其丰富,从孔雀王时代的公元前2 世纪直到18世纪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约占世界财富的1/4-1/3。这是印度不必要大统一的经济原因,也是穆斯林和欧洲人几百年不断入侵的内在动机。但是,没有具体数据。        印度,输出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还有精神产品。       大约公元前2000 年左右,诞生印度史诗《Mahabharata》(梵语意思: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和《Ramayana》(梵语意思:罗摩王子的传奇)开始,印度人一直没有停止精神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下面,介绍印度的几个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印度人精神探索的古代圣地。       孟买附近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两千年前孟买周围的高度发达的文明。       英国在1600年进入孟买地区,迄今已经400 多年了。       孟买,印度最大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孟买,印度最大的金融中心:不仅直接联系着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的金融中心,也直接联系着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经济枢纽,阿联酋迪拜的金融中心。
       孟买,英属印度时代建造的街头喷泉。英国把希腊罗马以来的欧洲文明引进印度次大陆,并把印度金融体系与欧洲北美等世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英美迪拜都与孟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阿旖陀石窟(Ajanta Caves)        地点: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右图)。       时间:始建于前200 年前,孔雀王朝(前324-前185)时代。阿育王的第五个铭文记载:向马哈拉施特拉邦地区派出了佛教传播使团。       官方语言:马拉地语(Mahathi),英语和印地语也流行。       孟买,印度第一大城市是这个邦的首府,也是印度金融中心。       梵语Maharashtra 的意思:Maha=伟大,rashtra=国家或民族。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梵文意思:伟大的国家,或伟大的民族。       公元前开始,这里就与希腊罗马进行国际贸易。       公元前200 年,这里开始建造佛教石窟群:寺庙与研究和讲学场所。       莫卧儿帝国时代:马拉地帝国(Maratha Empire,1674–1820)与莫卧儿帝国征战不息,1760年马拉地帝国巅峰时期占领了10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印度次大陆的1/3。       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1858)在1775-1818年连续发动三次英国马拉地战争(Anglo-Maratha War)。       在1817-1818年的第三次英国马拉地战争中,英国出动110,400 人的军队,击溃20多万马拉地军队,彻底结束了马拉地帝国的统治,只留下一些半独立的土邦,直到1847 年印度独立。        世界文化遗产,阿旖陀石窟(Ajanta Caves),距离孟买-德里之间的列车干线的Jalgaon 火车站仅59 公里。从这个火车站再走大约5 公里的阿旖陀村(Ajanta)附近,就是这个被遗忘上千年的佛教石窟群。        阿旖陀石窟主要包括两批雕塑:第一批雕塑创作于公元前200 年孔雀王朝时代,第二批雕塑创作于公元600 年左右,后一批作品包括很多精美绘画作品(现在德里博物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29个石窟被放弃了。        阿旖陀石窟的大小29 个洞穴,作用不一。这是9 号洞穴的大门:这里可能是学习传授的地方。       有的洞穴,作用可能是寺庙。        总体上看,阿旖陀石窟好像一个马蹄形。1819年,第三次英国马拉地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一位英国军官John Smith在这里打猎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个石窟群:这里已经被人类遗忘了一千多年。       阿旖陀石窟1 号洞穴的内部,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感觉。        世界文化遗产,阿旖陀石窟的外景。阿育王时代的铭文记载:曾经向这里派遣佛教使团。但是并不清楚这些佛教使团与这个佛教石窟之间的联系: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       世界文化遗产,阿旖陀石窟。       这种类型的佛教石窟建筑,后来流传到中亚,中国等地。        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        地点: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也就是说,这个石窟群与上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一样,也位于“伟大国家”邦,并且相距不远。所以欧美日本旅行社在组团参观时往往把这两个石窟群都列在同一次旅程里。
       建造者:Rashtrakuta Dynasty 王朝(753-982)。       右图是这个王朝最强盛时期的版图,在其230 年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和传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检索这个王朝的历史。       这个王朝的宗教宽容,所以,埃洛拉石窟的34 个洞穴雕塑中包括:       12个佛教(Buddhist)=1-12 号石窟       17个印度教(Hindu)=13-29 号       5个耆那教(Jain)=30-34号       名称:Ellora Kailasanathar Temple,或者Kailash Temple,或者Kailasanath Temple 等。日本称为“中央寺院”。这些雕塑,全部的创作时间约为在5-10 世纪:在Rashtrakuta Dynasty 王朝之前就开始了创作,在Rashtrakuta Dynasty 王朝之后继续创作。       宗教与王朝的兴衰,没有绝对连带关系。君王们只是倾向于某一宗教。       例如,阿育王的爷爷,Chandragupta Maurya(公元前340-?,在位公元前320-298年=23年),他信仰耆那教,半路出家修行,把王位丢给阿育王的爸爸。阿育王的爷爷Chandragupta Maurya 什么时候去世的,至今是一个谜。
       印度,没有中国那种死守王位不放的绝对君主制思想和传统。       在中国的绘画小说中,曾经出现过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绘画:佛祖释迦摩尼所在的圣地的恢宏的综合建筑群。这些场景,在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的“中央寺院”,16 号石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个16 号是印度教石窟:印度的各个宗教是互相学习借鉴的。        埃洛拉石窟全景:34个石窟延绵两公里以上,最大的一个是16 号,印度教石窟。       16 号,印度教石窟:又被称为“中央寺院”,建筑场面绚丽恢宏。       16 号,印度教石窟:又被称为“中央寺院”,建筑场面绚丽恢宏。       16 号,印度教石窟:在国内的佛教描述中,常常见到这种场景。       16 号,印度教石窟:又被称为“中央寺院”。
       16 号,印度教石窟:又被称为“中央寺院”,在国内的佛教描述中,常常见到这种场景。

       16 号,印度教石窟:实际上,这些建筑群的设计理念,旨在印度的内陆地区再现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的一个共同的圣地:冈仁波齐峰Mt Kailasha):三个宗教都有很多故事,联系着位于西藏的雪山,冈仁波齐峰。       29 号,印度教石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幅浮雕。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主神(Destroyer)湿婆(Shiva),与他的妻子Parvati(梵语意思雪山女神,喜马拉雅山的人格化)。印度古代史诗《Ramayana(罗摩王子的传奇,旧译:罗摩衍那)》中的反面角色,罗波那(Ravana)正在试图撼动冈仁波齐峰Mt Kailasha,在印度教中认为是世界中心,湿婆居住的地方)。旁边的小的神仙,罗摩王子(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是史诗《《Ramayana(罗摩王子的传奇)》的主线。       罗波那(Ravana)在中国被翻译为“罗刹魔王”,他与罗摩王子战斗了八万多年后被杀死。       这个典故非常重要:湿婆与雪山女神自由恋爱结婚后,生下了战神和象头神,两位印度教的重要神明。        10 号,佛教石窟:这是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中,最著名的一尊佛祖释迦摩尼雕塑。       埃洛拉石窟中,很多雕塑是多层楼房结构,外加巨大的中央庭院。               埃洛拉石窟,瀑布:这34 个石窟(寺庙,僧房,僧院)延绵超过两公里,估计挖出的岩石的重量,超过200万吨,雕刻的时间超过100 年,是亚洲历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        埃洛拉石窟,从欧洲到中国日本,都没有如此巨大规模的石窟艺术。       把宗教圣山,搬到的身边进行祭拜是一个创造。       右图是湿婆的“全家福”:毁灭主神湿婆(Shiva)与他的妻子Parvati(梵语=雪山女神)和他们的儿子象头神,一起在另外一座圣山上。       这座山在印度教中叫作Meru(须弥山)。梵语Meru,又称Sumeru=Excellent Meru(中国古代音译自Sumeru)。       在公元前2000-前1500年诞生的印度教神话中,这个须弥山是有形的(physical)世界,形而上学的(metaphysical)世界 和精神的(spiritual)世界等所有世界(all universes)的中心所在,后来在前6 世纪出现的佛教继承了这个说法:须弥山在古代的佛教中译为“小千世界”,属于“大千世界”一部分:到底多少个小千世界,通过多少种形式构成了大千世界,各个宗教派别的解释不同,总之很大很复杂。       佛教,在很多方面继承和接受了印度教的说法。       耆那教,也接受了印度教的很多说法。耆那教与佛教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反对杀害一切活的生命”,但是耆那教比佛教更加注重于苦行与禁欲,各种宗教规则也比佛教更严格。       在有具体对应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很多圣山神山上,修建了大批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寺庙。       但是须弥山(小千世界)在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中是虚幻的山,一种概念,没有具体的山与之对应。一般认为,须弥山的高度=84,000 由旬(梵语:yojana,印度计量单位)=1,082,000 公里=地球直径的85 倍!       右图是埃洛拉石窟的一个耆那教石窟:印度人长于思考,数学单位很大,例如恒河沙等巨大的印度数学单位,现在中国已不再使用。       按照日本在江户时代出版的《塵劫記寛永11年版》:       一个=10的48次方      一个恒河沙=10的52 次方:一个极的万倍。      一个阿僧祗=10的56 次方:一个恒河沙的万倍      恒河是梵语(Ganga)的半音译,中国元朝出版的《算学启蒙》又与日本翻译解释不同:一个极=10的88次方,一个恒河沙是10的96 次方,一个阿僧祗=10 的104次方。都比日本更大。不述。       对比一下现在互联网时代的有关互联网的IP 地址的数据:       IPv4=2的32次方=4,294,967,296 (42.94亿)       IPv6=2的128次方=大约3.4X10的38次方(也就是说,不到一个恒河沙亿万亿万分之一,已经足够给70 亿个地球人每人分配4.86X10的28次方个IPv6地址,不述)       埃洛拉石窟,湿婆(Shiva)的一个形象凶狠的变身,据说他能呈现很多种变身。中国一位作家吴承恩受到启发编著的《西游记》里描述了各种神仙和妖怪的大量变身和争斗的故事,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中国春秋诸子,百家争鸣,争在谋略,不在宗教。印度带来很多新概念:灵魂,轮回等,以及变身的概念。       29 号,印度教石窟的内部。              印度不仅有很多石窟,还有很多地上的石刻神庙,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列举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及其照片。       限于篇幅,这里不准备列出太多的照片,读者可以根据英文名称,自行检索更多的照片和详细介绍。         科纳克太阳神庙(Konark Sun Temple)        地点:奥里萨邦(Orissa,右图),科纳克(Konark)。       时间:公元13 世纪后期,建设时间持续了大约20 年左右。       朝代:当时是Narasimhadeva I 一世(在位1238-1264)创立的东恒河王朝(Eastern Ganga Dynasty)时期。       在印度的历史上,这一地区诞生过很多凶悍强大的王朝,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发生著名的羯陵伽战争(Kalinga)的羯陵伽王朝,正是在这个地区。也就是说,这个东恒河王朝,正是羯陵伽王朝的继承者。       奠祭:太阳神苏利耶(梵语:Surya)       印度太阳神苏利耶的父亲,有两个说法,神学地位都很重要:       一说是天空神(梵语:Dyaus Pita=Sky Father)。       一说是战神(梵语:Indra),中国佛教古译名:帝释天。       世界文化遗产,科纳克太阳神庙(Konark Sun Temple)的全景。       世界文化遗产,科纳克太阳神庙(Konark Sun Temple),正面。       世界文化遗产,科纳克太阳神庙(Konark Sun Temple)的设计思路:7 匹马,拉着太阳神苏利耶(梵语:Surya)的12对(24个)轮子的战车,每个轮子高达3 米。设计新颖,庄严肃穆。       世界文化遗产,科纳克太阳神庙(Konark Sun Temple)里,拉着太阳神的战车的7匹马之一。       如前所述:印度神话中太阳神苏利耶(梵语:Surya)的父亲有两个说法,神学地位都很重要:       一说是天空神(梵语:Dyaus Pita=Sky Father)。天空神的神学地位极其重要:留下了古老的印欧神话的明显痕迹,他的地位完全对应于希腊神话的宙斯,罗马神话的朱庇特,北欧神话的提尔(Tyr)。在佛教中,他相当于天或天部(deva=佛的守护神。日语:護法善神)。后来在中国简称为“天”:中国人总喜欢说“我的天哪”来源于此。 
       一说是战神(梵语:Indra),中国佛教古译名:帝释天。他也是雷神。起初他是诸神之神,地位崇高。后来,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湿婆,毗湿奴)逐步取代了他的地位。           还有一说:天空神与大地母亲生下了战神帝释天。按照这种说法,太阳神苏利耶(Surya)就是第三代。印度神话有些混乱,就像希腊神话也相当混乱一样。也与希腊神话相似:印度神话影响了周围的所有国家地区:
       向西方影响:
       例如,两河文明中,在公元前17-前11世纪的赫梯帝国(Hittites)的资料中检索到帝释天(Indra)的名字和故事。赫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铁的民族,曾经雄霸两河流域三四百年,最后被来自海上的民族灭亡了。
       又如,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拜火教,祆教,产生于公元前6 世纪的波斯)中也有帝释天:他是善良的神仙之一,针对着一批邪恶的神仙。
       向东方影响:
       例如,柬埔寨最大的寺庙群吴哥窟,既有天空神也有帝释天。
       又如,右图是泰国最大的寺庙,郑王庙(Wat Arun,英语:Temple of Dawn,翻译为黎明寺)里的帝释天(Indra)的雕像。郑王是泰国四个王朝中的第三个王朝的建立者:在泰国第二个王朝大城王朝,被缅甸灭亡以后,郑王(郑信,华裔)率残军不断反击,最后驱逐了缅甸军队并建立了泰国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从右图中可看到,印度战神(Indra)乘坐的白象:名叫Airavata,神奇战象,三个头,四个獠牙。       泰国和老挝的国旗上都出现过这个神奇的三头白象的形象。
       郑信去世之后,他的战友郑华(1737-1809,原名通銮,其母是华人)建立了泰国第四个王朝,即延续至今的曼谷王朝(Chakri Dynasty,又译却克里王朝)。       郑华,曼谷王朝的开国国王,泰国现在尊称为拉玛一世(Rama I,1782-1809年在位)。拉玛=Rama=罗摩,正是印度古代史诗《Ramayana(罗摩王子的传奇》中的传奇王子罗摩的同一个名字:父亲是泰国人,他母亲是华人。        这段泰国史,隐含着一段历史:中国大规模海上移民史。       15 世纪: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引发移民潮。       17 世纪,两百多年后,“福建的华人控制了暹罗湾”(右图中的蓝色的区域就是暹罗湾,又称泰国湾=Gulf of Thailand),32 万平方公里的泰国内海,沿岸的国家依次是今天的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再向南就是印度尼西亚群岛。       17世纪,为什么大批华人海上移民到暹罗湾周围?       17世纪,中原动乱。1644 年清军入关,大批华人离开中国来到暹罗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华人势力巨大的历史根源。       18世纪,华裔在这一带建立很多王国,包括泰国。        直到今天“华人控制暹罗湾”的局面依然未变:华人华裔“控制70-90%经济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       印度则是文化艺术宗教影响巨大。这一带的国家被西方史料称为“印度化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给东南亚和南亚,带去中国的什么文化。    郑和,在西方称为“中国穆斯林海军元帅”,他带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是伊斯兰教:朱元璋起义是明教起义和白莲教起义。明教是多种宗教的混合,尤其包括伊斯兰教,史料失传或篡改,考证困难。    因为明教,朱元璋的王朝命名:明朝。    后来明教过度猖獗,以至对明朝形成威胁,故被灭绝,此外拜火教摩尼教等也都被灭绝。事实上,早在唐朝时期,很多宗教已进入中国,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右图)记录了景教(基督教的中东分支之一)在中国的活动。大秦系指罗马,但不是西罗马,而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明朝及其之前,伊斯兰教大规模进入中国,在清朝时期甚至成为“五族共和”的五大民族之一:满汉蒙回藏。回族并非是人种学意义的民族,而是穆斯林教信仰者,满清后期大部被杀或驱逐。不述。明朝伊斯兰教的数据不详,国外记载:郑和的穆斯林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派(Hanafi)。       1961年,印尼宗教领袖和伊斯兰学者Hamka(1908-1981)在《中国穆斯林在马来西亚》(Chinese Muslims in Malaysia)一书中写道:“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穆斯林发展,最初与中国穆斯林海军元帅郑和的关系密不可分”(原文:The development of Islam in Indonesia and Malaya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a Chinese Muslim, Admiral Zheng He),“郑和在马六甲海峡一带建造了很多粮仓,货栈和栅栏营寨”。另一位印度尼西亚学者Slamet Muljana 写道:“郑和首先在巨港(Palembang)建立了中国人的穆斯林社区,然后在San Fa(西加里曼丹),随后沿着爪哇岛的沿岸,马来半岛和菲律宾,建立类似的社区。他们通过哈乃斐派学派(Hanafi school,逊尼派的分支之一)和中国语言,宣讲伊斯兰教”(原文:Zheng He built Chinese Muslim communities first in Palembang, then in San Fa (West Kalimantan), subsequently he founded similar communities along the shores of Java,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y preached Islam according to the Hanafi school of thought and in Chinese language)。       现在,世界的各个穆斯林教派的分布区域图如下。       从这个世界穆斯里分布图可见:郑和的哈乃斐派(Hanafi)是逊尼派的一个分支(图中淡绿色)。       史料记载:“郑和带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哈乃斐派穆斯林,全部萨菲派(Shafi'i,图中蓝色)取代了”“郑和的影响也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完全消失了”“关键原因是他们与中国穆斯林的关系突然切断了”。    西方评述:    谁也搞不清楚,为什么郑和去海外撒播伊斯兰教?谁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这一行动突然停止了?非常奇怪的是,明王朝突然关起国门:禁海。禁海和关闭国门,一种持续到清朝的后期。       西方评述:       马可波罗的游记,只字未提长城,因为元朝和此前各个王朝,都来自北方,不需要修建长城。同时,明王朝大规模修建被前朝们放弃一千年的长城:现在的长城以及西安到北京的城墙,都是明朝修建的。       西方评述:       元朝:对各种宗教和文化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政策,土地辽阔,数据不详。
       明朝:国土面积波动在400-600万平方公里。
       清朝:巅峰时期国土达到1300 万平方公里,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封闭,保守,狭隘的一个王朝”。明朝大规模屠杀功臣,建立全国性特务组织,篡改文字记载的历史。前不如蒙元,后不如满清。       西方评论:       中国文化艺术巅峰期在宋朝,“中国的文艺复兴”:复兴汉朝与唐朝的繁荣。汉朝和唐朝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融合时期。“宋朝把几乎灭绝的华夏族为中心的汉族文明,再次复兴,经济水平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朝被蒙元灭亡之后,华夏文明长期不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日本评论:南宋之后,华夏文明被扼杀,崇尚中华文明的日本人非常悲伤。保留华夏文明较多的是日本和朝鲜:日本打不过蒙古,大批武士阵亡,突如其来的风暴(“神风”)摧毁了蒙古帝国海军,日本得救。朝鲜也打不过蒙古,当了蒙元女婿国:朝鲜国王是元朝皇帝的女婿,半独立藩属国,如下图所示:       1345年的世界地图:从南宋文明,到阿拉伯文明,均被蒙古占有。中国时称元朝(1271-1368),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占领了中欧西欧以外的大部分世界。       当时的世界,相当的开放。元朝的干部,来自30多个民族。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通晓四种语言,他和他的两个表兄弟在亚洲和东方逗留了24年,他曾经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信任的官员。按照他的游记统计:他在东方和亚洲的行程合计大约24000公里。马可波罗在1284年和1293年,两次参与远航,两次从海上访问过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第一次是忽必烈希望获得印度的释迦摩尼的牙齿,第二次是忽必烈派遣600多人的船队护送一位公主,嫁给波斯地区的另外一位蒙古汗国的可汗。       马可波罗的这两次远航,都访问了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第二次远至波斯,耗时长达两年。             马可波罗描述说:印度南部马度来(Madurai)等地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帝国”(详见其他博文)。     印度,从公元前到18 世纪都是世界最富庶的地区,长期占有世界1/4-1/3的财富(英国学者的考证)。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印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没有冬季,风顺雨调,适合农业。基本是大平原,印度次大陆中央地区的德干高原的海拔也仅仅500-600米,同样适合农业。       如果印度与中国相比还有一个差异:印度的河流大都平缓,很少泛滥成灾。中国的黄河几乎年年泛滥,史书记载大约三年泛滥两次,历史上几十次改道,“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与黄河斗争的历史”,农业收入很难保障。       下面是一个西安碑林的石刻地图,精确程度和揭示的事实,令人震惊:       这幅石刻地图作于1137年,现藏于西安碑林。作者不详。1142年,江苏镇江还保存了一个副本。据说最早的一个版本制作于1100年。这幅地图,每100里为一个格子,尺寸约3 英尺见方(1平方米左右)。       这件宋代的地图上,黄河入海口在河北北部,几乎接近天津:当年黄河多次大泛滥的惨烈,可见一斑。地图中标识的很多黄河支流,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       直到今天,印度与中国农业的最大差异:中国建造了很多水坝和灌溉系统,印度依然靠天吃饭。       正因如此,“工业革命”起来之后,欧洲超越印度,成为世界财富的中心。       只有丰衣足食之后,才有可能思考和探索,       只有丰衣足食之后,才有精力和时间创作文化,艺术,雕塑,绘画。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印度经济中心,孟买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也是一批巨大的石窟与石雕。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Elephanta Caves        象岛石窟        位于孟买的一个小岛,下图中间那个面积大一些的小岛:从孟买轮渡,约需10分钟。       这里距离孟买的海上直线距离:10公里(6.2英里),印度的旅游热点。       这座小岛上的石窟,分为两类:       印度教石窟:5个。       佛教石窟:2个。       建造时间,主要集中在5-8世纪。但是,始建时间更为久远:       从公元4世纪开始崛起的强大的笈多王朝(Gupta Empire,320-600)的时代开始:孔雀王朝之后,最强盛的就是笈多王朝(右图)。       商业,金融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贸易的重点不仅是西方的希腊罗马国家,而且转向东南方向的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都市地区的商人,已经组织商业协会,开始拓展印度的大批低洼潮湿的无人地带。       笈多王朝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雕塑,绘画,文学,艺术高度发达,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作品。城市富裕阶层的生活奢华糜烂,印度的《Kama Sutra》(性爱经典)等著作正是在笈多王朝时代出现的。       中国东晋的法显,访问的正是这个当时亚洲最强大的王朝
       象岛(Elephanta Caves)的起源已不可考。象岛成为祭拜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湿婆(Shiva)的主要宗教圣地,始自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是“印度教开始盛行,佛教开始衰落”的时期。       玄奘和义净,前往印度取经的唐朝,佛教已经更加衰败。       11世纪只有,世界上就不再有印度出产的佛教经典了。       17-18世纪,象岛石窟,最早出现在欧洲人的绘画中。       20世纪后期,印度政府经过修缮,这个印度教的圣地,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欧洲人的绘画中象岛石窟。       欧洲人的绘画中象岛石窟。
       始建于大约1300年前的巨大宗教石窟寺庙,象岛石窟。       始建于大约1300年前的巨大宗教石窟寺庙,象岛石窟。       象岛石窟,入口之一:这里总共7个石窟,5个印度教石窟,2个佛教石窟。       象岛石窟,入口之一:这里总共7个石窟,5个印度教石窟,2个佛教石窟。       象岛石窟,入口之一:这里总共7个石窟,5个印度教石窟,2个佛教石窟。
         象岛石窟,入口之一:这里总共7个石窟,5个印度教石窟,2个佛教石窟。         象岛石窟,最大的雕塑高达5.8米。       象岛石窟里面有很多圣坛:这里是一个性崇拜的圣坛。印度教中,性和性欲是非常重要的宇宙能源和世界动力,印度教的神明,都是有妻子的。其中,印度教的很多女神的活动能力是宇宙的本源。       佛教则没有这些内容: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是释迦部落的一个小国家的王子,最后国破家亡,他带着释迦部落的残余男性(最初约4-5人),四处乞讨。修行和思考,崇尚苦行和禁欲。       湿婆与雪山女神(Shiva and Parvati)。       湿婆与雪山女神是印度教里最神圣的夫妇之一,他们的儿子象头神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湿婆与雪山女神(Shiva and Parvati)的一些神像例子,他们的儿子是象头神。       湿婆与雪山女神(Shiva and Parvati)的一些神像例子,他们的儿子是象头神。       湿婆与雪山女神的婚礼(Marriage of Shiva and Parvati ),三大主神中的其他两位主神,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以及帝刹天(Indra)和其他神明参加了婚礼。       湿婆不仅是印度的主神,也是北到尼泊尔,南到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重要神明。
       尼泊尔的一座湿婆的雕塑。右边是他的妻子雪山女神和孩子的塑像。